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73250发布日期:2022-09-20 22:59阅读:46来源:国知局
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近地铁深浅基坑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是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
3.在近地铁深浅基坑不同步施工中,需分坑开挖、分坑施工,深、浅基坑之间采用中隔连续墙及围护桩进行分隔,深基坑采用多道钢筋砼支撑支护技术,浅基坑采用多道钢支撑支护技术,以保证基坑的安全性。
4.请参见图1所示,中隔连续墙1和地下连续墙2均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地下连续墙2位于中隔连续墙1的右边,深基坑3位于中隔连续墙1的左边,浅基坑4位于中隔连续墙1和地下连续墙2之间,其中:
5.深基坑3具有深基坑底板垫层5、深基坑基础底板6、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深基坑顶板10、深基坑第一支撑11、深基坑第二支撑12、深基坑第三支撑13和深基坑第四支撑14,深基坑底板垫层5、深基坑基础底板6、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和深基坑顶板10均水平设置,深基坑基础底板6设置在深基坑底板垫层5上,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中隔连续墙1设置,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的底端设置在深基坑基础底板6上,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的右端连接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的顶端,深基坑地下室 b2楼板面8位于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和深基坑基础底板6之间,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的右端连接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深基坑顶板10位于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的上方,深基坑底板垫层5的右端、深基坑基础底板6的右端和深基坑顶板10的右端均连接中隔连续墙1,压顶梁15水平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且设置在中隔连续墙1的顶端上,深基坑第一支撑11、深基坑第二支撑12、深基坑第三支撑13和深基坑第四支撑14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深基坑第一支撑11高于深基坑顶板10,深基坑第一支撑11的右端连接压顶梁15,深基坑第二支撑12低于深基坑顶板10并高于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深基坑第三支撑13低于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并高于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深基坑第四支撑14低于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并高于深基坑基础底板6,深基坑第二支撑12的右端、深基坑第三支撑13的右端和深基坑第四支撑14的右端均连接中隔连续墙1,深基坑底板垫层5的右端的底面设置第一三轴水泥搅拌桩16抽条加固,最右侧的第一三轴水泥搅拌桩16、深基坑底板垫层5的底面和中隔连续墙1之间设置第一高压旋喷桩17加固。
6.浅基坑4具有浅基坑底板垫层18、浅基坑基础底板19、浅基坑地下室侧壁 20、浅基坑顶板21、浅基坑第一支撑22、浅基坑第二支撑23、浅基坑第三支撑24、浅基坑第一换撑25和浅基坑第二换撑26,浅基坑底板垫层18、浅基坑基础底板19和浅基坑顶板21均水平设置,
浅基坑基础底板19设置在浅基坑底板垫层18上,浅基坑底板垫层18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中隔连续墙1和地下连续墙2,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地下连续墙2设置,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底端设置在浅基坑基础底板19上,浅基坑顶板21位于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上方,浅基坑顶板2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中隔连续墙1和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顶端,浅基坑第一支撑22、浅基坑第一换撑25、浅基坑第二支撑23、浅基坑第二换撑26和浅基坑第三支撑24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浅基坑第一支撑22高于浅基坑顶板21,浅基坑第一换撑25低于浅基坑顶板21,浅基坑第三支撑24高于浅基坑基础底板19,浅基坑第一支撑22的左端和右端、浅基坑第二支撑23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浅基坑第三支撑24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中隔连续墙1和地下连续墙2,浅基坑第一换撑25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浅基坑第二换撑26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中隔连续墙1和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浅基坑底板垫层18的底面设置第二三轴水泥搅拌桩40抽条加固,最左侧的第二三轴水泥搅拌桩40、浅基坑底板垫层18的底面和中隔连续墙1之间设置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27,最右侧的第二三轴水泥搅拌桩40、浅基坑底板垫层 18的底面和地下连续墙2之间设置第二高压旋喷桩41加固。
7.浅基坑顶板21与深基坑顶板10等高,浅基坑底板垫层18和浅基坑基础底板19均低于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并均高于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浅基坑基础底板19和深基坑第三支撑13等高。
8.随着施工的进行,坑内的支撑需随着主体结构的施工提前拆除,待深基坑3、浅基坑4内的主体结构分段施工完成,拆除中隔连续墙1,进而施工中隔连续墙 1区域内的主体结构。因此,施工中存在以下问题:
9.1)浅基坑基础底板19施工完成后,通过采用两道水平临时换撑即浅基坑第一换撑25和浅基坑第二换撑26技术,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技术工艺复杂,不仅导致中隔连续墙1区域与浅基坑4中的主体结构不能同步施工,且施工困难,延长施工工期,同时还增加施工成本。
10.2)采用水平临时换撑将浅基坑4支护结构的受力传至中隔连续墙1上,通过受剪切的方式再传于主体结构上,传力路线较复杂,中隔连续墙1须在两侧顶板即深基坑顶板10和浅基坑顶板21连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且浅基坑4及中隔连续墙1区域中的主体结构不能同步施工,整体施工工期较长。
11.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近地铁深浅基坑支撑结构,其能够将中隔连续墙和浅基坑支撑同步拆除,且浅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传力路线更直接、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12.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其能够将中隔连续墙和浅基坑支撑同步拆除,且浅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传力路线更直接、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便,施工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1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包括中隔连续墙、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和浅基坑,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地下连续墙均竖向设置并沿前
