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564889发布日期:2018-06-01 19:1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技术。



背景技术:

在山区道路工程设计中,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地质环境,经常会遇到滑坡地段。往往对危害较大的滑坡经过方案比选而合理地采取绕避措施。但若经过充分的方案比选后,绕行代价太大,宜考虑对滑坡进行整治。现有技术中,在滑坡地区修建道路,一般先对滑坡进行处治,处治滑坡多采用清除滑坡体、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减重反压以及设置支挡结构等措施。对于大型滑坡体,上述治理措施施工量大,花费高,不经济也不合理。因此,出现了采用抗滑桩处治滑坡的道路。如申请号为201620242141.9的专利公开了结合h型抗滑桩处治滑坡的悬挑结构道路,避免了在滑坡体上高填深挖,大大降低了填挖方工程量。然而将道路与抗滑桩结合成整体,路面在受到行车荷载时,会对下方的抗滑桩产生扰动,进而影响到滑坡体上的不稳定土层,造成不稳定土层的滑动。这种结合抗滑桩的道路仍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而且,滑坡体上的滚石也会对道路通行产生很大影响,危害人员安全,造成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包括抗滑结构、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板墙4、棚面防护结构8;抗滑结构的形状为H形,由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横梁3和单向滑动连接5组成,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以上的桩在与道路方向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各开一个凹槽11,横梁3的一端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变截面处整体浇筑,另一端面通过单向滑动连接5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桩身相连,横梁3的底面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及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变截面平台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单向滑动连接5由钢板15、齿槽16、棘爪柱17、棘爪18和橡胶防撞块19构成,齿槽16和棘爪柱17分别连接至一块钢板15中央,棘爪柱17插入齿槽16内且棘爪18与齿槽16相配合嵌套,两个橡胶防撞块19正面相对分别固定在两块钢板15上,连接有齿槽16的钢板15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桩身相连,连接有棘爪柱17的钢板15与横梁3的端面中央相连;板墙4包括顶板墙26、中间板墙27和底板墙28,三类板墙的相互接触面分别设置有沿纵向中心线的矩形凸块13和矩形槽14,下方板墙的矩形凸块13嵌入上方板墙的矩形槽14中,使三类板墙相互嵌套组装,板墙4两端的凸柱12插入凹槽11与相邻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组装相连;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通过板式橡胶支座6支撑在横梁3的顶面;棚面防护结构8由型钢焊接成的田字形框架21和钢丝防护网22构成,钢丝防护网22固定在田字形框架21的空格顶面,棚面防护结构8的上端由转动铰支座9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顶部的预埋件25焊接,下端通过弹簧10支撑在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顶。

本发明的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的施工方法,其步骤为:

(1)勘察设计:勘察山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分析确定潜在滑动面的位置,进行计算设计,确定桩的高度,间距;

(2)预制板墙4:按工程设计尺寸在工厂制作板墙4,并运送到施工现场;

(3)施工桩孔:根据施工图确定抗滑桩的位置,开挖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桩孔,并施做护壁;

(4)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施工:吊装并安放抗滑桩钢筋笼,浇筑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

(5)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施工:吊装并安放抗滑桩钢筋笼,浇筑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根据施工图在桩的变截面处预留横梁3钢筋;

(6)板墙4施工:开挖相邻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之间的土方,将预制好的底板墙28插入到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凹槽11内,之后安装中间板墙27,使中间板墙27下的矩形凸块13与底板墙28的矩形槽14紧密嵌套,最后安装顶板墙26,顶板墙26下的矩形凸块13与中间板墙27的矩形槽14紧密嵌套;

(7)挖土方:开挖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之间的土方,开挖至变截面抗滑桩的变截面处;

(8)横梁3施工:绑扎横梁3钢筋并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预留钢筋相连接,及时支模并浇筑混凝土;

(9)安装单向滑动连接5:用螺栓将单向滑动连接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另一端固定在横梁3的端面处;

(10)施工道路系统:将板式橡胶支座6用螺栓紧固在横梁3顶面的两端,与横梁3端部的距离为500~700㎜,将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吊装安放在板式橡胶支座6上,将板式橡胶支座6的顶板与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的底部用螺栓紧固,最后在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上铺设路面结构;

(11)施工棚洞:焊接田字形框架21,并将钢丝防护网22安装至田字形框架21的空格内;将转动铰支座9、弹簧10焊接在棚洞田字形框架21的四角,吊装安放棚洞田字形框架21在抗滑桩顶处,使转动铰支座9、弹簧10与桩顶部的预埋件25焊接;

