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53521发布日期:2021-07-27 15:30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及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人孔检查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及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行室外排水检查井图集主要有以下几种:《02s515排水检查井》、《05ss522混凝土模块式排水检查井》、《08ss523建筑小区塑料排水检查井》、《06ms201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这几种图集在排水检查井深度上的适用范围为:雨水管道管顶覆土深度不大于4m,污水管道管顶覆土深度不大于6m。

而在一些丘陵地区和依山地区,地形上多是高低起伏的,管道在一些地方的埋设深度大大加深(局部地方能够超过10m),而现有图集标准中的排水检查井能够适用的管道最大覆土深度一般不超过6m,无法满足地形高低起伏地区的设置要求。因此,需要对排水检查井重新设计,以能够适应管道的覆土深度超过6m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及使用该超深排水检查井的排水系统,以能够适应管道的覆土深度超过6m的情况。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该超深排水检查井包括井身、爬梯和平台。井身具有上端敞口、下端封闭的内腔;井身的底部设有主进水管接口和出水管接口。主进水管接口的上端与井身的上端的距离大于6m,且出水管接口的上端与井身的上端的距离大于6m。爬梯设于井身的内腔壁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平台设于井身的内腔壁上,用于供检修人员休息和跌水消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超深排水检查井中,由于设置的主进水管接口的上端与井身的上端的距离大于6m,且出水管接口的上端与井身的上端的距离大于6m,而排水检查井一般埋于地面以下。所以使用时,连接于主进水管接口的主进水管以及连接于出水管接口的出水管的覆土深度均能够超过6m,使得该超深排水检查井能够适用于丘陵地区和依山地区等地区。

同时,由于井身的深度较大,检修人员在下入该超深排水检查井内进行检修工作时,体力消耗较大,而设置于井身的内腔壁上的平台可以供检修人员中途休息和放置工具。而且,在检修人员意外跌落时,平台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检修人员直接落入井底而造成重大伤害。另外,平台还可以起到井内跌水的消能作用,降低跌水带来的冲击力对井身的损害。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台设有多个,多个平台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平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且两平台的正投影相互靠近的边界相接。这样,在水平方向上,保证相邻两个平台之间无间隔,避免检修人员或跌水从相邻平台之间直接落入井底。同时,在保证相邻平台在水平方向上无间隔的情况下,相邻平台在上下方向上无交叠,所以各个平台的尺寸不需要设置的过大,可以降低平台的耗材。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平台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为3m。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井身包括靠近地面的浅层部和远离地面的深层部,深层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浅层部由砌块堆砌形成。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结构强度一般高于砌块堆砌的结构强度,但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成本高于砌块堆砌的成本。通常,井身的下部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发生变形损坏的几率更高,将井身分成深层部和浅层部,且深层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浅层部由砌块堆砌形成,既保证了井身下部的结构强度,又降低了整个超深排水检查井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深层部的上端设有盖板,盖板上设有连通深层部和浅层部的人孔。设置盖板,便于浅层部的施工,浅层部可以直接在盖板上堆砌即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人孔与内腔偏轴设置,爬梯和平台设置于内腔壁上相对的两侧,人孔设置于靠近爬梯的一侧。这样设置,便于检修人员进入该超深排水检查井。而且,平台与爬梯设置于内腔壁上相对的两侧,更便于检修人员休息和在检修人员跌落时接住检修人员。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井身上还设有支进水管接口,支进水管接口的位置高于主进水管接口的位置。至少一个平台位于支进水管接口的下方。井身上设置支进水管接口,使得该超深排水检查井能够连接支进水管,提高了该超深排水检查井的适应性。支进水管接口的下方设置平台,可以用于支进水管接口进入内腔的跌水的消能。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进水管接口和出水管接口的周侧设有环形加强筋。设置环形加强筋,可以避免主进水管接口和出水管接口的变形,进而避免损坏连接在该超深排水检查井上的主进水管和出水管。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超深排水检查井、主进水管和出水管,主进水管和超深排水检查井上的主进水管接口相接,出水管和超深排水检查井上的出水管接口相接。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超深排水检查井,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进水管和出水管由ⅲ级钢筋混凝土制成。这样,主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结构强度较高,避免在较高的覆土深度下出现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系统中的超深排水检查井、主进水管及出水管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超深排水检查井中的部分平台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平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排水系统;1-超深排水检查井;11-井身;111-内腔;112-主进水管接口;113-出水管接口;114-流槽;115-浅层部;1151-砌块;116-深层部;1161-盖板;11611-人孔;1162-环形加强筋;117-支进水管接口;118-井盖座;12-爬梯;13-平台;2-主进水管;3-出水管;4-水平面;5-正投影;6-地面;8-井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提供一种排水系统,该排水系统可以用于排放雨水、生活污水等。

