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042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道路立交桥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道路,由于机动车和行人的大量增加,机动车与行人都要等待信号灯,往往 造成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道路交通行驶缓慢、甚至堵塞、堵死。而且行人横穿道路,经常发生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为了改善道路交通拥堵,许多城市采取了禁左转、禁调头、搭天桥、控制 信号灯等措施;这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的拥堵。目前世界上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 最有效措施是采用立交桥结构。为了满足各向行驶道路的通畅,大都采用大型多层立交桥 结构,各单道网线密布,弯道大回环,地下挖通道,行人、车辆可以各行其道,倒也能够基本 解决一些路口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但是,大型多层立交桥结构复杂,建设周期长,造价高, 占地面积大,占用空间多,完全不适应城市道路交通工程的改造。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道路交通堵塞的状 态,而提供一种机动车、行人可不用停待,各行其道,满足畅通,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少、占用 空间小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由地面与立交桥上的机动车直行道、右转道、左转道、人 行道组成,其特征是,本实用新型立交桥为各个方向通行道的组合连接结构,包括在地面的 或地下的通行道和位于地面之上的立交通行道;其结构为,在正向直行道靠近立交桥处的 右边设置有上行的右上坡道,该右上坡道正向与立交桥上的回旋道连接,右向与设置的右 转道连接;回旋道分内外道,其外道与设置的往掉头方向的下坡回道连接,其内道与设置的 往左向的左转下坡道连接;每一正向直行方向上的下坡回道即是左向直行方向上的左转 下坡道;在各条左下坡道之间设置为天井;回旋道的外道均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在正向、反 向、左向、右向每一方向上形成功能行道在立交桥上结构相同;在回旋道的内、外道之间设 置有隔离标志。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十字路口时,在位立交桥下方的地面之下于设置一左、右行 下穿通道。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十字路口时,直行方向的人行道设置在下穿通道道路旁;并 在下穿通道洞口两端设置有连接地面的阶梯;横行方向的人行道设置在地面横行道道路旁。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丁字路口时,正向直行道包括有右转道、回旋道、左转下坡道 和下坡回道;左向行道包括有回旋道、左转下坡道和下坡回道;右向行道包括有回旋道和 下坡回道。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丁字路口时,横穿人行道设置在立交桥下靠横向道路的两 侧;竖穿人行道设置在立交桥靠回旋道的外侧沿靠下坡回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各向相同的回转式结构,车辆、行人各行其
3道;不同方向的车辆各行其道;不用在路口等待信号灯,极大地舒畅了交通,节省了大家的 时间;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占用地面和空间少,尤其适合大城市交通繁忙的十 字路口和丁字路口。也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周边环境拆迁、搬迁提供了一种既节约土地、节约 拆迁费用又能够满足各方向的交通行驶顺畅的道路交通立交桥。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十字路口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丁字路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本实用新型立交桥为各个方向通行道的组合连接结构,包括在地面的或 地下的通行道和位于地面之上的立交通行道;其结构为,在正向直行道1靠近立交桥处的 右边设置有上行的右上坡道2,该右上坡道正向与立交桥上的回旋道4连接,右向与设置的 右转道3连接;回旋道4分内外道,其外道与设置的往掉头方向的下坡回道8连接,其内道 与设置的往左向的左转下坡道6连接;每一正向直行方向上的下坡回道8即是左向直行方 向上的左转下坡道6 ;在各条左下坡道6之间设置为天井7 ;回旋道4的外道均位于同一个 水平面;在正向、反向、左向、右向每一方向上形成功能行道在立交桥上结构相同;在回旋 道4的内、外道之间设置有隔离标志5。