后方向设置,所述地下连续墙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的右边,所述深基坑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的左边,所述浅基坑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地下连续墙之间,所述浅基坑具有浅基坑底板垫层、浅基坑基础底板、浅基坑地下室侧壁、浅基坑顶板、浅基坑第一支撑和浅基坑第二支撑,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和所述浅基坑顶板均水平设置,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上,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地下连续墙,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所述地下连续墙设置,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上,所述浅基坑顶板位于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上方,所述浅基坑顶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顶端,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和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高于所述浅基坑顶板,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低于所述浅基坑顶板并高于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地下连续墙,其特点是,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浅基坑斜换撑和浅基坑角撑板,所述浅基坑斜换撑沿所述左右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高于所述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并低于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所述的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上,所述的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连接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所述浅基坑角撑板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浅基坑角撑板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的左边以及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上并分别连接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
15.较佳地,所述浅基坑斜换撑为钢筋混凝土斜换撑。
16.较佳地,所述浅基坑角撑板为混凝土角撑板。
17.较佳地,所述浅基坑角撑板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连接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
18.更佳地,两条所述直角边均为1000mm,所述浅基坑角撑板的厚度为 300mm。
19.较佳地,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压顶梁,所述深基坑具有深基坑底板垫层、深基坑基础底板、深基坑地下室侧壁、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深基坑顶板、深基坑第一支撑、深基坑第二支撑、深基坑第三支撑和深基坑第四支撑,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和所述深基坑顶板均水平设置,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设置在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上,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所述中隔连续墙设置,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上,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的右端连接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的顶端,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 楼板面位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和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之间,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的右端连接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所述深基坑顶板位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的上方,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的右端、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的右端和所述深基坑顶板的右端均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所述压顶梁水平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设置在所述中隔连续墙的顶端上,所述深基坑第一支撑、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和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深基坑第一支撑高于深基坑顶板,所述深基坑第一支撑的右端连接所述压顶梁,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低于所述深基坑顶板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
板面,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的右端、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的右端和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的右端均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所述浅基坑顶板与所述深基坑顶板等高,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均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并均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和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等高。
20.较佳地,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上止水条、下止水条、填充层、水平防水卷材、竖向防水卷材、横向植筋、板底横向主筋和板顶横向主筋,所述填充层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下并连接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所述填充层的左端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所述上止水条和所述下止水条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从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上止水条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的填充层的左端的上部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的填充层的左端的上部,所述下止水条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的填充层的左端的下部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的填充层的左端的下部,所述水平防水卷材位于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上部的左端具有缺口,所述竖向防水卷材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竖向防水卷材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下部的左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和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下部的左端,所述竖向防水卷材的上部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的右边并贴合所中隔连续墙,所述板底横向主筋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下部中,所述横向植筋的左端植筋在所述中隔连续墙中,所述横向植筋的右端沿所述左右方向穿设所述的竖向防水卷材的下部并插设在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下部的左端中且连接所述板底横向主筋的左端,所述板顶横向主筋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的上部中,所述板顶横向主筋的左端裸露在所述缺口中。
21.更佳地,所述填充层为混凝土填充层。
22.更佳地,所述的板顶横向主筋的左端的外侧面设置有外螺纹。