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系统中的超深排水检查井、主进水管及出水管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系统100包括超深排水检查井1及连接于超深排水检查井1上的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构成排水系统100中用于排水的管道的一部分,超深排水检查井1的作用是为了方便检修人员清理管道堵塞物、维修主进水管2及出水管3等。

在相关技术中,室外排水系统中的排水检查井在深度上的使用范围一般为:雨水管道管顶覆土深度不大于4m,污水管道管顶覆土深度不大于6m。而在一些丘陵地区和依山地区,地形上多是高低起伏的,管道在一些地方的埋设深度大大加深(局部地方能够超过10m),而相关技术中的排水检查井能够适用的管道最大覆土深度一般不超过6m,无法满足地形高低起伏地区的设置要求。因此,需要对排水检查井重新设计,以能够适应管道的覆土深度超过6m的情况。

参照图2,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情况,提供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1,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包括井身11,井身11具有上端敞口、下端封闭的内腔111。井身11的底部设有主进水管接口112和出水管接口113。主进水管接口112用于连接主进水管2,出水管接口113用于连接出水管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井身11的底部是指井身11的侧壁的底部,且开设的主进水管接口112和出水管接口113的轴线均沿水平方向延伸。

主进水管2中的水能够排入内腔111内,然后进入出水管3中。为了使得进入内腔111内的水能够顺利进入出水管3,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上的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下端高于出水管接口113的下端。这样,进入内腔111内的水更容易进入出水管3内,而返入进水管2内的几率或者水量将较小。

为了便于内腔111内的水流向出水管3,在内腔111的底部设置流槽114,流槽114为槽口朝上的凹槽,且流槽114靠近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一端高于靠近出水管接口113的一端。如此一来,进入内腔111内的水更容易流向出水管3。

同时,为了使得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能够适应于管道的覆土深度超过6m的情况。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上的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即图2中的h1)大于6m,并且,出水管接口113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即图2中的h2)大于6m。需要说明的是,井身11的上端与地面6等高,也就是说,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上端与地面6的距离大于6m,出水管接口113的上端与地面6的距离大于6m。

基于此,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能够与覆土深度超过6m的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相连接,以能够正常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具体为多少,出水管接口113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具体为多少,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即可,即根据需要设置超深排水检查井1的位置处的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的覆土深度设置。

同时,为了方便检修人员下入井内进行检修工作。参照图2,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还包括爬梯12,爬梯12设于井身11的内腔壁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检修人员可以通过爬梯12下入井内。本实施例中的爬梯12为钢制爬梯,包括多个踩踏单元,踩踏单元呈u形,包括相互平行的两个固定杆和连接两个固定杆的连接杆,连接杆供检修人员踩踏,连接杆的长度可以为295mm,固定杆的长度可以为220mm。

另外,因为井身11的深度加大,而且,检修人员进行检修工作时需要携带工具,所以检修人员在下入井内的过程中容易疲劳,进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参照图3,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还包括平台13,平台13设于井身11的内腔壁上,用于供检修人员休息。同时在检修人员因为意外情况而跌落时,平台13可以用于接住检修人员,或对检修人员的下落进行缓冲,避免检修人员直接落入井底而造成重大损伤。

很多情况下,雨水或者地面6上的其他污水等水流会顺着井口进入内腔111内,这种情况下,平台13还能够起到跌水消能的作用。水流进入内腔111内后,部分会先落在平台13上,然后再落入内腔111的底部。这样,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冲击力会被分解,分别作用在平台13上和内腔111的底部,且被分解的冲击力相比于直接落入内腔111的底部的冲击力大大减小,所以对井身11的损伤程度大大降低。

在井身11的深度较大的情况下,平台13可以设置多个,多个平台13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平台13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距离可以为3m,当然,相邻两个平台13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也可以为其他距离,如可以为2m、2.5m、3.5m等,均可以使用。

为了减少平台13的耗材量,在平台13设有多个的情况下,设置相邻两平台13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且两平台13的正投影相互靠近的边界相接。

示例的,参照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超深排水检查井1中的部分平台13的布置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平台13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的示意图。各平台13设于井身11后侧的内腔壁上,各平台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l,相邻两平台13在同一个水平面4上的正投影5不重叠,且两个正投影5在左右方向上的相对的边界重合。

