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233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立交桥技术领域,特别是利用立体交叉方式做到全互通直接的立交桥。
背景技术
现有四岔路口全互通式立交桥大多较好的解决了直行及右转弯道路如何通过交 叉路口的问题,并且采取了比较一致的方式。但在左转弯道路怎样通过交叉路口的问题上, 设计者们采用了许多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左转弯道路与同一条道路上另半幅道路的交 叉,与另一道路上至少半幅道路的交叉。虽然方法多样,但却仍然存在着左转弯道路多需先 向右绕行、方向性差、弯度大、坡度大、通行量低、占地面积大、造价高、设计复杂、施工周期 长等诸多不足。这也是四岔路口全互通式立交桥需要解决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四条左转弯 道路均是如此。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四岔路口全互通式立交桥在左转弯道路的设计上存在的诸多不足, 处理好左转弯道路与其它道路的交叉问题,本发明利用分层方式使左转弯道路处于不同高 度,从而更加简单顺畅地通过交叉点。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在两条道路交汇时,使其 中一条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的高度分别与另一条道路(⑶)立体交叉,且AB方向跨 线桥低于BA方向跨线桥,从而使由A向D、由B向C的两条左转弯匝道的出口,由C向A、由 D向B的两条左转弯匝道的入口处于不同高度。建AD方向匝道,此匝道在空中完成左转向 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并入CD主干道。建DB方向匝道,此匝道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 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⑶主干道,并入AB跨线桥。建BC方向匝道,此匝道在空中完成左 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并入DC主干道。建CA方向匝道,此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 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主干道并入BA跨线桥。建四条右转弯匝道,连接AC、CB、 BD、DA这样就能简单顺畅地实现全互通直接,较好的解决了现有立交桥存在的诸多不足,且 有方向明确、转弯半径大、通行量高、转弯道路无下坡、占地面积小、造价低等特点。


附图1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2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3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4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5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6为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7为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8为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在图1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 方向的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 在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高度与AB方向跨线桥相同,在 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方向匝道,此匝道在 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⑶方向主干道并入AB方向跨线桥。在 BA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度度与BA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 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在BC方向 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并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右转 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2:在图2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 方向的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 在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AB主干道相同, 在完成上升、转向跨越DC方向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⑶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 方向匝道,此匝道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CD方向主干道后即 下降高度与道路AB主干道相连。在BA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高 度与BA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 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 并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3:在图3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 方向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在 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AB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 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方向匝道,此匝道在AD 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⑶方向主干道并入AB方向跨线桥。在BA 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BA主干道相同,在完成转 向、上升跨越CD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 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后即下降高度与道 路BA相连。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4:在图4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 方向的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 在AB方向跨线桥的右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AB主干道相同, 在完成转向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⑶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 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CD方向主干道后即下降高度在AB方向跨线桥右侧与道路AB连接。在BA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BC方向 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BA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 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 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并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 实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5:在图5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 方向的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 在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AB方向跨线桥相同, 在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方向的匝道,此匝 道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⑶方向主干道并入AB方向跨线桥。 在BA方向跨线桥右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BA主干道相同,在完 成转向上升跨越⑶方向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CA方向 匝道,此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后即下降 高度在BA方向跨线桥右侧与道路BA相连。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 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6
