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面上连续再生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及用于该目的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85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路面上连续再生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及用于该目的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及用于该目的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更具体地,一边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一边通过加热软化对由在路基上铺设有底基层及沥青混合物的三层铺设结构形成的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进行搅动,并保持在不团粒化的温度,由此进行单粒化,作为再生的沥青混合物进行再利用,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通常,铺设道路是路基、底基层和沥青混合物层三层结构,在固定的路基上具有向作为沥青铺设材料的沙子及碎石、即粒料中添加水泥或石油沥青乳剂等的稳定剂而被固定的底基层,从强度的观点出发,设置为上层和下层。在该底基层上固定有由沥青混合物构成的基层和表层。一般地,铺设是指“底基层+沥青混合物层”,沥青混合物由作为粘合剂的沥青、埋入粒料间隙中的石灰石粉末即白垩(填充剂)、沙子及碎石等粒料构成。
由图1可知,沥青混合物具有基层和表层的双层结构,通常由密粒级沥青混合物构成,是该混合物中的间隙比例即空隙率为4%左右的不透水性铺设。相对于此,还有空隙率20%左右的排水性铺设及透水性铺设。但是,透水性铺设产生水渗透到路基,致使路基也软弱化等的不良影响,因此,通常不使用于交通量大的铺设道路上,只使用在步行道或交通量极小的车道等上。
另外,众所周知,在车辆频繁通过的交通量大的铺设道路上,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风雨中,产生路面的磨损或“车轮印”造成的凹凸或劣化导致的裂缝,在下雨或雪融化时道路表面积水,水雾的产生或水面打滑现象等妨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这样的道路需要通过铺设的翻修或修补等对铺设进行再生。
排水性铺设是应对上述需要而产生的,通常,由图2可知为如下的通常被称为疏粒级沥青混合物的沥青混合层使铺设在底基层上的沥青混合物的基层为不透水性,使铺设于其上的表层为透水性,通过将水导向未图示的侧沟等来进行排水。为了提高了排水性能,考虑进一步增大空隙率,但由于表层自身的轻度下降,或外界气温上升引起路面温度升高,导致作为粘合剂的沥青软化等,存在其粘性下降,行驶的车辆等造成粒料剥离等的问题,不应随便地增大空隙率。
从耐久性的观点来看,铺设厚度由路基的强度(CRB值)及交通量(N值)决定,但底基层及沥青混合物的各自厚度通常设计为其所包含的粒料最大粒径的2~3倍左右。底基层中含有的粒料的最大粒径通常大约为40mm,因此,底基层厚度为10~12cm左右。另外,沥青混合物中含有的粒料的最大粒径通常约为20mm左右,基层及表层的各自厚度设计成4~5cm左右,沥青混合物层整体为8~10cm左右。
粒料的颗粒大小称为粒级,使用各种大小的筛子将其混合状况进行分级的结果称为粒级分布,沥青混合物中所包含的粒料的粒级分布,在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和疏粒级沥青混合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同的。图3及图4表示了各自的粒级分布,其横轴表示筛眼的大小,纵轴表示通过各自大小的筛眼的材料的重量百分率(通过重量百分率)。粒料通常以粒径5mm为基准,尺寸大的称为粗粒料,尺寸小的称为细粒料。也有将该粗粒料进一步细分化的情况,即,将超过5mm且13mm以下的粒径粒料称为中粒料,将超过13mm且20mm以下的粒径粒料称为粗粒料。在对沥青混合物中包含的粒料进行再利用等情况下,多筛选为两组或者三组而进行使用,在本发明中,出于方便而采用该分类。
由图3可知,0.075mm以上、20mm以下的各种粒径粒料连续分布。这表示了粒料成为挤得最紧密这样的粒径大小的混合状况、即连续粒级或粒级连续,一般地,称为不透水性的“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图4表示了从例如三组构成的粒料中除中粒料的情况。虽然未图示,但若是两组构成的粒料的情况,则除去粒径超过5mm的粗粒料,成为粒径5mm以下的粒料分布。其都表示了间隙粒级或粒级不连续,而不是连续粒级或粒级连续,但通常在除去中粒料的三组的情况下,粗粒料相对于细粒料的重量比例小,例如为30%左右以下,因此在粗粒料间的空隙中细粒料紧密地塞满。另外,若为两组的情况,则由于除去了粗粒料而只是细粒料。若无论在哪种情况都添加新沥青等,制成再生沥青混合层,则仍成为空隙率4%左右的“密粒级沥青混合物”。相对于此,若向从三组中被除去的中粒料或从两组中被除去的粗粒料中添加新沥青等,制成再生沥青混合层,则由于不含粒径5mm以下的细粒料,故成为可在粒料间形成空隙的粒级分布,称之为“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将它们分别统称为密粒沥青和多孔沥青。
作为粒料的粘合剂(粘结剂)的沥青具有生的、即未改性的纯地沥青和为了提高粘度而添加了橡胶、树脂等改性剂的改性沥青,由图5的温度与粘度的关系可知,都是在180℃左右沥青的粘性变小,粒料几乎未被破坏,沥青混合物的粒料分散。即,沥青覆盖的粒料被单粒化。但随着下降为低于100℃,沥青的粘性提高,沥青覆盖的粒料团粒化,在常温中完全固态化。针对于该状态,沥青混合物也被称为沥青混凝土。根据图6所示的模拟得出,不团粒化的温度约为120℃左右。
以上,说明了由标准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铺设道路中的沥青混合物,但是,如上所述,由于长时间车辆频繁通过导致路面的磨损,或暴露在风雨中,并且随着例如外界气温的上升等导致的沥青(粘合剂)软化,而使沥青混合物流动化等,从而,沥青混合物产生所谓“车轮印”的凹凸或劣化造成的裂缝等。现有的铺设道路的路面再生方法,通常称为以由基层及表层构成的两层结构中的表层为对象的再生方法,路面的磨损或车轮印等劣化可能会延及到基层,本发明作为沥青混合物的再生方法进行探讨,提出有包含表层再生方法的路面再生方法,以下,一边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一边说明本发明。
在各种道路或机场的滑行跑道等施工的铺设工序中,适用对应于其施工用途的修补方法或包含表层、基层翻修方法的各种翻修方法。另外,为了大幅度地节减将其延长距离拓展的道路维持、修缮所花费的铺设资金材料、以及不使铺设工序中产生的铺设产生材料成为工业废弃物,例如在平成3年的再利用法实施后,用于将这样的铺设产生材料作为旧材料进行再利用的再生方法迅速地普及。该方法通常由工程用车辆等将铺设产生材料搬运/搬入到离开施工现场的固定式机械设备中,作为再处理后的旧材料在再次搬入施工现场并进行再利用。将上述方法统称为设备再生铺设方法。一般地,公知有与上述方法组合或不组合,根据铺设的破损状况对沥青混合物的表层进行加热而在路面上再生的方法,或将沥青混合物破碎而与底基层材料一同进行混合,作为新的底基层在路面进行再生的方法。通常,将前者称为路面表层再生方法,将后者称为路面底基层再生方法。本发明是将上述的前者即路面表层再生方法作为前提而研发的。
非专利文献1「舖装再生便覧」(社団法人日本道路協会)(《铺设再生便览》(社团法人日本道路协会))沥青由粒子成分的沥青质和油成分的沥青烯构成,铺设老化时,沥青烯减少且硬化,在此浮游的沥青质的比例增加,结果,沥青的粘度下降。另外,随着铺设的老化,沥青混合物中包含的粒料也由磨损等而减少或引起破损等。因此,在将铺设产生材料即沥青混合物作为旧材料进行再利用时,要求计量例如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或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改性剂等的新沥青的必要量,将它们加到旧材料中,保证如表1所示的规定性能。例如从施工效率的观点来看,这样的配合设计很难在施工现场在一边移动一边进行施工的一系列的方法中进行,一般地,在固定式或移动式设备中,进行另外的配合设计,形成满足规定性能的再生用沥青混合物,再次搬入到施工现场。所谓的设备再生铺设方法,着眼于保证规定性能的方法,但是由于必须将旧材料在设备和施工现场之间搬入搬出,存在着如后述的施工效率低或由于工程车辆进出现场而导致的交通阻碍等的技术性的社会问题,因此,也提案有用于改善该问题的移动设备方法和车辆型设备等。
专利文献1特开2002-79136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11406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7-3715号公报表1
如上所述,例如,利用再生用路面加热器加热搅动沥青混合物的表层,并作为路面上的一系列施工工程,将软化剂等的再生用添加剂投入并搅拌的同时,混合加入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改性剂等的新的沥青,通过刮板等敷平并固定的方法,即所谓的路面表层再生方法。该施工法中,有将再生用添加剂或新材料及/或新沥青加入混合到旧材料中,进一步地改善旧材料的粘度或沥青的结合力等的再混合方式,但也有在无需改善旧材料的品质的情况下或轻微地改善品质即可的情况下将新材料等在再生的旧材料上双层化所使用的加铺(リベ一ブ)方式。目前提出有很多关于路面表层再生方法的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性能改善的方案,例如有如下方法等事先将路面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切除而形成沟槽,将该沟槽之间的表层搅动,将搅动后的表层在路面宽度方向上全部敷匀后,在其上投入通过与事先切除的沟槽等量的新材料等,从而调整路面高度;除去旧材料的一部分表层,投入新材料而形成将粒料间的空隙残留的疏粒级沥青混合物的表层。但是,现有的方法都是即使不将旧材料中包含的粒级不同的粒料还原成原材料并作为再生材料重新配合设计而再利用也可以的路面再生方法。因此,在一系列的路面施工工序中,不是以组合有如下工序为前提的,即,通过筛选装置将旧材料中包含的粒级不同的粒料分级成多个粒级组,通过计量装置对其进行计量,并作为再生材料配合设计,因此,不能自如地确保规定性能,不能确保如图3或图4所示的粒级分布。本申请人制造并销售的AR2000是,能够在以每分钟4~5m的平均速度移动自动控制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同时,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施工方法,但从终究不能自如地确保规定性能的观点来看,与现有的施工方法的情况是相同的。
非专利文献2「舖装再生便覧」(社団法人日本道路協会)(“铺设再生便览”(社团法人日本道路协会))专利文献4特开2004-124549号公报专利文献5特开2001-262509号公报有关在路面上再生沥青混合物(旧材料)的施工方法,包含要素技术,除上述文献所示的技术之外还提出有各种变更,但这些都不是以在一系列施工工序中加入如下工序为前提的,即,通过筛选装置及计量装置等将沥青混合物(旧材料)中包含的粒级不同的粒料分级成多个粒级组并对其进行计量,将其作为再生材料进行配合设计的工序,因此,终究不能自如保证规定性能。
专利文献6专利第3293626号公报专利文献7专利第3380590号公报专利文献8特开平11-117221号公报专利文献9特开2002-61140号公报有关已铺设道路的路面再生施方法的现有施工方法中,在存在有沥青混合物(旧材料)的再生用设备的施工方法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需要从施工现场运出旧材料及运入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另外的工序,因此,难以避免随着运入运出时车辆的往来及道路长期封锁导致的交通堵塞而对环境产生污染气体、或施工期间随施工效率降低而长期化、成本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从再生设备到施工现场有一定距离,故再生沥青混合物到达施工现场时的温度降低,从而也产生固定不足、密度不足、与粒料的粘接力降低等问题。
另一方面,现有的路面表层再生方法中,如上所述,可以在施工现场将再生用添加剂或新材料投入旧材料中,将其混合而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但是,目前并没有进行如下开发将旧材料加热软化并搅动,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将其分级成多个粒级组,作为由再生设备进行的再生材料的旧材料的配合设计,在路面上连续地进行,能够将满足规定性能的再生用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可进行这种开发的解决技术课题的前提是,利用上述的AR2000中采用的在专利第3466621号中提出的一边移动一边吹附和循环约600℃的热风这样的加热方法及装置,能够将已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温度维持在230℃左右,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其深度40~50mm处加热到约接近80℃,由此,通过搅动深度40~50mm的已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能够将由沥青覆盖的粒料单粒化。
