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6003发布日期:2018-09-11 19:51阅读:5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入口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设施。



背景技术:

隧道路段是道路交通中的关键路段,事故多发且极易造成群死群伤,而隧道入口路段的事故数和事故严重程度高于隧道其他路段,容易发生追尾或者撞击洞口等事故。隧道入口处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是隧道入口昏暗单调的视觉环境,且公路隧道入口不连续的道路线形,导致隧道入口诱导性差,从而驾驶员容易产生超速、偏离车道等行为,导致追尾或撞上隧道壁等事故。且对于农村公路隧道,由于多为单洞双向两车道,还会造成车辆正面相撞事故。

传统的隧道入口视觉环境改善方法为利用灯具照明加强隧道洞内亮度,但是灯具照明能耗巨大,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现状,故公路隧道开灯率低,尤其是农村公路隧道,在节能的同时放弃了隧道入口交通安全。故针对该现状,提出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诱导系统设置方法,实现隧道入口交通安全和照明节能的同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设施,利用逆反射设施丰富隧道入口处视觉环境,提高诱导性,同时实现低碳节能,另外结合防护设施,实现事故的被动防护,提高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设施,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右侧的红白防撞桶与红白防撞柱、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左侧的黄黑防撞桶与黄黑防撞柱、设于隧道洞口的宽黄黑立面标线与窄黄黑立面标线、设于隧道入口段侧墙上的反光环以及于隧道接近段起点至洞口开始3s 行程距离点范围内在道路中心线上设置的双黄线。

进一步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与黄黑防撞桶对称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的两侧,红白防撞柱与黄黑防撞柱对称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的两侧。

进一步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包括间隔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右侧的两个红白防撞桶,其中一个设于距隧道入口33~66m处,另一个设于隧道洞口处,所述红白防撞柱包括设于两个红白防撞桶之间的三个红白防撞柱,且相邻两个红白防撞柱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为2~5m。

进一步而言,所述黄黑防撞桶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左侧的两个黄黑防撞桶,黄黑防撞柱包括设于两个黄黑防撞桶之间的三个红白防撞柱,且相邻两个黄黑防撞柱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为2~5m。

进一步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与黄黑防撞桶的尺寸均采用高度为80cm,直径为60cm,红白防撞桶上涂有红白逆反射涂料,黄黑防撞桶上涂有黄黑逆反射涂料。

进一步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柱与黄黑防撞柱的尺寸均采用高度为60cm,直径为3cm,红白防撞柱上涂有红白逆反射涂料,黄黑防撞柱上涂有黄黑逆反射涂料。

进一步而言,所述宽黄黑立面标线包括分别设于隧道洞口左右两侧的宽黄黑立面标线,宽黄黑立面标线的宽度为60cm,设置于由路面起到2.5m高处的洞口侧墙上,宽黄黑立面标线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防撞桶与防撞柱的黄黑逆反射涂料。

进一步而言,所述窄黄黑立面标线的宽度为30cm,设置于由洞口2.5m高处到洞口顶部的侧墙上,窄黄黑立面标线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防撞桶与防撞柱的黄黑逆反射涂料。

进一步而言,所述反光环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段侧墙上的三道反光环,且相邻两道反光环之间的间距相等,其采用中频设置,频率取0.5~2HZ,间距为 10~20m,反光环的宽度为20cm,设置于隧道入口段侧墙,由检修道延伸至隧道顶部,反光环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黄黑立面标线的逆反射涂料。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通过在隧道入口处设置发光诱导设施改善隧道入口处单调和不对称的视觉环境,提升驾驶员对方向感的感知,降低驾驶员偏离车道、撞击隧道洞口的概率,同时发光诱导设施也起到防护设施作用,进一步加强隧道入口处的安全性,在事故发生时起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的作用;

2.利用逆反射设施丰富隧道入口处视觉环境,提高诱导性,同时实现低碳节能,另外结合防护设施,实现事故的被动防护,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系统总效果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系统右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系统俯视图。

