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3128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监控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虽然随着高速公路收费站etc收费系统的普及,使得人工收费站台的车流量急剧的减小,但是收费站台的窗口一直都保持开启的状态,车辆在人工收费站台停下缴费和车辆发动开走时,车辆会放出有毒有害的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致癌的化学物质;长此以往,汽车尾气将对收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现在每辆车在经过人工收费站台耗费的时间本来就较长,这样可能使得车流量大的时段,造成车辆在收费站台处拥堵的情况发生,并且每辆车在人工收费站台处停留的时间越久,汽车尾气排除的量越大,汽车尾气对收费工作人员造成严重危害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再加上停车缴费时,经常出现将车停靠在离收费窗口较远的地方,导致收费人员与车辆的距离较远,要么需要车主再次启动车辆进行位置调整,或者需要收费人员一直保持站着工作,并且还需要将上身全部探出窗外才能实现收费,这样一方面容易收费耽误的时间较长,收费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另外在收费站从新调整车的位置,以及收费人员将上身全出探出都容易发生事故,并且这样导致汽车尾气对收费人员的危害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监控系统,本发明解决了在人工收费站台处现在车辆在人工收费站台处停留的平均时长过长、汽车尾气对收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收费站处容易出现事故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监控系统,包括收费站台和拦车器,所述收费站台的侧壁上设置有窗口,所述拦车器安装在收费闸道上;显示器、控制器、图像对比模块、车辆调整模块以及窗户自动开关模块;

所述窗户自动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摄像头、安装在窗口内用于控制窗户开关的动力机构,所述第一摄像头安装在人工收费站台的外侧壁上且第一摄像头的对准车辆进入闸道的方向,所述第一摄像头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车辆距离的第一位置传感器,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与收费站台内的提示装置连接;所述拦车器上设置有正对车头的第二位置传感器;

所述车辆调整模块包括向下倾斜安装在收费站台外侧壁上的第二摄像头、设置在窗口正下方且与车辆相对的第三位置传感器;所述收费闸道的地面内设置有用于将车辆左右移动的车辆移动装置;

所述第一摄像头分别与控制器和显示器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位置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动力机构与控制器连接,所述动力机构通过连接装置与窗叶连接;所述第二摄像头与图像对比模块连接,所述图像对比模块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车辆移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移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移动平台,正对收费窗口闸道的地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上设置有滑动轨道,所述移动平台通过安装在滑动轨道上且移动平台的顶面与地面平齐;所述凹槽的侧壁与移动平台的左右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所述移动平台与驱动电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平台顶面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标志线。

进一步地,所述窗叶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安装有红外感应器,所述红外感应器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窗叶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设置有柔性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位置传感器安装在拦车器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安装在窗户的上方,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皮带连接,所述皮带通过连接装置与玻璃连接。

本发明在人工收费站台的侧壁上设置第一摄像头,第一摄像头对准车辆进入闸道的方向,摄像头上设置有第一位置传感器,第一摄像头与显示器连接,就使得第一摄像头能够对即将进入收费闸道的车辆情况进行监控,摄像头拍摄的情况在安装在人工收费站内的显示器上显示;同时第一位置传感器能够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检测,当第一位置传感器检测到车辆位于设定的距离内,收费站台内的提示装置就发出发出信号,然后收费工作人员可以提早做好收费的准备,甚至提早准备好通行卡等,使得车辆在收费闸道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当车辆驶入闸道之后,第二位置传感器对车辆与收费窗口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的距离信息传递到控制器内,如果距离在设定范围之内,则控制器发出信息控制动力机构开始运动将窗叶打开,然后进行收费;如果当位置传感器检测的距离不在设定的距离内,控制器受到信息之后,就控制第二摄像头对车辆进行拍照后,将照片传递到图像对比模块中与储存的基准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车辆的轮胎是否全部位于车辆移动装置上,然后图像对比模块将信息传递到控制器中,如果车辆的轮胎全部位于车辆移动装置上;控制器控制移动车辆装置向靠近收费窗口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二位置传感器对距离进行检测,当距离在设定的数值内,则车辆移动装置停止运动,控制器再发出信号将窗叶打开,进行收费;当收费完毕之后,汽车发动,第三位置传感器对车辆的距离进行检测,当控制器接受到第二位置传感器检测的车辆距离为小于1m的信号时,并且同时控制器未接收到第一位置传感器中检测到下一车辆距离在设定的数值范围内,此时,控制器控制电机反向转动,通过皮带将窗户自动关闭;如果当控制器接受到第三位置传感器检测的车辆距离为小于1m的信号时,并且同时控制器接收到第一位置传感器中检测到车辆距离在设定的数值范围内,此时控制器不发出信号,使得窗户保持开着,收费人员直接对下一辆车进行收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①本发明使得能够对即将进入或者即将离开收费闸道的车辆的情况进行监控,和对车辆到人工收费站台的距离进行检测,并将检测到的距离信号传输到控制器上,接受到信号的控制器控制电机自动开启和关闭窗户,这样使得有效地避免了汽车尾气进入到人工收费站台内对收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并且收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提前了解车辆情况,提早做好收费的准备,甚至提早准备好通行卡等,使得车辆在收费闸道内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一方面使得收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缓解了高峰时段收费闸道堵车严重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得车辆在人工收费站台处排除的汽车尾气减少,因此当窗户开启时,进入人工收费站台内的汽车尾气少,使得收费工作人员健康尽量不被损害。