专利文献10专利3466632号公报另外,在现有的路面表层再生方法中,用于改变沥青混合物层的功能或特性的粒料的粒级分布的变更不能在路面上的一系列施工工序中组合进行,因此,不能将沥青混合物层在施工现场作为原材料再利用,且不能转换粒级分布。即,在现有的施工法中,显然不能在施工现场将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原材料化,并将其进行再利用,因而不能够在路面上连续地形成例如疏粒级的沥青混合物层。更详细地说,目前还没有将可进行已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中包含的粒料的粒级分布的再配合设计的工序组合到一系列施工工序中的构思。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道路铺设用车,其特征在于,至少搭载有对被破碎的废沥青混凝土及/或废水泥混凝土进行筛选的机构;将筛选了的废沥青混凝土及/或筛选了的废水泥混凝土作为粒径不同的再生粒料而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机构及对其进行计量并供给的机构;将粒径不同的新粒料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机构及对其进行计量供给的机构;对新沥青进行计量并供给的机构;将上述再生粒料、上述新粒料以及上述新沥青加热混合的机构”,其是在台车框架上搭载有料斗、筛子及搅拌器等的车辆型设备,其虽然能够接近施工现场配置,并能够将被机械破碎了的旧材料再设计成满足所希望性能的配合,但其不是构成组合到一系列施工工序中且连续地再生旧材料的系统的一部分的车辆。即,是移动式设备的一种。当然,不是基于将旧材料中包含的粒料在施工现场原材料化,进行再配合设计并再利用的构思的装置。更具体地说,不是将如下的配合设计组合到一系列的施工工序中而能够在路面上连续地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装置,所述配合设计是与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移动同步,并且将旧材料加热软化并搅动,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并将其分级为多个粒级组而原材料化,通过对其进行计量而在再生设备中进行的配合设计。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基于如下的见解,通过下述的特征实现。该见解为将经由过热软化并被搅动的已铺设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使用多级筛子对其进行分级时,通常,5mm以下的细粒料与旧沥青一同通过最终级的筛子,粒径比其大的中粒料及/或粗粒料也通过前一级的筛子而被回收,因此,通过计量这些多个粒级组,事实上能够在路面再生工序中进行配合设计。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方法,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的同时,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对加热软化了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进行搅动,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工序;使用被分级后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将均匀混合了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搅动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而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及/或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还包括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使用分级了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将分级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未使用粒级组贮存并排出的工序,将贮存的该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排出。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使用分级了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工序。
本发明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所述工序还包括,向添加了该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改性剂等新的沥青的工序。
本发明第六方面,在第一~第五方面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将均匀混合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而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所述工序包括将均匀混合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上下层地敷平并固定而成为双层结构的工序,使所述上下层的该下层至少成为不透水性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本发明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方法,在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的同时,在路面上将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连续地再生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对加热软化了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进行搅动,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工序;使用分级后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其中,均匀混合的所述工序由(a)通过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的一部分均匀混合而生成构成不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物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和(b)通过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剩余的全部或一部分均匀混合而形成构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的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构成,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形成不透水性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在不透水性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上敷平并固定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
本发明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再生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是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或其它沥青混合物层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第九方面,在第七及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搅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从而成为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及/或将所述沥青混合物与再生沥青混合物进行配合设计的所述工序还包括,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
本发明第十方面,在第七~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为多个粒级组的所述筛选工序是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细粒料和粗粒料两种或分级成细粒料、中粒料和粗粒料三种的筛选工序。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在第七~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使用分级后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与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的所述工序包括将分级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未使用粒级组贮存并排出的工序,将贮存的所述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排出。
本发明第十二方面,在第七~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使用分级后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与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的所述工序包括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工序。
本发明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基础上,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所述工序还含有向添加了该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改性剂等新的沥青的工序。
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由一边移动一边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预热车、碾磨车、配合设计车及搅拌车构成,其特征在于,具备预热车,其将加热软化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的装置与路面对置而设置;碾磨车,其设有将由所述预热车加热软化的所达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且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搅动装置;配合设计车,其设有在前部将搅动后的所述沥青混合物挖起并搬运的装置和与该装置连续的配合设计装置,该配合设计装置含有将搬运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部及对通过该筛部分级的各所述多个粒级组进行计量的计量部,将分级并计量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其一部分设于路面上;搅拌车,其前后设有碾泥机等混合装置和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所述碾泥机等混合装置与路面对置,在前部设有取入口,在后部设有排出口,取入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并将其均匀混合后排出,所述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位于所述混合装置后方部,将被均匀混合并排出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敷平并固定,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本发明第十五方面在第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预热车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车辆,其分别与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对置而具备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加热装置,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
本发明第十六方面在第十四及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碾磨车的搅动装置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磨辊装置。
本发明第十七方面在第十四~第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碾磨车还在所述搅动装置的前方部以与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对置的方式具备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继续加热软化的加热装置,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
