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7008发布日期:2019-07-13 08:0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桥梁工程、建筑工程的具有抗拉拔要求的减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我国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对于强震地区的桥梁工程和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能力和震后恢复能力成为检验结构功能的重要指标。

减隔震支座是结构抗震的重要构件,能够延长结构振动周期,主动避开地震波主要能量频率带,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对于上部结构的损伤破坏,保护上部结构功能,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现有的滑动摩擦支座中,主要是针对滑动自由度、滑块类型和数量、滑动面摩擦系数等方面进行的改进和研究。对于抗拉拔能力涉及的较少,仅有的抗拉拔支座基本都是双向滑动,且由于滑动轨道和滑块的构造特点,在上部自重和地震动作用下,很难良好的协同作用;自复位能力也基本只依靠自重的水平分量,其滑面的摩擦系数对自复位影响较大;支座耗能基本都依靠滑面的摩擦耗能,但摩擦力过大又将制约自复位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抗拉拔隔震支座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摩擦隔震支座抗拉拔、耗能和自复位的问题,耐久性和稳定性更好,可以适用于强震地区的桥梁和建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滑板(1)、滑块(2)、下滑板(3)、外挡板(4)、减速环(5)、弹簧(6)、TMD(调频质量阻尼装置)(7)及连接柱(8);

滑块(2)包括上下依次滚动在一起的滑块上端头(2-1)、滑块主体(2-2)、滑块下端头(2-3),滑块上端头(2-1)为蘑菇型端头,滑块主体(2-2)为圆柱型结构,滑块下端头(2-3)为十字交叉板型限位端头;

外挡板(4)包括桶状竖向板(4-1)和环状底端面(4-2),桶状竖向板(4-1)与环状底端面(4-2)外侧固定在一起;在桶状竖向板(4-1)内侧均匀分布固定有多个弹簧(6),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在减速环(5)的外周,弹簧(6)处于自由状态;减速环(5)同轴套在滑块主体(2-2)外,减速环(5)与滑块主体(2-2)之间具有空隙;桶状竖向板(4-1)内侧均匀分布固定有多个TMD(调频质量阻尼装置)(7),多个弹簧(6)多个TMD(调频质量阻尼装置)(7)分布在同一个径面内,且TMD沿径向的长度小于弹簧沿径向的自由长度;环状底端面(4-2)通过连接柱(8)与下滑板(3)上端面固定连接在一起;环状底端面(4-2)与下滑板(3)上端面之间具有空隙,滑块下端头(2-3)十字交叉板型限位端头穿插在环状底端面(4-2)与下滑板(3)上端面之间的空隙内;

上滑板(1)下表面设置有与滑块上端头(2-1)匹配的企口凹槽。

所述的滑块(2)与上滑板(1)、下滑板(3)之间所有的接触面采用曲率一致的球面。

滑块下端头(2-3)的十字交叉板型限位端头整体为球面板型;下滑板(3)的上表面为凹形球面;环状底端面(4-2)的下表面为凸型球面;滑块下端头(2-3)的十字交叉板型限位端头、下滑板(3)的上表面、环状底端面(4-2)的下表面曲率相同。

所述的上滑板(1)下表面设置企口凹槽,滑块(2)上端设置的扩大蘑菇型端头,保证滑块(2)能在上滑板(1)企口内小幅度转动但不得脱离上滑板(1)。滑块(2)下方设置4个限位端头,整体形状为十字交叉板型,端头长度要大于滑块最大允许位移。

所述的外挡板(4)与减速环(5)之间依靠弹簧(6)连接,在所述的径面内弹簧均匀对称布置,弹簧数目为4的倍数。

所述的TMD(7)固定在外挡板(4)内侧,在所述的径面内均匀对称布置,TMD(7)数目为4的倍数,TMD(7)沿外挡板(4)径向的长度大于外挡板(4)下端水平板宽度,且小于滑块(2)在中心位置时弹簧(6)的初始长度。

