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61577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1532来源:国知局
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断加深的建(构)筑物基坑使得抗浮锚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地下结构抗浮措施,尤其是在地下水位高和结构自身荷载不足以抵抗地下水浮力方面,得到了有效且广泛的应用。但相应的结构底板常常出现渗漏水的情况,纠其原因,主要是抗浮锚杆防水节点处理不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抗浮锚杆防水节点处理不完善导致结构底板出现渗漏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包括:

平铺复合防水层,包括叠合在一起的上防水层和下防水层,所述下防水层铺设于垫层上,所述垫层中穿设有抗浮锚杆,所述抗浮锚杆贯穿所述下防水层和所述上防水层;

上翻复合防水层,包括包裹于所述抗浮锚杆的内防水层和外防水层,所述内防水层围合形成一填充空间,所述内防水层的上端与所述外防水层的上端为一体成型,所述外防水层的下端与所述内防水层的下端分别形成有多条连接部,所述内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所述连接部无缝连接于所述下防水层,所述外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所述连接部无缝连接于所述上防水层;

固定箍,箍设于所述外防水层的外部;

防水料,灌注于所述填充空间内且包覆于所述抗浮锚杆;以及

防水保护层,浇筑于所述上防水层上。

进一步的,多条所述连接部沿所述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圆周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防水层、所述下防水层、所述内防水层和所述外防水层为sbs防水卷材。

进一步的,所述内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所述连接部热熔连接于所述下防水层。

进一步的,所述外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所述连接部热熔连接于所述上防水层。

进一步的,所述垫层的上表面涂敷有防水涂料。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涂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于垫层上铺设平铺复合防水层,于所述平铺复合防水层的对应抗浮锚杆的位置处开设穿孔,使得所述抗浮锚杆穿设于所述穿孔;

将上翻复合防水层包裹于所述抗浮锚杆,将所述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内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连接部放置于所述平铺复合防水层的下防水层上,将所述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外防水层的下端及多条连接部放置于所述平铺复合防水层的上防水层上,使得所述内防水层围合形成一填充空间;

将固定箍箍设于所述外防水层的外部;

于所述填充空间内灌注防水料,使得所述防水料包覆于所述抗浮锚杆;

于所述上防水层上浇筑形成防水保护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通过在抗浮锚杆上包裹上翻复合防水层并无缝连接于垫层上的平铺防水层,使得抗浮锚杆与垫层的穿设处形成两道防水层,进而切断抗浮锚杆的外出的渗漏途径,此外,在上翻复合防水层包裹抗浮锚杆以围合形成的填充空间内灌注防水料,以切断抗浮锚杆的内侧的渗漏途径,通过抗浮锚杆的内外侧的多重防水措施,确保抗浮锚杆的防水节点的优异的防水性能,避免结构底板的渗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翻复合防水层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翻复合防水层的俯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包括:平铺复合防水层、上翻复合防水层、固定箍3、防水料和防水保护层5。

具体的,平铺复合防水层,包括叠合在一起的上防水层11和下防水层12。下防水层12铺设于垫层6上。垫层6中穿设有抗浮锚杆7。抗浮锚杆7贯穿下防水层12和上防水层11。

在本实施例中,垫层上浇筑有基层8以形成结构底板。抗浮锚杆的下端埋设于垫层下方的土基中,抗浮锚杆的上端贯穿垫层和平铺复合防水层且伸至基层中。

在垫层上铺设平铺复合防水层时,在上防水层和下防水层的对应抗浮锚杆的位置上开设穿孔,以供抗浮锚杆穿设。

上翻复合防水层设置于对应上防水层和下防水层的穿孔的上方。具体的,上翻复合防水层包括内防水层21和外防水层22。内防水层21和外防水层22包裹于抗浮锚杆7的上端。

内防水层21围合形成一填充空间。防水料灌注于该填充空间内且防水料包覆于抗浮锚杆7。防水料为非固态防水料。

内防水层21的上端与外防水层22的上端为一体成型无缝连接。外防水层22的下端与内防水层21的下端分别形成有多条连接部a。其中,内防水层21的下端及多条连接部a无缝连接于下防水层12。外防水层的下端220及多条连接部a无缝连接于上防水层11。

