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49794发布日期:2019-06-18 23:5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城市建筑地基维护和绿化景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生态型挡土墙。



背景技术:

边坡工程在整个大土木工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原因是边坡工程量大、技术难度大、事故率高。边坡工程对象是岩体或土体,岩土体是天然生成的,不能人为制造,特点是:性质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人类了解不能详尽;不能准确的提供力学参数;设计水平因人而异。这些特点存在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其结果是:对岩土体把握不当,事故率大(据了解,建筑工程中,边坡事故率占70%左右);设计方案不同,成本差异大;地质条件变化大,在很多情况下缺少经济合理的边坡支护方法。

当今城市中有很多的挡护结构,最主要的是挡土墙,多为混凝土构件,外观冷硬,混凝土墙面泄水孔出水后,顺墙面流下易泛碱,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且影响美观;混凝土泄水孔的散流,易对挡土墙的墙前回土造成冲刷,久之会造成墙前回填土部分流失,墙趾处地基软化、承载力降低,易发生滑移现象,影响城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即能够符合绿色城市理念、美化城市的绿色建筑又能够挡土减灾的挡土墙有待开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生态型挡土墙;该挡土墙具有结构受力性能好、易于实施、稳定性好、体积小,自重轻,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外形美观美化城市环境,同时布置双排抗滑桩增强了挡土墙抗滑移和抗倾覆能力,即能够符合绿色城市理念、美化城市的绿色建筑又能够挡土减灾稳固地基。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复合生态型挡土墙,包括混凝土基座、混凝土结构墙体、第一排抗滑桩、第二排抗滑桩、锚具、绿植层、碎石回填层,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与设置在地面下方的混凝土基座通过内置钢筋连接,混凝土结构墙体的外侧布置若干第一排抗滑桩,混凝土结构墙体的内侧布置若干第二排抗滑桩,第一排抗滑桩穿过混凝土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基座固定在地基土层中,第二排抗滑桩的上部通过锚具与混凝土结构墙体连接,第二排抗滑桩的下部穿过混凝土基座固定在地基土层中,混凝土结构墙体的外侧布置绿植层,混凝土结构墙体的内侧布置碎石回填层。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包括延伸肋条、透水孔、锚具孔、墙面弧形槽、肋条柱形孔和混凝土墙主体,所述混凝土墙主体的外侧墙面上设置延伸肋条,延伸肋条与混凝土墙主体通过内置钢筋连接,延伸肋条上下的混凝土墙主体上设置多排透水孔,延伸肋条和混凝土墙主体上预留锚具孔,用于与第二排抗滑桩连接,混凝土墙主体与第一排抗滑桩的连接处设有墙面弧形槽,延伸肋条与第一排抗滑桩连接处设有肋条柱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孔贯通混凝土墙主体,透水孔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º。

进一步地,所述锚具包括锚具杆端、锚头、垫片、加紧螺母、螺纹;所述锚具杆端与锚头连接,垫片穿过锚具杆端放置在靠近锚头一侧,锚头与垫片紧靠在第二排抗滑桩上,锚具杆端穿过第二排抗滑桩和混凝土结构墙体上预留的锚具孔,使第二排抗滑桩和混凝土结构墙体连接,锚具杆端尾部设置螺纹,螺纹与加紧螺母锁紧,并固定在延伸肋条上。

进一步地,所述垫片预制成弧形形状与第二排抗滑桩外壁弧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绿植层布置在延伸肋条上方,先将生长土层布置在延伸肋条上,然后将草籽和促使其生长的附着剂、木纤维、肥料、生长素、保湿剂及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再通过液压喷播机均匀喷洒在生长土层上方。

本发明所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生态型挡土墙,抗滑桩与地基有一定的埋深,挡土墙在受土压力的情况下,抗滑桩保证挡土墙不产生位移,该挡土墙具有结构受力性能好、易于实施、稳定性好、体积小,自重轻,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外形美观美化城市环境,同时布置双排抗滑桩增强了挡土墙抗滑移和抗倾覆能力,即能够符合绿色城市理念、美化城市的绿色建筑又能够挡土减灾稳固地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复合生态型挡土墙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混凝土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混凝土结构墙体和混凝土基座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挡土墙内侧碎石回填层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锚具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混凝土基座;1-1为第一排基座柱形孔;1-2为第二排基座柱形孔;2为混凝土结构墙体;2-1为延伸肋条;2-2为透水孔;2-3为锚具孔;2-4为墙面弧形槽;2-5为肋条柱形孔;2-6为混凝土墙主体;3为第一排抗滑桩;4为第二排抗滑桩;5为锚具;5-1为锚具杆端;5-2为锚头;5-3为垫片;5-4为加紧螺母;5-5为螺纹;6为绿植层;7为碎石回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如图1-8所示,一种复合生态型挡土墙,主要包括混凝土基座1、混凝土结构墙体2、第一排抗滑桩3、第二排抗滑桩4、锚具5、绿植层6、碎石回填层7,挡土墙上层混凝土结构墙体2与设置在地面下方的混凝土基座1通过内置钢筋连接,混凝土结构墙体2上设置多排透水孔2-2,混凝土结构墙体2外侧墙面上可布置延伸肋条2-1,延伸肋条2-1与混凝土结构墙体2通过内置钢筋连接,延伸肋条2-1上可以培育绿植层6,混凝土结构墙体2前后布置双排抗滑桩,第一排抗滑桩3与混凝土结构墙体2外侧连接处设有墙面弧形槽2-4,第一排抗滑桩3与延伸肋条2-1连接处设有肋条柱形孔2-5,第一排抗滑桩3与混凝土基座1连接处设有第一排基座柱形孔1-1,第二排抗滑桩4与混凝土基座1连接处设有第二排基座柱形孔1-2,第二排抗滑桩4与混凝土结构墙体2外侧上的延伸肋条2-1通过锚具5连接。混凝土结构墙体2内侧布置碎石回填层7,增强挡土墙墙体的透水性。

最上排的透水孔2-2布置在延伸肋条2-1的上方,透水孔2-2贯通前后墙面,与水平方向夹角30º,可根据混凝土结构墙体2具体高度布置透水孔2-2的排数。

第一排抗滑桩3布置在混凝土结构墙体2的外侧,第二排抗滑桩4布置在混凝土结构墙体2的内侧,第二排抗滑桩4及延伸肋条2-1上预留锚具孔2-3便于锚具5的连接,第一排抗滑桩3与第二排抗滑桩4之间的距离及相邻两个抗滑桩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具体计算而定。

锚具5组成包括:锚具杆端5-1、锚头5-2、垫片5-3、加紧螺母5-4、螺纹5-5;锚具杆端5-1与锚头5-2连接,垫片5-3穿过锚具杆端5-1放置在靠近锚头5-2一侧,锚头5-2与垫片5-3设置在第二排抗滑桩4上,锚具杆端5-1穿过第二排抗滑桩4上预留的锚具孔2-3和延伸肋条2-1上预留的锚具孔2-3使两者连接,锚具杆端5-1尾部设置螺纹5-5与加紧螺母5-4固定在延伸肋条2-1上。垫片5-3预制成弧形形状与第二排抗滑桩4外壁弧面相符合。

绿植层6布置在延伸肋条2-1上方,先将生长土层布置在延伸肋条2-1上,然后将草籽和促使其生长的附着剂、木纤维、肥料、生长素、保湿剂及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再通过液压喷播机均匀喷洒在生长土层上方。

根据支护地基具体高度调整挡土墙的高度,同时增加延伸肋条2-1数量。

相邻两个锚具5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具体计算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