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684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桥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桥梁。
背景技术
桥梁是指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例如,跨越江河和沟壑的桥梁。通常,桥梁包括主梁和支撑该主梁的桥墩。根据用途的不同,桥梁可以分为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等。目前,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公路、铁路开始由地面向空中发展,形成现在日益繁多的路面桥梁工程,但是现今的路面桥梁结构存在大量问题桥梁设计荷载为“中-活载”, 如果活载系数偏大,桥梁安全储备会大大降低,长期运营对桥梁安全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火车和大型客运货运车辆荷载长期作用下会加剧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发展,大大降低桥梁的安全储备;车辆以一定的速度通过桥梁时,会产生竖向动力作用,一般用动力系数 (桥梁因车辆通过时竖向作用产生的最大响应值与车辆静止时竖向作用产生的最大响应值之比)表示,影响动力系数的主要因素有桥梁结构的形式及跨长、机车车辆的类型、桥上线路的设备状态等;火车和大型客运货运车辆荷载长期作用下,会加剧桥梁结构的疲劳损伤发展,影响桥梁的疲劳性能,缩短结构疲劳寿命,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组合桥梁已为急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桥梁,该桥梁竖向刚度大、整体强度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梁,该桥梁包括工字梁,该工字梁包括上翼缘、下翼缘和支撑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的腹板,其中,所述工字梁为多个, 该多个工字梁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互相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上翼缘互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下翼缘互相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上翼缘通过连接件互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下翼缘通过连接件互相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上翼缘相互搭接或对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下翼缘相互搭接或对接。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中的一个的所述上翼缘上设置有上凹槽部,另一个的所述上翼缘上设置有与该上凹槽部相配合的上突出部,所述上突出部插入所述上凹槽部中;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中的一个的所述下翼缘上设置有下凹槽部,另一个的所述下翼缘上设置有与该下凹槽部相配合的下突出部,所述下突出部插入所述下凹槽部中。优选地,所述工字梁由自密实混凝土制成。优选地,所述桥梁还包括底板,所述工字梁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两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侧壁,所述工字梁的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一起包括所述下翼缘。[0013]优选地,所述底板上连接有剪力钉,该剪力钉插入到所述下翼缘中。优选地,所述下翼缘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该预应力钢筋沿所述桥梁的纵向方向延伸。优选地,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上翼缘的外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上折部。优选地,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上翼缘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下折部;和/或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的所述下翼缘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二下折部。优选地,该桥梁还包括第一加强件,该第一加强件设置在所述上翼缘和/或所述下翼缘上。优选地,所述桥梁还包括多个横向环绕所述工字梁的第二加强件,该多个第二加强件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布置。优选地,该桥梁还包括第三加强件,该第三加强件将相邻的所述上翼缘互相连接, 和/或将相邻的所述下翼缘互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桥梁还包括第四加强件,该第四加强件连接在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之间,并与所述腹板接合。优选地,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凹入部。优选地,所述上翼缘和/或所述下翼缘上预埋有吊挂件。优选地,所述桥梁还包括多根加强筋,该多根加强筋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分布, 每根所述加强筋穿透所述腹板并将所述多个工字梁的所述腹板相连。通过将两个工字梁互相连接能够提高桥梁整体的稳定性,提高桥梁的竖向刚度。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九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0040]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四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五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六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七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八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和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桥梁的第十九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工字梁2底板[0048]4剪力钉5预应力钢筋[0049]6上折部7第一下折部[0050]8第二下折部9第一加强件[0051]10第三加强件18第四加强件[0052]12腹板13吊挂件[0053]14上凹槽部21 侧壁[0054]15连接孔16 加强筋[0055]17第二加强件Ila 上翼缘[0056]lib下翼缘Ilc 第一上搭接部[0057]Ild第二上搭接部lie 上突出部[0058]Ilf上凹槽部Ilc'第一下搭接部[0059]lid,第二下搭接部He’下突出部llf,下凹槽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附图中所示的方向。