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缝线路加强技术领域,涉及横向增阻板。
背景技术:
根据铁道部令[2007]第29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的规定,新建、改建铁路正线应采用60kg/m钢轨的跨区间无缝线路(重载运煤专线线路可采用75kg/m钢轨轨道结构);速度120km/h以上至200km/h及重载运煤专线铁路的线路应采用有砟轨道、Ⅲ型轨枕。250km/h及以下的客运专线宜采用有砟轨道结构、Ⅲc型轨枕。有砟轨道的横向阻力与轨枕、道床厚度、肩宽等参数密切相关,按不同的线路设计标准,采用的Ⅲ型轨枕的等效横向阻力115N/cm,只能满足一般情况下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要求。对极端年温差大于85℃地区、小半径、大跨度桥梁等跨区间无缝线路特殊地段,由于冬季或夏季无缝线路所承受的温度力较大,按现行的规范横向阻力检算,难以保证无缝线路稳定性,可能会出现线路局部碎弯、道砟隆起或粉化,严重时胀轨跑道问题,因此应采取加强措施。
早期国铁为了防止钢轨爬行,在有缝线路地段,有砟轨道采用木枕地段,设置防爬器,它是直接锁在钢轨上,由防爬器和支撑组成,其横向板与轨枕平行,紧贴轨枕,以提高线路抵抗钢轨纵向爬行的能力,目前由于线路标准提高,均采用了弹性扣件、混凝土轨枕已极少应用。这种设备由于直接锁在钢轨,插入道床道砟时,无任何绝缘措施,导致钢筋电阻泄露,对轨道电路造成不利影响,增加运营成本,也影响行车安全。目前防爬器也不能增加横向阻力,不能解决无缝线路稳定性问题。
国内也有防爬器基础上研究的防胀挡板,但普遍存在绝缘措施不够或未设绝缘问题。另外安装钢轨上,不能有效增加横向阻力,未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横向增阻板,能够增大轨枕与道砟的接触面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横向增阻板,其包括:横向阻力板、枕箍和加强板,所述枕箍套在轨枕上,枕箍的底边连接横向阻力板,所述横向阻力板与所述枕箍同平面,所述枕箍的两侧边上分别连接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枕箍同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枕箍的顶边中部开口,所述开口两侧的左顶边和右顶边自所述开口处向上延伸,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的横向增阻板还包括:调整片,所述调整片设置于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相互叠加的缝隙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调整片的厚度包括:2毫米或4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均设置供所述螺栓穿过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栓的冒头或螺母接触处设置重型弹簧垫圈。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横向阻力板为梯形板或倒梯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枕箍和所述轨枕之间设置橡胶条。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枕箍的底边中部设置限位块,用于卡在轨枕下方中的方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横向阻力板的厚度范围为8-12毫米的焊接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枕箍距离线路轨道中心线的距离范围为1000-1100毫米。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向增阻板,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横向增阻板包括横向阻力板、枕箍和加强板,横向阻力板固定在枕箍的底边上,加强板固定在枕箍的两侧边上,而枕箍固定在轨枕上,由于横向阻力板、加强板与枕箍同平面,能提高轨枕的横向阻力,增加轨枕与道砟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道床横向阻力,提高跨区间无缝线路稳定性,增加安全储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论述,显然,在结合附图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横向增阻板安装在轨枕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横向增阻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横向增阻板的结构示意图。
