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件和道路清洁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8740发布日期:2018-08-04 15:1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件和道路清洁车。



背景技术:

风道件是道路清洁车等环卫机械的气力输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路清洁车工作时,气力输送系统的动力源(风机)所产生的气流流经风道件并流向气力输送系统的吹风口。气流在流经风道件的过程中,会产生压力损失,并形成较大的噪声。

以道路清洁车为例,其风道件一般为方形管道且直径较大,当空气在通过风道件的弯道时,由于流向变化、流体分布不均造成能量损失,导致管道流动阻力增大,流体容易形成湍流,而湍流是风道件涡流噪声形成的重要原因。

然而,目前道路清洁车的风道件上并未设置专门的消声降噪结构,风道件处的噪声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降低风道件处的噪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件。该风道件包括风道件本体,风道件本体包括风道、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风道设置于风道件本体内部,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分别与风道连通,气流从风道入口流入风道并从风道出口流出,其特征在于,风道件还包括消声降噪结构,消声降噪结构用于降低流经风道的气流的噪声。

可选地,消声降噪结构包括扰流鳍片,扰流鳍片设置于风道内,用于减少流经风道的气流所产生的涡流。

可选地,扰流鳍片连接于风道的内壁上并具有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扰流鳍片包括与内壁连接的至少一个导流面,至少一个导流面包括第一导流面,第一导流面位于扰流鳍片的第一端且其底端与内壁连接,第一导流面从其底端逐渐远离内壁并朝向扰流鳍片的第二端倾斜延伸。

可选地,第一导流面的中部相对于第一导流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着远离内壁的方向凸出,和/或,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导流面的宽度逐渐收窄。

可选地,第一导流面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相对于第一导流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着远离内壁的方向凸出。

可选地,第一导流面的底端的轮廓呈圆弧状或者类圆弧状。

可选地,至少一个导流面还包括两个第二导流面,两个第二导流面分别连接在第一导流面的两侧并位于扰流鳍片的第一端与扰流鳍片的第二端之间,第二导流面的底端与内壁连接,两个第二导流面从各自的底端逐渐远离内壁并逐渐相互靠拢。

可选地,两个第二导流面的底端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相互远离。

可选地,至少一个导流面还包括第三导流面,第三导流面设置于扰流鳍片的第二端并与第一导流面连接,且第三导流面的底端与内壁连接,第三导流面从其底端逐渐远离内壁并朝向扰流鳍片的第一端倾斜延伸。

可选地,第三导流面从其底端朝向扰流鳍片的第一端倾斜的角度为5-25°。

可选地,第三导流面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

可选地,扰流鳍片还包括底面,至少一个导流面通过底面与内壁连接,沿着气流流动方向,底面的宽度逐渐变宽。

可选地,扰流鳍片设置于风道的转弯处。

可选地,消声降噪结构包括变截面消声结构,变截面消声结构具有与风道连通的消声腔室,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消声腔室具有变化的横截面。

可选地,消声腔室包括彼此连通的至少两个中空腔室,至少两个中空腔室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变化的横截面。

可选地,至少两个中空腔室包括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依次设置并彼此连通的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均具有变横截面,且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的横截面变化率不同。

可选地,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中的一个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大的横截面且另一个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小的横截面。

可选地,第一中空腔室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小的横截面,并且,第二中空腔室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大的横截面。

可选地,第一中空腔室和/或第二中空腔室呈圆锥形。

可选地,至少两个中空腔室还包括第三中空腔室,第三中空腔室设置于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之间并连通第一中空腔室和第二中空腔室,第三中空腔室具有等横截面或变横截面。

可选地,第三中空腔室呈圆柱形。

可选地,变截面消声结构还包括穿孔板,穿孔板设置于消声腔室的出口处。

可选地,变截面消声结构设置于风道的风道出口处。

可选地,消声降噪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消声腔室中的导流件,导流件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导流部,导流部包括绕导流部的转动轴线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叶片,在流经消声腔室的气流的作用下,导流部能够转动。