“纵向”指的是桥梁的长度方向,“横向”指的是桥梁的宽度方向,而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外侧,,指的是沿桥梁横向方向的两侧。如图1至19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桥梁,该桥梁包括工字梁1,该工字梁1 包括上翼缘11a、下翼缘lib和支撑在上翼缘Ila和下翼缘lib之间的腹板12,其中,工字梁1为多个,该多个工字梁1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多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后,作用在上翼缘Ila上的载荷通过腹板12传递到下翼缘 lib,由于多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因此下翼缘lib与桥墩顶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桥梁整体的稳定性,并提高了桥梁的受力性能和抗疲劳强度。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组成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是多于两个的工字梁1互相连接。在将多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时,可以将多个工字梁1吊装就位后,将相邻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 也可以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连接接,也可以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腹板 12互相连接,只要能保证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即可。还可以同时将相邻的两个工字梁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下翼缘lib互相连接,以及腹板12互相连接。优选地,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且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 lib互相连接。从而能够保证两片以上的工字梁1能够在载荷的作用下共同受力,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竖向刚度和横向刚度。并且所述桥梁上翼缘Ila和下翼缘lib的压应力和拉应力幅值都不同程度地减小,提高了相应的强度安全系数,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承载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在将多个工字梁1吊装就位后互相连接时,应当保证桥梁的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lib之间没有影响车辆通过的缝隙。优选地,可以将相邻两个工字梁 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以保证桥梁的两个工字梁之间的接缝不至于过大,影响通车。优选地,可以通过连接件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例如,连接件可以是图5和图17中的连接钢筋,也可以是图1、图6-9和图13、图14和图16 中所示的混凝土等。通过连接钢筋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后,优选地, 还可以在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的接缝处填充料浆(如水泥、混凝土等)。优选地,当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连接时,也可以使用连接件的方式互相连接。连接下翼缘lib时,可采用与连接上翼缘Ila相同或相似的连接件。优选地,还可以通过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相互搭接或对接、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相互搭接或对接的方式连接两个相邻的工字梁1。在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 Ila互相对接,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对接,如图1中所示。在通过对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时,可以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之间设置连接件(如钢筋或混凝土)、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之间设置连接件。可以利用混凝土将相邻工字梁1的上翼缘互相连接。即,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相对、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相对后,在两个相邻的上翼缘Ila 之间以及相邻的下翼缘lib之间浇筑混凝土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连接,如图1中所示。此外,还可以通过钢筋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如图5中所示。钢筋从相邻两个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上翼缘1 Ia突出,延伸至相邻两个工字梁中的另一个中,从而将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利用钢筋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后,再向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连接缝处浇筑料浆或者胶结剂,将接缝填平。