本发明第十八方面在第十四~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碾磨车的所述搅动装置的后方部及/或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的后方部或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的前方部,设具用于贮存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向被所述搅动装置搅动的所述沥青混合物中、及/或被所述配合设计装置分级并计量的所述沥青混合物中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
本发明第十九方面在第十四~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碾磨车还具备设于前部的料斗等取入部、设于上部的输送带等搬运部以及设于后部的带有连通部的取入/搬运装置,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之外取入以不能团粒化的温度搬入的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并将其搬运向所述配合设计车。
本发明第二十方面在第十四~第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中包含的所述筛选部至少分级为细粒料和粗粒料或分级为细粒料、中粒料和粗粒料。
本发明第二十一方面在第十四~第二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中包含的所述计量部是对被分级成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各粒级组进行计量的计量部。
本发明第二十二方面在第十四~第二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具备用于贮存分级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的未使用粒级组的贮存装置,将贮存的所述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贮存装置排出到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
本发明第二十三方面在第十九~第二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含有从所述碾磨车的所述取入/搬运装置以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将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取入、搬运、排出的取入/搬运/排出装置,该取入/搬运/排出装置的排出部含有前后两个排出部,从前方排出部向通过所述配合设计装置而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并通过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本发明第二十四方面在第二十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搅拌车还具备用于在该车辆的所述混合装置的前方部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的贮存罐等贮存部,向通过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而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沥青,并通过该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本发明第二十五方面在第二十三及第二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包括碾泥机等混合装置,其设置在该车辆的所述取入/搬运/排出装置的后方排出部的附近,具有开口及排出口;输送带等搬入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混合装置与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之间,将分级并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取入并搬运,向所述混合装置搬入,从所述混合装置的开口部搬入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且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通过所述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本发明第二十六方面在第二十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具备用于在该车辆的所述混合装置的附近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的贮存罐等贮存部,向由所述混合装置均匀混合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添加所述新沥青。
本发明第二十七方面在第二十五及第二十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向被分级并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的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新的沥青,将其均匀混合,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向被分级且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剩余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新的沥青,将其均匀混合,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
本发明第二十八方面在第二十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搅拌车在所述混合装置的后方部前后地设置两组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第一组所述敷平/固定装置将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然后,第二组所述敷平/固定装置在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上敷平并固定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从而形成双层结构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本发明第二十九方面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基础上,至少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是不透水性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本发明第三十方面在第二十八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是疏粒级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图1是通常的沥青铺设的剖视图;图2是通常的排水性铺设的剖视图;图3是密粒级沥青混合物的粒级分布图;图4是疏粒级沥青混合物的粒级分布图;图5是沥青的温度与粘度的关系图;图6是表示沥青的平均温度图形的模拟结果的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的工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预热车;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碾磨车;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配合设计车;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搅拌车。
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7~图12对根据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实施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作详细说明。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路面上连续再生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方法的整个工序,该方法包括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以下称作“加热软化工序”);将加热软化了的该沥青混合物层搅动并将其保持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从而成为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以下称作“单粒化沥青混合物”)的工序(以下称作“搅动·单粒化工序”);将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为多粒级的粒料(以下称作“再生粒料”)的筛选工序(以下称作“筛选工序”);使用分级后的各再生粒料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以下称作“配合设计工序”);将配合设计成的该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以下称作“混合工序”);将均匀混合了的该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从而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以下称作“敷平·固定工序”)。
在这些工序中,配合设计工序包括根据需要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以下称作“新材料”)的工序(以下称作“新材料添加工序”);根据需要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以下称作“再生用添加剂添加工序”);根据需要添加改性剂等新沥青的工序(以下称作“新沥青添加工序”)。
若使用本方法,则在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为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或者其它沥青混合物层中任一种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从已铺设道路搅动的沥青混合物适当分级并计量,由此进行配合设计,且根据需要添加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从而无论是一层或二层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还是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都可以在路面上再生这些沥青混合物层。在将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再生为不透水性沥青混合物层和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双层结构的情况下,上述混合工序包括通过将配合设计的再生沥青混合物的一部分均匀混合而生成形成不透水性再生沥青混合物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以下称作“第一混合工序”);通过将配合设计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剩余的全部或一部分均匀混合而生成构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以下称作“第二混合工序”)。
另外,上述敷平·固定工序包括将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固定,形成不透水性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以下称作“第一敷平·固定工序”);在该不透水性沥青混合物层上敷平并固定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下面称作“第二敷平·固定工序”)。
图8表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工序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整体的一实施方式,该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由两台预热车、碾磨车、配合设计车、搅拌车构成。以下,与这些车辆的各构成要素及功能一起,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路面再生方法。
(工序开始前的特性分析)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工序时,在开始该工序之前,对作为施工对象的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的试样进行取样,调查并分析该沥青混合物的密度、沥青量、粒料的粒级、沥青的种类、针入度、软化点等。与此同时,确定分级的粒级组的数量、各粒级组的粒级、各粒级组的粒料的配合量及比例、新材料的添加量、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添加量、改性剂等新沥青的添加量等,使得再生后的沥青混合物层满足规定的性能,且在将再生后的沥青混合物层形成为排水性的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情况下,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透水系数达到希望的值。
