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63344发布日期:2020-07-14 16:4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站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



背景技术:

一体化预制泵站是一种集潜水泵、泵站设备、除污格栅设备、控制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的产品。其特点具有机动灵活,泵站建设周期极短,安装极其简便。目前在国内市政行业成为一个新的泵站建设发展趋势。然而实际的问题是目前的一体化泵站还是存在底部淤泥沉积的问题,造成潜水电泵的运行效率的下降和增加额外的维修成本。当前技术及解决办法:

1、人力下井清淤:定期组织人力下井清淤,人工下井作业需要配备的工具包括:气体检测设备、铁锹、刮泥板、绳索、提桶等;该种清淤方式具有以下缺陷,人员下井安全隐患多、耗时长,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经常性不强。

2、高压水冲式:在泵站集水池内利用预先安装在池底的高压水泵,通过出水管路上密布的喷嘴进行冲洗,将沉积的淤积激活,然后用吸泥泵车多点位抽吸、运走;经常是高压水泵被淤堵后,清淤工作就无法继续进行,高压冲洗结合吸泥泵车,实际操作的连贯性不强,人力投入和劳动强度都非常大,而且设备运行和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对泵站底部沉积物进行清理、防止泵站发生沉淀现象的全底部清淤的泵站。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包括筒体和底座,所述筒体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筒体远离所述进水管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筒体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沉积物的搅拌装置,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清淤管,所述清淤管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主齿轮和与所述主齿轮相啮合的副齿轮,所述副齿轮远离所述主齿轮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副齿轮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所述筒体内设置有安装平台,所述电机、所述主齿轮和所述副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安装平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清淤管包括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接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为弧形结构,所述喷水管上设置有至少5个出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靠近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设置有粉碎性格栅,所述粉碎性格栅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格栅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为防淤底座,所述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清洗所述粉碎性格栅的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设置在所述筒体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侧。

所述清洗装置位于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格栅导轨的一端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与所述清洗装置相连接,所述格栅导轨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粉碎性格栅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桨为弧面结构,所述主齿轮和所述副齿轮均为锥齿轮。

所述搅拌桨的上下端面均为弧面结构,整体结构类似于梭子型,可防止淤泥在所述搅拌桨上堆积。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与自耦装置相连接,所述自耦装置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设置有压力管道,所述压力管道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接,所述压力管道上还设置有闸阀,所述闸阀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

所述输水管的一端通过所述压力管与所述出水管相连接,所述输水管与所述压力管的连接端位于所述闸阀远离所述止回阀的一侧。所述搅拌桨位于所述水泵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搅拌装置位于所述压力管靠近所述入水管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设置在所述水泵靠近所述进水管的一侧,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水泵的一侧设置有至少3个水滴型液位浮球,所述水滴型液位浮球位于所述安装平台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所述固定杆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静压差液位计。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位于所述搅拌装置远离所述水泵的一侧;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安全格栅,所述安全格栅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排气管;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水挠性接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利用清淤管将出水管中的水引入筒体底部,对筒体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冲刷,使得沉积物与水混合,混合后筒体内的沉积物随水一同自出水管排出,无需加装排污泵和排污管道,使用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对筒体内的水和沉积物进行搅拌,使得水与沉积物混合更加的充分,便于沉积物的排出,以达到防止泵站发生沉淀现象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粉碎性格栅设置在进水管的一端,水中的杂质在经过粉碎性格栅时被粉碎,防止水中的大颗粒杂质或垃圾在筒体底部发生沉淀或堵塞管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清淤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泵;2-自耦装置;3-清淤管;4-格栅导轨;5-止回阀;6-闸阀;7-压力管道;8-出水管;9-进水管;10-进水挠性接头;11-爬梯;12-盖板;13-安全格栅;14-粉碎性格栅;15-固定杆;16-水滴型液位浮球;17-静压差液位计;18-排气管;19-搅拌装置;20-底座;21-安装平台;22-清洗装置;23-筒体;31-输水管;32-喷水管;191-电机;192-主齿轮;193-副齿轮;194-连接杆;195-搅拌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包括筒体23和底座20,筒体2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9,筒体23远离进水管9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8,出水管8位于进水管9远离底座20的一侧,筒体23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淤泥的搅拌装置19,筒体23内还设置有清淤管3,清淤管3与出水管8相连接。

搅拌装置19用于搅动筒体23底部的淤泥等沉积物,使得淤泥等沉积物与水混合,排水的同时可将沉积物一并排出。清淤管3与出水管8相连接,出水管8中的水具有一定的压力,清淤管3将出水管8中的一部分水引入筒体23底部,对筒体23底部进行冲刷,使得筒体23底部的沉积物能更好的与水混合,便于沉积物的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包括筒体23和底座20,筒体2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9,筒体23远离进水管9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8,出水管8位于进水管9远离底座20的一侧,筒体23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淤泥的搅拌装置19,筒体23内还设置有清淤管3,清淤管3与出水管8相连接。

搅拌装置19包括电机191、与电机191相连接的主齿轮192和与主齿轮192相啮合的副齿轮193,副齿轮193远离主齿轮19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杆194,连接杆194远离副齿轮193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195;筒体23内设置有安装平台21,电机191、主齿轮192和副齿轮193均设置在安装平台21上。安装平台21上设置有保护罩,用于保护电机191、主齿轮192和副齿轮193。

