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铺装地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5048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铺装地面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水铺装地面。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建设城市时,也在改变着大自然的环境,破坏着大自然的循环与平衡。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植物被大量建筑物取代与非透水硬化地面的使用。非透水硬化地面破坏了大自然中水和气体原有循环,因而产生了很多的负面问题。

透水铺装是一种新兴的城市铺装形式,通过采用大孔隙的结构层或排水渗透设施,使得雨水能够通过铺装结构就地下渗,从而达到了消除地表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的目的。近年来透水铺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授权公告号为CN205295835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06月08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透水景观铺装,包括透水面、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底基层和土基,透水基层内设有PVC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若干连接有导排管的导排透孔。现有技术在铺装在城市地面,当城市地面积水后,这些水分位于透水面上并通过透水面渗透,依次经过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底基层,其中部分水分进入土基中补充地下水,部分水分进入PVC排水管中被PVC排水管引流至滞留设施中。

现有技术在使用时,可以使得透水地面表面的水分透过透水地面。实现减少地面水分沉积,补充地下水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现有技术是通过透水地面内的孔隙使得水分渗透的,使得位于地面上的水分向下渗透速度慢。若碰到大雨天气或漏水意外,使得地面上的积水速度快于地面渗水速度,地面上依旧会出现积水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铺装地面,其解决了现有的透水地面透水速度慢的问题,具有对路面积水疏导能力强且对于地面积疏导速度快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透水铺装地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底基层、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透水路面,透水路面上设有多个排液孔,排液孔下连通有排液管,排液管穿过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底基层,排液管远离排液孔的一端位于底基层内;排液管远离排液孔的一端的上方与排液管连通有分液管,分液管远离排液管的一端连通有滞留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在地面内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与排液孔连通且排液管远离排液孔的一端位于底基层内,使得进入排液管内的水分沿着排液管最终进入底基层内,这部分水经过底基层后进入土基内湿润土壤或补充地下水。将排液管远离排液孔的一端设置在底基层内使得水分不是直接进入土基内的,使得土基的含水量水不会突然增大,且从排液管内流出的水分经过底基层进入土基层,使得土基内的水分流速减慢且单次进入土基内的水分不会过多,减少了从排液管内流出水分对于土基的损伤。分液管的设置是为了,当进入排液管内的水分过多时,水分在排液管内的积累速度快于水分渗透进入底基层内的速度,则位于排液管内的水分会逐渐增多。当排液管内的水分增加至分液管处时,这部分水会进入分液管沿着分液管流动,并最终进入滞留机构内对这部分水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进一步优选为:滞留机构包括与分液管连通的滞留箱、与滞留箱上部连通的排水管道;滞留箱位于底基层内,且滞留箱的下底面由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砖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滞留机构包括滞留箱、排水管道。使得水分从分液管进入滞留箱内时,会现在滞留箱内积聚,而滞留箱的底面为透水混凝土,在滞留箱内的水分会从透水混凝土逐渐渗透进入底基层内。使得分液管中的水分也会逐渐进入底基层内,补充地下水。而当分液管内的水分流量大,使得滞留箱内的水分积聚速度快于滞留箱内的水分渗透速度时,滞留箱内的水面会逐渐升高,水面升高至排液管到处时,位于排水管道处的水分会逐渐进入排水管道内,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加快进入排水管道内水流的排出,防止地面内水分过多,并且对更多的水分进行有效的利用,利用城市排水系统提高了透水地面对于透水地面上的积水的疏导能力。

进一步优选为:排液管的侧壁上连通有多个疏导管,疏导管从排液管延伸至透水基层或底基层内,且疏导管从排液管处向下倾斜。

采用上述结构,排液管侧壁连通多个疏导管,使得部分沿着排液管侧壁流动的水分向下滑动时会进入疏导管内沿着疏导管滑动,使得在排液管内流动的水分微流动到排液管底即可被排出进入地面层内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处。增加了排液管的排液量,同时使得排液管排出的溶液在底面层中更加分散且排出的水分分散的更加均匀。