固定箍3箍设于外防水层22的外部。固定箍用于将上翻复合防水层紧密地锁附于抗浮锚杆的上端。

防水保护层5浇筑于上防水层11上。

本发明实施例的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通过在抗浮锚杆上包裹上翻复合防水层并无缝连接于垫层上的平铺防水层,使得抗浮锚杆与垫层的穿设处形成两道防水层,进而切断抗浮锚杆的外出的渗漏途径,此外,在上翻复合防水层包裹抗浮锚杆以围合形成的填充空间内灌注防水料,以切断抗浮锚杆的内侧的渗漏途径,通过抗浮锚杆的内外侧的多重防水措施,确保抗浮锚杆的防水节点的优异的防水性能,避免结构底板的渗漏。

在本实施例中,上翻复合防水层为一张防水层材料制备而成。具体的,参阅图3和图4所示,将一张防水层材料沿中线对折。对折后的防水层材料具有一粘连端(即原防水层材料的中线位置)和一分离端(即原防水层材料的两端并拢形成)。于对折后的防水层材料的分离端剪切形成多条连接部。在形成连接部后,将对折后的防水层材料包裹于抗浮锚杆,使得对折后的防水层材料呈粘连端在上、其分离端在下设置。

多条连接部a沿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圆周方向设置。将多条连接部连同上翻复合防水层的下端一起无缝连接于平铺复合防水层,多条连接部使得上翻复合防水层与平铺复合防水层的连接处连接铺贴平整,此外,多条连接部对平铺复合防水层形成呈辐射状的拉结力,使得平铺复合防水层受力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上防水层11、下防水层12、内防水层21和外防水层22为sbs(styrene-butadiene-styrene)防水卷材。

内防水层21的下端及多条连接部a热熔连接于下防水层12。

外防水层的下端220及多条连接部a热熔连接于上防水层11。

在铺设平铺复合垫层之前,垫层6的上表面涂敷有防水涂料。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防水涂料为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在防水涂料干透之后,涂刷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并将下防水层热熔铺设在垫层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浮锚杆防水节点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于垫层6上铺设平铺复合防水层,于平铺复合防水层的对应抗浮锚杆7的位置处开设穿孔,使得抗浮锚杆7穿设于穿孔。

在铺设平铺复合防水层之间,先着手准备工作:包括基层清理,锚杆除锈处理。以抗浮锚杆为中心,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涂刷直径为d。

之后,铺设平铺复合防水层。

s2:将上翻复合防水层包裹于抗浮锚杆7,将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内防水层21的下端及多条连接部a放置于平铺复合防水层的下防水层12上,将上翻复合防水层的外防水层的下端220及多条连接部a放置于平铺复合防水层的上防水层11上,使得内防水层21围合形成一填充空间。

在垫层上的下防水层热熔铺贴好后,将内防水层的下部及连接部与下防水层热熔结合在一起;待垫层上的上防水层热熔铺贴好后,掀起抗浮锚杆周围的垫层上的上防水层,将上防水层与外防水层的下部220及连接部与下防水层热熔结合在一起。

s3:将固定箍3箍设于外防水层22的外部。

s4:于填充空间内灌注防水料,使得防水料包覆于抗浮锚杆7。

防水料为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

将防水料灌注在填充空间内,使防水料的顶部略低于上翻复合防水层的上端口。防水料塞满填充空间并包覆于抗浮锚杆。

s5:于上防水层11上浇筑形成防水保护层5。

本发明充分考虑防水节点构造的抗渗抗漏性以及施工环境对其的破坏作用,设计了新的构造和采取了相应的加固措施,做法具有节省材料、造价低、工期短等正面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设置防水卷材的上翻构造并将其端部进行齿条状处理形成连接部,热熔后的节点处上翻防水卷材与垫层上的防水层卷材更好地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的卷材铺贴整体性和严密性;通过增加固定箍圈和锁扣优化节点构造,提升防水节点构造的刚性,避免浇基层的筑混凝土对防水节点构造的破坏作用;巧妙地利用防水卷材的柔韧性及其热熔铺贴方式、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的弹塑性和优异的防水可靠性等优势,提升了抗浮锚杆节点抗渗抗漏性能;施工方法简便、工期短、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