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0384阅读:6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安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



背景技术:

路侧波形梁护栏的防阻块,是指波形梁与立柱之间的承力部件。适用于交通流中车种比较复杂,担心碰撞车辆可能会在护栏立柱处拌阻的路段;或为了减少路缘石对碰撞车辆运动轨迹产生不利影响的路段。防阻块本身就是一个吸能机构,因此,可以使护栏在受到碰撞后逐渐变形,有利于能量吸收,减少乘员伤亡;同时防阻块固定在立柱与波形梁之间,参与护栏整体作用后,可以使碰撞力分配到更多跨结构上,从而增加护栏的整体强度。防阻块主要是与护栏和立柱、柱帽等相互配比,减轻高速公路中发生的撞击行为。

传统的防阻块有如下几种类型:

①A型:如图1所示,此种形式的防阻块为六边形;

②B型:如图2所示,此种形式的防阻块为楔形;

③H型:如图3所示,此种形式的防阻块为用H形钢板制成的刚性结构,在其下角处有一个45°的开口允许少量的变形;

上述传统防阻块的作用仅局限在将梁板从立柱上支撑伸展出来以防止车轮在立柱处“拌阻”和增加同时起支持作用的立柱数量。其实质只是通过牺牲汽车与梁板在水平面内呈一定角度碰撞的良好特性,依靠大腹板高度房防阻块的“刚性向后转动”来减小梁板高度的降低。而梁板纵向平面向外倾斜,会将车头抬高,易引发车辆“骑跨”护栏和翻越护栏的严重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降低或避免了车辆“骑跨”护栏和翻越护栏的严重事故,保护了车辆及乘员的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包括后连接板、前连接板和中间板,所述后连接板与前连接板相互平行地设置,后连接板的上端与前连接板的上端齐平,后连接板的长度大于前连接板的长度,后连接板的下端与前连接板的下端通过中间板连接。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防阻块由厚度T=20mm的45#钢板冲压一体成型。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后连接板的高度L5=416-449mm,宽度B1=130mm,且后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H型立柱的安装螺孔。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前连接板的高度L3=300mm,宽度B2=100mm,且前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波形梁的安装螺孔。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中间板的长度L2=340-353mm,中间板与后连接板的夹角α=65-70°。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板的水平长度L1=320mm。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后连接板与中间板的连接处,以及前连接板与中间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结构。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中间板为等强度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①此种防阻块,结构简单,构思巧妙,通过防阻块的竖向变形有效提升与之连接的波形梁的高度并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或避免了车辆“骑跨”护栏和翻越护栏的严重事故且有效的避免了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了车辆及乘员的安全,提升了对车辆和乘员的保护作用。

②结构简单,布置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A型防阻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B型防阻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H型防阻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为:1-后连接板,2-前连接板,3-中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介绍,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按照如下方式实施,一种应用于交通护栏的高度自适应吸能式防阻块,此防阻块为类似U型结构,由后连接板1,前连接板2和中间板3三个部分构成。具体地,所述后连接板1与前连接板2相互平行地设置,后连接板1的上端与前连接板2的上端齐平,后连接板1的长度大于前连接板2的长度,后连接板1的下端与前连接板2的下端通过中间板3连接。

具体地,如图5~7所示,所述防阻块由厚度T=20mm的45#钢板冲压一体成型主要配合H型立柱安装使用。

所述后连接板1的高度L5=416-449mm,宽度B1=130mm,且后连接板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H型立柱的安装螺孔,通过2组(2x3)螺栓与“H”型立柱相连接。

所述前连接板2的高度L3=300mm,宽度B2=100mm,且前连接板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波形梁的安装螺孔,通过1组(1x2)螺栓与波形梁(主要为三波梁)相连接。

所述中间板3的长度L2=340-353mm,中间板3与后连接板1的夹角α=65-70°,具体角度视安装情况而定。

所述中间板3的水平长度L1=320mm。

所述后连接板1与中间板3的连接处,以及前连接板2与中间板3的连接处设置有圆角结构,圆角起到消除应力集中以及变形导向的作用。

如图8所示,防阻块的受力分析情况如下:

将车辆与护栏碰撞时的力简化为F,再将F沿中间板3的平行方向及垂直方向分解为F平行=Fsinα,F垂直=Fcosα。F平行对中间板的作用为“压迫”,此防阻块可保证不会产生“压溃”失效。F垂直对中间板的作用为弯曲及塑性变形,此防阻块可保证中间板在碰撞时按照从根部到上部的变形方式变形。节省材料,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使结构更加安全。节省空间,降低自重,提高结构的使用性。

将中间板做成“等强度梁”形式,宽度如下:B1=130mm,B2=100mm。若使梁各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都相等,并均达到材料的许用应力,则称为等强度梁。高度自适应能力分析:L1=320mm,L3=300mm,α=65-70°,假设变形完全,则:

L5=L3+L4=416~449mm

Δh=L2+L3-L5=204~224mm

由上述分析得到Δh=204~224mm,即此防阻块可实现200mm左右的横梁高度升高值。

此种防阻块,在车辆与护栏发生碰撞的时候,通过其自身的竖向变形有效地提升了与之连接的波形梁的高度,缩小了车辆质心到护栏波形梁的高度,从而降低或避免了车辆“骑跨”护栏和翻越护栏的严重事故且有效的避免了二次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通过塑形变形吸收碰撞能量,降低了车辆与护栏碰撞的剧烈程度,降低了车辆与护栏碰撞初期的加速度数值,对车辆及乘员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