②本发明中设置车辆移动装置,使得可以自动对车辆进行移动,避免了车主需要在收费闸道内调整车的位置,也避免了收费人员需要将身体探出收费的情况,首先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也节约了大量收费的时间,保证车辆收费时的高效通行;也避免了收费人员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状态,这样有效的减少了车辆在闸道内多次发动的情况,也缩短了开窗的时间,使得进一步避免了收费人员受到尾气危害的情况,

③本发明中在窗户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安装有红外感应器,这样使得红外感应器检测到收费人员的肢体时,将停止关闭窗户,避免了夹伤收费工作人员,使得本发明的使用安全性和灵活性更高,使用也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1,本发明包括收费站台和拦车器,所述收费站台的侧壁上设置有窗口,所述拦车器安装在收费闸道上;显示器2、控制器1、图像对比模块3、车辆调整模块以及窗户自动开关模块;

窗户自动开关模块包括第一摄像头4、安装在窗口内用于控制窗户开关的动力机构5,所述第一摄像头4安装在人工收费站台的外侧壁上且第一摄像头4的对准车辆进入闸道的方向,所述第一摄像头4上设置有用于检测车辆距离的第一位置传感器6,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6与收费站台内的提示装置7连接;拦车器上设置有正对车头的第二位置传感器8;

车辆调整模块包括向下倾斜安装在收费站台外侧壁上的第二摄像头9、设置在窗口正下方且与车辆相对的第三位置传感器10;收费闸道的地面内设置有用于将车辆左右移动的车辆移动装置11;

第一摄像头4分别与控制器1和显示器2连接,第一位置传感器6、第二传感器、第三位置传感器10分别与控制器1连接,所述动力机构5与控制器1连接,动力机构5通过连接装置与窗叶12连接;所述第二摄像头9与图像对比模块3连接,图像对比模块3与控制器1连接;控制器1与车辆移动装置11连接。

车辆移动装置11包括驱动电机、移动平台,正对收费窗口闸道的地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底部上设置有滑动轨道,移动平台通过安装在滑动轨道上且移动平台的顶面与地面平齐;凹槽的侧壁与移动平台的左右侧壁之间设置有间距,移动平台与驱动电机连接。这样使得能够对车辆向左或者向右的方向进行小距离的移动。能够高效、智能的实现。

移动平台顶面的前端和后端设置有标志线。这样使得第二摄像头9拍的照片在图像对比模块3中进行对比分析时,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窗叶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安装有红外感应器,所述红外感应器与控制器1连接。因此在关闭窗户时,如果红外感应器检测到工作人员肢体时,红外感应器将信号传递到控制器1上,控制器1将控制动力驱动机构4停止关闭窗户,防止夹伤工作人员肢体,当红外感应器没有检测到信号时,控制器1再控制动力驱动机构继续关闭窗户,使得本发明的使用安全性和灵活性更高,使用更加方便。

窗叶的左侧壁或者右侧壁上设置有柔性保护层,柔性保护层可以为橡胶条,这样一方面是防止窗叶在移动过程中,窗叶在与墙壁接触时,橡胶条可以进行缓冲减震,避免窗叶的边缘发生破损,另一方面,假如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避免将收费人员的手夹伤。

第三位置传感器10安装在拦车器的中间位置。这样使得第三位置传感器10检测的拦车器到车辆之间的距离更加准确,能够合理、适时的控制窗户的关闭,使得本发明的使用准确性好,减少误差。

动力驱动机构安装在窗户的上方,动力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皮带连接,皮带通过连接装置与玻璃连接。接收到信号的控制器1控制电机正向转动或者反向转动,电机通过皮带带动窗叶开启或者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