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0750发布日期:2019-01-04 22:4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箱通施工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



背景技术:

公路交通工程的建设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型,工业化和标准化建造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箱通(涵洞)与传统的现场浇筑施工工艺相比,具有现场施工工期短、易于保证施工质量、耐久性能好等优势。随着预制制备、现场安装和施工技术的标准化发展,预制装配式箱通(涵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及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公开号为CN10705966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门形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型涵洞,由预制门式钢筋混凝土涵身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浇筑而成,预制门式钢筋混凝土涵身由多个预制门形钢筋混凝土构件沿涵洞的轴线方向拼装而成,预制门形钢筋混凝土构件由上方的顶板、两侧的立墙和自立墙的下边沿向内延伸而出的立墙踵板预制成整体,顶板的上表面预埋有供起吊的吊环钢筋,立墙的外侧面上开设有预留螺栓孔,立墙在螺栓孔处预埋有钢套管,立墙踵板内预埋有突出于上表面的螺杆。

该发明通过正身模板组件浇筑处若干个预制单元,通过预制单元的相互拼接形成箱通(涵洞),这里,正身模板组件包括顶面水平设置的正身底模,且正身底模呈框体结构设置,在正身底模内周竖直装有正身内模,在正身底模外周竖直装有正身外模,并在正身内模和正身外模之间夹有钢筋骨架,向正身内模和正身外模之间浇筑混凝土,从而形成预制单元;而在道路方向不垂直于通行方向设置时,为了避免箱通(涵洞)的两端部分突出道路两侧,需要根据道路偏移方向设置具有一定坡度的底模,但是,在加工精度出现问题或需要浇筑其他坡度的箱通(涵洞)端部时,这种底模难以对坡度进行调节,经济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其能根据箱通与道路交角调整斜身底模顶面坡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包括正身模板组件,其包括呈框体结构设置的正身底模,且所述正身底模顶面水平设置,所述正身底模内周竖直装有正身内模,所述正身底模外周竖直装有正身外模,所述身内模和正身外模顶面齐平设置;还包括斜身模板组件,所述斜身模板组件包括顶面倾斜设置的斜身底模,所述斜身底模包括呈框体设置的底架,所述底架一端铰接有顶架,所述底架与顶架之间间隔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千斤顶,所述顶架靠近铰接轴的两侧可伸缩设置,所述斜身底模顶部内周竖直设有斜身内模,所述斜身底模顶部外周竖直设有斜身外模,所述斜身内模和斜身外模顶面齐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浇筑预制箱通(涵洞)时,为了降低浇筑和施工难度,将箱通(涵洞)划分为多个预制单元,而在通行方向不与道路方向垂直时,将预制单元划分为两类:中间段与端段,中间预制单元与现有技术中预制单元的浇筑方法一致,通过正身模板浇筑成型,且其两端平整设置;而端段预制单元一端平整设置,另一端具有一定的坡度,为了方便施工人员浇筑端段预制单元,利用顶面倾斜设置的斜身底模配合斜身内模和斜身外模围成空腔,形成一端端面倾斜设置的端段预制单元,从而使箱通(涵洞)两端端面顺延于道路方向设置;而在需要浇筑的端段预制单元端面坡度出现变化时,通过可伸缩设置的顶架与千斤顶的配合调节斜身底模顶面坡度,无需重新制作斜身底模,从而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所述底架包括对接设置的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所述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相对端端部中空设置,且分别对应插有伸缩杆,所述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处贯通中空部位周壁螺纹连接有抵接于伸缩杆的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伸缩杆的滑移插接,实现底架的伸缩设置,而固定螺栓的设置能够固定住伸缩后的第一U形架和第二U形架,从而在预制单元大小出现变化时,能够通过底架和顶架的伸缩实现不同大小预制单元的浇筑。

进一步的,所述顶架包括对接设置的第三U形架和第四U形架,所述第三U形架和第四U形架的相对端分别对应夹有加长段,所述加长段顶面与顶架顶面齐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分体设置的第三U形架和第四U形架配合夹设的加长段,实现顶架长度的调节,适应坡度变化后,斜身底模顶面长度的变化,而顶面与顶架齐平设置的加长段能够保证斜身底模顶面的平整度,保证端段预制单元浇筑质量。