(预热车)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预热车100。预热车100是用于进行图7的加热软化工序的车辆。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台该预热车100。各预热车100具备用于将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三台加热装置110、120、130。
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可利用在施工现场连续移动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搅动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且能够利用该系统上的配合设计车300上设置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在路面上将被搅动的沥青混合物分级为所希望的多粒级组的粒料。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仅被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成为被粘合剂即沥青覆盖的粒料相互之间黏结的状态、即团粒化的状态,故在该状态下不能适当地通过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子,不能分级为所希望粒级的粒料。为了能够使被搅动的沥青混合物适当地通过筛子,如图6所示,通过使该被搅动的沥青混合物(旧材料)的温度约为90℃~150℃,优选为120℃,使该沥青混合物的沥青粘度降低,由此,需要将该沥青混合物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使其单粒化(成为单粒化沥青混合物)。
在预热车100上,以与该沥青混合物层表面对置的方式设置用于使该沥青混合物软化的加热装置110、120、130,以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到该沥青混合物层成为单粒化沥青混合物所需要的温度,同时不使该沥青混合物层中含有的粒料破碎而容易进行后工序的搅动。设于预热车100上的加热装置110、120、130分别具备燃烧器、设于该加热装置110、120、130的下部且具有多个喷嘴的加热头112、122、132、以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鼓风机。由燃烧器111、121、131加热的热风以根据施工条件决定的温度、例如约500℃~700℃,优选约600℃的温度从多个喷嘴排出。多个喷嘴面面向沥青混合物层表面,配置在加热头112、122、132中,该多个喷嘴的下面位于沥青混合物层表面上方约25mm~150mm、更优选约50mm~120mm,最好约70mm~100mm的高度。加热装置110、120、130的各加热头112、122、132的行进方向长度约为3000mm。从多个喷嘴排出的热风向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吹附后,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鼓风机回收,再次被燃烧器加热,从该多个喷嘴排出。
从多个喷嘴排出的热风,通过调节车辆行驶速度即施工速度和排出的热风温度而向该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吹附,使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温度达到约250℃以下,优选约230℃以下,并且使该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下约40mm的位置的温度达到约60℃以上,优选约80℃以上。通过以这样的温度吹附热风来加热沥青混合物层,有效地使该沥青混合物层的温度上升,以能够将沥青混合物层表面的焦化及过热等造成的品质劣化抑制在最小限度,并且能够将后述的碾磨车200搅动时的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达到单粒化所需要的温度,同时,在后工序中能够有效地使该沥青混合物层软化,以使粒料几乎不破碎而容易地进行该沥青混合物层的搅动。多个喷嘴被加热头112、122、132的罩覆盖,由此,可将从该多个喷嘴排出且吹附到沥青混合物层表面的热风向该罩外部的泄漏抑制在最小限度,并由鼓风机有效地回收。另外,由于热风不向罩外部泄漏,即使在植物等与道路相邻的施工现场等,也不会对这些植物等造成不良影响,可进行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两台预热车100,在该两台预热车100上分别搭载三台加热装置110、120、130。这样的构成是为了通过不连续地加热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而由多个预热车的多个加热装置110、120、130进行断续加热,防止该表面的温度降低及过热造成的劣化,同时能够有效地向该沥青混合物层内部的导热。因此,预热车及加热装置的台数的组合只要能够防止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温度降低及过热造成的劣化并且使该表面下约40mm的位置的温度有效地上升到约60℃以上、优选约80℃以上即可,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各种变更,将预热车设置两台以上,在该预热车上各搭载一台加热装置,或在一台预热车上搭载两台以上的加热装置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预热车100的加热装置110、120、130,使用热风加热器,其利用燃烧器加热的热风加热沥青混合物层。但是,加热装置只要是能够将沥青混合物层适当加热软化的装置即可,除热风加热器之外,还可以是利用例如红外线加热器、微波加热器、或直火加热器进行加热的装置、或者利用这些加热器的组合进行加热的装置等。
可吹附热风的作业幅度在与预热车100的行进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向上可从约3000mm变化至4500mm。该作业幅度的变化通过如下的方式实现即,形成可将具有多个喷嘴的加热头112、122、132收纳在预热车100下部的结构,通过使其与作业幅度配合而适当拉出而进行伸缩的方式。改变作业幅度的方法只要是能够配合施工条件来适当改变作业幅度即可,除上述伸缩方法以外,还可以是在作业时将具有例如多个喷嘴的加热头设置在预热车侧部的附属方法等。
另外,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与本申请人制造销售的上述AR2000同样,可以以每分钟4~5m的平均速度使自动控制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因此,需要在构成该系统的各车辆上搭载动力装置及操纵装置等自动推进所必须的装置。但是,通过配置在预热车100的前方且与该车辆100连接的拖车,也可以牵引该自动推进车辆整体。此时,也可以在各车辆上不搭载动力装置等自动推进所必须的装置,而将构成各该车辆的其它装置搭载在不具备动力装置等自动推进所必须的装置的车台上而行进。另外,在该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各车辆上搭载有用于控制该各车辆上搭载的装置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控制装置,通过该控制装置能够各自独立地控制该各车辆上搭载的装置或同时控制该装置整体,但也可以不搭载这种控制装置,而手动独立操作各装置或同时操作该装置整体。
(碾磨车)图10表示本实施例的碾磨车200。碾磨车200是用于进行图7的搅动·单粒化工序的车辆。碾磨车200具备用于对被预热车100加热软化了的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继续进行加热的一台加热装置210;用于搅动由该加热装置210继续加热的沥青混合物层的两台磨辊装置220;用于取入从该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搬入的新的沥青混合物(以下称为新材料),并将其搬运到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的一组取入/搬运装置231、232。
如上所述,被预热车100加热软化的沥青混合物层被碾磨车200的磨辊装置221、222搅动,被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层被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的配合设计装置310分级并进行计量。为了由该配合设计装置310将其适当地分级成希望粒级的粒料,需要将投入该配合设计装置310中的沥青混合物的温度设为约90℃~150℃,优选约为120℃。在该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中,由预热车100的加热装置对搅动前的沥青混合物层进行加热,使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整体大致达到上述的温度。但是,由于预热车100与碾磨车200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故在由预热车100对沥青混合物层进行加热后,在被碾磨车200搅动之前,被加热的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温度下降。由于外气温度等施工条件,即使沥青混合物层内的温度达到希望的温度,其间的表面温度也会显著降低,从而在这样的状态下难以将被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整体温度保持在不团粒化的温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碾磨车200的磨辊装置221的前方部设置加热装置210,使其与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对置,对被预热车100加热软化的沥青混合物层的表面继续进行加热并进行保温,使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的温度达到上述不能团粒化的温度。碾磨车200的加热装置210是与预热车100的加热装置110、120、130相同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热风加热器。但是,该加热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将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的其它装置,例如红外线加热器、微波加热器、或直火加热器、以及它们的组合等。面向沥青混合物层表面配置的加热装置210的下面位于该沥青混合物层表面上方约25mm~150mm、更优选约50mm~120mm、最好约70mm~100mm的高度。
在系统因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整体或局部产生的障碍等原因而停止时,由预热车100加热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温度迅速下降。这种情况下,即使系统恢复并再次开始施工,在该状态下也不能将被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因此,碾磨车200的加热装置210也起到在这种情况下使搅动前的沥青混合物层的温度迅速地再次上升的非常用加热装置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加热装置210设置在碾磨车200的磨辊装置221的前方部,可在搅动之前进行加热,以使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但是,通过将加热装置210设置在碾磨车200的磨辊222的后方侧来对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进行加热,也可以将该沥青混合物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搭载于碾磨车200上的加热装置为一台,但若机构上允许,则也可以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加热装置。
通过使设于该碾磨车200下部的两台磨辊装置221、222以对应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移动速度的切削速度动作,被预热车100加热软化且被碾磨车200的加热装置210继续加热的沥青混合物层根据路面特性而被搅动到希望的深度。通过这样地搅动表面温度约230℃,表面下约40mm处位置的温度接近约80℃的沥青混合物层,被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整体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即约90℃~150℃,优选约120℃,形成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磨辊装置221、222使用辊式切削刀,但也可以是能够将沥青混合物层以规定的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进行搅动的其它装置。通过与本申请人制造发售的AR2000相同的机构使磨辊装置221、222沿其轴方向伸缩,从而切削宽度可在约3000mm~约4500mm之间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磨辊装置221、222在碾磨车200的长度方向前后地搭载两台,若能够维持所希望的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则也可以只配置一台磨辊装置,或者,在设置两台不能维持所希望的切削深度、切削宽度、切削速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三台以上。另外,为了容易地进行后工序中的处理,也会将被磨辊装置221、222搅动了的沥青混合物垄状地聚集在作业宽度的路面中央部,此时,也可以在磨辊装置222的后方部设置例如刮板等能够汇集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的装置。