当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厚度不一致时,在使用对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互相连接时,可以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中分别设置突出于该上翼缘待连接的侧面的钢筋,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设置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 中的钢筋对接连接(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这种对接接头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较高, 可以避免截面急剧变化而引起的严重的应力集中。同样地,通过焊接钢筋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后,再向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连接缝处浇筑料浆或者胶结剂,将接缝填平。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搭接,如图2中所示。在进行搭接时,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的相邻侧的一部份互相重叠。即,如图2和图10中所示,相邻两个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上翼缘Ila上设置有第一上搭接部11c,相邻两个工字梁1中的另一个的上翼缘Ila上设置有与该第一上搭接部Ilc相配合的第二上搭接部lld,第一上搭接部Ilc搭接在第二上搭接部Ild上,此时,第一上搭接部Ilc的下表面与第二搭接部Ild的上表面互相贴合,且第一搭接部Ilc的上表面与上翼缘Ila的上表面平齐。当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连接时,也可以采用连接上翼缘Ila时所采用的搭接方式。即,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上分别设置第一下搭接部11c’和第二下搭接部lid’。第一下搭接部11c’的下表面与第二下搭接部lid’的上表面互相贴合,且第二下搭接表面lid’的下表面与下翼缘lib的下表面平齐。在将两个相邻的工字梁1通过搭接连接完毕后,为了增加连接强度,优选地,还可以在第一上搭接部Ilc和第二上搭接部Ild上设置连接孔15,并通过连接孔15设置将第一上搭接部Ilc和第二上搭接部Ild互相连接的铆钉或螺栓等连接件,以增加相邻两个工字梁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通过搭接互相连接时,也可以设置螺栓或铆钉等连接件,以增加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通过搭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小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之间连接缝隙,提高桥梁的桥面质量,并提高桥梁的竖向刚度。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 1互相连接,如图3、图4、图12和图15中所示,相邻两个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上翼缘Ila上设置有上凹槽部llf,另一个的上翼缘Ila上设置有与该上凹槽部Ilf相配合的上突出部 lie ;在将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时,可以将上突出部lie插入上凹槽部Ilf中。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相似,可以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插接完毕后,使用连接件(如,螺栓、铆钉等)将上凹槽部Ilf和上突出部lie互相连接,以增加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互相连接时,也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S卩,相邻两个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下翼缘lib上设置有下凹槽部Iif’,另一个的下翼缘lib上设置有与该下凹槽部llf’相配合的下突出部lie’,将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时,下突出部lie’插入下凹槽部lif’。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插接完毕后,可以使用连接件(如,螺栓、铆钉等)将下凹槽部llf’和下突出部lie’互相连接,以增加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连接处的连接强度。通过对接的方式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互相连接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小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之间连接缝隙,提高桥梁的桥面质量。优选地,工字梁1由自密实混凝土制成。自密实混凝土能够保证建成的桥梁具有较高的密实度。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自密实混凝土不需要振捣,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大幅缩短混凝土浇筑所需的时间。并从而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能够避免梁内混凝土的水化热过大无法释放,防止混凝土开裂,同时在以后的使用中能够保持梁内外温差最小化,还能起到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作用,并且有效的防止梁的腐蚀,保证桥体的整体质量,并且能够对桥面的活荷载起到阻隔的作用,提高桥体的抗疲劳强度。优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包括底板2,工字梁1设置在底板2上。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设置在底板2上(如图4和图9中所示),能够增大桥梁与桥墩上的接触面积,并从而减小桥梁作用在桥墩上的压强,提高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优选地,底板2的两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侧壁21,工字梁的底板2和侧壁21 —起包括下翼缘lib。将下翼缘lib包裹在底板2和侧壁21之间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桥梁的整体性,保证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工字梁1能够同时受力,从而提高桥梁整体的抗疲劳强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下翼缘lib与底板2之间的固定连接,优选地,如图5和17中所示,底板2上可以连接有剪力钉4,该剪力钉4插入下翼缘lib内。