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3742发布日期:2019-06-13 11:5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城市道路因为施工问题造成的坑洼、或者车辆碾压造成的坑洼,在下雨天时会积水,使得行人行走在路上时容易弄湿鞋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其优势在于路面不易积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包括路基,所述路基中部沿路基长度方向设置有排水基槽,所述排水基槽内间隔的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上端设置被隔板支撑的透水路面,所述隔板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基槽与排水沟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落在透水路面上的水透过透水路面进入排水基槽,然后流入排水沟,从而避免了路面积水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水路面由排水砖构成,所述排水砖中开设有透水孔,所述排水砖下端设置有与隔板配合的连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路面上的水通过透水孔进入至排水基槽中,连接槽与隔板配合,从而使得可以支撑排水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块排水砖的下端设置有两道相互平行的连接槽,每块排水砖由两块隔板支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块排水砖由两块隔板支撑,使得排水砖能够稳定的设置在隔板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孔呈长方形状,且位于隔板的下端,排水孔在排水基槽相对的两侧内壁之间间隔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排水基槽的水可以通过排水孔在排水基槽中流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排水沟设置在排水基槽底部两侧的内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排水基槽中的雨水流入排水沟最后进入市政管道排放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与排水基槽连接位置设置有过滤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过滤板能够过滤掉进入排水沟的雨水中的杂质,防止排水沟堵塞。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基槽的底面的中部较高,而靠近排水沟的两侧较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进入排水基槽中的雨水易于向两侧流动,进入至排水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下雨时,落在透水路面上的水透过透水路面进入排水基槽,然后流入排水沟,从而避免了路面积水的情况发生;

2、设置过滤板能够过滤掉进入排水沟的雨水中的杂质,防止排水沟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展示排水沟以及排水基槽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板以及排水砖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路基;2、排水基槽;3、隔板;4、透水路面;5、排水孔;6、排水砖;7、连接槽;8、透水孔;9、排水沟;10、过滤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浇筑形成的路基1,路基1中部沿路基1长度方向形成有排水基槽2,排水基槽2内沿路基1的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有隔板3。隔板3为钢质,隔板3与排水基槽2接触的位置嵌入至排水基槽2中,从而将隔板3与排水基槽2固定在一起。隔板3上端设置被隔板3支撑的透水路面4,隔板3下端开设有排水孔5,排水基槽2还与排水沟9连通。

如图2、3所示,透水路面4由排水砖6构成,每块排水砖6的下端形成有两道相互平行的连接槽7,隔板3沿路基1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隔板3的上端进入至连接槽7中,每块排水砖6由两块隔板3支撑。排水砖6的中开设有三个透水孔8,落在排水砖6上的雨水通过透水孔8流入至排水基槽2中。

排水孔5呈长方形状,且位于隔板3的下端,排水孔5在排水基槽2相对的两侧内壁之间间隔排布。进入排水基槽2的水可以通过排水孔5在排水基槽2中流动。

如图1所示,排水沟9形成在排水基槽2底部两侧的内壁上,排水沟9与排水基槽2连接位置固定有过滤板10,过滤板10将排水沟9与排水基槽2两侧分隔。通过设置过滤板10,能够过滤掉进入排水沟9的雨水中的杂质,防止排水沟9堵塞。

此外,排水基槽2的底面的中部较高,而靠近排水沟9的两侧较低。从而使得进入排水基槽2中的雨水易于向两侧流动,流入至排水沟9中。

具体工作过程:

落在透水路面4上的雨水,通过排水砖6上的透水孔8流入至排水基槽2中,然后雨水经过过滤板10的过滤后进入至排水沟9排放,从而避免了路面积水的问题。

本具体实施例中的指定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表述各部件之间位置关系以及相互配合的关系。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