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建结构工程、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网立柱基础与道床轨道板合建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一般采用地面整体无砟道床,接触网供电的型式。整体无砟道床由轨道下钢筋混凝土板、基床表层水泥稳定碎石(水稳层)、路基组成,而接触网立柱一般采用独立基础,由于接触网立柱需要承受较大的拉力及弯矩,其独立基础需要的尺寸及埋深较大,会破坏轨道基础的水稳层及路基,可能造成轨道不均匀沉降,从而给列车的安全运营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同时触网立柱采用独立基础施工比较困难,成本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快捷、成本低的接触网立柱基础与道床轨道板合建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网立柱基础与道床轨道板合建结构,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路基、基床表层和混凝土轨道板,所述混凝土轨道板中部设有接触网立柱基础,所述触网立柱基础包括接触网立柱和位于接触网立柱底部的混凝土立柱,所述混凝土立柱与混凝土轨道板一体化连接。混凝土立柱与混凝土轨道板一体化连接能保证接触网立柱受力较大时混凝土轨道板能分担部分受力,提高接触网立柱的可靠性;同时不需要开挖已完成的轨道路基,施工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立柱包括混凝土块和浇筑于混凝土块内部的地脚锚栓,所述混凝土块与混凝土轨道板一体化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块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所述地脚锚栓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固定连接,所述接触网立柱底部与第一预埋钢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埋钢板贴合混凝土轨道板内部底部的受力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块顶部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轨道板顶部的高度。混凝土块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轨道板的高度,能够增强地脚锚栓锚固强度,以提高结构受力性能,使接触网立柱受力更好的传递至轨道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网立柱下端侧壁上垂直设有多个加劲肋。
本实用新型接触网立柱基础与混凝土轨道板一体化连接,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快速,减少了破坏轨道道床下路基,能节省大量工程造价及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中:1-路基;2-基床表层;3-混凝土轨道板;4-受力钢筋;5-接触网立柱基础;6-接触网立柱;7-混凝土立柱;8-混凝土块;9-地脚锚栓;10-第一预埋钢板;11-第二预埋钢板;12-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路基1、基床表层2和混凝土轨道板3,所述混凝土轨道板3中部设有接触网立柱基础5,所述触网立柱基础5包括接触网立柱6和位于接触网立柱底部的混凝土立柱7,所述混凝土立柱7与混凝土轨道板3一体化连接,接触网立6下端侧壁上垂直设有多个加劲肋12。
上述方案中,混凝土立柱7包括混凝土块8和浇筑于混凝土块内部的地脚锚栓9,所述混凝土块8与混凝土轨道板3一体化连接。混凝土块8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第一预埋钢板10和第二预埋钢板11,所述地脚锚栓9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预埋钢板10和第二预埋钢板11固定连接,所述接触网立柱6底部与第一预埋钢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预埋钢板11贴合混凝土轨道板3内部底部的受力钢筋4与其固定连接。所述混凝土块8顶部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轨道板3顶部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接触网立柱基础5与混凝土轨道板3合为一体,一次性浇筑即可,无需再开挖基础,不破坏轨道路基及水稳层,施工方便快捷、节省工时,工程造价低。并且接触网立柱受力能够通过地脚锚栓传递至轨道板,受力合理可靠,满足接触网受力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为:
1)基础施工前,应根据场地地质勘查报告选定路基加固方案,完成路基加固。
2)路基加固经检测验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施工基床表层水泥稳定碎石(水稳层)。
3)安装模板,绑扎轨道板钢筋,安放预埋钢板及地脚锚栓,浇筑混凝土轨道板及混凝土块。
4)混凝土养护及检测。
5)吊装接触网立柱,浇筑素混凝土基础顶帽,对地脚锚栓钢柱脚进行保护。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