在本方法中,存在有为了调整例如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的粒料的粒级、沥青量、强度及功能等,而向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生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通过将承载有新材料的货车等搬入车辆从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组装到本系统中且承载的新材料从该搬入车辆被搬运完了时,该搬入车辆从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离开,然后,将承载有新的新材料的同一或其它搬入车辆再次组装到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内,由此将该新材料搬入。组装承载有新材料的搬入车辆的位置优选为磨辊装置221、222搅动沥青混合物层之前的位置、即碾磨车200之前,使被搅动的沥青混合物不受该搬入车辆行驶的影响。因此,在碾磨车200上设置取入/搬运装置231、323,该取入/搬运装置在该碾磨车200的前部从搬入车辆取入新材料,并对被取入的新材料进行搬运,在该碾磨车200的后部交接给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这样,搬入到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中的新材料被向与碾磨车200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及/或向路面上添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碾磨车200的前部设置料斗作为该取入/搬运装置的取入部231。被取入部231获取的新材料被搬运装置232搬运到配合设计车300中,其中,搬运装置232包括与该取入部231连续,以能够获取从该取入部231排出的新材料的搬运部;以能够在与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之间进行新材料交接而配置的连通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搬运装置232,利用带式输送机,但只要是能够从取入部231获取新材料并将该新材料交接给后续的配合设计车300的装置即可,除带式输送机以外,还可以是例如棒料进给器、平板输送机、螺杆等。
为了将新材料在后工序中添加到沥青混合物中之前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优选在搬运装置232上设置用于将搬运的新材料保持在约140℃~180℃、优选约160℃的保温装置。该保温装置可由罩覆盖搬运装置232整体,并使用简易的燃烧器对该搬运装置232上移动的新材料进行保温,但是,只要是能够将搬运中的新材料适当保温的装置即可,可以是例如由电加热器加热搬运装置232等。另外,在本车辆系统中,以搬运新材料的上述搬运装置232为主,设有例如搬运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的装置332及搬运分级后的再生粒料等的装置340等多个搬运装置,但优选在这些搬运装置的整体或局部设置加热装置,对搬运的材料进行保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取入部231配置在碾磨车200的前部,将新材料从组装到该碾磨车200前的货车等搬入车辆向该取入部231供给。但是,也可以不将新材料的搬入车辆组装到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中,而与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一同行进,同时将新材料从该搬入车辆向碾磨车200的取入部231供给。另外,也可以将新材料的取入部231不设置在碾磨车200的前部,而设置在配合设计车300的前部、或该碾磨车200或该配合设计车300的任一个侧部,在此从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一同行进的搬入车辆供给新材料。
(配合设计车)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配合设计车300。配合设计车300是用于进行图7的筛选工序、配合设计工序、第二混合工序、根据需要添加新材料的新材料添加工序、再生用添加剂添加工序、及/或新沥青添加工序的车辆。配合设计车300具备一组挖起/搬运装置330,其用于挖起并搬运被搅动且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装置310,其具有与所述装置连续且用于将该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为三个粒级粒料的筛选部、和对该筛选部进行分级的三个粒级的各粒料(以下称为再生粒料)进行计量的计量部;一台混合装置320,其用于将配合设计后的再生粒料一部分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均匀混合;一台搬运装置340,其与该配合设计装置310连续,用于将配合设计后的再生粒料的一部分搬运到混合装置320。
配合设计车300还具备一组取入/搬运/排出装置351、352、353,其与碾磨车200的搬运装置232连续,从该搬运装置取入新材料,并将取入的新材料搬运到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上部,向该混合装置320上部的开口部排出;贮存部361,其用于贮存添加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中的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贮存部362,其用于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配合设计车300还包括一组贮存装置及搬运装置,其贮存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分级的再生粒料中未使用的再生粒料,将贮存的该未使用的再生粒料从该贮存装置排出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之外。
由碾磨车200搅动且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即约90℃~150℃、优选约120℃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在搅动时刻先置于路面上。置于路面上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被搭载于配合设计车300前部的挖起装置331挖起,由与该挖起装置331连续的搬运装置332搬运到与该搬运装置332连续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的投入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此目的的挖起/搬运装置330,在配合设计车300的前部设置用于可靠地挖起单粒化沥青混合物的螺旋钻和与之连续的平板输送机及输送带。螺旋钻上也附加具有进一步搅拌单粒化沥青混合物的功能,通过该功能也能够将该混合物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另外,挖起/搬运装置330除了平板输送机及输送带以外,只要是能够将置于路面上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可靠地挖起并搬运到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的投入口的装置即可。
在将已铺设道路的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再生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情况下,使用如下方法。首先,将从已铺设道路搅动的、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通过筛子分级为三种粒级的再生粒料、即粒级5mm以下的粒料(以下称为再生细粒料)、粒级超过5mm且13mm以下的粒料(以下称为再生中粒料)以及粒级超过13mm且20mm以下的粒料(以下称为再生粗粒料)。其次,对分级后的再生粒料进行计量,根据需要向计量后的再生粒料中除再生中粒料以外的两种粒级的再生粒料、即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中添加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并将其均匀混合,生成构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下层部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如上所述,该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中,由于再生粗粒料相对于再生细粒料的重量比例小、例如为30%程度以下,故在再生粗粒料间的空隙中紧密地堵塞再生细粒料,成为空隙率低的不透水性的沥青混合物。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向分级并计量后的再生粒料中的再生中粒料中添加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将其均匀混合,生成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上层部的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由于该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不含有细粒料,故粒料间成为能够产生空隙的粒级分布,且成为疏粒级沥青混合物。最后,将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配制并敷平在路面上,进行固定,并在其上配制并敷平第二再生沥青,进行固定,由此最终得到排水性的沥青混合物层。
搭载于配合设计车300上的配合设计装置310是如下装置为了得到构成由这种方法再生的排水性沥青混合物层的沥青混合物,基于事先的特性分析结果,将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为上述三种粒级的再生粒料并进行计量,由此进行配合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合设计装置310具备具备三种筛眼的筛子及使该筛子振动的振动机构的筛选部;计量被该筛选部分级了的各再生粒料的计量部;防止该筛子堵塞的筛子清洁器。筛选部使用三种筛子将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为上述三种粒级的再生材料,即再生细粒料、再生中粒料、再生粗粒料,通过振动机构使筛子整体振动。三种筛子分别倾斜设置,使筛眼从上面的筛子向下面的筛子顺序变细而配置。各筛子的筛眼从上开始依次为13mm、10mm、5mm。从筛选部的投入口投入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首先通过第一个筛子而被分级为超过13mm的粒料和13mm以下的粒料。不能通过该第一个筛子的超过13mm的粒料成为再生粗粒料。其次,通过第一个筛子的13mm以下的粒料通过第二个筛子被分级成超过10mm的粒料和10mm以下的粒料,通过第二个筛子的10mm以下的粒料被第三个筛子分级成超过5mm的粒料和5mm以下的粒料。不能通过该第二个、第三个筛子的粒料成为再生中粒料。另外,理论上为了分级成三种粒级,只要13mm及5mm两种筛子即可,但当由5mm的一个筛子将13mm以下的粒料分级出来时,对该筛子的负担增大,沥青向该筛子的附着增加,可能不能适当地进行分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追加10mm筛眼的筛子,以谋求负荷的分散。最后,通过第三个筛子的粒料成为5mm以下的再生细粒料。通过第三个筛子的粒料中含有5mm以下的粒料和粘度低而成为流动状物的已铺设道路的沥青。筛选部的筛选能力可根据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移动速度(作业速度)而改变。被筛选部分级了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和再生中粒料分别通过配合设计装置310的计量部进行计量并配合设计。