在图6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分别从上下通过跨线桥⑶,跨线桥⑶跨越AB方向 主干道,BA方向跨线桥跨越跨线桥⑶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 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在AB方向主干道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在左转向 从下方通过DC方向跨线桥后上升与CD方向跨线桥相连。在DC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DB 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DC相同,在完成左转向后与AB方向主干道相连。在BA 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BA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左转 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并入DC方向跨线桥。在⑶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 道出口处高度与与⑶方向跨线桥相同,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并 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现全互通直接。实施例7 在图7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从下方通过跨线桥⑶,AB方向主干道, 低于BA方向高架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 为准。在AB方向主干道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左转、上升高度、留下DB匝道 从下方通过的空间,在完成转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在DC方面跨线 桥左侧建连接DB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同,在完成左转向后连接 AB方向主干道。在BA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BA方向跨 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在⑶方向跨线桥左 侧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同,在左转、上升高度跨越AB 方向主干道后并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右转向匝道连接AC、CB、BD、DA至此实现全互通 直接。实施例8 在图8中,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道路⑶。AB方向的跨线桥,低于BA方向的跨线桥,从而构成一座三层立交桥的主体。每层的高度差以实际应用时的要求为准。在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的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AB方向跨线桥相同, 在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DB方向匝道,此匝道 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⑶方向主干道并入AB方向跨线桥。 在BA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BA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 中完成转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在BC方 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并入BA方向跨线桥。建四条 右转弯匝道,连接AC、CB、BD、DA。在AC方向右转向匝道上建左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DA方 向右转向匝道,在DB方向左转向匝道上建右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AD方向左转向匝道,在BD 方向右转向匝道上建左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CB方向右转向匝道,在CA方向左转向匝道上 建右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BC方向左转向匝道,至此不仅实现了全互通,还可完成各方向掉 头。
权利要求
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两条道路交汇时,一条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高度跨越另一条道路(CD),AB方向跨线桥低于BA方向跨线桥,在AB方向跨线桥的左侧建连接AD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高度与AB方向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底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DB方向的匝道在AD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附近左转上升跨越CD方向主干道并入AB方向跨线桥;在BA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高度与BA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以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CA方向匝道在BC方向匝道完成转向的对应点上附近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主干道入并BA方向跨线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AB方向跨线桥左侧 的AD方向匝道的出口处高度与道路AB主干道相同,完成上升转向跨越DC方向主干道后, 直行时下降高度与CD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DB方向的匝道在跨越CD方向主干道后随即下 降高度与道路AB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BA方向跨线桥的左 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BA主干道相同,在完成转向上升跨越CD 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CA方向的匝道在左转上升跨越DC 方向主干道后即下降高度与道路BA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AB方向跨线桥的右 侧建连接AD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AB主干道相同,在完成转向上升跨越DC 主干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⑶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DB方向的匝道在左转上升跨越⑶ 方向主干道后即下降高度在AB方向跨线桥右侧与道路AB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BA方向跨线桥的右 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路BA主干道相同,在左转上升跨越⑶主干 道后,直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连接CA方向的匝道在左转上升跨越DC方向 主干道后即下降高度在BA方向跨线桥右侧与道路BA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道路AB的两个半幅分 别从上下通过跨线桥CD,跨线桥CD跨越AB方向主干道,BA方向跨线桥跨越跨线桥CD,在 AB方向主干道左侧建连接AD方向匝道,此匝道在左转向从下方通过DC方向跨线桥后上升 与CD方向跨线桥相连;在DC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DB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道 路DC相同,在完成左转向后与AB方向主干道相连;在BA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 道,此匝道在完成左转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并入DC方向跨线桥;在⑶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 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左转上升并入BA跨线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道路AB的两个半幅分 别以不同高度从下方通过跨线桥⑶,AB方向主干道低于BA方向跨线桥,在AB方向主干道 左侧建连接AD方向匝道,此匝道左转向,上升高度,留下DB匝道从下方通过的空间,完成转 向后直行时下降高度民与⑶方向主干道相连;在DC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DB方向匝道, 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同,在完成左转向后连接AB方向主干道;在BA方向 跨线桥左侧建连接BC方向匝道,此匝道出口处高度与BA跨线桥相同,在空中完成转向后直 行时下降高度与DC方向主干道相连;在CD方向跨线桥左侧建连接CA方向匝道,此匝道出 口处高度与⑶方向主干道相同,在左转上升高度跨越AB方向主干道后并入BA方向跨线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直接式全互通立交桥,其特征是在AC方向右转向匝道 上建左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DA方向右转向匝道;在DB方向左转向匝道上建右转向掉头匝 道连接至AD方向左转向匝道;在BD方向右转向匝道上建左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CB方向右 转向匝道;在CA方向左转向匝道上建右转向掉头匝道连接至BC方向左转向匝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道路立交桥中全互通直接式立交桥技术领域,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两条道路交汇时,使其中一条道路(AB)的两个半幅以不同的高度分别与另一条道路(CD)立体交叉,从而使由A向D,由B向C的两条左转弯匝道的出口,由C向A,由D向B的两条左转弯匝道的入口处于不同高度,在道路(CD)上建左转弯匝道出/入口,建四条右转弯匝道,这样就能简单顺畅地实现全互通直接,较好地解决了现有四岔路口全互通直接式立交桥在左转弯道路的设计上存在的方向性差、弯度大、坡度大、通行量低、需先向右绕行、设计复杂等诸多不足。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831850SQ20101014299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9日
发明者赵殿龙 申请人:赵殿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