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十字路口时,在位立交桥下方的地面之下于设置一左、右行 下穿通道9。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十字路口时,直行方向的人行道10设置在下穿通道9道路 旁;并在下穿通道9洞口两端设置有连接地面的斜坡路12 ;横行方向的人行道11设置在地 面横行道13道路旁。 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丁字路口时,正向直行道1包括有右转道3、回旋道4、左转下 坡道6和下坡回道8 ;左向行道包括有回旋道4、左转下坡道6和下坡回道8 ;右向行道包括 有回旋道4和下坡回道8。本实用新型当道路为丁字路口时,横穿人行道10设置在立交桥下靠横向道路的 两侧;竖穿人行道11设置在立交桥靠回旋道4的外侧沿靠下坡回道8。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道路为十字路口,正面方向的车辆沿正向直 行道1 (图1中S-N方向)直行时,直接从地面的直行道靠右行驶,穿过立交桥下方直行;对 面的逆行车逆向靠左行驶,穿过立交桥下方逆向而来。直行需右转的车辆沿右上坡道2上 立交桥经右转道3右转而行;直行道需左转的车辆沿右上坡道2上立交桥后进入回旋道4 的内道向左转,沿左向的左转下坡道6下至左面的地面道路左向行驶;直行道需调头的车 辆沿回转圈的外道左转,经回头方向的下缓坡回道8回头行驶。在位立交桥下方的地面之 下于设置一左、右行(图1中E-W方向)下穿通道9,供左、右行的车辆分别靠左、靠右行驶。 本实施例设有四条右转道3、四条左转下坡道6、四条下坡回道8,该四条下坡回道8通过回
4旋道4通连起来。本实用新型无论是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正视,其立交桥的结构都是相 同的。在各条左下坡道6之间设置为天井7,也是为了设置穿井而过的左转下坡道6和下坡 回道8。在回旋道4的内、外道之间设置的隔离标志5,可采用隔离墩,也可采用隔离线,一 旦需交通管制,可将其封闭。 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道路为丁字路口,正面方向的车辆沿直行道1(图2中 S方向)需右转向E方向时,车辆沿右上坡道2上立交桥经右转道3右转而行;顺直行道1 需左转向W方向时,左转的车辆沿右上坡道2上立交桥后进入回旋道4的内道向左转,沿左 向的左转下坡道6下至左面的地面道路左向行驶;直行道需调头的车辆沿回转圈的外道左 转,经回头方向的下坡回道8回头行驶。本实施例无须在地面之下设置下穿通道。
权利要求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由地面与立交桥上的机动车直行道、右转道、左转道、人行道组成,其特征是,立交桥为各个方向通行道的组合连接结构,包括在地面的通行道和位于地面之上的立交通行道;在正向直行道(1)靠近立交桥处的右边设置有上行的右上坡道(2),该右上坡道正向与立交桥上的回旋道(4)连接,右向与设置的右转道(3)连接;回旋道(4)分内外道,其外道与设置的往掉头方向的下坡回道(8)连接,其内道与设置的往左向的左转下坡道(6)连接;每一正向直行方向上的下坡回道(8)即是左向直行方向上的左转下坡道(6);在各条左下坡道(6)之间设置为天井(7);回旋道(4)的外道均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在正向、反向、左向、右向每一方向上形成功能行道在立交桥上结构相同;在回旋道(4)的内、外道之间设置有隔离标志(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其特征是,当道路为十字路口时,在 位于立交桥下方的地面之下设置一左、右行下穿通道(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其特征是,直行方向的人行 道(10)设置在下穿通道(9)道路旁;并在下穿通道(9)洞口两端设置有连接地面的阶梯 (12);横行方向的人行道(11)设置在地面横行道(13)道路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其特征是,当道路为丁字路口时,正 向直行道(1)包括有右转道(3)、回旋道(4)、左转下坡道(6)和下坡回道(8);左向行道包括有回旋道(4)、左转下坡道(6)和下坡回道(8);右向行道包括有回旋道(4)和下坡回道 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其特征是,横穿人行道(10)设 置在立交桥下靠横向道路的两侧;竖穿人行道(11)设置在立交桥靠回旋道⑷的外侧沿靠 下坡回道⑶。
专利摘要全能紧凑型道路立交桥,本实用新型由正向行道(1)靠近立交桥处的右边设置有上行的右上坡道(2),该右上坡道正向与立交回旋道(4)连接,右向与设置的右转道(3)连接;回旋道的外道与设置的往回头方向的下坡回道(8)连接;在回旋道的内道与设置的往左向的左转下坡道(6)连接;每一方向上的下坡回道与左转下坡道在立交桥上汇并;在各条左下坡道之间设置为天井(7)。本实用新型具有机动车、行人可不用停待,各行其道,满足畅通,避免事故,占地面积小,占用空间少,结构简单的优点。
文档编号E01C1/04GK201665805SQ20092025364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日
发明者杨文臣 申请人:杨文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