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2025发布日期:2019-04-02 23:5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构,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当“地壳突然裂变,火山爆发,甚至人为爆炸”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地壳中释放时,它引起了地震。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这通常是由地壳的“突然错位”引起的。地震能量总是以波的形式穿过地壳——体波和表面波。体波是指波在所有方向上传播,从故障首先爆发的特定位置开始。表面波平行于表面传播,总是比体波慢。地震波有两种,一种是P波,另一种是S波。P波是纵波,是最快的波。P波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当它们在空气中传播时,P波也被称为声波。在大多数岩石中,P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S波)快1.7倍和1.8倍。S波是余震波,在固体中传播。有时它们在地面和海洋中来回移动时产生滚动效应。用李希特比例尺来测量地震的震级。它用整数和小数来表示地震的震级,地震和地震幅值通常由地震仪显示。但李希特尺度不能显示地震造成的破坏。例如,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规模较小的李希特可能会造成比发生在开放地区与更大的李希特规模的地震更大的破坏。

地震通常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例如使道路弯曲,建筑物损坏,电线断裂,大坝故障,火灾和土壤液化,使得人们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遭受家庭的损失。一般来说,一般结构通过赋予建筑物强度、刚度和非弹性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从而使建筑物能够牢固地承受地震。例如申请号201710859672.1,发明名称:一种具备抗震功能的地基;和申请号201710981658.9,发明名称:抗震建筑,公开的抗震方式则是上述原理。这样的一般原理,虽然在建筑物建造的初期抗震能力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承受的地震作用次数增加,其结构的刚性降低,使得其非弹性变形能力逐渐降低,从而抗震能力降低,而建筑物的地基结构难以实现频繁维护,因此采用一般原理的抗震建筑物会出现一定的老化现象。

但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同于上述一般原理,通过基础能量隔离结构,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力作用在建筑物上,从而实现抗震的效果。这样的原理相比于一般原理,降低了由地震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物的作用能量,使得建筑物受到的作用力就远小于一般原理所需承受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对建筑物刚性的损耗,从而保证建筑物不会出现老化现象而致使抗震能力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不同于一般原理,通过基础能量隔离结构,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力作用在建筑物上,从而实现抗震的效果。这样的原理相比于一般原理,降低了由地震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物的作用能量,使得建筑物受到的作用力就远小于一般原理所需承受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对建筑物刚性的损耗,从而保证建筑物不会出现老化现象而致使抗震能力降低的减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设置在地面下方的地基单元,所述地基单元包括设置在框架中的摆动单元,所述摆动单元包括通过轴承二与建筑物固定连接的摆臂单元,所述摆臂单元嵌套设置在摆动柱内部,所述摆动柱从第二表面之上延伸至框架之下,所述摆臂单元能够在周向上摆动且所述摆动柱能够随所述摆臂单元的摆动发生位移。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摆臂单元来实现基础能量的隔离,将地震产生的振动能量通过摆动摩擦力将其消耗,摆动柱随着摆臂单元的摆动而摆动,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质量增加摩擦力使得由地震产生的振动能量更快的被消耗,进一步能够在周向摆动的基础上增加纵向上的摆动,使得整体结构通过内部相互作用更好的抵消避免力的叠加致使振动能量加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地面中部设置有晃动平台,所述晃动平台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与所述晃动平台下表面固定连接,底端通过轨道与第二表面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包括嵌套设置的公轨和母轨,所述公轨能够沿所述母轨滑动;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建筑物保持相对静止。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设立在滑轨上,其底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振荡时,支撑柱下端部通过滑轨振动并带动第二平面晃动,第二平面与建筑物保持相对静止,但地面和框架与建筑物相对运动,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平面能够有效替建筑物分摊振动力,进一步降低振动对建筑物的作用力,从而起到很好的减震效果。

