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及预制模块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935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及预制模块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及预制模块组。



背景技术:

道路路侧中分带或路肩排水一直是路面排水的主要形式,一般常规的排水方式主要通过带有开口的路缘石或开放式的排水沟实现,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的弊端:1、排水结构需要预先埋设,在后期路面施工中易造成破坏。2、排水口为开放式或者半开放式,排水口容易被异物堵塞。3、现有的排水结构一般20-50m设置一个排水口,雨水易在边缘汇集,无法及时有效排出。4、路面后期的加铺罩面,势必要提高排水口位置,从而导致原有排水结构无法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状况,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道路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通过组合拼装形成排水连续的路缘石结构,能够改善甚至替换现有的雨水口进行排水作业,进而避免了上述问题。

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包括预制模块本体,所述预制模块本体内沿着其长度方向设有用于排水的中空腔体,预制模块本体上还设有与中空腔体相连的透水部,水经由透水部引入中空腔体中完成水的收集;所述中空腔体的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由顺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构成,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形状均为弧形,第三段的形状为直线形,且第三段的坡度系数为2%~5%;所述透水部在沿着预制模块本体的长度方向连续分布,其贯穿预制模块本体的表面,且与中空腔体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段的形状为半圆形,第二段的形状为1/4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腔体的高度为预制模块本体的高度的1/2~3/4,且中空腔体上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部分的中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部上设有与中空腔体上截面形状为1/4圆形的部分相配合的配合结构,配合结构与前述中空腔体上截面形状为1/4圆形的部分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模块本体的材料为素混凝土或者配筋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部的材料为透水型无砂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透水部的其中一个端面与预制模块本体的其中一个外表面齐平,且透水部的该端面的尺寸为前述预制模块本体上与其齐平的外表面的尺寸的1/2-3/5。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还包括接缝防侧漏凸台,所述接缝防侧漏凸台设于预制模块的两侧,用于实现预制模块之间的连接。

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组,包括接缝防侧漏凸台和多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预制模块,所述接缝防侧漏凸台设于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位于接缝防侧漏凸台的两侧,分别填充有水泥砂浆或沥青砂浆。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及预制模块组,通过组合拼装形成排水连续的路缘石结构,能够改善甚至替换现有的雨水口进行排水作业,且能够利用原有的排水结构,大大节省了路面后期加铺罩面时的工作量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的左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的右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组合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组合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预制模块组合的立体透视图;

图8为市政路面边缘排水改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某高速公路超高段中分带排水改造图;

图10为土路肩加铺改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路面结构内部排水改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可以用于中分带和路面的排水,因此一般可应用于市政路面、高速公路、停车场、服务区等需要路侧排水的区域。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包括预制模块本体1,所述预制模块本体1内沿着其长度方向设有用于排水的中空腔体3,预制模块本体1上还设有与中空腔体3相连的透水部2,水经由透水部2引入中空腔体3中完成水的收集,最后通过其他排水结构实现再利用;参见图1,所述中空腔体3的横截面为不规则形状,由顺次首尾相连的第一段A、第二段B和第三段C构成,第一段A和第二段B均为弧形;优选地,第一段A的形状为半圆形,便于雨水的顺畅排出;第二段B的形状为1/4圆形,一方面保证了良好的排水性,另一方面,当将预制模块的侧面水平放置时也可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比如:将图1中的横截面向左旋转90度的情况);第三段C的形状为直线形,且第三段C的坡度系数为2%~5%;所述透水部2在沿着预制模块本体1的长度方向连续分布,其贯穿预制模块本体1的表面,且与中空腔体3贴合(优选为与中空腔体3部分贴合),具有连续排水、阻挡异物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预制模块本体1的材料为素混凝土,对于承受较大承载力处可使用配筋混凝土。