另外,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可通过仅将其温度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即约90℃~150℃、优选约120℃而过筛。但是,由于沥青混合物的滑动优良,降低与筛子的摩擦,从而即使温度更低,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分级,因此,也可以向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添加用于使沥青混合物的滑动优良的添加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三个筛子将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成上述三种粒级的粒料。但是,这是表示优选的一例的情况,分级的粒级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任意改变筛子的数量,将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成能够满足最终的沥青混合物层所要求的品质而配合设计的数量的粒级。例如,也可以仅使用一个筛子,将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分级成两种粒级、即再生粗粒料和再生细粒料,其中,仅使用再生细粒料生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仅使用再生粗粒料生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或者,也可以使用三个以上的筛子,将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四种以上粒级的再生粒料,并组合这些再生粒料,以能够实现希望的沥青混合物的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种粒级分别为5mm以下、超过5mm且13mm以下、13mm以上,但其也相同是表示优选的一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改变筛子的各筛眼的大小,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的再生粒料不同的粒级的再生粒料。
虽说分级的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因加热而而使沥青的粘度降低,但是其会随筛选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附着在筛眼上,导致筛选性能降低。为了防止该筛选性能降低,优选在配合设计装置310上设置筛子清洁器。筛子清洁器是通过使由网线配置在筛面上的棒因筛子本身振动而摆动来防止筛子堵塞的装置,但筛子清洁器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适当防止筛子堵塞的机构即可,例如使刷子摆动来防止堵塞的机构等。另外,筛选部是具备振动机构的振动筛子,但除振动筛子以外,只要是能够高精度地将单粒化沥青混合物分级的机构即可。
由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分级后的三种粒级的再生粒料中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由计量部计量后,从该配合设计装置310的下部排出,配置于路面上。配置于路面上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经由后续的碾磨车400的混合装置410前部的取入口411被该混合装置410获取,将其与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沥青一起均匀混合,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将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在路面上交接给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的方式,但也可以将与配合设计装置310连续的其它搬运装置设置在配合设计车300上,并将与该搬运装置连续的搬运装置设置在该搅拌车400上,搬运到该混合装置410。
由配合设计装置310的筛选部分级后的三种粒级的再生粒料中的再生中粒料由计量部计量后,从该配合设计装置310的后部或下部排出。被排出的再生中粒料通过与配合设计装置310连续的搬运装置340被搬运到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上方部,并被搬入该混合装置320上部设置的开口部,在该混合装置320中均匀混合,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搬运装置340为带式输送机,但只要是能够将再生中粒料以所希望的搬运速度搬运到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的开口部的装置即可,例如棒料进给器、平板输送机或螺杆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生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混合装置320使用叶片式拌和机,但该混合装置320只要是能够将再生中粒料、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均匀混合的装置即可。另外,混合装置320的开口部不限于该混合装置的上部,也可以设置在该混合装置的前部或侧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均匀混合,生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但也可以只使用该两种粒级的再生粒料中的全部再生细粒料或其一部分而生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此时,未使用的再生粗粒料及再生细粒料的一部分经由未使用再生粒料贮存部搬出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可用于其它用途或将其一部分或全部作为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粒料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再生中粒料生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但也可以不使用再生中粒料,而只使用再生粗粒料,生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
就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及将从配合设计装置310排出的再生中粒料搬运到该混合装置320的开口部的搬运装置340而言,在不需要将再生沥青混合物层设为双层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将铺设道路的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或其它沥青混合物层搅动,对搅动后的全部沥青混合物或其一部分进行再配合设计,形成一层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等情况下,也会不使用。此时,根据需要而由配合设计装置310进行分级并计量的再生粒料从该配合设计装置310排出并配置于路面上,仅使用后述的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将其与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沥青均匀混合,形成一种再生沥青混合物。
在本方法中,为了进行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粒级调节、沥青混合物层的强度调节或功能附加等,基于事先的特性分析结果,向该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该新材料通过设于碾磨车200上的搬运装置232被搬运到该碾磨车200的后部。在配合设计车300上设置与该搬运装置232连续的新材料取入装置351;从该配合设计车300的前部通过配合设计装置310的上部而达到该配合设计车300后部的新材料搬运装置352;配置在该新材料搬运装置352的后端,将由该新材料搬运装置352搬运的新材料排出的排出装置353。从该排出装置353排出新材料,将该新材料投入到在该排出装置353下方部设置的混合装置32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合设计车300的新材料取入/搬运/排出装置351、352、353为带式输送机,但只要是能够将新材料以所希望的搬运速度进行搬运的装置即可,例如棒料进给器、平板输送机、或螺杆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新材料添加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中,但为了进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粒级或强度的调节、功能的附加等,也会在下层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材料。另外,在不需要将再生沥青混合物层设为双层结构的情况下,也会将新材料添加到从配合设计装置310排出并配置在路面上的再生粒料中。出于该目的,也可以在配合设计车300的新材料搬运装置352的中途设置排出装置,将由该搬运装置搬运的全部新材料或其一部分从该排出装置排出,向从配合设计装置310排出并配置于路面上的再生粒料中添加。
与新材料不同,存在有基于事先的特性分析结果,在再生中粒料中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的情况。再生用添加剂是为了进行沥青混合物针入度的调节、劣化的沥青的特状恢复等而添加的,新沥青是为了进行沥青混合物的强度调节、防止粒料飞散而添加的。再生用添加剂中有乳胶类和油类物质,它们要求的品质在非专利文献1的221页有所公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合设计车300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后方部设置用于贮存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361和用于贮存新沥青的贮存部362。贮存于贮存部361、362的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沥青分别通过从该贮存部延伸的配管,添加到搬运再生中粒料的搬运装置340上的再生中粒料中。另外,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的贮存部的位置不限于配合设计装置310的后方部,只要在混合装置320内将再生中粒料和根据需要添加的新材料均匀混合之前的任一位置能够添加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沥青的位置设置贮存部即可。因此,若为再生用添加剂的情况,则也可以将贮存部设置在例如碾磨车200的磨辊装置222的后方部及/或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附近,由此通过配管,将再生用添加剂添加到由磨辊装置220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及/或在混合装置320中均匀混合之前的再生中粒料中。另外,若是新沥青的情况,则也可以将贮存部设置在例如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附近,从此通过配管,也可以将新沥青添加到在该混合装置320中均匀混合之前的再生中粒料中。
例如,根据已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的特性或再生后的沥青混合物层的希望特性,或者在需要调节再生后的铺设道路高度的情况下,存在配合设计时不使用分级后的再生粒料中的某一粒级或多个粒级的再生粒料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情况。此时,需要将未使用的再生粒料排出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之外。在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中,优选设置用于此目的的贮存装置和搬运装置,将未使用的再生粒料贮存在该贮存装置中,并通过搬出装置将贮存的该再生粒料搬出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
(搅拌车)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搅拌车400。搅拌车400是用于进行图7的第一混合工序及敷平·固定工序、根据需要而添加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及/或添加新沥青的工序的车辆。搅拌车400具备一台混合装置410,其将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以及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均匀混合,生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一组搬入/搬运/排出装置421、422、423,其与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的后部排出口连续;两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其将该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及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分别敷平并固定;贮存部451其用于贮存添加到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中的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贮存部452,其用于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