通过将剪力钉4以不同方式布置下翼缘lib和底板2之间,能够使剪力钉承受剪力和上拔力,并且作为整个工字梁1的的增强构件,使工字梁1得到增强,并且能够将底板2上部的荷载均勻的传递到底板上,形成整体协同受力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作为底板2强度,提高桥梁整体的抗弯、抗剪、 抗压性能。另外,剪力钉4可以正立,也可以倒立。如图5所示,剪力钉4处于正立的状态。此外,可以是剪力钉4的末端与底板2连接,也可以是剪力钉4穿透底板2设置或者插入底板 2的内部而与底板2连接。优选地,如图5中所示,下翼缘1 Ib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5,该预应力钢筋5沿桥梁的纵向方向延伸。设置预应力钢筋5后,可以通过在该预应力钢筋5上施加不同的预应力, 从而提高桥梁纵向方向的承载力以及抗弯、抗剪的性能。优选地,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两侧的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的外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上折部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可以用于横跨水面,当水面水位升高时,该上折部6能够起到挡水的作用。为了便于排水,优选地,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两侧的工字梁1的上翼缘 Ila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下折部7 ;和/或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两侧的工字梁1的下翼缘lib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二下折部8。从而,在下雨或洪水时,桥梁的上翼缘Ila的上表面上积存的积水可以沿着第一下折部7流出,而下翼缘lib的上表面上积存的积水可以沿着第二下折部8流出,避免积水对桥梁造成腐蚀和破坏。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件9,该第一加强件9设置在上翼缘Ila和或下翼缘lib上。在上翼缘Ila上设置第一加强件9可以提高上翼缘Ila的强度,从而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刚度及防撞击能力等。此处所说的设置在上翼缘Ila“上” 是指,第一加强件9可以铺设在上翼缘1的上表面上(如图3、图4中所示),可以部分地嵌入上翼缘Ila的上表面内(图7),也可以完全包裹在上翼缘Ila中(图8),只要能对桥梁起到加强作用即可。此处的第一加强件9可以是混凝土板,也可以是钢板。优选地,第一加强件9为钢板,从而更好地提高桥梁的强度。可以在互相连接的多个工字梁1的每一个的上翼缘Ila上均设置第一加强件9,也可以在互相连接的多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上设置一个整体的第一加强件9,该第一加强件9可以将多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从而能够提高桥梁的整体性能。同样地,第一加强件9还可以设置在下翼缘lib上。设置在下翼缘lib上的第一加强件9的设置方式、构成和功能与设置在上翼缘Ila上的第一加强件9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优选地,如图1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包括多个横向环绕工字梁1的第二加强件17,该多个第二加强件17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布置。设置第二加强件17能够提高桥梁整体的强度、刚度、抗震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优选地,如图8和图13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可以包括第三加强件10,该第三加强件10设置在上翼缘Ila的上表面上,并将相邻的上翼缘Ila互相连接。在相邻的工字梁1的相交处设置第三加强件10可以防止桥梁沿工字梁1的相交处横向开裂,并且可以提高桥梁整体的抗剪、抗扭能力。同样地,第三加强件10还可以设置在下翼缘lib的上表面上,并将相邻的下翼缘 lib互相连接(如图6中所示)。第三加强件10还可以设置在上翼缘Ila的下表面以及下翼缘lib的下表面上,将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互相连接(如图15中所示)。第三加强件10可以是沿桥梁的纵向间隔布置的条状结构(图13),也可以是铺设在相邻两个工字梁1的上翼缘Ila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下翼缘lib的上表面、下表面上的板状结构,只要能够将相邻的工字梁1互相连接、提高桥梁的整体性即可。优选地,如图9至图1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可以包括第四加强件18, 该第四加强件18连接在上翼缘Ila和下翼缘lib之间,并与腹板12接合。通过设置第四加强件18可以有效地提高腹板12的强度,能够更好的将作用在上翼缘Ila上的荷载传递至下翼缘11b,从而提高桥体的整体性。第四加强件18即可以是柱形结构(如图9、图10中所示),也可以是板状结构(图 11、图12中所示),只要能够设置在腹板12上,将作用在上翼缘Ila上的载荷传递至下翼缘lib上即可。优选地,第四加强件18可以设置为“X”形贴合在腹板12上(如图10中所示)。由于“X”形的第四加强件能够有效地将载荷分解传递,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大跨度的桥梁的强度。并且,第四加强件18可以是混凝土结构,也可以是钢结构。当第四加强件为板状结构时,优选地,板状结构的延伸方向与上翼缘Ila和下翼缘lib沿宽度方向的延伸方向一致。设置板状结构的第四加强件18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整体承载能力,并且板状结构具有较好的传力性能,能够提高桥梁整体的强度、刚度、抗震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优选地,如图16中所示,位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的外侧的工字梁1的外侧壁上可以设置有凹入部14。该凹入部14可以为凹槽或凹坑,当该凹入部14为凹坑时,可以设置在上翼缘Ila的外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下翼缘lib的外侧壁上,能够方便桥梁的排水, 避免积水对桥体造成破坏。当凹入部14为凹槽时,该凹槽设置在腹板12的外侧壁上,并且沿工字梁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凹槽形的凹入部14够方便在凹入部14中布设管线等。