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5969发布日期:2019-03-19 22:3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建筑建设规模正在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在建造时需要挖基坑,现有技术中的基坑支护结构大多采用双排桩基坑支护,该基坑支护结构是由两排平行的钢筋混凝土桩及桩顶的连梁形成的空间门架式结构体系,前后排桩之间通过浇灌混凝土连接板进行连接,这种普通的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虽然具有整体刚度大、施工简便快速等优点,但是现场浇筑施工带来的下料不足、混凝土养护时间长等缺点,使其大大影响了施工进度。

随着装配式结构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化运用,如何将装配式结构运用于基坑支护工程中成为了现代建筑人的首要任务,装配式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现场浇筑施工带来的下料不足、混凝土养护时间长等不足,并且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包括沿基坑侧壁方向前后间隔设置的前排桩和后排桩,所述前排桩的桩顶标高低于后排桩的桩顶标高,所述前排桩向桩后倾斜,所述前排桩的桩顶具有第一冠梁,所述后排桩的桩顶具有第二冠梁,所述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均由预制钢结构装配形成,所述第一冠梁和第二冠梁通过支撑钢管连接,所述第一冠梁与第二冠梁分别通过一钢制转向器与支撑钢管铰接。

优选的,所述前排桩和后排桩之间的土坡坡率为1:0.3-1:1。

优选的,所述前排桩向后倾斜角度为8°。

优选的,所述前排桩和后排桩为混凝土管桩,桩径为400mm-500mm。

优选的,所述前排桩与后排桩之间的桩顶高度差为2.0m~3.0m。

优选的,所述前排桩与后排桩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m-2.5m。

优选的,所述各前排桩之间的自身间距为1.5m-1.8m,所述各后排桩之间的自身间距为1.5m-1.8m。

优选的,所述第一冠梁的下端具有第一圆形开口,第一圆形开口的直径稍大于前排桩的外径,前排桩与第一冠梁之间的局部空隙由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填充。

优选的,所述第二冠梁的下端具有第二圆形开口,第二圆形开口的直径稍大于后排桩的外径,后排桩与第二冠梁之间的局部空隙由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作为填充物进行填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前后排桩一低一高的形式使桩后土体实现放坡,前排桩所受压力得以减轻,前排桩向后倾斜的结构使原本完全由桩侧承担的水平压力分担至桩长方向,提高了整体的刚度;前、后排桩顶部通过预制钢结构装配形成冠梁,局部空隙用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填充,二者结合紧密,前后排冠梁通过钢制转向器与钢管支撑铰接,形成一整体,角度可结合坡体开挖程度调整,代替了传统冠梁、连系梁,同时起到了一定护坡的作用,并且钢管支撑便于回收,降低了工程成本;支护结构整体由预制构件装配而成,施工中不存在因下料或养护时间不足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节缩短基坑施工时的技术间歇时间,有助于加快工程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冠梁或第二冠梁与支撑钢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冠梁与前排桩或第二冠梁与后排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前排桩、2后排桩、3第一冠梁、4第二冠梁、5支撑钢管、6钢制转向器、7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包括沿基坑侧壁方向前后间隔设置的前排桩1和后排桩2,前排桩1和后排桩2均为预制混凝土管桩,桩径为400mm-500mm,前排桩1的桩顶标高低于后排桩2的桩顶标高,前排桩1与后排桩2之间的桩顶高度差为2.0m~3.0m,前排桩1与和后排桩2一低一高的设置使桩后土体实现放坡,放坡坡率为1:0.3-1:1,前排桩1向桩后倾斜,在本事实例中,前排桩1向后倾斜角度约为8°,使原本完全由桩侧承担的水平压力分担至桩长方向,使支护桩的受理更合理,提高了整体的刚度,前排桩1与后排桩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m-2.5m,各前排桩1之间的自身间距为1.5m-1.8m,各后排桩2之间的自身间距为1.5m-1.8m,前排桩1的桩顶具有第一冠梁3,后排桩2的桩顶具有第二冠梁4,第一冠梁3和第二冠梁4均由预制钢结构装配形成,第一冠梁3和第二冠梁4通过支撑钢管5连接,第一冠梁3与第二冠梁4分别通过一钢制转向器6与支撑钢管5铰接,具体的,第一冠梁3和第二冠梁4朝基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钢制转向器6,钢制转向器6上带有球形接头,钢制转向器6与40mm*2.0mm的支撑钢管5铰接,形成一个整体,代替了传统冠梁、连系梁,节缩短基坑施工时的技术间歇时间,同时助于加快工程进度,钢制转向器6与支撑钢管5之间的连接角度可结合坡体开挖程度进行调整,安装完成后的支撑钢管5设置在土坡表面,不仅起到了一定的护坡作用,还可以回收再利用,降低工程成本。

优选的,第一冠梁3的下端具有第一圆形开口,第一圆形开口的直径稍大于前排桩1的外径,前排桩1与第一冠梁3之间的局部空隙由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作为填充物7进行填充,前排桩1与第一冠梁3紧密结合。

优选的,第二冠梁4的下端具有第二圆形开口,第二圆形开口的直径稍大于后排桩2的外径,后排桩2与第二冠梁4之间的局部空隙由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作为填充物7进行填充,后排桩2与第二冠梁4紧密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的具体施工流程如下:

a按规范要求,对基坑布桩位置进行静压锤击,沉入后排桩2,桩径为400mm-500mm,各排桩自身间距为1.5-1.8m,排距为2.0-2.5m,送桩至设计标高。

b按规范要求,沉入前排桩1,桩径为400-500mm,各排桩自身间距为1.5-1.8m,排距为2.0-2.5m,送桩至设计标高。

c进行前、后排桩间土体开挖。

d用预制钢结构装配形成第一冠梁3和第二冠梁4,排桩与冠梁之间的局部空隙用水泥砂浆或楔形木块作为填充物7进行填充,使排桩与冠梁二者结合紧密。

e在桩间放坡土体表面布置40mm*2.0mm钢管支撑,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将支撑与预埋的钢制转向器6固定,使第一冠梁3和第二冠梁4连系为一整体。

f施工前排桩1前部土方开挖,直至基坑底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低双排斜直基坑组合支护结构整体由预制构件装配而成,施工中不存在因下料或养护时间不足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节缩短基坑施工时的技术间歇时间,有助于加快工程进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