可选地,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导流部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变大。

可选地,导流部的最大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消声腔室的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位于导流部上方的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

可选地,导流部呈圆锥形或类圆锥形。

可选地,导流件还包括支撑部,导流部设置于支撑部上,且支撑部与变截面消声结构的穿孔板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导流件设置于消声腔室的第二中空腔室中。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洁车,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道件上设置消声降噪结构,能够降低流经风道的气流的噪声,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风道件处的噪声强度。并且,设置消声降噪结构,还可以通过对外部传入风道件内的声波进行反射和干涉等,加速声能量衰减,降低由外部传入风道件内的噪声,这也有助于降低风道件处的噪声强度。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消声降噪结构可以包括扰流鳍片变截面消声降噪结构和导流件中的至少一种,这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风道件处的噪声水平,还能减少因气流无序而造成的压力损失,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节能降噪的目的。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消声降噪结构还可以使风道件风道内的气流更加平稳,这也有利于减少风道件及其附属结构部件的受力变化,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风道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中扰流鳍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1所示风道件在变截面消声结构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示出图3中变截面消声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4的另一视角(俯视)的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图4的剖视图。

图7示出图6中的导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风道件本体;10、风道;

3、扰流鳍片;31、底面;32、第一导流面;33、第二导流面;34、第三导流面;

5、变截面消声结构;51、第一管腔结构;52、第二管腔结构;53、穿孔板;510、第一中空腔室;521、第二中空腔室;511、第三中空腔室;

6、导流件;61、导流部;611、叶片;62、支撑板;63、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风道件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道件,包括风道件本体1,风道件本体1包括风道10、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风道10设置于风道件本体1内部,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分别与风道10连通,气流从风道入口流入风道10并从风道出口流出,而且,该风道件还包括消声降噪结构,消声降噪结构用于降低流经风道10的气流的噪声。

由于设有消声降噪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件可以利用该消声降噪结构降低流经风道10的气流的噪声,有效控制气流在风道件处所产生的噪声,减弱噪声向外传播,减少噪声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消声降噪结构可以包括扰流鳍片3和/或变截面消声结构5。

其中,扰流鳍片3设置于风道10内,用于减少流经风道10的气流所产生的涡流。由于该扰流鳍片3能够减少风道10内的涡流,改变气流杂乱无章的流动状态,因此,该扰流鳍片3能够有效降低风道10内的涡流噪声,降低噪声强度,而且其还能避免因气流无序而造成的压力损失。其中优选地,扰流鳍片3设置于风道10的转弯处。由于气流在经过转弯处时更容易产生涡流,因此,将扰流鳍片3设置在风道10的转弯处,能够更充分地减少涡流,更有效地降低涡流噪声。

作为本实用新型扰流鳍片3的一种实施方式,扰流鳍片3可以连接于风道10的内壁上并具有沿着气流流动方向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扰流鳍片3包括与内壁连接的至少一个导流面,利用这至少一个导流面引导气流流动,改变气流在流经弯道等处时杂乱无章的流动状态,减少涡流。

变截面消声结构5具有与风道10连通的消声腔室,且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消声腔室具有变化的横截面。通过设置变截面消声结构5,可以使得气流在消声腔室中因截面的突然收缩和/或扩张而产生来回的折射和反射,从而可以消耗声能,降低噪声。本实用新型的变截面消声结构5优选设置于风道10的出口处,这样可以在气流流出风道件之前进一步降低噪声,更有效地减少噪声的向外传播。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消声降噪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消声腔室中的导流件6,导流件6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导流部61,导流部61包括绕导流部523的转动中心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叶片611,在流经消声腔室的气流的作用下,导流部61能够转动。由于导流件6可以在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过程中对声波进行折射和反射,因此,设置导流件6,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噪声。而且,当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时,导流部61可以在气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动,在导流部61转动的过程中,相邻叶片611之间的间隔所形成的空间能够随着转动产生抽吸力,使风道10内的气流在该抽吸作用下更顺畅地排出至风道件外部,不仅可以提高气流的排出效率,还有利于降低风道10内的压力损失。

