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9085发布日期:2018-09-18 19:52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多,建设用地日渐紧张,土地利用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改善周围施工环境的局限性,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部分特殊建筑物经常会以下部现有构筑物为荷载承载力,尤其是一些特殊地段的高架桥受周围环境的约束常常需要构筑在地下交通中心的上方。虽然将高架桥建设在地下现有构筑物的上方会突破施工环境的局限,但通常位于下部的现有构筑物的荷载承载力会小于高架桥的施工载荷,无法满足施工要求。针对上述问题,现有解决方案通常是在承载力不足的现有构筑物顶板内采用BRB屈曲约束支撑增加受力支点,以提高现有构筑物的承载能力,增加支点的BRB屈曲约束支撑一般通过钢板构件与顶板结构梁及框架柱连接,进而将增加的支点荷载传递至框架柱。上述解决方案不仅占用了承载力不足的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影响下部空间的施工及日后使用功能;而且在桥梁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由于未对顶板加固导致其出现破裂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该桥梁浇注支护结构采用原位支点加固技术改变了载荷传递路径,使上部载荷经过上层型钢结构、下层型钢结构及混凝土墩逐层传递至现有构筑物的框架柱上,使增设的高架桥载荷在传递过程中不经过现有构筑物顶板,避免了顶板由于承载力不足而出现破裂的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位支点加固技术不占用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确保了日后的正常使用功能。

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框架柱、下层型钢、上层型钢及高支架,所述高支架由若干横杆与若干立杆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柱设于地下室顶板下侧,所述地下室顶板各部分之间存在高度差,较低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设有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高度差的混凝土墩;未设有混凝土墩的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铺设有枕木;所述混凝土墩和枕木上铺设有下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上铺设有上层型钢,所述下层型钢与上层型钢相互垂直,所述高支架支撑在上层型钢与高架桥模板之间。高架桥的施工荷载通过高支架传递至上层型钢,然后由上层型钢传递至下层型钢,随后下层型钢上的受力分别经混凝土墩与枕木传递至框架柱,有效解决了地下室顶板承载力不足而又无法在其下部设置支撑的难题,进而确保了高架桥自身的施工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墩通过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墩的形成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各部分之间存在的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墩的表面平整度控制在2mm以内。

进一步的,所述枕木高度为90-110mm 之间,优选100mm。

进一步的,下层型钢与上层型钢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型钢与高支架底部间还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设置在上层型钢上表面,所述钢筋间的距离控制在上层型钢的翼缘宽度的10倍以内,所述钢筋为C32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与上层型钢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间的距离为1200-1400mm之间,优选1300mm。

本实用新型所起到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通过在较低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设置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高度差的混凝土墩,以及在未设有混凝土墩的地下室顶板上方对应框架柱位置处铺设枕木,改变了上部载荷的传递路线,使得高架桥载荷在传递过程中不经过现有地下室顶板,避免了顶板由于承载力不足而出现破裂的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位支点加固技术不占用现有构筑物顶板下部空间,确保了日后的正常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层型钢铺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框架柱,2-混凝土墩,3-下层型钢,4-地下室顶板,5-枕木,6-上层型钢,7-钢筋,8-高支架,9-高架桥模板,10-桥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浇注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框架柱1、下层型钢3、上层型钢6及高支架8,所述高支架8由若干横杆与若干立杆连接而成。所述框架柱1设于地下室顶板4下侧,所述地下室顶板4为非平面结构,即地下室顶板4各部分之间存在高度差,导致位于地下室顶板4下方的各框架柱1之间存在高度差,为确保各框架柱1的受力点位于同一平面,特对较低地下室顶板4上方对应框架柱1位置处设有用于弥补地下室顶板4高度差的混凝土墩2。上述混凝土墩2主要通过安装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墩2的表面需通过刮尺刮平,其表面平整度需控制在2mm以内,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墩2的表面平整度为0.5mm。未设有混凝土墩2的地下室顶板4上方对应框架柱1位置处铺设有枕木5。本实施例中枕木5设有三根,枕木5的设置是为了使上层型钢6与地下室顶板4分离,从而使上部载荷跨越地下室顶板4最终传递至框架柱1。一般而言,枕木5的高度分布在90-110mm之间,本实施例中优选100mm,枕木5的优选高度是通过枕木5承压面积及其所支承型钢宽度所决定。在混凝土墩2和枕木5上铺设下层型钢3;所述下层型钢3上铺设有上层型钢6,下层型钢3与上层型钢6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上述下层型钢3与上层型钢6相互垂直,所述高支架8支撑在上层型钢6与高架桥模板9之间。上述高架桥的施工荷载通过高支架8的立杆传递至上层型钢6,随后由上层型钢6传递至下层型钢3,然后下层型钢3上的受力经混凝土墩2及枕木5传递至框架柱1,解决了地下室顶板4承载力不足而又无法在其下方设置支撑的难题,有效确保了高架桥自身的施工安全及下部结构的安全。

上述经过原位支点加固的桥梁结构否定了现有技术在地下室顶板4下方设置BRB屈曲约束支撑结构,创新的采用了原位支点加固技术,利用地下室顶板4下方的框架柱1为支点,在地下室顶板4上方设置混凝土墩2与型钢结构体系,不仅不占用地下室顶板4下方的施工空间,更不会影响地下室的日后使用功能。最重要的是,采用地下室顶板4下方的框架柱1作为受力支点,在框架柱1上方采用混凝土墩2与型钢结构体系结构形成了地下室顶板4的架空状态,避免了地下室顶板4由于承载力不足出现破裂的现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类似,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型钢6与高支架8底部之间间还设置有钢筋7,所述钢筋7设置在上层型钢6的上表面,所述钢筋7与上层型钢6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相邻钢筋7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上层型钢6的翼缘宽度的10倍以内。本实施例中,相邻钢筋7之间的距离分布在1200-1400mm之间,优选1300mm。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