进一步的,绕所述顶架内周和外周分别贴合设有止水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顶架顶面的内周和外周分别贴合设置上止水条,阻止混凝土浆液从斜身内模和斜身外模与斜身底模之间的缝隙中溢出,而影响到箱通(涵洞)的浇筑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斜身底模的四个角上和正身底模的四个角上分别竖直设有套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套管的设置在箱通(涵洞)长度方向上预留预应力张拉孔洞,方便施工人员在安装预制单元的同时,在预制单元端部张拉预应力,提高预制单元对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斜身内模或正身内模外周壁上设有张拉槽口箱,一根所述套管连通张拉槽口箱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张拉完毕多节预制单元后,施工人员能够在张拉槽口箱形成的张拉口处进行锚固,稳固预制单元的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斜身内模与斜身外模底端低于顶架设置,且所述斜身内模与斜身外模底端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面平整设置的斜身内模与斜身外模能够跟随顶架的转动在竖直方向上位移,从而避免由于顶架坡度的变化,而需要重新制作适配的斜身内模与斜身外模,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进一步的,绕所述斜身内模内周间隔设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槽钢,绕所述斜身外模外周对应设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槽钢,所述第一槽钢伸出斜身内模的顶部和底部设置,所述第二槽钢伸出斜身外模的顶部和底部设置;且每根所述第一槽钢两端与对应的第二槽钢两端分别连接有对拉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模板无拉杆施工工艺,避免拉杆留在预制单元中,而影响到箱通(涵洞)的结构强度和外观质量,因此,在斜身内模和斜身外部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上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通过对拉螺栓分别固定第一槽钢和第二槽钢对应的端部,从而夹住斜身内模和斜身外模,避免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涨模而影响到浇筑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正身底模内侧高于外侧设置,所述正身模板组件包括对应正身底模外侧设置的正身顶模,且所述正身顶模围设于正身外模顶部内周,且所述正身顶模顶面与正身内模顶面齐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正身底模顶面内高外低设置,并在正身外模顶部盖设上正身顶模,从而使浇注成型的中间段预制单元的两端形成配合设置的凹槽与凸块,进而提高相邻两块中间段预制单元对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斜身模板组件还包括第一斜身顶模和第二斜身顶模,所述第一斜身顶模对应正身底模内侧设置,所述第二斜身顶模对应正身模板外侧设置;且所述第一斜身顶模围设于斜身内模顶部外周或第二斜身顶模围设于斜身外模顶部内周设置,所述第一斜身顶模顶面与斜身外模顶面齐平设置,所述第二斜身顶模顶面与斜身内模顶面齐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别设置上第一斜身顶模和第二斜身顶模,使端段预制单元靠近中间段预制单元的端面配合呈台阶状设置,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接中间段和端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铰接设置的底架和顶架,配合顶架的可伸缩设置,在千斤顶的作用下,实现斜身底模顶面坡度的调节,避免重新制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的正身模板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正身模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的斜身模板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带有第一斜身顶模的斜身模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带有第二斜身顶模的斜身模板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身模板组件;11、正身底模;111、定位孔;112、止水突起;12、正身内模;13、正身外模;14、正身顶模;2、斜身模板组件;21、斜身底模;211、底架;2111、第一U形架;2112、第二U形架;2113、伸缩杆;2114、固定螺栓;212、顶架;2121、第三U形架;2122、第四U形架;2123、加长段;213、千斤顶;214、止水条;215、短筋;216、套管;217、张拉槽口箱;22、斜身内模;23、斜身外模;24、第一斜身顶模;25、第二斜身顶模;26、第一槽钢;261、第二槽钢;262、对拉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装配式汽车箱通用可调式预制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正身模板组件1,如图2所示,其包括呈框体结构设置的正身底模11,这里,正身底模11顶面水平设置,并在正身底模11内周竖直设置上正身内模12,在正身底模11外周竖直设置上正身外模13,而正身内模12与正身外模13之间绑扎有正身钢筋骨架(图中未示出),这里,正身内模12和正身外模13顶端齐平设置;如图3所示,还包括斜身模板组件2,如图4和图5所示,其包括顶面倾斜设置的斜身底模21,这里,斜身底模21包括呈框体设置的底架211,在底架211一端铰接有顶架212,且底架211与顶架212之间间隔安装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千斤顶213,这里,千斤顶213活动连接在底架211和顶架212之间,同时,顶架212靠近铰接轴的两侧可伸缩设置,并在斜身底模21顶部内周竖直设置上斜身内模22,在斜身底模21顶部外周竖直设置上斜身外模23,而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之间绑扎有斜身钢筋骨架(图中未示出),这里,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顶面齐平设置。