下面结合图1-7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该实施例以道路清洁车的风道件为例。

如图1-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风道件包括风道件本体1、扰流鳍片3、变截面消声结构5和导流件6,其中,扰流鳍片3、变截面消声结构5和导流件6用作消声降噪结构,用于降低流经风道件的气流所产生的噪声。

图1中的箭头方向代表气流在风道件中的流动方向。由图1可知,在该实施例中,风道件本体1包括风道10、1个风道入口和四个风道出口,其中,风道入口和风道出口均与风道10流体连通。风机等动力源产生的气流从风道入口流入风道10,并经风道10流向各个风道出口,各个风道出口与外部环境或者道路清洁车的吸尘装置的相应的反吹风口连通,从而使道路清洁车的气力输送系统能够采用空气循环方式进行垃圾清扫作业。

首先结合图1和图2来对该实施例的扰流鳍片3进行说明。

由图1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扰流鳍片3设置在风道10内,用于将低气流在风道10内所产生的噪声。

其中,如图1所示,扰流鳍片3设置在风道10的转弯处,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气流在风道10内所产生的涡流,降低噪声,并减少压力损失。扰流鳍片3可以单个或成排地设置。由图1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扰流鳍片3沿着风道1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于风道10的转弯处,对风道10转弯处的整个纵向截面上的气流涡流进行破坏。并且,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各个扰流鳍片3均设置在风道10的转弯处的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一侧(在图1中即为左侧),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涡流。

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扰流鳍片3包括底面31以及用作导流面的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其中,底面31连接于风道10的内壁上,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的底端均连接于底面31上,也即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均通过底面31连接于风道10的内壁上,实现扰流鳍片3在风道10内的安装。

为了描述简便,以下将底面31的处于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位于上游的一端称为“底面31的第一端”,并将底面31的处于气流流动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位于下游的一端称为“底面31的第二端”,也即底面31的第一端和底面31的第二端分别指底面31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布置的两端,同时不难理解,底面31的第一端即是前述扰流鳍片3的第一端,底面31的第二端即是前述扰流鳍片3的第二端。

第一导流面32设置于底面31的第一端,成为迎风面,用于引导气流平稳地流入扰流鳍片3。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32的底端通过连接于底面31的第一端而连接于风道10的内壁上,且第一导流面32从其底端逐渐远离底面31(即逐渐远离内壁)并向着底面31的第二端(即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倾斜延伸。基于该设置,第一导流面32的顶端相对于第一导流面32的底端向上且向后倾斜,能够引导部分气流平稳有序地向上且向后流动,降低气流因流动路径突变而发生风速或风压急剧变化的风险,从而可以使气流更平稳有序地流经风道10的转弯处等易发生湍流的地方,并减缓气流流经转弯处时的流速,进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涡流,降低风道10内的噪声水平。

在本实用新型中,以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为前,以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为后,以内壁所在位置为下,以相对于内壁升高远离的方向为上,并以相互靠拢为内。

而且,由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第一导流面32的宽度逐渐收窄。这样使得第一导流面32前宽后窄,可以引导气流更加平稳有序地向后流动,减少涡流的产生,有效降低噪声强度。

另外,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32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相对于第一导流面3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向着远离内壁的方向凸出。这样设置的第一导流面32,下宽上窄,可以引导气流向上且向中间流动,且对气流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更有利于引导气流平稳流动。而且,该设置也有助于加快气流流出第一导流面32的速度,便于气流继续沿着第二导流面33向后流动。

具体地,在图2中,第一导流面32的宽度反向的中部向着远离内壁的方向凸出形成具有中部脊线的高耸部,且该高耸部将第一导流面32分为位于该中部脊线两侧的两个向内倾斜的子面,这使得气流在沿着第一导流面32向上并向后流动的过程中,还可以向中间流动,并可以分流出沿着两个子面流动的气流,使气流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导流面32的导流作用,更充分地减少涡流。

