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2072发布日期:2019-04-17 00:14阅读:1191来源:国知局
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基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塔吊是现代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作业机械之一,传统的塔吊基础大多是独立承台形式,承台位于筏板或基础底板下,需要在基础底板上预留后浇带的位置,基础节与设置在基础底板内的预埋件固定连接,基础节与基础底板之间留置有连接缝,大大增加了基础底板渗漏水的风险。由于塔吊的使用周期长,随着塔吊基础结构的沉降和塔吊工作中产生的晃动,基础节与基础底板和承台的连接处容易出现裂缝和渗水的情况,极易造成连接处基础底板和承台内的钢筋锈蚀情况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有效避免基础节与塔吊基础或结构底板之间出现裂缝,防水性好,安全性能好的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基础节与塔吊基础之间有连接缝,基础底板渗漏水风险高,随着塔吊基础结构的沉降和塔吊工作中产生的晃动,基础节与基础底板和承台的连接处容易出现裂缝和渗水的情况,极易造成连接处基础底板和承台内的钢筋锈蚀情况严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内的塔吊基础,基坑四周侧面的防水导墙,位于塔吊基础上方的结构底板,以及设置在塔吊基础和结构底板内的基础节;

塔吊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吊基础与基坑底部的原土层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混凝土垫层、底部防水层和第一保护层;塔吊基础内设置有马凳,马凳与基础节的连接支腿一一对应设置,基础节底部连接支腿与马凳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塔吊基础的上表面与基坑周边基层地面平齐;

塔吊基础与基坑周边基层地面上方铺设有第二混凝土垫层,第二混凝土垫层上方铺设有第二保护层,基坑周边基层地面上的第二混凝土垫层与第二保护层之间设置有顶部防水层;

防水导墙与塔吊基础之间设置有立面防水层,立面防水层与底部防水层和顶部防水层搭接;

基础节外套设有减震套管,减震套管两侧分别与基础节和塔吊基础或结构底板贴合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混凝土垫层和第二混凝土垫层均为厚度100mm的C15混凝土垫层,底部防水层和顶部防水层均为厚度不小于4mm的热熔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均为厚度50mm的C20细石混凝土。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塔吊基础内的钢筋骨架包括面层钢筋、底层钢筋以及连接面层钢筋与底层钢筋的竖向拉结筋,所述马凳与钢筋骨架固定。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马凳包括上三角框、下三角框和连接上三角框与下三角框的支撑杆,上三角框中部水平设置有一对相向设置的连接角钢,连接角钢之间留有用于与基础节连接支腿螺栓连接的连接缝。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上三角框与下三角框均为角钢首尾连接围合而成的正三角形的框架,上下排布、水平设置,上三角框与下三角框的几何中心重叠,上三角框的边长小于下三角框的边长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角钢两端与上三角框焊接固定,连接角钢的上端面与上三角框的上端面平齐;支撑杆分布在上三角框与下三角框的折角端部,倾斜设置,顶端与上三角框焊接固定,顶部端面与上三角框的上端面平齐,下部与下三角框焊接固定;支撑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超过20°。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立面防水层为热熔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底部防水层和顶部防水层的搭接长度均不小于2m。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套管为厚度不小于8mm的防水橡胶。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立面防水层与防水导墙之间,以及立面防水层与塔吊基础之间分别设置有砂浆层,砂浆层为厚度不大于20mm的DS砂浆层。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塔吊基础正上方的结构底板内水平设置有附加钢筋网片,基础节穿过附加钢筋网片。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塔吊基础,将塔吊基础设置在结构底板下方,并且塔吊基础与基坑底部、四周和顶面均设置有防水层,可有效防止渗水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在塔吊基础内预埋设置马凳和基础节,基础节与塔吊基础和结构底板浇筑为一体,增加了基础节的固定牢固性和稳定性;使用完拆卸时,切断基础节,做封堵处理即可,避免了二次混凝土浇筑处理,减小了后期的施工工作量,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本实用新型基础节与马凳螺栓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缝,当晃动发生时,基础节与马凳之间可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而不会移动马凳的位置,具有一定的隔震效果;并且在基础节外侧套设有减震套管,橡胶粘设在基础节外侧壁上,不仅具有防水功能,避免基础节遇水锈蚀,而且橡胶与塔吊基础和结构底板接触,当塔吊晃动时,基础节的晃动大部分会被减震套管分散,可有效避免基础节与塔吊基础或结构底板的连接处出现裂缝,防水性好,安全性能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位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马凳的主视图;

图5为上三角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三角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C部位即减震套管处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塔吊基础;11-面层钢筋;12-底层钢筋;13-竖向拉结筋;21-原土层;22-第一混凝土垫层;23-底部防水层;24-第一保护层;3-马凳;31-上三角框;32-下三角框;33-支撑杆;34-连接角钢;4-防水导墙;41-立面防水层;42-砂浆层;5-结构底板;51-第二混凝土垫层;52-顶部防水层;53-第二保护层;6-基础节;7-附加钢筋网片;8-减震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内的塔吊基础1,基坑四周侧面的防水导墙4,位于塔吊基础11上方的结构底板5,以及设置在塔吊基础1和结构底板5内的基础节6。