1.红白防撞桶;2.黄黑防撞桶;3.红白防撞柱;4.黄黑防撞柱;5.宽黄黑立面标线;6.窄黄黑立面标线;7.双黄线;8.反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农村公路隧道入口发光诱导设施,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右侧的红白防撞桶1与红白防撞柱3、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左侧的黄黑防撞桶2与黄黑防撞柱4、设于隧道洞口的宽黄黑立面标线5与窄黄黑立面标线6、设于隧道入口段侧墙上的反光环8以及于隧道接近段起点至洞口开始3s行程距离点范围内在道路中心线上设置的双黄线7。以上所述构成本实用新型基本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在隧道入口处设置发光诱导设施改善隧道入口处单调和不对称的视觉环境,提升驾驶员对方向感的感知,降低驾驶员偏离车道、撞击隧道洞口的概率,同时发光诱导设施也起到防护设施作用,进一步加强隧道入口处的安全性,在事故发生时起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的作用。其中,双黄线7的作用在于警告正确驾驶员行驶车道,辅助驾驶员判断正确行驶车道。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黄线7采用振荡标线。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隧道入口环境单调、昏暗、缺乏参照物、道路线形不连续的特点,提出隧道入口处空间和信息的不对称更容易导致驾驶员的方向感缺失或行驶方向误判,从而造成隧道入口撞侧壁等事故的观点,从而提出利用诱导信息改善隧道入口处方向感的改善思路,同时考虑诱导信息的设置能起到主动预防事故的作用,但是难以百分百阻止事故的发生,故进一步提出主动预防为主和被动防护为辅的改善思路,设置诱导设施以提高隧道入口处交通安全。进一步而言,把隧道入口方向感分为整体方向感和局部方向感:整体方向感是指隧道入口处横断面范围内的方向感,隧道内外横断面的不连续即会导致隧道整体方向感不足,例如桥隧结合部宽度不一致,隧道入口处比隧道外窄等,可能导致外侧车道行驶的车辆撞击隧道侧壁;局部方向感指驾驶员行驶车道范围内的方向感,当前车道与隧道内车道的不连续会导致隧道局部方向感不足,可能导致车辆驶出车道,撞击路侧障碍物。

更具体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1与黄黑防撞桶2对称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的两侧,红白防撞柱3与黄黑防撞柱4对称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的两侧。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在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的两侧采用不同颜色的防撞桶与防撞柱,有效提高隧道入口处视觉环境,改善隧道整体方向感,提高诱导性。

更具体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1包括间隔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右侧的两个红白防撞桶1,其中一个设于距隧道入口33~66m处,另一个设于隧道洞口处,所述红白防撞柱3包括设于两个红白防撞桶1之间的三个红白防撞柱3,且相邻两个红白防撞柱3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为2~5m,黄黑防撞桶2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接近段行车道左侧的两个黄黑防撞桶2,黄黑防撞柱4包括设于两个黄黑防撞桶2之间的三个红白防撞柱3,且相邻两个黄黑防撞柱4之间的间距相等,间距为2~5m。

更具体而言,所述红白防撞桶1与黄黑防撞桶2的尺寸均采用高度为80cm,直径为60cm,红白防撞桶1上涂有红白逆反射涂料,黄黑防撞桶2上涂有黄黑逆反射涂料,红白防撞柱3与黄黑防撞柱4的尺寸均采用高度为60cm,直径为 3cm,红白防撞柱3上涂有红白逆反射涂料,黄黑防撞柱4上涂有黄黑逆反射涂料。

更具体而言,所述宽黄黑立面标线5包括分别设于隧道洞口左右两侧的宽黄黑立面标线5,宽黄黑立面标线5的宽度为60cm,设置于由路面起到2.5m高处的洞口侧墙上,宽黄黑立面标线5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防撞桶与防撞柱的黄黑逆反射涂料,窄黄黑立面标线6的宽度为30cm,设置于由洞口2.5m高处到洞口顶部的侧墙上,窄黄黑立面标线6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防撞桶与防撞柱的黄黑逆反射涂料。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宽黄黑立面标线5与窄黄黑立面标线6勾勒出隧道洞口轮廓,增大隧道入口整体方向感。

更具体而言,所述反光环8包括设于隧道入口段侧墙上的三道反光环8,且相邻两道反光环8之间的间距相等,其采用中频设置,频率取0.5~2HZ,间距为 10~20m,反光环8的宽度为20cm,设置于隧道入口段侧墙,由检修道延伸至隧道顶部,反光环8上涂有反射系数高于黄黑立面标线的逆反射涂料。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反光环8有效增大隧道洞内局部亮度,勾勒出隧道内整体空间,增大隧道整体方向感。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红白防撞桶1、黄黑防撞桶2、红白防撞柱3、黄黑防撞柱4、宽黄黑立面标线5、窄黄黑立面标线6与反光环8上均涂有逆反射涂料,有效增大夜间可见度,同时实现低碳节能,结合防护设施,实现事故的被动防护,提高安全性,且采用不同反射系数的逆反射涂料可提高驾驶员的视觉环境。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