优选的,晃动平台与周围其他地面具有一定的间隙来保证其在晃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支撑柱的数量为4个,且均布设置在第二表面的四角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4个支撑柱形成四边形框架,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能够避免在结构晃动过程中,对支撑柱等形成较大的扭力,而导致撕裂,从而保证结构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框架底面上方,与所述框架活动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表面能够随同晃动平台一并晃动,第二表面可采用轴承的连接方式与框架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摆臂单元包括嵌套设置在弧形摆臂一内部的弧形摆臂二,所述弧形摆臂二能够与弧形摆臂一在周向上发生相对/相向运动;所述弧形摆臂二顶端内部沿水平方向设置轴承一,所述轴承一与轴承二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且通过连接柱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摆臂单元的机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弧形摆臂一和弧形摆臂二在周向上摆动,轴承一和轴承二在纵向上摆动,与摆臂单元及摆动柱形成良好的对应效果,使得整体结构具有更好的能量隔离效果,在地震中,建筑物的实际晃动幅度非常小,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弧形摆臂一的内壁和弧形摆臂二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所述轴承一的外圆周大小等于弧形摆臂二顶面内圆周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摆动柱底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重物,所述重物能够随连接柱的摆动以转轴为轴心发生自由摆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重物能够对摆动柱的摆动幅度进行微调,从而大幅度降低摆动柱的摆动幅度,优选的,重物的质量远大于摆动柱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框架具有加固侧壁。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固侧壁提高地基单元的稳固性能,能够位建筑物提供基础的承重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重物在框架以下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外部为坚固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坚固结构可以为地质本身的土壤、或者混凝土浇筑框架、岩石等,目的在于提高地基结构的承重能力,避免下沉等现象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减震结构,所述活动空间内填充有松软沙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填充的松软沙土具有良好的阻力作用,进一步增加摩擦力,降低摆动柱、建筑物的摆动幅度。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不同于一般原理,通过基础能量隔离结构,来减少地震产生的力作用在建筑物上,从而实现抗震的效果。这样的原理相比于一般原理,降低了由地震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物的作用能量,使得建筑物受到的作用力就远小于一般原理所需承受的作用力。从而避免对建筑物刚性的损耗,从而保证建筑物不会出现老化现象而致使抗震能力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摆臂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3是摆臂单元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连接柱,2为地面,3为第二平面,4为框架,5为支撑柱,6为摆动柱,7为重物,8为转轴,9为加固侧壁,10为滑轨,11为弧形摆臂一,12为弧形摆臂二,13为轴承一,14为轴承二,15为晃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设置在地面2下方的地基单元,地基单元包括设置在框架4中的摆动单元,摆动单元包括通过轴承二14与建筑物固定连接的摆臂单元,每一个建筑物下方可按比例对应连接一个或者多个地基单元。

摆臂单元嵌套设置在摆动柱6内部,摆动柱6从第二表面3之上延伸至框架4之下,摆臂单元能够在周向上摆动且所述摆动柱6能够随摆臂单元的摆动发生位移。地面2与第二表面3之间设有4个支撑柱5,支撑柱5均布设置在第二表面3的四角处。支撑柱5顶端与地面2下表面固定连接,底端通过轨道10与第二表面3上表面固定连接;轨道10包括嵌套设置的公轨和母轨,公轨能够沿所述母轨滑动;第二表面3与所述建筑物保持相对静止。第二表面设置框架4底面上方,通过轴承与框架4活动连接,并能够保持晃动。第二平面和框架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摆臂单元包括嵌套设置在弧形摆臂一11内部的弧形摆臂二12,弧形摆臂二12能够与弧形摆臂一11在周向上发生相对/相向运动;弧形摆臂二12顶端内部沿水平方向设置轴承一13,轴承一13与轴承二14位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且通过连接柱1连接。弧形摆臂一11的内壁和弧形摆臂二12的外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轴承一13的外圆周大小等于弧形摆臂二12顶面内圆周大小。

摆动柱6底端通过转轴8活动连接有重物7,重物7能够随连接柱的摆动以转轴8为轴心发生自由摆动。框架具有加固侧壁9。通常,加固侧壁9位混凝土浇筑结构。重物7在框架4以下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活动空间外部为坚固结构。活动空间内填充有松软沙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