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枕挡肩修复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0685发布日期:2020-04-07 15:12阅读:1475来源:国知局
轨枕挡肩修复技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为涉及铁路工务系统的一种安全保障技术,尤其涉及铁路混凝土轨枕病害的治理。



背景技术:

有砟铁路特别是山区普速铁路,轨枕挡肩病害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对铁路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是线路工务维修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当前国内的铁路工务系统对该类病害的维修措施主要有:病害较轻的轨枕,采取更换厚垫片或者增加橡胶垫片的方式;病害较重的情况则采取更换新轨枕的措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人专门对该种病害的维修技术和维修材料进行过深入研究。

挡肩病害的现有维修方式存在几点不足:1、更换垫片并不能阻止病害持续发展,且垫片容易被挤坏或挤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解决问题维持时间短,需要反复安排人员进行检修,耗费大量劳力。2、更换轨枕工作量大,且破坏道床稳定,施工条件要求较高,施工后还要进行道床稳定恢复工作,成本消耗相对较高。3、换枕施工基本采取人工作业,且需要在天窗点操作,维修效率较低。4、换枕施工,特别是桥上及隧道内,受场地限制因素,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以上不足均给工务维修造成了较大的施工难度与安全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枕挡肩修复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此类病害的维修成本,并显著提高维修效率及维修作业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摘除需要修复的挡肩扣件,并对破损挡肩进行清理、去污。其次将焊接好的轨枕挡肩修复模板放置于挡肩位置,做好标记后拆除模板。然后对破损挡肩进行切割并再次清理。最后再次安放轨枕挡肩修复模板并浇筑修补材料。浇筑完毕30-60分钟即可拆除模板,3-7天后可上扣件,恢复轨枕使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得到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轨枕挡肩修复技术,修复后的轨枕,修复效果可持续时间长,无需反复安排人员进行检修,节省大量劳力。施工工艺工序简单、作业周期短、施工难度低、操作便捷。维修成本可节省50%-80%、效率提高10倍以上,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维修作业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轨枕挡肩修复模板设计图;

图2是轨枕挡肩修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模板使用照片;

图4是切割尺寸,切深及切缝间距;

图5是切割面打磨效果图;

图6是轨枕挡肩修复后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步骤1、按《铁路工务安全规则》中要求,选择病害严重需要进行修补的挡肩,在其轨枕端部用石笔做好记号,并将挡肩处扣件摘除。

步骤2、对破损挡肩表面进行清理,将预埋螺栓周围的浮浆用钢丝刷或錾子去除掉,保证挡肩尼龙垫板下斜面和底面的平整,然后用水和钢丝刷去除该处油污。

步骤3、将轨枕挡肩修复模板(附图3)置于挡肩位置,调整到模板与挡肩尽量结合严密,做好标记后摘除模板。

步骤4、使用混凝土切割机、铁锤、扁錾将破损部分的挡肩进行切割剔除并用锤錾成糟。

在挡肩斜面向外侧4-5cm的范围内,平行轨道方向切割破损处挡肩,切深2-6cm(附图4),切割完毕后用铁锤敲掉破损挡肩,形成凹槽,并用锤錾修整槽底未敲掉的砼块,槽底无明显的切割保留即可,以保证修补材料的骨料可以填满挡肩所有位置。

步骤5、使用角磨机或切割机将切割面进行机械打毛,机械打毛应采用点触打磨的方式对切割面进行打磨,打磨效果应是在切割面上均匀布满凹槽,以保证新旧材料在整个切割面上有效连接(附图5)。

步骤6、在轨枕侧面石笔标记处固定轨枕挡肩修复模板,并保证其位置准确;检查模板边缘有无明显的漏缝,如漏缝明显,则用掩塞棉线或摸塞粘稠黄土的方式将缝隙填补,保证浇筑后不会漏浆。

步骤7、向坑槽内缓缓倒入修补填料;同时用毛刷在切割面上刷蹭,有利于砂浆与混凝土面的粘结。

步骤8、浇筑完毕后,及时用塑料布将挡肩遮盖住,并将两侧压实,以免被雨水或其他污水冲蚀。

步骤9、浇筑完毕30-60分钟后拆除模板;并在拆模后进行一次洒水养护。自浇筑完毕时起计算,3-7天后安装扣件,恢复轨枕使用(具体拆模及安装扣件的时间视环境温度而定)。(附图6)

综上所述,轨枕挡肩修补技术,既能够有效的降低此类病害的维修成本,也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务维修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显著提高维修效率及维修作业时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所做的相同或近似的改进,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首先拆除挡肩扣件,安装修复挡肩用模板,做标记后取下模板,对破损挡肩进行切割、凿除并打毛,再次安装模板并浇筑修复材料,待养护完成后3至7天恢复轨枕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所述的整体式不锈钢模板包括两个侧板及一个挡肩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采用2-3mm厚不锈钢模板,挡肩板a-a截面折角允许误差0.5度;焊接采用单面连续角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在挡肩斜面向外侧4-5cm的范围内,平行轨道方向切割破损处挡肩,切深2-6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打毛采用点触方式对切割面进行打磨,使切割面均匀布满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浇筑完毕30-60分钟后拆除模板并洒水养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其特征是:浇筑完毕3-7天后安装钢轨扣件,恢复轨枕使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枕挡肩修复技术,属于铁路工务系统的一种安全保障技术。该方法在于采用:先拆除挡肩扣件,安装轨枕挡肩修复用模板,做标记后取下模板,然后对破损挡肩进行切割、凿除并打毛,再次安装模板并浇筑修补材料,待养护完成后拆除模板,3至7日后恢复轨枕使用。该方法成功解决了现有轨枕挡肩病害处理措施中的:维修耗时耗力、维修成本高、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及施工安全压力大等不足。该方法节省维修成本70%‑80%,提高维修效率10倍以上,显著提高维修作业时的安全性,从而得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蒋万军;陈乐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路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9.28
技术公布日:2020.04.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