一般情况下,箱通(涵洞)的设置方向垂直于道路方向,只需采用正身模板组件1浇筑出若干个两端平整的预制单元,通过多个预制单元的拼接形成箱通(涵洞)整体,此时箱通(涵洞)两端与道路两侧齐平设置;但是,当道路方向与箱通(涵洞)设置方向不垂直时,通过上述现有技术制得的箱通(涵洞)至少有一端伸出道路边缘,不仅耗材较多,且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

因此,将异型箱通(涵洞)划分为两个部分:中间段预制单元和端段预制单元,多个中间段预制单元拼接形成箱通(涵洞)的主体部分,且其通过正身模板组件1浇筑而成;而根据道路偏移方向设置顶面倾斜设置的斜身底模21,并配合设置上顶面齐平设置的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从而方便施工人员浇筑一端平整设置,另一端具有一定坡度的端段预制单元,并将端段预制单元拼接在多个相互对接的中间段预制单元的两端,从而使箱通(涵洞)两端顺延于道路两侧设置;但是,在端段预制单元坡度出现变化时,为了避免重新制作斜身底模21,通过铰接设置的底架211和顶架212,配合顶架212的可伸缩设置,在千斤顶213的作用下,实现斜身底模21顶面坡度的调节,避免重新制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顶架212能够保证在调节斜身底模21坡度的同时,斜身底模21的宽度保持不变,从而保证端段预制单元宽度保持不变。

另外,由于顶架212的偏转,顶架212远离铰接端的一侧与斜身外模23之间存在缝隙,因此,在缝隙处焊接上钢板(图中未示出),并使钢板顶面与顶架212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中,从而避免浇筑出的预制单元端部侧缘突出设置而影响到预制单元的对接。

为了提高斜身模板组件2的适用性,如图4所示,底架211包括对接设置的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这里,底架211的铰接轴位于第一U形架2111中,而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相对端端部中空设置,且分别对应插有伸缩杆2113;同时,在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处贯通中空部位周壁螺纹连接有抵接于伸缩杆2113的固定螺栓2114。这样,通过伸缩杆2113的设置,方便施工人员拉动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相互远离,调节底架211大小,从而适应不同大小的预制单元,提高斜身模板组件2的适用性;而固定螺栓2114的设置能够固定住伸缩后的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避免第一U形架2111和第二U形架2112在斜身底模21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相对滑移而影响到端段预制单元的浇筑质量。

为了实现顶架212的可伸缩调节,如图4所示,顶架212包括对接设置的第三U形架2121和第四U形架2122,这里,顶架212的铰接轴位于第三U形架2121中,而第三U形架2121和第四U形架2122的相对端分别对应夹有加长段2123,且加长段2123顶面与顶架212顶面齐平设置,这里,在第三U形架2121和第四U形架2122的相对端分别对应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凸块和凹槽,且加长段2123两端分别配合设置有凸块和凹槽,而加长段2123的长度根据调节后第三U形架2121与第四U形架2122的端距另行加工或预制多段长度较短的加长段2123。这样,通过加长段2123的设置,实现顶架212的可伸缩调节,无论是另制适配的加长段2123,还是预制多节加长段2123进行拼接,其成本远远低于重新制作斜身底模21。

