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预制装配式整体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7617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全预制装配式整体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预制装配式整体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道路改扩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当对某些现状交通影响较大的城市道路进行改造时,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利状况,如受现状条件限制需加快施工速度或是由于施工作业面狭小影响施工等。

在现有技术中,道路设计通常采用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碎石、沥青混凝土分别作为道路的垫层、基层和面层。其中级配碎石垫层及沥青混凝土面层是即时铺筑即时使用的,水稳基层需要分层铺筑且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再经过一定周期的养生后才能铺筑上面层或临时性使用。因此在遇到施工过程中需要尽快开放交通等现场问题时,施工单位通常会调整方案,采用施工和养护周期较短且施工方便的现浇混凝土作为道路的垫层和基层来解决该类问题。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所采用的道路结构示意图。在处理的路基上依次设置有级配碎石垫层1、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预制土工格室3、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4、防反射裂缝土工材料5、沥青混凝土面层6。

但是,这种现浇混凝土基层的处理方式在其应用过程中,不断凸显出了一些缺陷:

1、按规范规定,现场浇筑的每层现浇混凝土仍需有一定时长的养护周期。

2、由于现浇混凝土为现场人工铺设施工,工程质量难以控制,运营后容易出现板块脱空、唧浆和反射裂缝等问题,对道路路基和面层产生较大危害。

3、采用现有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采用现有技术进行浇筑的混凝土基层,其造价会高于常规路面结构。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目的在于:节约路面结构层的现场施工及养护时间,有效缩短道路施工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板块脱空和唧浆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技术目的在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工程的造价。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预制装配式整体道路结构,该结构至少包括级配碎石垫层,防反射裂缝土工材料、沥青混凝土面层。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预制土工格室,所述预制土工格室设置于所述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与所述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设置有朝上的卡扣凸点,所述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设置有朝下的卡扣凸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所述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由混凝土预制件拼接而成,混凝土预制件包括底层预制件以及中间层预制件。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预制件包括预制件本体,至少二个卡扣凸点、凸卡扣侧壁以及或者二个卡扣凹槽、凹卡扣侧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结构,节约了路面结构层的现场施工及养护时间,有效的缩短了道路施工的周期。

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结构,板块的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板块之间的卡扣也可以增强板块的整体性,防止板块的脱空和唧浆。

3、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述结构,便于道路施工,施工工人只需掌握装配技巧即可;且在施工期间对周边环境没有影响;当施工面积较大时,其施工造价相较于传统方式略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所采用的道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道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三种型号(a1,a2,a3)底层预制件的剖面、侧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三种型号(b1,b2,b3)中间层预制件的剖面、侧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道路结构示意图。在处理后的路基上依次排布至少包括级配碎石垫层1、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1、预制土工格室31、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22、防反射土工材料4、沥青混凝土面层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三种型号(a1、a2、a3)底层预制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包括预制混凝土块本体a1、a2、a3,在预制混凝土块本体的一个表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凸点a1-1、a2-1、a3-1,在预制混凝土块本体的一个侧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凸点a1-2、a2-2,以及在其相对侧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凹槽a2-3、a3-3。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三种型号(b1、b2、b3)中间层预制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包括预制混凝土块本体b1、b2、b3,在预制混凝土块本体的一个表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凸点及凹槽b1-1、b2-1、b3-1,在预制混凝土块本体的一个侧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凸点b1-2、b2-2,以及在其相对侧面设置的三个卡扣凹槽b2-3、b3-3。

在本实施例中,将底层预制件a1、a2、a3以及中间层预制件b1、b2、b3预先浇筑制作,以备施工时直接装配。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道路施工所需的主要构件均能够在固定地点提前制作好,并能够批量化生产。在道路施工需要时,通过预制构件的方式能够节约路面结构层的现场施工及养护时间,从而有效缩短道路施工的周期。

在实际使用时,首先横向连接同种型号(a或b)预制件形成单层预制混凝土层,然后根据基层厚度需求选择预制混凝土层数(例,若只需一层,采用底层预制件即可;若需要一层以上,在底层预制件上覆盖中间层预制件)。

与其他路面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级配碎石垫层1上设置预制件a、b连接而成的预制混凝土层作为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1,而后在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1上设置预制土工格室3,再将预制件a、b连接而成的预制混凝土层反向覆盖于(卡扣凸点朝下)土工格室3上作为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22,从而将21、3、22三种路面结构互相固定。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预制土工格室3可以稳固路基,防止路面滑坡。路面底基层21与基层22在使用过程中,预制件卡扣凸点(a1-1、a2-1、a3-1、b1-1、b2-1、b3-1)能够嵌入土工格室中,从而增强了板块的整体性。

由于在预制件a、b的侧壁设置有卡扣凸点(a1-2,a2-2,b1-2,b2-2)以及卡扣凹槽(a2-3,a3-3,b2-3,b3-3),使得在具体施工时,任意两块水平的混凝土预制件会产生紧密的横向连接作用,从而保证路面的整体性,防止板块脱空和唧浆现象发生。

在将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1与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基层22装配完成后,在路上部铺设防反射裂缝土工材料4和沥青混凝土面层5,从而完成路面的装配。

由于本实用新型将水泥混凝土2改进为预制式,且在第一预制水泥混凝土底基层21和第二预制水泥混凝土22上设置有卡扣结构,对施工场所的周边环境没有影响,而且,当施工的面积较大时,其施工造价比传统施工方式略低。

当然,本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预制件a、b还可以设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正整数个卡扣凸点a1-2、a2-2、b1-2、b2-2以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等正整数个卡扣凹槽a2-3、a3-3、b2-3、b3-3,依然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所达到的使用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