从配合设计车300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下部排出且配置于路面上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和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而言,在根据需要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沥青的基础上,从与路面对置而设于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前部的取入口411取入。通过由混合装置410将它们均匀混合,生成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下层部不透水性层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生成该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混合装置410使用叶片式拌和机,但该混合装置410只要是能够将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和根据需要而添加的新材料、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沥青均匀混合的装置即可。在混合装置410中生成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从设于该混合装置410后方部的两组敷平/固定装置中前方的敷平/固定装置430之前配置于路面上。
为了将在配合设计车300中生成的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搬入搅拌车400中,在该搅拌车400上设置与该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的排出口连续的搬入装置421。通过该搬入装置421从搅拌车400前部搬入的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被搬运装置422搬运,在通过该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上部后,从设于该混合装置410后方部的两组敷平/固定装置中后方的敷平/固定装置440之前配置于路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搬运装置为带式输送机,但只要是能够以所希望的速度搬运再生中粒料的装置即可,例如棒料进给器、平板输送机、螺杆等。
在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中,有时与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再生中粒料的情况相同,基于事前的性状分析结果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改性剂等新的沥青。在本实施例中,在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前方部设置用于贮存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451和用于贮存新沥青的贮存部452。贮存于贮存部451、452的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的沥青分别通过从该贮存部延伸的配管添加到配置于路面上的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中。另外,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及改性剂等新的沥青的贮存部的位置不限于混合装置410的前方部,只要是在混合装置410中将再生细粒料及再生粗粒料和根据需要添加的新材料均匀混合之前的任一处,能够添加再生用添加剂及/或新的沥青的位置设置贮存部即可。因此,如果是再生用添加剂的情况,则也可以将贮存部设置在例如碾磨车200的磨辊装置222的后方部、配合设计车300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后方部、及/或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附近,由此通过配管,将再生用添加剂添加到被磨辊装置222搅动后的沥青混合物、及/或由配合设计装置310分级并计量后的再生粗粒料及再生细粒料中。另外,若是新沥青的情况,则也可以将贮存部设置在例如配合设计车300的配合设计装置310的后方部及/或配合设计车300的混合装置320附近,由此通过配管,将新沥青添加到由配合设计装置310分级并计量后的再生粗粒料及再生细粒料中。
配置于路面上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及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都配置在作业宽度的路面中央部附近,通过设于搅拌车400的混合装置410后方部的两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分别搅动扩宽到规定的宽度,然后敷平、固定。两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分别由一组螺旋钻431、441及刮板432、442构成。配置于路面上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首先由两组敷平/固定装置中前方的敷平/固定装置430的螺旋钻431搅动扩宽到固定的宽度并敷平后,通过设于该螺旋钻431后方部的刮板432固定,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配置在利用两组敷平/固定装置中前方的敷平/固定装置430将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固定后的路面上,在利用该两组敷平/固定装置中后方的敷平/固定装置440的螺旋钻441搅动扩宽到规定宽度并敷平后,通过该螺旋钻441后方部设置的刮板442固定,形成第二沥青混合物层。另外,在不需要将再生沥青混合物层形成为双层结构时,只要仅使用两组敷平/规定装置430、440中的任一个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两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在各该装置上设置作为敷平部的螺旋钻431、441,及作为固定部的刮板432、442。但是,若能够将路面上设置的再生沥青混合物适当搅动扩宽到规定的宽度并敷平固定,则也可以改变敷平/固定装置的台数、构成各敷平/固定装置的敷平部及固定部的台数。
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及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通过设于搅拌车400上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敷平并固定。但是,只是用搅拌车400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难以完全固定,而不能直接作为再生铺设道路使用。因此,需要在将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及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分别用搅拌车400的两组敷平/固定装置430、440固定后,将该两层同时碾压,最终作为再生铺设道路完成,为了实现该目的,在本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的最尾部的搅拌车后方另外装入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也在已有方法中使用,例如可使用压路机、轮胎式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等。
权利要求
1.一种方法,在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的同时,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a.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b.搅动加热软化了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工序;c.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工序;d.使用被分级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e.将被配合设计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f.将均匀混合了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搅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及/或粒级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还包括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
3.如权利要求
1及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分级了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将分级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未使用粒级组贮存并排出的工序,将贮存的该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排出。
4.如权利要求
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分级了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向被配合设计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工序。
5.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所述工序还包括,向添加了该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改性剂等新沥青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
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均匀混合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固定而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所述工序包括,将均匀混合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上下层地敷平固定而成为双层结构的工序,将所述上下层的该下层至少形成不透水性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7.一种方法,在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的同时,在路面上将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连续地再生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其特征在于,包括a.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b.搅动加热软化了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工序;c.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工序;d.使用被分级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e.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f.均匀混合的所述工序由以下工序构成(a)通过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的一部分均匀混合而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该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不透水性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和(b)通过将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剩余全部或一部分均匀混合而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该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疏粒级沥青混合物,所述方法还包括g.将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成为不透水性的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h.在不透水性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上敷平并固定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成为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
8.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再生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是密粒级沥青混合物层、疏粒级沥青混合物层或其它沥青混合物层中的任一种。
9.如权利要求
