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593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T型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T型棘轮扳手,特别是指一种伸缩施力端长度而利用可切换方位施力的T型扳手结构。
再就一般传统式T型扳手而论,其通常是一单一主体仅具单一规格(即尺寸),因此,当欲备齐较为完善的各式规格以对各式不同尺寸的六角螺帽施力时,使用者必将花费一笔不少的金钱,故而在经济性与实用性方面势将较为不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T型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系包括杆体的中间位置为结合部,两侧各自形成为操作杆,一个接杆穿过该结合部,使一端联结的棘轮组恰可组装在结合部内,该接杆另一端可以形成非圆形的驱动头或插套端口,用以插接套筒。
该操作杆上连接有可伸缩性的节杆。


图1为一简单式T型棘轮扳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平面图。
图3为另一简单式T型棘轮扳手的平面图。
图4为一省力式T型棘轮扳手的示意图。
使用时,经由棘轮组15的旋钮16来拨转决定空转方位,吾人藉由该旋钮16的指标作用即可轻易地知道反向施力的方位,如此一来,即可双手施力以驱动头17来驱转套筒20。
图3显示的实施例包括杆体11的中间位置为结合部13,两侧各自形成为操作杆14,,一个接杆12穿过该结合部13,使一端联结的棘轮组15恰可组装在结合部13内,完成另一简单式的T型棘轮扳手10。与上述实施例最大不同点在于该接杆12另端向内凹陷有非圆形的插套端口18,用以套接不同尺寸的套筒20。
图4显示另一种省力式的T型棘轮扳手10,包括杆体11的中间位置为结合部13,两侧各自形成为操作杆14,一个接杆12穿过该结合部13,使一端联结的棘轮组15恰可组装在结合部13内所组成。与上述二实施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该扳手10两侧的操作杆14上连接有可伸缩性的节杆19,用以拉开延伸双手握持的间距,进而方便吾人操作使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功效1)操控稳定对既有棘轮扳手而言,双边施力自比单边操控的方式更为平稳且容易定位。
2)省力对前案而言,为达到扭力提升,拼命锁紧压缩弹簧以提高棘轮啮合的强度,反不如本实用新型延伸施力臂长度来得省力。
3)组装流程简单为提升扭力的前案,必须众多零件组配而完成,组装流程相当繁琐;本实用新型所需零件少,组装流程相对地简易。
4)特殊环境容易施工器械车辆存在有深度较深的沟渠,既有棘轮扳手欲在此特殊环境操作,势必连接一较长的接管再插接套筒才能操作,对插套部位原本已存有间隙的套筒而言,如此长度将不利于力量的传递,甚至容易脱离掉落;反观本实用新型则可轻易施工,且减少接管这样的间接元件,致使力量传递期间无此弊端产生。
权利要求1.一种T型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系包括杆体的中间位置为结合部,两侧各自形成为操作杆,一个接杆穿过该结合部,使一端联结的棘轮组恰可组装在结合部内,该接杆另一端可以形成非圆形的驱动头或插套端口,用以插接套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杆上连接有可伸缩性的节杆。
专利摘要一种T型棘轮扳手,系在杆体的中间位置设结合部,两侧各自形成为操作杆,一个接杆穿过该结合部,使一端联结的棘轮组安装在结合部内,另一端可以形成非圆形的驱动头或插套端口来插接套筒,而操作杆上连接有可伸缩性的节杆,藉以拉开双手握持的间距,达到操作便利、省力的目的。
文档编号B25B13/46GK2593964SQ02280228
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4日
发明者徐文财 申请人:徐文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