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1663发布日期:2020-05-12 19:1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施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通常设置地下通道和地下建筑来缓解这一难题。在复杂环境下,通道要穿越防洪箱涵,而且箱涵下有毛石和淤泥,且有砂土层,危险性较大。

申请号为cn20171036619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行车高速通道箱涵结构”,该箱涵结构包括中空的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自行车车道,所述箱体的两侧安装有翼墙,所述箱体两端的入口和出口处安装有端墙,所述箱体外周壁铺设有沥青防水层,所述自行车车道与所述箱体之间设置有排水沟。本发明将中空的箱体穿设在山岭等障碍物中,在箱体内设置自行车车道,与外部的自行车高速车道接驳,缩短了里程、便于骑行者骑行;在箱体的外周壁铺设沥青防水层,使箱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自行车车道与箱体之间设置排水沟,保证了良好的排水效果,在箱体的两侧安装翼墙及箱体两端的入口和出口处安装端墙,起到挡土和倒流作用。该专利是通道箱涵结构,是在箱体内设置自行车车道,与穿越箱涵的通道支撑施工是两种不同的施工领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安全成本低,工期短、支撑结构质量可靠的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在设定的穿越箱涵的通道位置挖设有施工通道,在开挖露出的箱涵底壁上支撑有脚手架,在开挖完成的施工通道的前后两侧长度方向的土体上设置有挂网并喷涂有浆液,在所述的施工通道底部依次铺设有通道底板垫层和通道的底板;

在所述的箱涵右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设置有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在所述的箱涵左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设置有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在三个右侧人工挖孔灌注桩和三个左侧人工挖孔灌注桩之间的土体中注有浆液,在所述的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桩顶以及在所述的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桩顶分别设置有冠梁;

在箱涵底壁中间且沿施工通道的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支设有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在通道的底板上,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在箱涵的底壁上;

在所述的施工通道的前后两侧沿通道长度方向按照设定的人行通道的宽度分别建造有人行通道侧壁,在前后人行通道侧壁之间的人行通道顶部浇筑有人行通道顶板,其中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位于前后人行通道侧壁之间,所述的人行通道顶板为凸形结构,所述的箱涵底壁支撑在人行通道顶板的凸台上,在人行通道顶板的左右凸肩处分别砌筑有挡墙,穿越箱涵的人行通道的进口、出口分别与设置在箱涵左右两侧的已有的地下室连通。

本结构中通道施工时采用其余结构代替支撑的方式循序渐进进行施工,传力合理,经济安全。在关键的位置设置加固点,使用钢管支撑柱将上部荷载逐层传递至通道底板。同时考虑要进行通道主体结构施工,因此各阶段的支撑结构不同,人工挖孔灌注桩、浆液固结、脚手架、钢管支撑柱、层层递进,保证了通道主体施工结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的俯视施工节点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的立面施工节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杂环境多支撑施工结构,在设定的穿越箱涵的通道位置的挖设有施工通道5,在开挖露出的箱涵底壁上支撑有脚手架;在开挖完成的施工通道5的前后两侧长度方向的土体上设置有挂网并喷涂有浆液,在所述的施工通道5底部依次铺设有通道底板垫层和通道的底板6;

在所述的箱涵右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设置有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4-1、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4-3,在所述的箱涵左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设置有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3-1、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3-3。在三个右侧人工挖孔灌注桩和三个左侧人工挖孔灌注桩之间的土体中注有浆液。在所述的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4-1、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4-3的桩顶以及在所述的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3-1、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3-3的桩顶分别设置有冠梁。

在箱涵1底壁中间且沿施工通道5的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支设有第一钢管支撑柱7-1、第二钢管支撑柱7-2和第三钢管支撑柱7-3。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在通道的底板6上,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在箱涵1的底壁上;