进一步优选为:排液管与疏导管的侧壁上均设有多个疏导孔。

采用上述结构,排液管与疏导管侧壁上设有多个疏导孔,使得排液管与疏导管内液体流动时,水流可以随时从疏导孔内流出,方便了排液管与疏导管内水分的排出。提高了排液管与疏导管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优选为:每个排液孔上均设有用于阻挡大颗粒物质或毛絮状物质进入排液孔的过滤盖;过滤盖位于排液孔上时,过滤盖上表面与透水路面共面。

采用上述结构,排液孔上设有过滤盖,使得路面上的水分进入排液孔时会先经过过滤盖,使得水中的大大颗粒杂质先被过滤盖阻挡,使得进入排液孔内水流内的大颗粒杂质减少,使得排液管不易被异物阻塞,延长了排液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为:过滤盖包括过滤框、位于过滤框所围成平面内的过滤横栏或过滤网,过滤横栏所围成的空隙或过滤网的孔径均不足以使得大颗粒物质与毛絮状物质通过。

采用上述结构,过滤盖由过滤框、过滤网共同构成,使用这种带有空隙的结构过滤水流,使得水流流经过滤盖时,过滤盖对于水流流动的影响小,便于水流进入排液孔,同时使得因为过滤网孔径与过滤横栏的空隙均不足以使得大颗粒物质通过,使得过滤盖对于大颗粒杂质有很好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优选为:排液孔的内孔壁上侧壁上有插接槽,过滤盖外周对应插接槽设有插接块,插接槽环绕过滤盖设置且插接块位于插接槽内时,插接块可围绕过滤盖中心在插接槽内旋转;插接槽的上部侧槽壁上对应插接块设有与插接块间隙配合的通孔,通孔将插接槽内部与环境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插接槽插与插接块的设置使得过滤盖与透水路面之间可拆连接,安装过滤盖时将过滤盖上的插接块从通孔插入插接槽内,转动过滤盖使得过滤盖上的插接块在插接槽内运动且离开通孔,则此时插接块被插接槽限位使得插接块不可做竖直方向的大幅度运动,实现了对于过滤盖的限位。

进一步优选为:土基与底基层之间至少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

采用上述结构,在土基与底基层之间铺设有透水土工布,使得地基层不会直接与土基层接触,减少了底基层对土基所造成的损伤,同时透水土工布对于通过其的水分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使得通过透水土工布的水流上的部分杂质可以被透水土工布过滤,使得进入土基内的水分还有的大颗粒杂质少,减少了进入土基内水流所携带的不溶性杂质对于对于土基造成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地面内设有排液管、透水路面上设有排液孔,使得透水路面上的水分积累速度快,仅仅依靠透水路面本身的透水性能不能够立刻使得路面上的水分箱下渗透时,路面上的水流能够经过排液孔、排液管,从排液管进入底基层中,进入底基层中的水分继续向下渗透湿润土壤或是补充地下水。排水管下端上方与排水管连通有分液管,分液管连通有滞留箱,滞留箱连通有排水管道,从排水管中向底基层中排水速度快于水分在底基层中渗透速度时,排水管中水分会积聚,当水面升高至分液管处时,水流进入分液管后进入滞留箱,利用滞留箱较大的体积暂时存储这部分水。而滞留箱底面由透水混凝土或透水砖制成,使得滞留箱内的水分也在不断向底基层内渗透,则进入滞留箱内的水分最终也会排入透水地面内,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排水管道的设置,使得透水箱内的水分积累过多时,水面上升至排水管道处,多余的水分可以沿着排水管道从排水管道进入城市排水系统被排去,保证了排水管不易堵塞,使得排水管的进水总量大,提高了排液管的排水效率,减少了排液管内水量过多不可继续进水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过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土基;2、底基层;3、透水基层;4、透水找平层;5、透水路面;6、排液孔;7、排液管;8、分液管;9、滞留机构;901、滞留箱;902、排水管道;10、疏导管;11、疏导孔;12、过滤盖;1201、过滤网;1202、过滤框;13、插接槽;14、插接块;15、通孔;16、透水土工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种透水铺装地面,如图1所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1、透水土工布16、底基层2、透水基层3、透水找平层4、透水路面5。