23.更佳地,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套筒,所述的横向植筋的右端通过所述连接套筒连接所述的板底横向主筋的左端。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5.1、本实用新型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以浅基坑斜换撑和浅基坑角撑板替换浅基坑第一换撑、浅基坑第二换撑和浅基坑第三支撑,浅基坑斜换撑沿左右方向倾斜设置,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高于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并低于浅基坑第二支撑,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设置在浅基坑基础底板上,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连接浅基坑地下室侧壁,浅基坑角撑板竖向设置并沿左右方向设置,浅基坑角撑板位于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的左边以及浅基坑基础底板上并分别连接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和浅基坑基础底板,因此,其能够将中隔连续墙和浅基坑支撑同步拆除,且浅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传力路线更直接、安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6.2、本实用新型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以浅基坑斜换撑和浅基坑角撑板替换浅基坑第一换撑、浅基坑第二换撑和浅基坑第三支撑,浅基坑斜换撑沿左右方向倾斜设置,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高于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并低于浅基坑第二支撑,浅基坑斜换撑的左端设置在浅基坑基础底板上,浅基坑斜换撑的右端连接浅基坑地下室侧壁,浅基坑角
撑板竖向设置并沿左右方向设置,浅基坑角撑板位于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的左边以及浅基坑基础底板上并分别连接浅基坑地下室侧壁的底端和浅基坑基础底板,因此,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便,施工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7.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实用新型内容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28.图1是现有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支撑结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的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30.图3是图2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31.(符号说明)
32.1中隔连续墙;2地下连续墙;3深基坑;4浅基坑;5深基坑底板垫层;6 深基坑基础底板;7深基坑地下室侧壁;8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9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10深基坑顶板;11深基坑第一支撑;12深基坑第二支撑;13 深基坑第三支撑;14深基坑第四支撑;15压顶梁;16第一三轴水泥搅拌桩; 17第一高压旋喷桩;18浅基坑底板垫层;19浅基坑基础底板;20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1浅基坑顶板;22浅基坑第一支撑;23浅基坑第二支撑;24浅基坑第三支撑;25浅基坑第一换撑;26浅基坑第二换撑;27三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28浅基坑斜换撑;29浅基坑角撑板;30上止水条;31下止水条;32填充层;33水平防水卷材;34竖向防水卷材;35横向植筋;36板底横向主筋;37 板顶横向主筋;38缺口;39连接套筒;40第二三轴水泥搅拌桩;41第二高压旋喷桩。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请参见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包括中隔连续墙1、地下连续墙2、深基坑3、浅基坑 4、浅基坑斜换撑28和浅基坑角撑板29,其中:
36.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地下连续墙2均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地下连续墙2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的右边,所述深基坑3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的左边,所述浅基坑4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地下连续墙2之间,所述浅基坑4具有浅基坑底板垫层18、浅基坑基础底板19、浅基坑地下室侧壁 20、浅基坑顶板21、浅基坑第一支撑22和浅基坑第二支撑23,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和所述浅基坑顶板21均水平设置,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上,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地下连续墙2,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所述地下连
续墙2设置,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上,所述浅基坑顶板21位于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上方,所述浅基坑顶板2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顶端,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22和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23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从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22高于所述浅基坑顶板21,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23低于所述浅基坑顶板21并高于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所述浅基坑第一支撑22的左端和右端以及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 23的左端和右端均分别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地下连续墙2;
37.所述浅基坑斜换撑28沿所述左右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浅基坑斜换撑28的右端高于所述浅基坑斜换撑28的左端并低于所述浅基坑第二支撑23,所述的浅基坑斜换撑28的左端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上,所述的浅基坑斜换撑 28的右端连接所述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底端的左边以及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上并分别连接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 20的底端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
38.所述浅基坑斜换撑28可以是任何合适材质的斜换撑,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浅基坑斜换撑28为钢筋混凝土斜换撑。
39.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可以是任何合适材质的角撑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为混凝土角撑板。
40.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的横截面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连接所述的浅基坑地下室侧壁20的底端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
41.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尺寸,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两条所述直角边均为1000mm,所述浅基坑角撑板29的厚度(即沿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300mm。
42.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可以是任何合适材质的垫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为混凝土垫层,优选c30素砼垫层。