如图2所示,塔吊基础1为长方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吊基础1与基坑底部的原土层21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混凝土垫层22、底部防水层23和第一保护层24;第一混凝土垫层22铺设的是厚度100mm的C15混凝土垫层,底部防水层23为厚度不小于4mm的热熔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第一保护层24铺设的是厚度50mm的C20细石混凝土。

如图4至图6所示,塔吊基础1内的钢筋骨架包括面层钢筋11、底层钢筋12以及连接面层钢筋11与底层钢筋12的竖向拉结筋13,塔吊基础1内设置有马凳3,马凳3与基础节6的连接支腿一一对应设置,马凳3与钢筋骨架绑扎或焊接固定;基础节6底部连接支腿与马凳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塔吊基础1的上表面与基坑周边基层地面平齐;塔吊基础1与基坑周边基层地面上方铺设有第二混凝土垫层51,第二混凝土垫层51为厚度100mm的C15混凝土垫层;第二混凝土垫层51上方铺设有第二保护层53,第二保护层53铺设的是厚度50mm的C20细石混凝土;基坑周边基层地面上的第二混凝土垫层51与第二保护层53之间设置有顶部防水层52,顶部防水层52为厚度不小于4mm的热熔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马凳3位于面层钢筋11与底层钢筋12之间,包括上三角框31、下三角框32和连接上三角框31与下三角框32的支撑杆33,上三角框31与下三角框32均为边长不小于50mm的角钢首尾连接围合而成的正三角形的框架,上下排布、水平设置,上三角框31与下三角框32的几何中心重叠,上三角框31的边长小于下三角框32的边长设置;上三角框31中部水平设置有一对连接角钢34,一对连接角钢34相向设置,连接角钢34之间留有用于与基础节6底部连接支腿螺栓连接的连接缝,连接缝大于连接支腿螺栓的公称直径2-3mm;连接角钢34两端与上三角框31焊接固定,连接角钢34的上端面与上三角框31的上端面平齐;支撑杆33分布在上三角框31与下三角框32的折角端部,倾斜设置,顶端与上三角框31焊接固定,顶部端面与上三角框31的上端面平齐,下部与下三角框32焊接固定;支撑杆33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超过20°。

如图3所示,防水导墙4与塔吊基础1之间设置有立面防水层41,立面防水层41为厚度不小于4mm的热熔型聚酯胎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底部防水层23和顶部防水层52的搭接长度均不小于2m,立面防水层41与防水导墙4和塔吊基础1之间分别设置有砂浆层42,砂浆层42为厚度不大于20mm的DS砂浆层。

结构底板5位于第二保护层53上方,塔吊基础1正上方的结构底板5内水平设置有附加钢筋网片7,基础节6穿过附加钢筋网片7。

如图7所示,基础节6外套设有减震套管8,减震套管8为厚度不小于8mm的防水橡胶,减震套管8两侧分别与基础节6和塔吊基础1或结构底板5贴合设置。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基础结构底板下方的塔吊基础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塔吊的设置需要,确定塔吊基础1的设置位置,经过精确的测量放线,确定塔吊基础1的基坑土方开挖线;

步骤二、基坑的土方开挖,避免造成基层土扰动,并围绕基坑四周设置防水导墙4,防水导墙4沿塔吊基础1基坑四周紧贴土方边坡砌筑;

步骤三、在基坑底部铺设第一混凝土垫层22,混凝土浇筑完成初凝后至终凝前表面进行压实抹光;混凝土浇筑完成后24小时内进行塑料布覆盖浇水养护作业,浇水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并无积水为准;

步骤四、在防水导墙4内以砂浆层42找平,面层抹光收面,墙根部及墙顶部阴阳角部位抹成圆弧;

步骤五、设置底部防水层23和立面防水层41;

步骤六、设置第一保护层24;

步骤七、设置塔吊基础1的钢筋骨架,并在其中设置马凳3,马凳3与钢筋骨架绑扎或焊接固定;

步骤八、安装基础节6,将基础节6外侧套设减震套管8,将基础节6底部与马凳3连接,并采用临时支护进行支撑;

步骤九、浇筑塔吊基础1的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浇筑完成12小时内进行塑料布覆盖浇水养护,养护不得少于14d,保证混凝土垫层表面无积水且始终湿润;

步骤十、依次设置第二混凝土垫层51,顶部防水层52和第二保护层53;

步骤十一、设置结构底板5内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绕开基础节6设置;

步骤十二、浇筑结构底板5的混凝土,振捣并养护。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