参照图1,透水路面5上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圆形排液孔6,排液孔6上端的内孔壁上均在同一水平面内设有圆型插接槽13,插接槽13上部侧壁设有与外环境连通的通孔15。插接槽13内与插接槽13滑动连接有插接块14(参照图2),且插接块14(参照图2)与通孔15间隙配合设置。插接块14(参照图2)位于插接槽13内没有通孔15处时,插接块14(参照图2)仅可沿着插接槽13在水平方向运动且在竖直方向被限位。插接槽13连通有过滤框1202(参照图2),过滤框1202(参照图2)内设有过滤网1201(参照图2),过滤网1201(参照图2)的孔径不足以使得大颗粒物质通过。过滤框1202(参照图2)与过滤网1201(参照图2)共同构成过滤盖12。过滤盖12连接在透水路面5上时,过滤盖12与透水路面5位于同一水平面。

参照图1,每个排液孔6正下方均设有管径大于排液孔6孔径且与排液孔6连通的排液管7。排液管7穿过透水找平层4、透水基层3、底基层2,且排液管7远离排液孔6的一端位于底基层2内。

参照图1,排液管7侧壁上设有多个疏导孔11,且部分疏导孔11连通有与排液管7固定的疏导管10,所有的疏导管10均自排液管7向下倾斜设置。疏导管10侧壁上也设有多个疏导孔11。透水基层3、底基层2内均设有疏导管10。

参照图1,排液管7远离排液孔6的一端上方设有与排液管7连通且固定在排液管7上的分液管8,分液管8远离排液管7一端低于分液管8与排液管7连通处,分液管8远离排液管7一端连通有水平的滞留箱901,滞留箱901位于底基层2内。滞留箱901的下底面由透水混凝土制成。液体进入滞留箱901后,会从滞留箱901下底面的透水混凝土缓慢进入底基层2内。滞留箱901远离排液管7的一侧连通有用于排去多余水分的排水管道902。排水管道902与滞留箱901的连接处位于滞留箱901上部。滞留箱901与排水管道902共同过程滞留机构9。

工作过程:

大雨天气或人为在透水路面5泼水时,其中部分水分经由透水路面5渗下进入透水找平层4,之后水分进由透水找平层4进入透水基层3、底基层2,经过透水土工布16滤去流动水分中可能带有的部分泥土等杂质后,最终进入土基1内。这部分水分在土基1内继续向下渗透,部分留在土基1内湿润土壤,部分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当出现暴雨天气或人为泼在地面上的水较多时,透水路面5的渗透速度不及透水路面5上的水分增加速度,使得透水路面5上有部分水分的暂时积存。积存在透水路面5上或位于排液孔6处的水分沿着排液孔6向下流动进入排液管7。

进入排液管7内的水分部分位于排液管7侧壁上,沿着排液管7侧壁向下流动。沿着排液管7侧壁流动的液体部分从疏导孔11流出,进入透水基层3或底基层2,继续沿着透水基层3、底基层2向下流动,最终经过透水土工布16进入土基1。

另一部分沿着排液管7侧壁流动的水分,进入疏导管10内沿着疏导管10侧壁流动至透水基层3、底基层2距排液管7较远处,并从疏导管10侧壁上的疏导孔11流出,沿着透水基层3、底基层2继续向下流动,最终经过透水土工布16进入土基1湿润土壤、补充地下水。因为疏导管10的设置,使得进入铺装地面内部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减少了排水管道902可能造成的进入铺装地面内的水分过于集中对于铺装地面造成的损伤。

进入排液管7内的水分没有从疏导孔11与疏导管10排出的部分继续沿着排液管7向下流动最终进入底基层2内,经过透水土工布16进入土基1内湿润土壤或补充地下水。当水量过大时,排液管7内的水分在底基层2内的渗透速度慢于排液管7的进水速度,则排液管7内的水分会向上积累,当水分积累至分液管8与排液管7连接处时,部分水分沿着分液管8流动,进入滞留箱901内,部分水分直接经过滞留箱901底面的透水混凝土流出进入底基层2。当水分进入滞留箱901速度快于水分离开在滞留箱901内的渗透速度时,水分会在滞留箱901内逐渐积累此时滞留箱901内液面上升。当液面上升至排水管道902处时,位于排水管道902处的水分流入排水管道902被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图中未示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