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4919发布日期:2021-12-22 17:01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道路设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城市道路中经常会出现如图1所示形式的非对称型错位交叉口,对于此类交叉口常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全转向信号灯控制,另一种为设置中央硬隔离非信号灯控。对于设置中央硬隔离非信号灯控情况下的交叉口,现有技术中为设置两道人行横道线,但是这两道人行横道线距离过长,机动车行驶过程中遭遇两道斑马线均需仔细观察、停车让行,由此存在机动车通行效率过低、行人过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现有技术中,专利cn200720033848.x提供了一种人车混合交叉口,其在道路中部的人行横道处设置有驻足区,从而人行横道可以错开。但是对于错位交叉口距离较大的情况,设置驻足区仍难以解决交叉口较大、通行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行效率高、安全性好的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
4.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道路、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道路和第三道路,所述第二道路和第三道路错位地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道路的两侧,所述第一道路中间设置有中央硬隔离,在所述第一道路上设置有第一人行横道,所述第一人行横道位于所述第二道路和第三道路之间的区段上,所述中央硬隔离在所述第一人行横道经过处设置有通过口。
6.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人行横道距离所述第二道路和第三道路连线的中点2m以内。
7.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人行横道的宽度为1.5m~3m。
8.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道路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有隔离栏。
9.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隔离栏在与所述第一人行横道交叉处设置有人非开口,所述隔离栏在所述第二道路的交叉口和第三道路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机动车开口。
10.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人行横道距离所
述第二道路的边缘或第三道路的边缘0.5m以内,所述人非开口与所述机动车开口合并。
11.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一人行横道的通过口处设置有行人驻足区。
12.在一实施例中,该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的所述第二道路在交叉口处设置有第二人行横道,所述第三道路在交叉口处设置有第三人行横道。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现有错位交叉口中的两道人行横道合并为一道人行横道,减少了机动车停车让行次数,提高了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同时,该结构能够满足非机动车与行人的过街需求,减少行人通行距离,提高了人非通行效率,降低了非机动车过街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减少了交叉口的视觉盲区,交通组织流线明确通畅,主线机动车右转轨迹安全且高效。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5.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16.图1是现有技术的错位交叉口结构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

第一道路;2

第二道路;3

第三道路;11

中央硬隔离;11a通过口;12

第一人行横道;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21.现有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如图1所示,在a路和b路的两侧均设置人行横道线,将a路和b路涵盖在交叉口范围内,形成范围较大的不规则交叉口c。
22.这种结构由于设置了两道人行横道线,且距离过长,机动车行驶过程中遭遇两道斑马线均需仔细观察、停车让行,由此存在机动车通行效率过低,行人过街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其次,由于设置两道斑马线,且为了将a路、b路涵盖在交叉口c内,故导致交叉口c较大,使得行人过街通行距离过长,对行人的通行存在一定的不便利性。此外,两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交叉口c较大,会影响主线机动车右转的轨迹,从而造成交叉口c通行效率的降低。并且交叉口c过大造成了交叉口视觉盲区较多,交通组织流线不明确,行人及非机动车存在明显的交通安全隐患。
23.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如图2所
示,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道路1、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二道路2和第三道路3,第二道路2和第三道路3错位地分别连接于第一道路1的两侧,第一道路1中间设置有中央硬隔离11,在第一道路1上设置有第一人行横道12,第一人行横道12位于第二道路2和第三道路3之间的区段上,中央硬隔离11在第一人行横道12经过处设置有通过口11a。
24.该结构将两道人行横道线改为一道人行横道线,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停车让行次数与时间。提高了机动车的通行效率。此外,该结构满足此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的过街需求,减少行人的通行距离,提高了人非通行效率,降低非机动车过街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减少交叉口的视觉盲区,交通组织流线明确通畅,主线机动车右转轨迹安全且高效。
25.可以将第一人行横道12设置于第二道路2与第三道路3之间的中间位置,例如可以将第一人行横道12画设于距离第二道路2和第三道路3连线的中点2m以内。
26.第一人行横道12的宽度可根据需要设置,通常为1.5m~3m。
2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道路1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还设置有隔离栏13。隔离栏13在与第一人行横道12交叉处设置有人非开口13a,隔离栏13在第二道路2的交叉口和第三道路3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机动车开口13b。
28.在另一可能的实施例中,可将第一人行横道12距离第二道路2的边缘或第三道路3的边缘0.5m以内,此时可将人非开口13a与机动车开口13b合并为一个开口。
29.为了保护在路中央的行人,还可以在第一人行横道12的通过口11a处设置行人驻足区。
30.优选地,在第二道路2在交叉口处设置有第二人行横道21,第三道路3在交叉口处设置有第三人行横道31。
31.综上所述,本技术提出的带有中央硬隔离的错位交叉口结构,将现有两道人行横道合并为一道,缩小了交叉口范围,提高了交通通行效率,并提高了交叉口的安全性。
3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3.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3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