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3987发布日期:2019-06-13 11:5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属于既有建筑加层、改造施工建设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塔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建设中,其主要解决建筑施工中的垂直运输问题。为保证塔吊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塔吊必须固定于可靠的基础平台上,塔吊基础平台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抗倾覆能力和抗剪切能力。现有塔吊基础平台均坐落于建筑物周围的地面上,主要形式有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和桩基承台式钢筋混凝土基础两种,而对能够在既有建筑屋盖以上进行加层、改造的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目前没有,图1为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平面图。对既有建筑屋盖以上加层、改造,按照传统的塔吊搭设,现场限制地面架设塔吊,塔吊的操作空间有限,塔臂旋转半径覆盖不了所有工作面,即实现不了既有建筑屋盖以上加层、改造,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为实现既有建筑加层、改造,采用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是一项重点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塔吊所存在的局限,提供一种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

为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落地式塔吊基础平台,包括型钢柱、主型型钢梁和次型型钢梁,所述型钢柱位于四角处,两型钢柱之间设有主型型钢梁,所述主型型钢梁两端与型钢柱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形成基础框架;该基础框架内由四根次型型钢梁与主型型钢梁连接构成“井”字形,其中部形成四个十字相交点,塔吊底座位于中部该四个十字交点处,该交点上加钢垫板与塔吊底座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实现在既有建筑屋盖以上进行塔吊支设。

所述型钢柱连接主型型钢梁位置在型钢梁方向加设加劲板两块,加劲板间距同主型型钢梁的高度。

所述主型型钢梁和次型型钢梁形成的交点处在主次梁上下翼缘板的交接处,上下各增设加劲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所述主型型钢梁和次型型钢梁形成的交点与非同侧交点之间设有斜向支撑。

所述型钢柱高度为1.8~2.0m。

所述的四根型钢柱与原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突破传统塔吊基础平台形式,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规模及现场实际情况搭设塔吊,塔吊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性及抗剪切性满足要求,相对于现有塔吊基础平台:能够实现既有建筑屋盖以上的加层、改造以及施工场地限制无法搭设塔吊的建设工程,且不破坏既有建筑结构;组成塔吊基础平台的主要材料可多次使用,节约资源;平台自重轻,抗弯刚度大,侧向变形小;基础结构设计合理,传力途径清晰,各构件受力均匀;安装迅速,拆卸方便,节约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梁十字节点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梁节点立体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梁节点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型钢柱、2主型型钢梁、3次型型钢梁、4斜向支撑、5钢垫板、6塔吊底座、7高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对既有建筑屋盖以上进行加层、改造,在原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上连接型钢柱。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具体描述。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落地式格构式塔吊基础平台,包括型钢柱1、主型型钢梁2和次型型钢梁3。

所述型钢柱1高度为1.8~2.0m。

所述型钢柱1位于四角处,两型钢柱1之间设有主型型钢梁2,所述主型型钢梁2两端与型钢柱1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形成基础框架;该基础框架内由四根次型型钢梁3与主型型钢梁2连接构成“井”字形,其中部形成四个十字相交点(如图3所示)。

塔吊底座6位于中部该四个十字交点处,该交点上加钢垫板与塔吊底座6用高强螺栓进行连接,实现在既有建筑屋盖以上进行塔吊支设,且不影响既有建筑的正常使用(如图4所示)。

所述型钢柱1连接主型型钢梁2位置在型钢梁方向加设加劲板2块,加劲板间距同主型型钢梁2的高度。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型钢梁节点的连接示意图。

所述主型型钢梁2和次型型钢梁3形成的交点处主次梁上下翼缘板的交接处,上下各增设加劲板采用高强螺栓连接,连接时将各预留孔对准,通过高强螺栓并预拧紧,再通过扭矩扳手拧紧。

所述主型型钢梁2和次型型钢梁3形成的交点与非同侧交点之间设有斜向支撑4。

所述的四根型钢柱1与原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框架柱采用高强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突破传统塔吊基础平台形式,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规模及现场实际情况搭设塔吊,塔吊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性及抗剪切性满足要求,相对于现有塔吊基础平台:能够实现既有建筑屋盖以上的加层、改造以及施工场地限制无法搭设塔吊的建设工程,且不破坏既有建筑结构;组成塔吊基础平台的主要材料可多次使用,节约资源;平台自重轻,抗弯刚度大,侧向变形小;基础结构设计合理,传力途径清晰,各构件受力均匀;安装迅速,拆卸方便,节约工程成本。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案,只是举例说明,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等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