这样,相邻两个平台13在左右方向上无间隔,即保证检修人员不会从相邻两个平台13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内落入井底。同时,相邻两个平台13在上下方向上无交叠部分,则平台13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不需要设置的过大,进而降低了平台13的耗材。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设置相邻两个平台13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间隔,只要保证检修人员无法通过该间隔落入井底即可。还可以设置相邻两个平台13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交叠部分,这样也降低了平台13的施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台13可以为矩形平台,矩形平台在垂直于内腔壁的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500mm,在平行于内腔壁的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800mm-1000mm中的任意尺寸。

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的结构的强度要高于采用砌块堆砌形成的结构的强度,但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方式的成本也要高于采用砌块堆砌的方式的成本。综合考虑结构强度和成本,参照图2和图3,井身11包括靠近地面6的浅层部115和远离地面6的深层部116,深层部116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浅层部115由砌块1151堆砌形成。其中,砌块1151为砼砌块,断面为300mm×300mm,为预制构件,预制时采用表面光滑的模板,使得砼砌块的表面光滑。主进水管接口112和出水管接口113设置于深层部116上。

这样,深层部116的埋设较深,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使得结构强度能够保证。而浅层部115的埋设较浅,对于强度要求较低,采用砌块1151堆砌形成,使得成本大大降低。

参照图3,深层部116的上端设有盖板1161,盖板1161上设有连通深层部116和浅层部115的人孔11611。井口设置在浅层部115的上端,检修人员从井口进入浅层部115内,下行的过程中经过人孔11611后进入深层部116内。设置盖板1161,便于浅层部115的施工,浅层部115的砌块1151直接在盖板1161上堆砌,非常方便。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深层部116的上端也可以不设置盖板1161,浅层部115的砌块1151直接堆砌在深层部116对应的井身11的井壁上,同样可以使用。而且,在其他实施例中,井身11也可以不区分浅层部115和深层部116,而是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同样可以使用。

参照图2和图3,井身11还包括设置于浅层部115顶部的井盖座118,井盖座118固定于浅层部115上,井盖座118上设置有上下贯穿的通孔,通孔可供检修人员通过,并且,通孔处安装井盖8。井盖8在选用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例如,位于人行道或绿地上的超深排水检查井1,采用新型复合材料井盖8及井盖座118,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b125类型,并且,井盖座118采用方形,井盖8采用圆形;车行道上采用防盗铸铁井盖8及井盖座118,按承载能力,最低选用d400类型。

因为爬梯12一般设置在内腔111一侧的内腔壁上,所以为了方便检修人员的下入,参照图3,人孔11611与内腔111偏轴设置,爬梯12和平台13设置于内腔壁上相对的两侧,人孔11611设置于靠近爬梯12的一侧。如此一来,检修人员在下行的过程中,在经过人孔11611时,非常顺畅,不需要改变方向即可顺利下行。而发生意外导致检修人员跌落时,一般检修人员会向后下方跌落,而设置爬梯12与平台13在内腔111相对的两侧,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检修人员直接落入井底的几率。

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井身11上还设有支进水管接口117,支进水管接口117的位置高于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位置。至少一个平台13位于支进水管接口117的下方。支进水管接口117用于连接排水系统100中的一些支进水管(图中未示出),支进水管也构成排水系统100中用于排水的管道的一部分。设置支进水管接口117并连接支进水管,使得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的适应性更高,能够适应更多的工况。

另外,设置至少一个平台13位于支进水管接口117的下方,使得通过支进水管进入内腔111内的水流首先会落在平台13上,然后才会落在内腔111的底部,从而减小了水流对井身11的冲击力。

为防止该超深排水检查井1在使用过程中因主进水管接口112和出水管接口113发生变形而导致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发生破裂,参照图2,在主进水管接口112和出水管接口113的周侧设有环形加强筋1162,环形加强筋1162在深层部116制作时随钢筋一起绑扎在一起。主进水管接口112处设有两个环形加强筋1162,两个环形加强筋1162沿主进水管接口112的轴向间隔排布;出水管接口113处设有两个环形加强筋1162,两个环形加强筋1162沿出水管接口113的轴向间隔排布。

由于该排水系统100能够适应管道覆土深度大于6m的情况,但是由于覆土深度越深,管道承受的压力越大,所以,为了防止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在较大压力下破裂,本申请中的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由ⅲ级钢筋混凝土制成。

另外,该排水系统100中的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的下侧还铺设有180°混凝土条基(图中未示出),即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均支撑于180°混凝土条基上,以防止部分管段下的土方塌陷而导致主进水管2和出水管3破裂。

本申请新设计的排水系统100中的超深排水检查井1能够适应的范围为:主进水管接口112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的取值范围为大于6m且小于等于15m;出水管接口113的上端与井身11的上端的距离的取值范围同样为大于6m且小于等于15m。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超深排水检查井,该超深排水检查井与上述排水系统100中的超深排水检查井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