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4608发布日期:2019-04-13 01:48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雨水资源丰富,但是夏季降雨量大,大量的雨水没有加以利用而直接排放,不仅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路面排水不畅设置引发水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雨水回收处理,再次用于绿化、道路浇洒、景观补水、娱乐水景等,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抑制环境恶化,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以解决我国大量雨水没有加以利用而直接排放,造成雨水资源的浪费,并且造成路面排水不畅设置引发水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井、雨水储水池、设备间和清水池;

所述分流井通过配水管与雨水储水池的雨水进口连接;

所述雨水储水池包括储水池基坑和埋在储水池基坑中的蓄水单元,蓄水单元包括蓄水槽、设置在蓄水槽上的排污井和提升井、以及堆放在蓄水槽内的蓄水模块,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与设备间连接的反冲洗管,所述提升井通过取水管将反冲洗处理后的净水排至设备间,所述排污井通过储水池排污管将反冲洗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外部排污系统;

所述设备间的进水口与雨水储水池的取水管、反冲洗管连接,设备间的出水口与清水池连接;

所述清水池包括清水池基坑和埋在清水池基坑中的蓄水模块和回用井、以及和回用井连接的阀门井;所述清水池通过清水池进水管与设备间连接,阀门井中设置有输送自来水的自来水补水管和输送处理后的清水的用水管。

优选地,所述分流井包括弃流槽、设置在弃流槽上的弃流槽进水管、弃流管和配水管,配水管与雨水储水池的雨水进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设备间包括集水坑和设置在集水坑内的过滤器、消毒器和通气管,过滤器和消毒器连接,通气管与大气连接,所述消毒器通过设备间排污管将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外部排污系统。

优选地,所述蓄水模块的下表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素土夯实层、素混凝土垫层、钢筋混凝土底板、砂垫层、防渗层和透水层。

优选地,所述蓄水模块的上表面由下至上依次为防渗层、透水层和砂渗透层。

优选地,所述配水管的下侧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碎石级配垫层和素混凝土垫层,所述配水管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上。

优选地,雨水储水池内蓄水模块的顶部与排污井的连接处、雨水储水池内蓄水模块的顶部与提升井的连接处结构相同,均水平设置有钢板,所述钢板分别与排污井和提升井焊接连接,钢板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砂垫层和透水层。

优选地,所述排污井和提升井的顶端均设置有井盖,所述井盖与路面接触的位置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钢筋混凝土承重圈、中砂保护层和路面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雨水收集后,先弃流掉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储存在雨水储水池中,然后经过滤器和消毒器处理,最后储存在清水池中,处理后回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减少雨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解决路面排水不畅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分流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1-1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的2-2剖面示意图。

图6为雨水储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蓄水模块的底部与顶部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6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B1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6中B2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C1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6中C2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设备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设备间的平面示意图。

图16为清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E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8为阀门井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2-分流井、21-弃流槽、22-弃流槽进水管、23-弃流管、24-配水管、3-雨水储水池、31-蓄水槽、32-排污井、33-提升井、34-蓄水模块、35-反冲洗管、36-储水池排污管、37-取水管、4-设备间、41-集水坑、42-过滤器、43-消毒器、44-通气管、45-设备间排污管、5-清水池、51-回用井、52-阀门井、53-清水池进水管、54-自来水补水管、55-用水管、6-素土夯实层、7-素混凝土垫层、8-钢筋混凝土底板、9-砂垫层、10-防渗层、11-透水层、12-砂渗透层、13-碎石级配垫层、14-钢板、15-井盖、16-钢筋混凝土承重圈、17-中砂保护层、18-路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如图1~2所示,一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分流井(2)、雨水储水池(3)、设备间(4)和清水池(5)。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后,拍向室外雨水管道,经分流井完成初期雨水弃流后,进入雨水储水池中储存并回用。弃流的初期雨水和超过雨水收集系统能力的溢流雨水均排向室外雨水收集排放管道。