(12)设置道路挡板:在相邻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之间设置防护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横梁、单向滑动连接将两类抗滑桩组成H形抗滑结构,增大了桩的抗弯刚度,能承受较大的坡体推力,对滑坡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单向滑动连接的棘爪柱只能在推力作用下沿力的方向单向运动,当坡体上侧的抗滑桩向坡脚发生形变时,不会对坡体下侧的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及其上的路面结构产生影响。(2)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通过板式橡胶支座支撑在横梁上,可将路面荷载由横梁传递到抗滑桩,再由抗滑桩直接传递到深层稳定岩土层,避免车辆通行对滑坡体的扰动。(3)挖除两类抗滑桩之间的部分土体,不仅形成了可供车辆通行的棚洞式空间结构,同时也减小了坡面土体对抗滑结构的荷载,从而增加了抗滑结构的稳定性。(4)棚面防护结构为刚柔结合的整体,型钢焊接成刚性框架,框架整体刚度大,抗弯承载力提高,钢丝防护网为柔性材料,可抵消一部分滚石对防护网的冲击力;型钢框架由预埋件将抗滑结构联系成抗滑桩群,增强了抗滑结构的整体刚度,减小了抗滑桩的变形;同时倾斜的棚洞顶也可以防止滚石在防护网上堆积,避免了给道路通行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减少后期运行期间人工处理滚石的代价。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示意图,图2是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图,图3是中间板墙示意图,图4是单向滑动连接结构图,图5是棚面防护结构图。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横梁3、板墙4、单向滑动连接5、板式橡胶支座6、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棚面防护结构8、转动铰支座9、弹簧10、凹槽11、凸柱12、矩形凸块13、矩形槽14、钢板15、齿槽16、棘爪柱17、棘爪18、橡胶防撞块19、螺栓孔20、田字形框架21、钢丝防护网22、转轴23、轴壳体24、预埋件25、顶板墙26、中间板墙27、底板墙28、固定圆孔2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实例对本发明特征作更进一步的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本发明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抗滑结构、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板墙4、棚面防护结构8;其特征在于:抗滑结构的形状为H形,由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横梁3和单向滑动连接5组成,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以上的桩在与道路方向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各开一个凹槽11,横梁3的一端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变截面处整体浇筑,另一端面通过单向滑动连接5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桩身相连,横梁3的底面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及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变截面平台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单向滑动连接5由钢板15、齿槽16、棘爪柱17、棘爪18和橡胶防撞块19构成,齿槽16和棘爪柱17分别连接至一块钢板15中央,棘爪柱17插入齿槽16内且棘爪18与齿槽16相配合嵌套, 两个橡胶防撞块19正面相对分别固定在两块钢板15上,连接有齿槽16的钢板15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桩身相连,连接有棘爪柱17的钢板15与横梁3的端面中央相连;板墙4包括顶板墙26、中间板墙27和底板墙28,三类板墙的相互接触面分别设置有沿纵向中心线的矩形凸块13和矩形槽14,下方板墙的矩形凸块13嵌入上方板墙的矩形槽14中,使三类板墙相互嵌套组装,板墙4两端的凸柱12插入凹槽11与相邻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组装相连;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通过板式橡胶支座6支撑在横梁3的顶面;棚面防护结构8由型钢焊接成的田字形框架21和钢丝防护网22构成,钢丝防护网22固定在田字形框架21的空格顶面,棚面防护结构8的上端由转动铰支座9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顶部的预埋件25焊接,下端通过弹簧10支撑在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顶。

如图1、2所示,抗滑结构的横梁3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及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均为矩形,由钢筋混凝土浇筑;变截面处以下的桩的截面尺寸为长2500~4000mm,宽1500~3000mm;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内净距为10000~12000mm,相邻的同类抗滑桩的轴心距为5000~7000mm;横梁3的截面尺寸为高1000~1200mm,宽600~800mm;凹槽11位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以上的桩身侧面中心线处。

如图2所示,凹槽11的底面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面与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顶面平齐;凹槽11的截面形状为T形,由外矩形段和内矩形段相连组成;凹槽11的外矩形段宽为300~400㎜,进深250~350mm,内矩形段比外矩形段宽200~300㎜,进深300~400mm。

如图1、2所示,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的长度与相邻的同类抗滑桩的桩心间距相同,宽度比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和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内间距小1000~1500mm。

如图4所示,单向滑动连接5的齿槽16内壁带有两排单向齿,单向齿形状为直角梯形;棘爪柱17呈长方体,其两个侧面分别带有一个棘爪18,棘爪18与齿槽16内的单向齿相配套,且棘爪18嵌入齿槽16中,齿槽16与棘爪柱17的长度相同。