在所述的施工通道5的前后两侧沿通道长度方向按照设定的人行通道的宽度分别建造有人行通道侧壁8,在前后人行通道侧壁8之间的人行通道顶部浇筑有人行通道顶板9,其中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位于前后人行通道侧壁8之间,所述的人行通道顶板9为凸形结构,所述的箱涵底壁2支撑在人行通道顶板9的凸台上;在人行通道顶板的左右凸肩处分别砌筑有挡墙10;穿越箱涵的人行通道的进口、出口分别与设置在箱涵1左右两侧的已有的地下室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设定的穿越箱涵的通道位置,挖除位于通道位置处的道路地下箱涵1上方的覆土及箱涵1左右外侧壁处覆土至箱涵底壁2形成基坑,穿越箱涵的通道的进口、出口分别与设置在箱涵1左右两侧的已有的地下室连通,所述的基坑的宽度大于穿越箱涵的通道;

(2)在所述的箱涵右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待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分别依次设置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4-1、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4-3,其中首先进行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4-1和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的开挖和灌注,待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4-3的开挖和灌注。最后在所述的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4-1、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4-3的桩顶施工冠梁。

所述的右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右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顶壁的一部分支撑在箱涵底壁上并且顶壁另一部分设置在箱涵底壁2外侧,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桩径向箱涵外侧通常扩大500mm即可,人工挖孔时出土更加方便,便于一次性下放钢筋笼,能最大程度保证施工质量。

(3)重复所述的步骤(2)按照步骤(2)的方法,在所述的箱涵左侧壁处基坑的底部沿待施工通道宽度方向前后间隔分别设置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3-1、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3-3。

即:其中首先进行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3-1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的开挖和灌注,待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3-3的开挖和灌注。最后在所述的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3-1、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3-3的桩顶施工冠梁。

所述的左侧第一人工挖孔灌注桩、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和左侧第三人工挖孔灌注桩的顶壁的一部分支撑在箱涵底壁上并且顶壁另一部分设置在箱涵底壁2外侧,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桩径向箱涵外侧通常扩大500mm即可,人工挖孔时出土更加方便,便于一次性下放钢筋笼,能最大程度保证施工质量。

(4)在三个右侧人工挖孔灌注桩和三个左侧人工挖孔灌注桩之间的土体中注浆。

(5)从所述的基坑底壁右侧向下继续开挖至待施工的施工通道5的底板6的底标高位置处且沿待施工通道的长度方向继续贯通开挖至基坑底壁左侧,在开挖过程中边开挖边搭设脚手架使脚手架支撑在开挖露出的箱涵底壁上;

(6)将开挖完成的施工通道5的前后两侧长度方向的土体进行挂网喷浆,在所述的施工通道5底部依次铺设通道底板垫层和通道的底板6;

(7)在箱涵1底壁中间且沿施工通道5的宽度方向前后间隔依次支设第一钢管支撑柱7-1、第二钢管支撑柱7-2和第三钢管支撑柱7-3。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底部均固定在通道的底板6上,所述的第一钢管支撑柱、第二钢管支撑柱和第三钢管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在箱涵1的底壁上;

(8)在所述的施工通道5的前后两侧沿通道长度方向按照设定的人行通道的宽度分别建造人行通道侧壁8,在前后人行通道侧壁8之间的人行通道顶部浇筑人行通道顶板9,其中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位于前后人行通道侧壁8之间,所述的人行通道顶板9为凸形结构,所述的箱涵底壁2支撑在人行通道顶板9的凸台上;

(9)待人行通道顶板9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在人行通道顶板的左右凸肩处砌筑挡墙10;

施工完成本结构后继续一下施工完成整个人行通道修建:

(10)拆除第一钢管支撑柱7-1和第三钢管支撑柱7-3,回填箱涵左右两侧壁1-2外侧的土方,然后拆除第二钢管支撑柱7-2;

(11)在与各钢管支撑柱相对应处人行通道顶板上的孔洞内壁上焊接双层钢筋网片,随后用微膨胀细石抗渗混凝土封堵孔洞,并铺设防水层,然后在防水层外壁上铺设防水附加层。

(12)拆除右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4-2和左侧第二人工挖孔灌注桩3-2;

(13)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充填人行通道顶板9与箱涵1之间的空隙;

(14)进行箱涵1顶处土方的回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