电机191转动,主齿轮192在电机191的带动下转动,副齿轮193与主齿轮192啮合,副齿轮193在主齿轮192的带动下转动。副齿轮193进而带动连接杆194转动,连接杆194进一步带动搅拌桨195转动。搅拌桨195在转动的过程中,将筒体23内的沉积物与水混合,便于沉积物排出,以达到防止泵站发生沉淀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包括筒体23和底座20,筒体23的一侧设置有进水管9,筒体23远离进水管9的一侧设置有出水管8,出水管8位于进水管9远离底座20的一侧,其特征在于:筒体23内设置有用于搅拌沉淀物的搅拌装置19,筒体23内还设置有清淤管3,清淤管3与出水管8相连接。

清淤管3包括与出水管8相连接的输水管31,输水管31靠近底座20的一端设置有喷水管32,喷水管32为弧形结构,喷水管32上设置有至少5个出水孔。

输水管31与出水管8相连接,用于将一部分出水管8中的水引到筒体23底部。出水管8中的一部分水自输水管31流入喷水管32中,自喷水管32上所设置的出水孔中喷出,对筒体23底部的沉积物进行冲刷,防止泵站发生沉淀。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进水管9靠近出水管8的一端设置有粉碎性格栅14,粉碎性格栅14远离底座20的一侧还设置有格栅导轨4。

粉碎性格栅14设置在进水管9靠近出水管8的一端,水自进水管9流入筒体23内,水中的杂质经过粉碎性格栅14时,被粉碎性格栅14粉碎。粉碎性格栅14的可防止水中的杂质,尤其是垃圾将在筒体23内发生沉淀,堵塞管路,有利于进一步防止泵站发生沉淀。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全底部清淤的泵站,搅拌装置19包括电机191、与电机191相连接的主齿轮192和与主齿轮192相啮合的副齿轮193,副齿轮193远离主齿轮19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杆194,连接杆194远离副齿轮193的一端设置有搅拌桨195;筒体23内设置有安装平台21,电机191、主齿轮192和副齿轮193均设置在安装平台21上。清淤管3包括与出水管8相连接的输水管31,输水管31靠近底座20的一端设置有喷水管32,喷水管32为弧形结构,喷水管32上设置有至少5个出水孔。

进水管9靠近出水管8的一端设置有粉碎性格栅14,粉碎性格栅14远离底座20的一侧还设置有格栅导轨4。底座20为cfd防淤底座,筒体23上还设置有用于清洗粉碎性格栅14的清洗装置22,清洗装置22设置在筒体23靠近进水管9的一侧。清洗装置22位于筒体23远离底座20的一端,格栅导轨4的一端远离筒体23的一端与清洗装置22相连接,格栅导轨4靠近底座20的一端与粉碎性格栅14相连接。防淤底座

搅拌桨195的上下端面均为弧面结构,整体结构类似于梭子型,可防止淤泥在搅拌桨195上堆积。搅拌桨195为弧面结构,主齿轮192和副齿轮193均为锥齿轮。

筒体23内还设置有水泵1,水泵1的一端与自耦装置2相连接,自耦装置2远离水泵1的一端设置有压力管道7,压力管道7与出水管8相连接,压力管道7上还设置有闸阀6,闸阀6靠近底座20的一侧设置有止回阀5。输水管31的一端通过压力管与出水管8相连接,输水管31与压力管的连接端位于闸阀6远离止回阀5的一侧。搅拌桨195位于水泵1靠近底座20的一侧。搅拌装置19位于压力管靠近入水管的一侧。

筒体23内还设置有固定杆15,固定杆15设置在水泵1靠近进水管9的一侧,固定杆15远离水泵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3个水滴型液位浮球16,水滴型液位浮球16位于安装平台21靠近底座20的一侧;固定杆15靠近底座20的一端还设置有静压差液位计17。筒体23内还设置有爬梯11,爬梯11位于搅拌装置19远离水泵1的一侧;筒体23远离底座20的一端设置有安全格栅13,安全格栅13远离底座20的一侧设置有盖板12。筒体23远离底座20的一端还设置有排气管18;进水管9远离出水管8的一端设置有进水挠性接头10。

水滴型液位浮球16用于保证高低位报警信号输出以及静压差液位计的备用控制;静压差液位计作为主控制,保证水泵1轮换启动液位信号输出。

所述水滴型液位浮球16为cs-c系列浮球液位控制器,采用注射成型,内置触头机构,利用液体的浮力作用,随着液面上升或下降。其内部的触头机构会发生通与断的状态改变,从而发出控制信号。因无任何外部操作机构,其动作更加准确可靠,特别适用于含有杂质和粘稠物的活水排放自动控制,工业生产中非易燃易爆液体的自动控制,以及生活用水,消防水池的自动供给控制。静压差液位计17为cs-ea静压差液位计,其液位变送器压力敏感核心采用了硅压阻式压力充油芯体,内部的专用集成电路将传感器毫伏信号转换成标准远距离的传输电流信号,可以直接与计算机接口卡、控制仪表、智能仪表或plc等方便相连。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