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及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7870发布日期:2019-05-15 22:1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及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座式单轨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还涉及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对跨座式单轨交通需求日趋迫切,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与下部桥墩的连接方式和连接部件日渐成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较为成熟的跨坐单轨轨道梁设计,采用了铸钢拉力支座、支座锚杆及锚箱等部件实现上部轨道梁与下部桥墩盖梁的有效连接。但是传统支座的铸造工艺导致其价格高昂,其部件复查导致后期运营成本较高,其锚箱内部的积水结冰等现象限制严寒地区的应用。

进一步的,在轨道梁桥的建设成本中,若采用整体铸造、部分构件需精加工等工艺,其中铸造工艺对环境污染大、能耗极高,与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号召相悖。

并且关键构件受力不明确,处于复杂应力状态。其中上摆和下摆两大部件承受轨道梁在各种工况下的拉力、压力、扭矩、弯矩、剪力等多相外力,导致支座处于复杂应力状态,支座的抗疲劳能力要求较高。且部件较多、不利于施工安装和后期运营维护。大部分构件不可更换,故对成品质量要求高,防腐要求高,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目前常用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铸钢拉力支座构造复杂,构件加工精度高,环境污染大,制造成本高且难于维护等技术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该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既有跨座式单轨铸钢拉力支座锚箱体量大,制造成本高,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常与盖梁钢筋或预应力钢束发生冲突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支座,包括支承块结构,以及用于将所述支承块结构与桥墩梁盖预埋固定的底座结构,所述支承块结构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承轨道梁支座的上承载体的上支承面,所述支承块结构设置有辊轴凹槽,所述辊轴凹槽用于容纳轨道梁支座的支座抗拉件的辊轴。

优选的,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中,所述支承块结构的上支承面的四周边角位置一体设置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用于与所述上承载体的底部结构限位配合。

优选的,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中,所述辊轴凹槽具体为支承块结构顶面向内凹陷的十字型凹槽,所述十字型凹槽将支承块结构的侧面贯通,十字型凹槽的槽深大于所述辊轴的直径。

优选的,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中,所述底座结构包括与所述支承块结构底面一体连接的定位板,以及贯穿所述定位板边缘位置的锚固钢筋,用于将所述支承块结构锚固于桥墩梁盖。

优选的,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中,所述支承块结构具体为型钢混凝土结构,通过型钢与所述定位板一体成型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述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中,所述锚固钢筋布置于所述辊轴轴向方向的两侧,所述锚固钢筋与所述定位板连接一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支座,包括支承块结构,以及用于将所述支承块结构与桥墩梁盖预埋固定的底座结构,所述支承块结构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承轨道梁支座的上承载体的上支承面,所述支承块结构设置有辊轴凹槽,所述辊轴凹槽用于容纳轨道梁支座的支座抗拉件的辊轴。通过这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替代现有技术中作为轨道支座基底的锚固箱设计,通过实心非中空的块状的支承块结构作为实际的支承结构,其顶面与上承载体面接触用于直接承压,并在支承块的顶面开槽,以容纳传递水平力的辊轴,提供水平面内的运动限位,支承块直接通过底座结构预埋并锚固,相对现有技术中的箱体结构,该设计其通过辊轴凹槽的结构将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压面之间的距离缩短,并将力的传递结构整体向基部靠近,缩短承压结构中力的传递距离,从而提升装置的承压能力,且相对箱体其所占据的空间及高度都大大减小,有效地解决了轨道支座中的底部的锚固结构设计施工精度要求高、且承受应力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该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包括上承载体及上述任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由于上述的支座锚固承载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的整体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的构造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上承载体1、底座结构2、支承块结构2-1、辊轴凹槽2-2、限位凸台2-3、定位板2-4、锚固钢筋2-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以解决既有跨座式单轨轨道梁铸钢拉力支座中的底部的锚固结构设计施工精度要求高、且承受应力复杂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的构造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用于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包括支承块结构2-1,以及用于将支承块结构2-1与桥墩梁盖预埋固定的底座结构2,其中预埋固定优选设置贯穿的锚固件辅助固定,支承块结构2-1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承轨道支座的上承载体1的上支承面,此处的上承载体1一般包括可相互滑动配合的上摆组件及上摆支座,此处所说的上承载体1是指与上摆支座之间承载连接,支承块结构2-1设置有辊轴凹槽2-2,辊轴凹槽2-2用于容纳轨道支座的支座抗拉件内的辊轴,辊轴与支承块之间的配合用于传递支座上承载体承受的荷载,这种结构能够缩短荷载传递路径,简化支座应力状态,从而减少整个支座的体量。

通过这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替代现有技术中作为轨道支座基底的锚固箱设计,通过实心非中空的块状的支承块结构作为实际的支承结构,其顶面与上承载体1面接触用于直接承压,并在支承块的顶面开槽,以容纳辊轴,提供水平面内的运动限位,支承块通过底座锚固钢筋锚固于盖梁体内,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支座锚箱结构,该设计其通过上承载体,辊轴实现体系内荷载的传递,缩短荷载传递路径,简化受力特性,从而提升支座承载装置的受力性能,减少支座的体量,有效地解决了既有跨座式单轨轨道梁铸钢拉力施工精度要求高、且承受应力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支承块结构2-1的上支承面呈矩形面状,其四周边角位置一体设置有限位凸台2-3,一体设置是指凸出的限位凸台2-3与支承块结构2-1实际为一体的,限位凸台2-3可为支承块内部伸出型钢结构或者为或混凝土与型钢的组合结构,限位凸台2-3用于与上承载体1的底部结构限位配合,上承载体1底面为四角设置有凹口的矩形面。

该设计令支座锚固承载装置与其上方的上承载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水平力的原因,造成受力面相互脱离,造成承压结构失效。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限定辊轴凹槽2-2的设计,一般设计的辊轴承受复杂应力,本设计优化后,辊轴只承受简单的拉力情况,为防止辊轴向外突出,所以也将辊轴凹槽2-2设计成十字型凹槽,通过对凹槽槽深的设计,令其深度大于辊轴的直径,令辊轴能够完全隐藏于支承块结构2-1的内部,以对两个不同受力面之间距离进一步优化,令二者能够尽可能的靠近,且结构不至于相互干扰。

十字型凹槽将支承块结构2-1的侧面贯通,通过对十字型凹槽贯通侧面的设计,其一侧是为了适应辊轴本身的贯通,另一侧主要是出于结构简单,容易排水的考虑,减少结构主体内的内部边角结构,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底座结构2包括与支承块结构2-1底面一体连接的定位板2-4,以及贯穿定位板2-4边缘位置的锚固钢筋2-5,用于将支承块结构2-1锚固于桥墩梁盖;锚固钢筋2-5布置于垂直辊轴轴向方向的两侧,锚固螺杆与定位板2-4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优化了底座结构的设计,其通过板状的结构配合锚固钢筋2-5,具有优选为螺纹钢筋将底座锚固于桥墩的梁盖内,该结构简单,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尤其是将锚固钢筋通过配合受力方向均匀分布。

支承块结构2-1具体为型钢混凝土箱型结构,通过型钢与定位板2-4一体成型固定连接。结合上一实施例中底座的设计,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定位板2-4与支承块结构的型钢为一体连接结构如采用焊接或直接一体成型,能够有效保证底座受力特性,支承块结构选用型钢混凝土箱型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支座锚固承载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该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包括上承载体1及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支座锚固承载装置。由于该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支座锚固承载装置,所以该跨座式单轨轨道梁拉力支座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