所述的上滑板(1)、滑块(2)、下滑板(3)、外挡板(4)、减速环(5)、弹簧(6)、连接柱(8)采用不锈钢材料,各滑动表面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

滑块(2)与上下滑板(1、3)之间具有机械锁定结构,使其具备抗拉拔功能;外挡板与滑块之间设置弹簧、减速环和TMD,减速环用于保证多组弹簧协同作用,TMD固定在外挡板内侧,此种组合使支座具备强大的耗能功能;而滑块与上下滑板之间的滑动面均为球面,滑块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滑动,依靠重力和弹簧反力能消除滑块残余位移并自复位。抗拉拔系统可以抵抗因地震或偶然荷载导致的上部结构竖向位移。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相比于普通摩擦隔震支座,本实用新型具有更好的耗能和自复位功能,且能够大幅度降低竖向地震波对于上部结构的损伤破坏;与现有的抗拉拔支座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满足上部结构在水平面能自由滑动,利用弹簧系统保证自复位能力,极大降低支座震后的残余位移;与现有支座相比,本实用新型将TMD引入到支座内部,大幅度增强支座减隔震和耗能能力。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强震地区的桥梁、和建筑结构,对于曲线桥梁、高层建筑的减隔震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立体示意图

图2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内部示意图

图3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A-A剖面图

图4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滑块立体图

图5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外挡板1/2剖面图

图6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最大位移竖向剖面图

图7基于TMD的多向抗拉拔自复位摩擦支座最大位移水平剖面图;

图中:1—上滑板;2—滑块;2-1—滑块上端头;2-2—滑块主体;2-3—滑块下端头;3—下滑板;4—外挡板;4-1—桶状竖向板;4-2—环状底端面;5—减速环;6—弹簧;7—TMD;8—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在地震作用时,上滑板(1)随着上部结构移动,下滑板(3)随着地面移动,中间滑块(2)滑动。当滑块(2)位移达到一定范围时,滑块(2)接触减速环(5),并带着减速环(5)继续滑动,周围的弹簧(6)由于减速环(5)的移动,有的伸长有的压缩,都储存了弹簧势能,并且随着减速环(5)位移的增大,弹簧势能和弹簧反力都随着增大;当位移进一步扩大时,减速环(5)碰撞接触到TMD(7),TMD(7)结构发挥耗能和阻尼功效,降低地震能量对结构的损坏;当滑块(2)位移不断增大时,最终会使得滑块(2)碰撞到外挡板环状底端面(4-2),滑块(2)不能继续移动。

此时由于受到上部结构自重的影响,滑块(2)会受到一个水平回复力,方向指向下滑板(3)中心,传统的支座由于静摩擦力较大,无法自复位。该支座由于弹簧势能较大,弹簧反力加上上部结构自重的水平分力大于静摩擦力,确保滑块(2)往复滑动,最终滑块(2)恢复到中心位置。

在支座制作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滑块(2)与其接触的滑板面的曲率一致,均采用球面或其他合理曲面;

2.上滑板(1)应设置企口,保证滑块(2)能在画面小幅度转动但不得脱离滑板,上滑板(1)要能保证基本水平,以满足上部建筑或者桥梁结构在不失稳情况下整体移动。

3.滑块(2)下方设置4个限位端头即滑块下端头(2-3),其线性满足滑块上诉第1点的要求,且刚度足够,端头自由长度要大于滑块最大位移。

4.TMD(7)耗能装置要满足耗能要求,根据支座尺寸和上部结构自重选择适合的TMD装置。

5.弹簧(6)要根据上部结构自重布置,弹簧强度和刚度要通过计算选取,每组可采用多根弹簧协同作用。

6.抗拉拔整体传力途径为:上部结构(建筑、桥梁)-上滑板(1)-滑块上端头(2-1)-滑块主体(2-2)-滑块下端头(2-3)-外挡板(4)-连接柱(8)-下滑板(3)-地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