而且,由图2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一导流面32,其底端的轮廓呈圆弧状。具有该形状轮廓的第一导流面32,能够更平滑地引导气流流动,使气流由第一导流面32的底端呈圆锥状向顶端及两侧等周围扩散,减缓气流流速,更有效地改变气流杂乱无序的流动状态,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涡流,进一步降低噪声和减少压力损失。当然,第一导流面32的底端轮廓也可以呈类圆弧状,这种情况下第一导流面32可以引导气流由自身底端呈圆锥状向顶端及两侧等周围扩散。与之相应地,与第一导流面32的底端连接的底面31的第一端的轮廓也优选设置为圆弧状或类圆弧状。

第二导流面33设置在第一导流面32的侧方并位于底面31的第一端与底面31的第二端之间,用于对第一导流面32侧方的气流进行导流。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导流面33分别连接在第一导流面32的两侧,每个第二导流面31的底端均连接在底面31的第一端与底面31的第二端之间,且两个第二导流面33从各自的底端逐渐远离内壁并逐渐相互靠拢,也即两个第二导流面33的顶端相对于第二导流面33的底端向上且向内倾斜。这样设置的第二导流面33,可以引导部分未被第一导流面32导流的气流流动,并可以继续引导气流流向第三导流面34,使得第二导流面33与第一导流面32配合,共同引导更多的气流由底面31的第一端平稳有序地流向底面31的第二端,能够更充分地减少涡流,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噪声。

另外,由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气流流动方向,底面31的宽度逐渐变宽。该设置使得连接在底面31两侧的两个第二导流面33的底端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相互远离,能够引导气流更加平稳地流经形状突变处,实现气流更有序地流动,进而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噪声。

第三导流面34设置在底面31的第二端,形成背风面,用于引导气流平稳地流出扰流鳍片3。如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导流面34与第一导流面34连接,且第三导流面34的底端通过与底面31的第二端连接而连接在风道10的内壁上,第三导流面34从其底端逐渐远离内壁并朝向底面31的第一端倾斜延伸。这样第三导流面34的顶端相对于第三导流面34的底端向上且向前倾斜,使得第三导流面34能够引导气流平稳有序地流出扰流鳍片3,且可以有效减少气流在扰流鳍片3的第二端的回流,并降低风阻。具体地,该实施例的第三导流面34,其从底端朝向底面31的第一端(即扰流鳍片3的第一端)倾斜的角度为5-25°,也即,第三导流面34的顶端相对于第三导流面34的底端向上且向前倾斜的角度为5-25°,具有该倾斜角度的第三导流面34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气流流动平稳性及减少回流,并且,风阻更小。

而且,由图2可知,该实施例的第三导流面34,其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由于三角形截面可以引导气流在流出扰流鳍片3时由中部向两侧扩散,增强气流后续流动过程的平稳有序性,因此,具有该截面形状的第三导流面34能够更好地起到导流降噪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实施例的扰流鳍片3,通过设置底面31、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并对底面31、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的形状和位置等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改善高速气体流经风道10内的转弯处等位置时的流速和压力分布,使气流在这些位置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更有效地减少湍流形成,更充分地降低噪声强度和减少压力损失。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底面31,而将第一导流面32、第二导流面33和第三导流面34的底端直接或通过其他结构连接于风道10的内壁上,而该实施例中设置底面31的好处在于,更便于扰流鳍片3在风道10内的安装。

以下主要结合图1及图3-7来对该实施例的变截面消声结构5和导流件6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变截面消声结构5设置在风道出口处,用于在气流流出风道件之前进一步降低气流的噪声。其中,可以在风道件的四个风道出口处中的一个或几个处设置该变截面消声结构5。而且,结合图3-图6可知,该实施例的变截面消声结构5包括穿孔板53以及沿着气流流经变截面消声结构5的方向依次设置并彼此连通的第一管腔结构51和第二管腔结构52。第二管腔结构52通过第一管腔结构51与风道件本体1连接。

