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6403发布日期:2021-12-15 12:46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路面养护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我国沥青路面病害中,裂缝是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害型式。根据相关调查表明,裂缝类病害约占沥青路面破损率的70%以上。裂缝按开裂严重程度依次排列包括:横向裂缝、级向裂缝、龟裂、块状裂缝等,主要成因包括半刚性基层的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面层温度开裂、疲劳开裂裂缝,及路基沉降裂缝等。
3.一般来说,裂缝的存在使得路面下部结构暴露于外界环境,在雨水、坚硬物质及其他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会造成路面结构出现迅速衰减(演变为唧浆、坑槽),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过早破坏。
4.目前,针对裂缝的处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及时对路面纵向裂缝进行处治,包括填缝、封缝等,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雨水浸入,延缓路面裂缝加速扩展和恶化成网裂、块裂、坑槽等严重的后续病害发生,延长路面寿命。但这种方法只是对纵向裂缝进行表层处理,无法对裂缝进行彻底根治。为彻底处治裂缝,可采用第二种处治方法,即对路面裂缝进行开挖处治,这种方法可以从源头上处理裂缝病害,但存在开挖量大、处治费用高、处治时间长,对行车和安全影响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简便、具有好的抗反射裂缝能力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包括贯通于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的填补空间,所述填补空间由以路面开裂裂缝为中心向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两侧外侧各留10~15cm而形成,所述填补空间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黏附层、修补路面中面层、封闭层、第一碎石层和第二碎石层,所述第一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9.6~13.2mm,所述第二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4.75~9.5mm,所述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与原路面表面层厚度相等,所述封闭层为sbs改性沥青层。
7.作为优选,所述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的同种材料填充成型。
8.作为优选,所述黏附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中一致的沥青料,其用量为0.4~0.6kg/m2。
9.作为优选,所述修补路面中面层采用与原路面中面层相同的组成材料,且其厚度为4cm。
10.作为优选,所述封闭层采用的sbs改性沥青层的用量为1.0~1.2kg/m2。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施工简便、施工速度快,处治效果好,通过第一碎石层和第二碎石层双层单粒径碎石层进行铺装,具有良好的抗反射裂缝能力,配合多层复合结构面层,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对原路面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其中:1、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2、黏附层;3、修补路面中面层;4、封闭层;5、第一碎石层;6、第二碎石层;7、开裂裂缝;8、原路面表面层;9、原路面中面层;10、原路面底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6.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包括贯通于原路面表面层8和原路面中面层9的填补空间,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均位于原路面底基层10上,且原路面表面层、原路面中面层和原路面底基层合为原路面结构,填补空间由以路面开裂裂缝7为中心向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两侧外侧各留10~15cm而形成,该填补空间开挖路面的数量较少,有利于加快开裂裂缝处治的速度,两侧的原路面结构可以起到约束作用,可以防止处治结构向开挖宽度方向的位移,开裂裂缝7深入原路面底基层10至路基部分,填补空间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1、黏附层2、修补路面中面层3、封闭层4、第一碎石层5和第二碎石层6,第一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9.6~13.2mm,第二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4.75~9.5mm,第一碎石层碎石较第二碎石层碎石较粗,防止下层裂缝反射到上层的路面结构,解决了目前反射裂缝向上扩展的问题,可以有效起到减少路面反射裂缝的效果,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的同种材料填充成型,其厚度与原路面表面层厚度相等,黏附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中一致的沥青料,其用量为0.4~0.6kg/m2,修补路面中面层采用与原路面中面层相同的组成材料,且其厚度为4cm,封闭层为sbs改性沥青层,且设于第一碎石层的表面,其用量为1.0~1.2kg/m2。
17.在实施过程中,先在开裂裂缝7走向表层的原路面表面层8和原路面中面层9上以路面开裂裂缝7为中心向两侧外侧各留12cm的填补空间,该填补空间自上而下设置有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1、黏附层2、修补路面中面层3、封闭层4、第一碎石层5和第二碎石层6,第一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1cm,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10~12mm,第二碎石层6的铺装厚度为1cm,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5~7mm,第一碎石层碎石较第二碎石层碎石较粗,防止下层裂缝反射到上层的路面结构,解决了目前反射裂缝向上扩展的问题,可以有效起到减少路面反射裂缝的效果。其中,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1为与原路面表面层8的同种材料填充成型,且其厚度与原路面表面层8的厚度一致;黏附层2的组成材料与原路面表面层8中使用的沥青料相同,其用量为0.5kg/m2;中面层3的厚度为4cm,组成材料与原路面中面层9的材料相同,封闭层4设置于粗粒径碎石层5的表面,其为一层sbs改性沥青层,其用量为1.0~1.2kg/
m2。
1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贯通于原路面表面层(8)和原路面中面层(9)的填补空间,所述填补空间由以路面开裂裂缝(7)为中心向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两侧外侧各留10~15cm而形成,所述填补空间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1)、黏附层(2)、修补路面中面层(3)、封闭层(4)、第一碎石层(5)和第二碎石层(6),所述第一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9.6~13.2mm,所述第二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4.75~9.5mm,所述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与原路面表面层厚度相等,所述封闭层为sbs改性沥青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的同种材料填充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黏附层采用与原路面表面层中一致的沥青料,其用量为0.4~0.6kg/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修补路面中面层采用与原路面中面层相同的组成材料,且其厚度为4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层采用的sbs改性沥青层的用量为1.0~1.2kg/m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结构,其包括贯通于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的填补空间,填补空间由以路面开裂裂缝为中心向原路面表面层和原路面中面层两侧外侧各留10~15cm而形成,填补空间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黏附层、修补路面中面层、封闭层、第一碎石层和第二碎石层,第一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9.6~13.2mm,第二碎石层的铺装厚度为0.8~1.2cm,且采用的碎石单粒粒径为4.75~9.5mm,热拌沥青混合料表面层与原路面表面层厚度相等,封闭层为SBS改性沥青层。本实用新型施工简便、施工速度快,处治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抗反射裂缝能力,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刘旭 王一舟 贺陶安 魏玲 祖希 罗琦 蔡艳 颜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南省醴潭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08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