如图3~5所示,分流井(2)通过配水管(24)与雨水储水池(3)的雨水进口连接。分流井(2)包括弃流槽(21)、设置在弃流槽(21)上的弃流槽进水管(22)、弃流管(23)和配水管(24),配水管(24)与雨水储水池(3)的雨水进口连接。配水管(24)的外径为300mm。雨水收集时弃流掉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便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无资料时,屋面弃流可以采用2~3mm径流厚度,地面弃流可以采用3~5mm径流厚度。

如图6~8所示,雨水储水池(3)包括储水池基坑和埋在储水池基坑中的蓄水单元,蓄水单元包括蓄水槽(31)、设置在蓄水槽(31)上的排污井(32)和提升井(33)、以及堆放在蓄水槽内的蓄水模块(34),蓄水槽(31)内设置有与设备间(4)连接的反冲洗管(35),提升井(33)通过取水管(37)将反冲洗处理后的净水排至设备间(4),排污井(32)通过储水池排污管(36)将反冲洗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外部排污系统。反冲洗管(35)包括有反冲洗主管和间隔设置在反冲洗主管上的反冲洗支管,反冲洗支管上开设有反冲洗孔。蓄水模块(34)的下表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素土夯实层(6)、素混凝土垫层(7)、钢筋混凝土底板(8)、砂垫层(9)、防渗层(10)和透水层(11)。蓄水模块的上表面由下至上依次为防渗层(10)、透水层(11)和砂渗透层(12)。蓄水模块(34)为PP蓄水模块,蓄水模块(34)单体尺寸为1000×500×400mm,蓄水模块(34)超过0.4N/mm2。蓄水模块(34)堆放高度为2000mm。蓄水模块(34)表面覆土1.6m。排污井(32)和提升井(33)为PE成品井,井口直径为900mm。排污井(32)的排污泵和提升井(33)的提升泵均为潜污泵。

储水池基坑采用放坡开挖,放坡比例为1:0.5。基坑开挖时,蓄水槽与基坑侧壁底部之间预留有坑底排水沟,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基坑,对基坑边坡造成隐患。坑底排水沟内的角部设置有集水坑,用于暂时汇集需要排出的污水。当污水积累到一定量时,启动潜污泵,将污水提升到室外管网再排除。基坑侧壁顶部设置有坡顶截水沟,用于拦截地表水侵蚀路基。基坑的一侧设置有马道,用于截取雨水,防止基坑边坡冲刷,同时用作交通、蓄水槽检修通道。

如图9所示,配水管(24)的下侧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碎石级配垫层(13)和素混凝土垫层(7),配水管(24)放置在素混凝土垫层(7)上。

如图10~11所示,雨水储水池(3)内蓄水模块(34)的顶部与排污井(32)的连接处、雨水储水池(3)内蓄水模块(34)的顶部与提升井(33)的连接处结构相同,均水平设置有钢板(14),钢板(14)分别与排污井(32)和提升井(33)焊接连接,钢板(14)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砂垫层(9)和透水层(11)。

如图12~13所示,排污井(32)和提升井(33)的顶端均设置有井盖(15),井盖(15)与路面接触的位置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6)、钢筋混凝土承重圈(16)、中砂保护层(17)和路面层(18)。

如图14~15所示,设备间(4)的进水口与雨水储水池(3)的取水管(37)、反冲洗管(35)连接,设备间(4)的出水口与清水池(5)连接。设备间(4)包括集水坑(41)和设置在集水坑(41)内的过滤器(42)、消毒器(43)和通气管(44),过滤器(42)和消毒器(43)连接,通气管(44)与大气连接,消毒器(43)通过设备间排污管(45)将处理后的污水排至外部排污系统。

如图16~18所示,清水池(5)包括清水池基坑和埋在清水池基坑中的蓄水模块(34)和回用井(51)、以及和回用井(51)连接的阀门井(52);清水池(5)通过清水池进水管(53)与设备间(4)连接,阀门井(52)中设置有输送自来水的自来水补水管(54)和输送处理后的清水的用水管(55)。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