优选地,所述透水部2的材料为透水型无砂混凝土,能够大大提高引水和排水性能。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中空腔体3的高度为预制模块本体1的高度的1/2~3/4,且中空腔体上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部分的中轴线与水平面垂直用来保证良好的排水性。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透水部2的其中一个端面与预制模块本体1的其中一个外表面齐平(优选为透水外表面),且透水部2的该端面的尺寸为前述预制模块本体1上与其齐平的外表面的尺寸的1/2-3/5。对于采用了该预制模块的路面结构,当需要进行加铺时,无需更新预制模块,能够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有效降低了加铺成本。

优选地,所述透水部2上设有与中空腔体3上截面形状为1/4圆形的部分相配合的配合结构,配合结构与前述中空腔体3上截面形状为1/4圆形的部分相贴合,透水部2通过中空腔体3上截面形状为1/4圆形的部分将水引入到中空腔体3内,然后利用中空腔体3进行排水。

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还包括接缝防侧漏凸台4,所述接缝防侧漏凸台4设于预制模块的两侧,用于实现预制模块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中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采用组合拼接的方式形成预制模块组完成铺筑使用,为进一步提高由预制模块组合成的预制模块组的防渗漏性和耐久性,在相邻预制模块之间设计接缝防侧漏凸台4,具体结构形式见图4,预制模块之间组合时,形成一个填充区域5(见图6和7),在该区域可填充防渗漏的材料,如水泥砂浆、沥青砂浆、高聚物等。

综上:

如图4-7所示,一种用于路侧排水的预制模块组,包括接缝防侧漏凸台4和多个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中所述的预制模块,所述接缝防侧漏凸台4设于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位于接缝防侧漏凸台4的两侧,分别填充有水泥砂浆和/或沥青砂浆。

应用实例一:

如图8所示,某市政道路进行排水改造,取消原来采用金属箅子的排水设置。金属排水箅子一方面被盗现象频发,一旦箅子被盗走,暴露在外的雨水口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原有路面50m设置一个排水口,路面边缘积水会将落叶、方便袋等杂物等汇集叠加,当流到雨水口时往往会把雨水口的箅子堵住,加剧排水不畅。

此次改造采用路肩预制模块的设计,在道路边缘连续组合铺装,路面边缘与预制模块上的透水部2部分贴合,预制模块之间采用填充1:1 水泥砂浆勾缝进行接缝处密封。由于路面边缘均具有排水能力,因此大大提高了排水效率,减少路缘积水的发生,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落叶、垃圾等杂物对内部排水管道的堵塞。

该改造形式同样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采用路缘石排水的路面结构,此处不再就此使用方式赘述。

应用实例二

如图9所示,江西南昌地区某宽度为24.5m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超高路段中分带边缘原采用本发明的路侧预制模块,当需要进行加铺4-6cm薄层罩面的养护维修时,路面整体抬高4-6cm的情况无需更换超高侧路缘石,只需要在原路面层上加铺一层加铺层即可,且加铺层与预制模块上的透水部2贴合,使得透水部2部分或者全部露出来。

应用实例三

湖南省某高速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原路面结构形式为:24cm水泥砼路面+25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20cm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因原老路基层强度不足,需要在加铺一层16-20cm水稳碎石基层后,再加铺12cm沥青面层,路面标高整体抬升约28-32cm。随着行车道路面结构层28-32cm的加铺罩面,土路肩(75cm)需要进行同步抬升,其加铺改造的结构一方面需要方便施工并保证路基标准宽度不压缩,另一方面需要保证行车道沥青面层的层间水能有效的排水。土路肩无排水要求时也可采用图10的结构,该结构采用土路肩上加铺无砂混凝土,上部采用素混凝土罩面的形式,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压缩造价。

应用实例四

海南某高速公路旧路改造中面临内部排水不畅,面临层间水无法及时排出而增加水损害的风险,增设横、纵向排水盲沟可以较大程度提高路面结构内部排水效果。横纵向排水盲沟一般布设在底基层位置,采用PVC管为主要横向排水通道,并在盲沟内铺设大粒径碎石、透水混凝土等。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底基层上部横向连续设置预制排水模块组合,见图11,相比于传统的PVC管提高了使用效率,此模块既是排水通道也起到透水收集层间水的作用,方便施工且提高了路面结构层内部的排水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