43.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2 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压顶梁15,所述深基坑3具有深基坑底板垫层5、深基坑基础底板6、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深基坑顶板10、深基坑第一支撑11、深基坑第二支撑12、深基坑第三支撑13和深基坑第四支撑14,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5、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和所述深基坑顶板10均水平设置,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设置在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5上,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邻近所述中隔连续墙1设置,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的底端设置在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上,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的右端连接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的顶端,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位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和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之间,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的右端连接所述深基坑地下室侧壁7,所述深基坑顶板10位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的上方,所述深基坑底板垫层5的右端、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的右端和所述深基坑顶板10的右端均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所述压顶梁15水平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设置在所述中隔连续墙1的顶端上,所述深基坑第一
支撑11、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12、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13和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14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所述深基坑第一支撑11高于深基坑顶板10,所述深基坑第一支撑11的右端连接所述压顶梁15,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12低于所述深基坑顶板10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13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 9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14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并高于所述深基坑基础底板6,所述深基坑第二支撑12 的右端、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13的右端和所述深基坑第四支撑14的右端均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所述浅基坑顶板21与所述深基坑顶板10等高,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均低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 并均高于所述深基坑地下室b2楼板面8,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和所述深基坑第三支撑13等高。
44.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可以包括任何合适的构成,请参见图3 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上止水条30、下止水条31、填充层32、水平防水卷材33、竖向防水卷材34、横向植筋35、板底横向主筋36和板顶横向主筋37,所述填充层32设置在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下并连接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所述填充层32的左端连接所述中隔连续墙1,所述上止水条30和所述下止水条31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从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上止水条30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的填充层32的左端的上部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的填充层32 的左端的上部,所述下止水条31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的填充层32的左端的下部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的填充层32的左端的下部,所述水平防水卷材33位于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浅基坑底板垫层18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上部的左端具有缺口38,所述竖向防水卷材34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竖向防水卷材34的下部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下部的左端之间并分别抵靠所述中隔连续墙1和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19 的下部的左端,所述竖向防水卷材34的上部位于所述中隔连续墙1的右边并贴合所中隔连续墙1,所述板底横向主筋36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下部中,所述横向植筋35的左端植筋在所述中隔连续墙1中,所述横向植筋35的右端沿所述左右方向穿设所述的竖向防水卷材34的下部并插设在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下部的左端中且连接所述板底横向主筋36的左端,所述板顶横向主筋37位于所述的浅基坑基础底板19的上部中,所述板顶横向主筋37的左端裸露在所述缺口38中。
45.所述填充层32可以是任何合适材质的填充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32为混凝土填充层,优选c20混凝土填充层。
46.所述的板顶横向主筋37的左端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板顶横向主筋37的左端的外侧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板顶横向主筋37的左端用于后期接驳。
47.所述横向植筋35的右端连接所述板底横向主筋36的左端,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请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还包括连接套筒39,所述的横向植筋35的右端通过所述连接套筒39连接所述的板底横向主筋36的左端。
48.采用本实用新型,深基坑3和浅基坑4不同步施工,待浅基坑4施工至浅基坑基础底
板19时,为保证基坑外侧的传力,浅基坑4采取超前止水措施(具体措施见图3),待深基坑3施工至深基坑地下室b1楼板面9(或以上楼层)时,考虑到浅基坑4主体结构不能施工,将原设计(见图1)中的两道水平临时换撑即浅基坑第一换撑25和浅基坑第二换撑26以及一道水平支撑即浅基坑第三支撑24改为浅基坑斜换撑28加浅基坑角撑板29(见图2),采取中隔连续墙1及围护支撑早拆工艺,对中隔连续墙1及浅基坑第一换撑25、浅基坑第二换撑26 和浅基坑第三支撑24进行同步拆除,进而中隔墙区域与浅基坑4的剩余主体结构可进行同步施工,无需中隔连续墙1两侧深基坑顶板10和浅基坑顶板21连接并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在地下室中拆除中隔地连墙。待地下结构施工完成后即可直接凿除浅基坑斜换撑28加浅基坑角撑板29。
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50.1)采用浅基坑斜换撑加浅基坑角撑板替换水平临时换撑和水平支撑的施工工艺,将中隔连续墙及浅基坑第一换撑、浅基坑第二换撑和浅基坑第三支撑同步拆除,便于主体结构施工,节约工期,降低施工成本;
51.2)采用浅基坑斜换撑加浅基坑角撑板将浅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直接传至浅基坑基础底板,再传至主体结构上,传力路线更直接、安全;
52.3)浅基坑斜换撑和浅基坑角撑板体积小,便于现场施工,与钢支撑相比施工成本节约较多;
53.4)待主体结构接驳完成,钢支撑难以拆卸、运出地下室,而浅基坑斜换撑和浅基坑角撑板可在地下室中直接凿除,凿除后亦便于运输、清理。
54.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近地铁深浅基坑斜换撑结构能够将中隔连续墙和浅基坑支撑同步拆除,且浅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传力路线更直接、安全,设计巧妙,结构简洁,施工简便,施工成本低,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55.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实用新型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