另外,为了固定住加长段2123,加长段2123与第三U形架2121和第四U形架2122的连接端的穿设有螺栓。

而无论是在装接正身模板组件1,还是在装接斜身模板组件2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提高中间段预制单元和端段预制单元的浇筑质量,如图2和图4所示,绕U形顶板内周和外周 、绕正身底模11内周和外周分别贴合设置有止水条214,从而通过止水条214挡住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与斜身底模21底部的缝隙、挡住正身内模12和正身外模13与正身底模11底部的缝隙,避免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浆液漏出而影响到预制单元的浇筑质量。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箱通(涵洞)拼接成型后结构的稳定性,如图4所示,在斜身底模21的四个角上竖直焊接有短筋215,短筋215上插接有套管216;如图2所示,在正身底模11的四个角上开有定位孔111,在定位孔111中也插有套管216,这里,套管216选用PVC管道,且套管216顶端高于钢筋骨架设置。这样,在中间段预制单元和端段预制单元周角处沿箱通(涵洞)长度方向开有通孔,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在逐段拼接预制单元时,利用通孔张拉预应力,稳固预制单元的对接,提高箱通(涵洞)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并在斜身内模22或正身内模12内周壁上贴合设置有张拉槽口箱217,且斜身模板组件2或正身模板组件1的其中一根套管216连通张拉槽口箱217设置。这样,张拉槽口箱217的设置能够在预制单元浇筑成型后在预制单元上形成张拉槽口,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在张拉槽口处锚固多节预制单元,提高预制单元对接的稳固性。

由于斜身底模21顶面坡度的变化,为了避免重新制作适配的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如图3所示,斜身内模22与斜身外模23底端低于顶架212设置,且斜身内模22与斜身外模23底端水平设置。这样,即使斜身底模21顶面坡度出现变化,施工人员只需拉动斜身内模22与斜身外模23位置,保证斜身内模22与斜身外模23底端低于顶架212即可。

在装接好斜身底模21,设置上斜身内模22,绑扎完毕钢筋骨架,并安装上套管216和张拉槽口箱217,将斜身外模23装设在斜身底模21外周后,为了避免在向斜身内模22和斜身之间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涨模,而影响到端段预制单元的质量,如图3所示,绕斜身内模22内周间隔固接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槽钢26,绕斜身外模23外周对应固接有多根竖直设置的第二槽钢261,且第一槽钢26伸出斜身内模22的顶部和底部设置,第二槽钢261伸出斜身外模23的顶部和底部设置,这里,每根第一槽钢26两端与对应的第二槽钢261两端分别连接有对拉螺栓262。这样,通过伸出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顶端和底端设置的第一槽钢26和第二槽钢261,配合设置的对拉螺栓262夹住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不仅能够避免出现涨模,还能避免在斜身内模22和斜身外模23之间设置拉杆螺栓,而破坏端段预制单元结构和外观质量。

另外,如图1所示,正身模板组件1处也设置有用于限制正身内模12和正身外模13的第一槽钢26、第二槽钢261和对拉螺栓262。

在对接浇筑成型的预制单元时,由于地面的不平整性,对接端面平整设置的预制单元难以实现精确对接,因此,如图2所示,对于用于浇筑中间段预制单元的正身模板组件1,其中,正身底模11内侧高于外侧呈阶梯状设置,而正身模板组件1还包括围设于正身外模13顶部内周的正身顶模14,这里,正身顶模14与正身内模12顶端齐平设置,且其对应于正身底模11靠近地面的一周设置。这样,通过台阶状设置的正身底模11顶面和正身顶模14的配合,在中间段预制单元两端分别形成配合设置的环形凹槽和环形凸块,从而方便施工人员对接中间段预制单元。

而为了将端段预制单元拼接在中间段预制单元两端,如图4和图5所示,斜身模板组件2包括第一斜身顶模24和第二斜身顶模25,第一斜身顶模24对应正身底模11内侧设置,第二斜身顶模25对应正身模板外侧设置,这里,第一斜身顶模24围设于斜身内模22顶部外周或第二斜身顶模25围设于斜身外模23顶部内周设置,且第一斜身顶模24与斜身外模23顶端齐平设置,第二斜身顶模25与斜身内模22顶端齐平设置。这样,通过配合正身底模11设置的第一斜身顶模24和第二斜身顶模25分别浇筑两端的端段预制单元,使端段预制单元靠近中间段预制单元的一端能够卡接在中间段预制单元处。

另外,如图2所示,正身底模11内侧靠近外侧的边缘处环绕设置有止水突起112,从而在中间段预制单元浇筑成型后,在中间段预制单元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止水槽,以方便施工人员在止水槽中放置止水条214(这里的止水条214与上文中所提的止水条214完全相同),进而提高箱通(涵洞)施工质量,延长箱通(涵洞)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