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3031发布日期:2018-10-09 22:21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地面硬化是用混凝土、沥青、石材、面砖等材料做地面面层材料。随着我国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的明显加快,城市硬质路面增加弱化了降水在城市路面上的渗透循环,大量降水在路面上流淌,当雨水径流量大于路面渗透调节的雨量,则导致城市内涝现象。降水时,于硬化致密地面的地势低洼处形成大面积积水,而此时在雨天行人形成容易产生“漂滑”、“飞溅”、“夜间眩光”等现象,这给雨天出行的行人和车辆行驶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硬化地面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和日益增加的硬质路面、以及城市噪声,会进一步加剧城市“雨水病”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鉴于上述城市路面硬化带来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的技术效果。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在需要大量建设资金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同事,现有技术下,海绵城市虽然利用多孔性路面解决了现有的硬化地面存在的透水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但也同时使得路面的承载力降低,这与如今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而对城市路面承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相矛盾。

有鉴于上述内容,应当提供一种新的路面,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解决现有技术下路面透水性能差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路面具有较高承载力的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该结构设置于原土层上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包括格栅层和蓄水层,所述格栅层包括多个格栅单元,多个格栅单元规则排列,所述格栅单元之间形成有通孔,每一所述格栅单元包括面层和基层,所述基层作为填充层,设置于所述面层和所述蓄水层之间;所述蓄水层与所述原土层相接,所述蓄水层用于存储经过所述面层过滤后的雨水。

优选地,所述多个格栅单元可以呈蜂窝状排列,每个所述格栅单元可以为正六边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多个格栅单元包括m行和n列,从而形成(m-1)*(n-1)个通孔,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在本实用新型的不同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当前路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降水以及土质情况,调整格栅单元的具体形状和排列形式,作为一种较优选的方案,格栅单元可以设置成正多边形,例如当格栅单元设置为正五边形时,五个格栅单元首尾相接,并且围成的通孔为正五边形。将格栅单元设置成统一的正多边形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格栅层的应力强度,并且可以使得填充在格栅单元内的面层和基层实现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通孔之间相互通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多个通孔底部相互通透,可以增强该结构整体的过滤效果。

优选地,所述面层可以为渗透性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施工需要选用不同种类的渗透性材料作为面层的材料。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渗透性材料为多孔沥青。多孔性沥青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较,其空隙率在15%至20%的范围内,甚至可以超过20%,而普通沥青路面的空隙率仅在3%至6%的范围内。由于空隙率大,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孔隙向路面边缘排走。

优选地,所述基层可以填充有砂石和/或碎石。采用砂石和碎石作为填充层,支撑所述面层的同时加固整体路面结构。

根据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该结构设置于原土层上,包括格栅层和设置于格栅层的格栅单元内的面层和基层,格栅层的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相互通透的通孔,并且格栅层设置成蜂窝状,在其底部设置有蓄水层,这样,当降水时,雨水的一部分可以从通孔中渗透至格栅层的底部到达蓄水层,另一部分从具有渗透性的面层和基层填充的砂石的过滤,最终到达蓄水层。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中,渗透性材料制成的面层可以有效的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而基层的填充物以及蜂窝状的格栅层可以保证路面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同时保证渗透性的路面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技术问题,改善了路面的热岛效应以及由此在雨水天气对行人和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中的格栅单元的结构;

图2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的剖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为示意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中的格栅单元的结构。图2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的剖面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铺设于原土层0的上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铺设有格栅层1和蓄水层2。雨水和地面积水从格栅层1渗入,而后到达蓄水层2,经蓄水层2吸收后最终流至原土层0。

具体地说,格栅层1包括若干个格栅单元10,多个格栅单元10规则排布,形成蜂窝状,并于格栅单元10之间形成通孔11。在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中,格栅单元10可以为n边形,每n个格栅单元10之间形成一通孔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当前路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降水以及土质情况,调整格栅单元10的具体形状和排列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施工需要,作为一种较优选的方案,格栅单元10可以设置成正多边形,将格栅单元设置成统一的正多边形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个格栅层1的应力强度,并且可以使得填充在格栅单元内的面层和基层实现均匀分布。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格栅单元10包括m行和n列,从而形成(m-1)*(n-1)个通孔,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n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另外,多个通孔11设置成相互通透的,这样,可以增强该结构整体的过滤效果。

格栅单元10内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面层12和基层13,基层13设置于面层12和蓄水层2之间。面层12由渗透性材料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中,面层12采用的渗透性材料为多孔沥青,多孔性沥青路面与普通沥青路面相比较,其空隙率在15%至20%的范围内,甚至可以超过20%,而普通沥青路面的空隙率仅在3%至6%的范围内。由于空隙率大,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孔隙向路面边缘排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面层也可以选用其他渗透性材料,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基层13作为填充层,填充在面层12和蓄水层2之间,基层13内可以填充有砂石和/或碎石。填充层可以对格栅层1和整体结构进行有效加固,并且砂石和碎石一方面可以对渗透入的雨水进行初步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雨水和积水中掺杂的体积较大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

根据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该结构设置于原土层上,包括格栅层和设置于格栅层的格栅单元内的面层和基层,格栅层的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相互通透的通孔,并且格栅层设置成蜂窝状,在其底部设置有蓄水层,这样,当降水时,雨水的一部分可以从通孔中渗透至格栅层的底部到达蓄水层,另一部分从具有渗透性的面层和基层填充的砂石的过滤,最终到达蓄水层。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中,渗透性材料制成的面层可以有效的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而基层的填充物以及蜂窝状的格栅层可以保证路面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同时保证渗透性的路面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技术问题,改善了路面的热岛效应以及由此在雨水天气对行人和行车造成的安全隐患。

如上参照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描述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高承载力透水路面结构,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基础上做出各种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