注:1 横向阻力板;2 螺栓;3 重型弹簧垫圈;4 螺母;5 橡胶条;6 调整片;7 加强板;8 轨枕;9 枕箍;10 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针对一些极端年温差大于85℃地区、小半径、大跨度桥梁等跨区间无缝线路特殊地段,由于冬季或夏季无缝线路所承受的温度力较大,按现行的规范检算,无缝线路稳定性难以保证,线路局部会产生碎弯不平顺、道砟隆起或粉化, 严重时胀轨跑道等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横向增阻板。
该横向增阻板,包括:横向阻力板、枕箍和加强板,所述枕箍套在轨枕上,枕箍的底边连接横向阻力板,所述横向阻力板与所述枕箍同平面,所述枕箍的两侧边上分别连接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和所述枕箍同平面。
该横向增阻板包括横向阻力板、枕箍和加强板,横向阻力板固定在枕箍的底边上,加强板固定在枕箍的两侧边上,而枕箍固定在轨枕上,由于横向阻力板、加强板与枕箍同平面,能提高轨枕的横向阻力,增加轨枕与道砟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道床横向阻力,提高跨区间无缝线路稳定性,增加安全储备。
接下来运用多个实施例来详细描述:
横向增阻板,如图1-3所示,设置在钢轨外侧,固定在轨枕8上,距离线路轨道中心线1000-1100毫米之间,优选为1065毫米。其包括:横向阻力板1、枕箍9和加强板7,枕箍9套在轨枕8上,枕箍9的底边连接横向阻力板1,所述横向阻力板1与所述枕箍9同平面,所述枕箍9的两侧边上分别连接加强板7,所述加强板7和所述枕箍9同平面。由于横向阻力板1和加强板7本身的面积较大,能够提高轨枕8和道砟横向接触面积,从而增强道床横向阻力。
横向阻力板1为主要的常用阻力设置,处于轨枕8下方,垂直于轨枕8,可为上窄下宽的“梯形”,也可以为上宽下窄的“倒梯形”。该横向阻力板1可采用10毫米厚的Q235-A钢板加工焊接而成。
螺栓2可采用M12×60,螺母4采用M12螺母4,调整片6的尺寸可谓30×90毫米。
其中,为了方便套在轨枕8上,且固定和控制枕箍9松紧,所述枕箍9的顶边中部开口,所述开口两侧的左顶边和右顶边自所述开口处向上延伸,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之间设置6毫米左右的间隙,两个延伸边通过螺栓2连接。
为了更方便调整枕箍9的松紧,在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相互叠加的缝隙中设置于调整片6。具体结合松紧程度选用调整片6,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片6的厚度包括:2毫米、4毫米两种型号的调整片6。
其中,为了配合螺栓2连接,所述左顶边的延伸边和所述右顶边的延伸边均设置供所述螺栓2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螺栓2的冒头或螺母4接触处设置重型弹簧垫圈3,该重型弹簧垫圈3起到防松效果,可以固定在轨枕8上。
另外,为了增加枕箍9与轨枕8间的密贴性能,所述枕箍9和所述轨枕8之间设置5毫米左右的橡胶条4,起到缓冲密贴、防滑增阻的作用。
为了防止横向阻力位移,所述枕箍9的底边中部设置限位块10,用于卡在轨枕8下方中的方凹槽内。
通过在轨枕8两端铺设增阻板,使得轨枕8与道砟横向接触面积增加到85%以上,从而起到增强道床横向阻力,提高了跨区间无缝线路稳定性,增加安全储备,属于跨区间无缝线路加强措施之一。
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跨区间无缝线路有砟轨道混凝土轨枕8用横向增阻板,也是无缝线路防胀挡板,属于无缝线路加强措施之一。
(1)在一些极端年温差大于85℃地区、小半径、大跨度桥梁等特殊跨区间无缝线路地段,轨枕8两端铺设横向增阻板,轨枕8与道砟横向接触面积增加了85%,可有效提高道床的横向阻力,增加安全储备。
(2)根据相关资料实测表面,有砟道床的横向阻力70%是由轨枕8提供,通过增大轨枕8两侧与道砟接触面之间的接触面,达到提高摩阻力效果,是最有效方式之一。
(3)由于冬季或夏季无缝线路承受的温度拉力或压力较大,通过有砟轨道道床横向阻力,保证无缝线路稳定性,预防线路碎弯,减少无缝线路对道床的扰动,提高平顺性。
(4)针对无缝线路稳定性方面设置防胀挡板技术加强措施方案国内技术领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可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相互组合,通过这种 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显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改动和变型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将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