其中,第一管腔结构51具有呈圆锥形的第一中空腔室510和呈圆柱形的第三中空腔室511;第二管腔结构52具有呈圆锥形的第二中空腔室521。第三中空腔室511设置于第一中空腔室510和第二中空腔室521之间并连通第一中空腔室510和第二中空腔室521。并且,沿着气流流经变截面消声结构5的方向,第一中空腔室510的横截面逐渐变小;第二中空腔室521的横截面逐渐变大;第三中空腔室511的横截面相等。

基于上述设置,变截面消声结构5的消声腔室包括三个中空腔室,且三个中空腔室中包括两个变截面的中空腔室(即第一中空腔室510和第二中空腔室521)和一个位于两个变横截面消声腔室中间的等横截面中空腔室(即第三中空腔室511)。由于第一中空腔室510和第二中空腔室521均各自具有变横截面,因此,当气流流经这两个中空腔室中的任何一个时,均可以在相应的中空腔室中反复发生反射和折射,而由于在反射和折射过程中一部分声能能够被耗散,因此,可以降低噪声。而且,由于在第一中空腔室510与风道10出口的连接处、第一中空腔室510与第三中空腔室511的连接处以及在第三中空腔室511与第二中空腔室521的连接处,消声腔室的横截面均存在突然变化,例如在由第三中空腔室511与第二中空腔室521的连接处横截面存在突然扩张,因此,这使得声波在各个相应的连接区域也可以发生来回地折射和反射,从而能够耗散声能,降低噪声。并且,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第一中空腔室510逐渐收缩,第二中空腔室521逐渐扩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噪声,还可以更有效地引导气流流动,使气流更平稳有序地流出风道件,并减少风阻。

穿孔板53设置在第二中空腔室521的出口处,也即设置在消声腔室的出口处。穿孔板53上可以均匀或非均匀地设置多个通孔,由通孔连通消声腔室与外部环境。基于此,声波在经过穿孔板53时,因摩擦阻力和粘滞阻力的作用,部分声能会转化为热能耗散掉,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减少噪声向外的传播。

另外,由图3-图7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变截面消声结构5的消声腔室内部还设有导流件6。结合图6和图7可知,该实施例的导流件6设置于第二中空腔室521中,其包括可转动设置的导流部61,导流部61包括绕导流部523的转动轴线彼此间隔设置的多个叶片611,在流经消声腔室的气流的作用下,导流部61能够转动。通过设置该导流件6,当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时,导流部61可以在气流的作用下发生转动,使得相邻叶片611之间的间隔随着转动产生抽吸力,将风道10内的气流抽吸送出风道件之外,因此,可以提高气流的排出效率,并有效降低压力损失。而且,旋转的导流部61,还可以更有效地对声波进行反射和折射,起到消声降噪的作用。当然,叶片6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而导流件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中空腔室510或者第三中空腔室511中。

具体地,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导流件6还包括支撑部,具体为支撑板62,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支撑部与穿孔板53同心地设置在穿孔板53的上游,且导流部61设置在支撑部上。设置支撑部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导流部61在消声腔室中的可转动设置,且支撑部可以对相邻叶片611之间的间隔的底端进行封闭,形成顶部开口的导流腔,更有利于抽吸气流及反弹噪声。更具体地,由图6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板62与穿孔板53之间具有间隙地设置在穿孔板53上游,这样在导流件6与穿孔板53之间留有空间,便于气流流动,且便于穿孔板53起到降低气流噪声的作用。并且,转动轴63穿过支撑板62并与穿孔板53连接,各个叶片611均绕着转动轴63间隔设置。一方面,转动轴63形成导流部62的转动轴线,便于导流部62转动;另一方面,转动轴63还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便于实现导流件6在消声腔室中的可靠安装。