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搅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从而成为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及/或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还包括,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
7~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所述筛选工序是将单粒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细粒料和粗粒料两种或分级成细粒料、中粒料和粗粒料三种的筛选工序。
11.如权利要求
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被分级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将被分级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未使用粒级组贮存并排出的工序,将贮存的所述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排出。
12.如权利要求
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被分级的所述多个各粒级组将所述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所述工序包括,向配合设计后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工序。
13.如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被配合设计的所述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所述工序还含有向添加了该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的再生沥青混合物中添加改性剂等新沥青的工序。
14.一种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由一边移动一边在路面上连续地再生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的预热车、碾磨车、配合设计车及搅拌车构成,其特征在于,具备a.预热车,其将加热软化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的装置与路面对置而设置;b.碾磨车,其设有将由所述预热车加热软化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且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搅动装置;c.配合设计车,其设有在前部将搅动后的所述沥青混合物挖起并搬运的装置和与该装置连续的配合设计装置,该配合设计装置含有将搬运的所述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部及对由该筛选部分级的各所述多个粒级组进行计量的计量部,将分级并计量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设于路面上;d.搅拌车,其前后设有碾泥机等混合装置和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所述碾泥机等混合装置与路面对置,在前部设有取入口,在后部设有排出口,取入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并将其均匀混合后排出,所述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位于所述混合装置后方部,将被均匀混合并排出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敷平并固定,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15.如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车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车辆,其分别与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对置而设有至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加热装置,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
16.如权利要求
14或15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碾磨车的搅动装置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研磨装置。
17.如权利要求
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碾磨车在所述搅动装置的前方部以与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对置的方式设有将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继续加热软化的加热装置,用于将该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
18.如权利要求
14及1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碾磨车的所述搅动装置的后方部及/或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的后方部或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的前方部,设有用于贮存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的贮存部,向被所述搅动装置搅动的所述沥青混合物中、及/或被所述配合设计装置分级并计量的所述沥青混合物中添加软化剂等再生用添加剂。
19.如权利要求
14及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碾磨车还具备设于前部的料斗等取入部、设于上部的输送带等搬运部以及设于后部的带有连通部的取入/搬运装置,从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之外取入以不能团粒化的温度搬入的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并将其搬运向所述配合设计车。
20.如权利要求
14~1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中包含的所述筛选部至少分级为细粒料和粗粒料或分级为细粒料、中粒料和粗粒料。
21.如权利要求
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中包含的所述计量部是对被分级成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各粒级组进行计量的计量部。
22.如权利要求
14~21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具备用于贮存分级后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的未使用粒级组的贮存装置,将贮存的所述未使用粒级组从所述贮存装置排出到所述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外。
23.如权利要求
19~22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含有从所述碾磨车的所述取入/搬运装置以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将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取入、搬运、排出的取入/搬运/排出装置,该取入/搬运/排出装置的排出部含有前后两个排出部,从前方排出部向通过所述配合设计装置而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并通过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24.如权利要求
23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车还具备用于在该车辆的所述混合装置的前方部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的贮存罐等贮存部,向通过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配合设计装置而设于路面上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沥青,并通过所述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25.如权利要求
23或24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包括碾泥机等混合装置,其设置在该车辆的所述取入/搬运/排出装置的后方排出部的附近,具有开口及排出口;输送带等搬入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混合装置与所述配合设计装置之间,将分级并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取入并搬运,向所述混合装置搬入,从所述混合装置的开口部搬入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且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通过所述混合装置将其均匀混合。
26.如权利要求
25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还具备用于在该车辆的所述混合装置的附近贮存改性剂等新沥青的贮存罐等贮存部,向由所述混合装置均匀混合的所述多个粒级组的一部分添加所述新沥青。
27.如权利要求
25或26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设计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向被分级并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的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新的沥青,将其均匀混合,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所述搅拌车的所述混合装置向被分级且计量了的所述多个粒级组中剩余的全部或一部分添加所述新的沥青混合物(新材料)及/或新的沥青,将其均匀混合,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
28.如权利要求
27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车在所述混合装置的后方部前后地设置两组螺旋钻及刮板等敷平/固定装置,第一组所述敷平/固定装置将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并固定,形成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然后,第二组所述敷平/固定装置在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上敷平并固定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形成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从而形成双层结构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29.如权利要求
28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一再生沥青混合物层是不透水性的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30.如权利要求
28所述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再生沥青混合物层是疏粒级再生沥青混合物层。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路面上将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连续再生的方法及用于该目的的自动推进车辆系统,能够利用含有如下工序的方法在使自动推进车辆系统移动的同时,在路面上将铺设的沥青混合物层连续地再生,其中,上述工序是将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合物层加热软化的工序;搅动加热软化了的该沥青混合物层,并将其保持在不能团粒化的温度,形成单粒化的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单粒化的该沥青混合物分级成多个粒级组的筛选工序;使用分级后的该多个各粒级组,将沥青混合物配合设计成再生沥青混合物的工序;将配合设计的该再生沥青混合物均匀混合的工序;将均匀混合了的该再生沥青混合物敷平固定,形成再生沥青混合物层的工序。
文档编号E01C23/12GK1993523SQ200480043681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日
发明者笠原笃, 牛尾俊介, 绪方浩二郎, 稻满广志, 后藤文夫, 阿部智行, 入江弘明, 藤井伊三美, 小野田一雄, 池田秀夫, 长井英辅, 五味笃树, 纲渕政树 申请人:格林安株式会社,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