同样地,下翼缘lib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有凹入部14。优选地,为了方便桥梁整体的制作、维护和吊装,上翼缘Ila和/或下翼缘lib上还可以预埋有吊挂件13。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还包括多根加强筋16,该多根加强筋16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分布,每根加强筋16穿透腹板12并将多个工字梁1的腹板12相连。设置加强筋16能够防止桥梁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横向开裂等病害,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通过将多个工字梁互相连接可以提高桥梁的竖向刚度和横向刚度,减小桥梁的上翼缘和下翼缘上的压应力和拉应力,提高了桥梁的安全系数,并且横向开裂较小。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0[010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桥梁,该桥梁包括工字梁(1),该工字梁(1)包括上翼缘(11a)、下翼缘(lib)和支撑在所述上翼缘(Ila)和所述下翼缘(lib)之间的腹板(12),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梁 (1)为多个,该多个工字梁(1)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互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上翼缘 (Ila)互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下翼缘(lib)互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上翼缘 (Ila)通过连接件互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下翼缘(lib)通过连接件互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上翼缘 (Ila)相互搭接或对接;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下翼缘(lib)相互搭接或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所述上翼缘(Ila)上设置有上凹槽部(Ilf),另一个的所述上翼缘(Ila)上设置有与该上凹槽部(Ilf)相配合的上突出部(lie),所述上突出部(lie)插入所述上凹槽部(Ilf)中;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中的一个的所述下翼缘(lib)上设置有下凹槽部(Ilf ’),另一个的所述下翼缘(lib)上设置有与该下凹槽部(llf’ )相配合的下突出部(lie’),所述下突出部 (lie')插入所述下凹槽部(llf’ )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梁(1)由自密实混凝土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底板(2), 所述工字梁(1)设置在所述底板( 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两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侧壁(21),所述底板(2)和所述侧壁(21) —起包裹所述下翼缘(lib)。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 上连接有剪力钉G),该剪力钉⑷插入到所述下翼缘(lib)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翼缘(lib)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5),该预应力钢筋(5)沿所述桥梁的纵向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上翼缘(Ila)的外侧形成有向上延伸的上折部(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上翼缘(Ila)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一下折部(7);和/或位于所述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1)的所述下翼缘(lib)的外侧形成有向下倾斜延伸的第二下折部(8)。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第一加强件(9),该第一加强件(9)设置在所述上翼缘(Ila)和/或所述下翼缘(lib)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多个横向环绕所述工字梁(1)的第二加强件(17),该多个第二加强件(17)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第三加强件(10),该第三加强件(10)将相邻的所述上翼缘(Ila)互相连接,和/或将相邻的所述下翼缘(lib)互相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第四加强件(18),该第四加强件(18)连接在所述上翼缘(Ila)和所述下翼缘(lib)之间,并与所述腹板(12)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位于该桥梁的两侧的所述工字梁(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凹入部(14)。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Ila)和/ 或所述下翼缘(lib)上预埋有吊挂件(13)。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其特征在于,该桥梁还包括多根加强筋(16),该多根加强筋(16)沿所述桥梁的纵向间隔分布,每根所述加强筋(16)穿透所述腹板(1 并将所述多个工字梁(1)的所述腹板(1 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该桥梁包括工字梁(1),该工字梁(1)包括上翼缘(11a)、下翼缘(11b)和支撑在所述上翼缘(11a)和所述下翼缘(11b)之间的腹板(12),其中,所述工字梁(1)为多个,该多个工字梁(1)并排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工字梁(1)互相连接。通过将两个工字梁互相连接能够提高桥梁整体的稳定性,提高桥梁的竖向刚度。
文档编号E01D101/24GK202187278SQ20112028476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5日
发明者余志武, 宋力, 李晓建, 李进洲, 薛继连, 贾晋中 申请人:中南大学,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