另外,如图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叶片611的横截面逐渐变大,这样使得导流部61的横截面面积在沿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上逐渐变大,不仅便于引导气流流出消声腔室,阻力较小,还更有利于反弹声波,降低噪声。而且,由图6可知,该实施例的导流部61,其最大横截面积大于第三中空腔室511的出口端横截面积(即消声腔室的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位于导流部61上方的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这样导流件6可以更好地起到反弹声波、降低噪声的作用。其中,可替代地,导流部61的最大横截面积也可以等于消声腔室的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位于导流部61上方的部分的最小横截面积。并且,叶片611的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呈曲线形,在图6中具体为弧形,风阻更小,且旋转过程中抽吸作用更好,更有利于通风降噪。

由图6和图7可知,该实施例的导流部61呈圆锥形,具体地,呈上小下大的圆锥形。基于此,导流部61可以更有效地抽吸并引导气流流出至消声腔室外部,也可以更有效地反弹噪声,且结构也较为简单美观,便于加工。当然,导流部61也可以呈类圆锥形等其他形状。

可见,该实施例通过设置位于风道10内部的扰流鳍片3以及位于风道出口处的变截面消声结构5和导流件6等,使得在从进入风道10至从风道10流出的整个过程中,气流所产生的噪声能够被有效抑制,可以在整个风道件的流路上均实现对噪声的有效降低,消声降噪效果明显;而且,该实施例可以有效改善风道件内的压力分布,有利于在降低噪声强度的同时,提升应用其的道路清洁车的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油耗。

此外,风道件处的噪声一方面来源于在风机作用下流经风道10的气流所产生的噪声,另一方面也可能还来源于外部传入风道件内的噪声。该实施例所设置的消声降噪结构,在降低流经风道10的气流的噪声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部传入风道件内的声波进行反射和干涉等,加速声能量衰减,降低由外部传入风道件内的噪声,这也有助于降低风道件处的噪声强度。

并且,由于扰流鳍片3及导流件6等的设置,还可以使风道件风道10内的气流更加平稳,减少风道件及其附属结构部件的受力变化,因此,该实施例还有助于提高风道件及其附属结构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消声腔室并不局限于同时包括第一中空腔室510、第二中空腔室521和第三中空腔室511,而是也可以只包括三者中的一个或两个。实际上,只要消声腔室包括彼此连通的至少两个中空腔室,且这至少两个中空腔室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变化的横截面,即可使变截面消声结构5起到一定的消声降噪作用。

而且,第一中空腔室510和第二中空腔室521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圆锥形,二者可以采用其他具有变横截面的形状。并且,虽然图示实施例将第一中空腔室510设置为逐渐收缩的且将第二中空腔室521设置为逐渐扩张的,但应当理解,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第一中空腔室510及第二中空腔室521的横截面变化也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也可以第一中空腔室510的横截面逐渐变大,而第二中空腔室521的横截面则逐渐变小。也即,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中空腔室511和第二中空腔室521中可以一个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大的横截面且另一个具有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方向逐渐变小的横截面,这样结构较简单,外观较美观,强度较高,且有利于使气流在由第一中空腔室510流向第二中空腔室521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因截面突变而发生能量损耗,从而更有效地降低噪声。或者,再例如,沿着气流流经消声腔室的方向,第一中空腔室521的横截面和第二中空腔室521的横截面也可以均逐渐变大或均逐渐变小,只要二者的横截面变化率不同,也均可以形成截面突变,起到较好的降低噪声的作用。

第三中空腔室510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圆柱形,其还可以采用其他等截面形状,甚至其也可以采用变横截面形状。而采用圆柱形的好处在于,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便于与第一中空腔室510或第二中空腔室521配合形成横截面突变,降低噪声。

由于将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件应用于道路清洁车,可以有效解决导流清洁车气力输送系统噪声较大及作业油耗较多的问题。所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洁车,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