如图2、3所示,板墙4包括顶板墙26、中间板墙27和底板墙28;板墙4厚500~700㎜,高度与凹槽11的高度相等,长度与上坡变截面抗滑桩1的间距相等;凸柱12位于板墙4的两端面中心处,凸柱12的截面尺寸与凹槽11的相同;底板墙28的下端面平直,上端面中心处有矩形凸块13,中间板墙27的下端面有与矩形凸块13相配套的矩形槽14,上端面有矩形凸块13,顶板墙26的下端面有矩形槽14,上端面平直。

如图2、3所示,矩形凸块13和矩形槽14均位于端面中心处,截面尺寸为宽100~200㎜,高50~100㎜,长度与板墙4的长度相同。

如图5所示,田字形框架21由40~50#工字钢端头焊接而成,田字形框架21的空格四周工字钢的上翼缘开有与工字钢平行的固定圆孔29,固定圆孔29直径为5~7mm,间距为50~60㎜,固定圆孔29的圆心距离翼缘边为25~30mm。

如图5所示,钢丝防护网22由钢丝编织而成,钢丝穿过固定圆孔29固定在田字形框架21的工字钢翼缘上,钢丝直径比固定圆孔29的直径小1~2mm。

本发明的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其步骤为:

(1)勘察设计:勘察山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分析确定潜在滑动面的位置,进行计算设计,确定桩的高度,间距;

(2)预制板墙4:按工程设计尺寸在工厂制作板墙4,并运送到施工现场;

(3)施工桩孔:根据施工图确定抗滑桩的位置,开挖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桩孔,并施做护壁;

(4)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施工:吊装并安放抗滑桩钢筋笼,浇筑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

(5)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施工:吊装并安放抗滑桩钢筋笼,浇筑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根据施工图在桩的变截面处预留横梁3钢筋;

(6)板墙4施工:开挖相邻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之间的土方,将预制好的底板墙28插入到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凹槽11内,之后安装中间板墙27,使中间板墙27下的矩形凸块13与底板墙28的矩形槽14紧密嵌套,最后安装顶板墙26,顶板墙26下的矩形凸块13与中间板墙27的矩形槽14紧密嵌套;

(7)挖土方:开挖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之间的土方,开挖至变截面抗滑桩的变截面处;

(8)横梁3施工:绑扎横梁3钢筋并与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2的预留钢筋相连接,及时支模并浇筑混凝土;

(9)安装单向滑动连接5:用螺栓将单向滑动连接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1的变截面处,另一端固定在横梁3的端面处;

(10)施工道路系统:将板式橡胶支座6用螺栓紧固在横梁3顶面的两端,与横梁3端部的距离为500~700㎜,将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吊装安放在板式橡胶支座6上,将板式橡胶支座6的顶板与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的底部用螺栓紧固,最后在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7上铺设路面结构;

(11)施工棚洞:焊接田字形框架21,并将钢丝防护网22安装至田字形框架21的空格内;将转动铰支座9、弹簧10焊接在棚洞田字形框架21的四角,吊装安放棚洞田字形框架21在抗滑桩顶处,使转动铰支座9、弹簧10与桩顶部的预埋件25焊接;

(12)设置道路挡板:在相邻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之间设置防护网。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为:(1)抗滑、竖向传力原理:抗滑结构由第一类变截面抗滑桩、第二类变截面抗滑桩、横梁和单向滑动连接组成形状为H形的结构,矩形单跨槽型路面板位于横梁的顶面;两类抗滑桩插入到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层中,一方面,当滑坡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因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滑移时,稳定土层对桩的抗力可以平衡滑坡体由于变形而产生的作用荷载;另一方面,当路面板的重力及路面上承受的行车荷载作用在横梁上时,横梁的两端将力传递到变截面以下的桩体内,最后将力传递到稳定土层内。(2)卸载原理:根据主动土压力原理,土体的自重会对支挡结构产生水平荷载,挖除部分土体,即可减小土体自重,从而减小荷载。(3)棚洞原理:两类抗滑桩顶部搭设棚面,形成了棚洞式空间结构;棚面防护结构用转动铰支座和弹簧固定在变截面抗滑桩顶,当滑坡体上的滚石落到棚面时,会对棚面产生冲击荷载,棚面的钢丝防护网以及弹簧支座可以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根据牛顿第二及第三定律,弹性变形可显著降低滚石对棚面的冲击荷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