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及其冲击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01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工具及其冲击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压力工具及气体燃烧式工具等动力工具的缓冲机构。
背景技术
空气压力工具以压縮空气驱动击打活塞,由结合在击打活塞上的 打入器击打钉、打入螺钉、卡钉等紧固件并向被打入件打出。 一般而 言,这种空气压力工具具有用于吸收击打活塞的冲击的缓冲机构。该 缓冲机构通常具有配置在击打汽缸的下方以支承击打活塞的下表面并 吸收击打活塞的冲击的筒状的缓冲器。
例如,日本专利第2876982号公报中公开了下部的内径及外径形 成得分别比上部的内径及外径大的中空圆筒形缓冲器。当对缓冲器施 加击打活塞的冲击时,压縮后的缓冲器的变形部分退避至中空部,提 高击打活塞饿冲击吸收效果。
在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76575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一种筒状的 缓冲器其上部的壁厚较厚、其外径的大小形成得与收纳部的内径基 本相同,中间部沿着收纳部下部的鼓出内表面膨胀,其下部的壁厚形 成得较薄,以便与收纳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空隙。由此,缓冲器的下 部容易变形,变形部分退避至空隙中,从而提高击打活塞的冲击吸收 效果。
日本专利第3267469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一种缓冲器其下部的 内径及外径形成得分别比上部的内径及外径大,在下部的内侧形成有 空间。当对缓冲器施加击打活塞的冲击时,缓冲器的上部向内侧变形,
4从而封闭打入器与打入器导向孔之间的间隙,对封入下部空间内的空 气进行压縮。这样一来,可以利用缓冲器的弹性和气垫的相乘效果提 高冲击吸收效果。
上述缓冲器如下设置其以上部直接支承击打活塞的下表面,把 来自击打活塞的冲击从中央部传递至下部并吸收。因此,所有的缓冲 器均具有形状上下不对称的共同结构。具体而言,其上部形成得能够
以大面积承受击打活塞的冲击,下部通过设置空间(空隙)而相对于 上部形成容易挠曲的形状。
最近的空气压力工具中出现使用比以往高很多的高压压縮空气而 高输出化的趋势。但是,可以说上述缓冲器在高输出的空气压力工具 中未必能发挥充分的缓冲功能。
由于上述缓冲器的上部均形成得以大面积承受击打活塞的冲击, 因而在受到高输出空气压力工具的击打活塞产生的强力冲击力时,上 部同时较大程度地挠曲变形。结果,有可能在上部所受到的冲击未充 分传递至容易变形的下部的状态下、即在仅上部变形、缓冲器未正常 工作的状态下来吸收冲击。
艮P,上述缓冲器无法在尽量抑制被高压驱动的击打活塞产生的冲 击急剧增大的同时吸收冲击。而且,上部的较大挠曲变形成为阻碍上 部和下部的均等挠曲变形、仅加速上部的劣化的原因。
因此,为了有效地吸收被高压驱动的击打活塞产生的冲击,不得 不使缓冲器大型化并增大其质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器的动力工 具及其缓冲机构,即使不使缓冲器大型化也可以提高冲击吸收效果及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其包括击 打汽缸、可自由滑动地收纳于击打汽缸中的击打活塞、结合在击打活 塞的下表面上的打入器以及用于缓冲驱动击打活塞以利用打入器打入 紧固件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形成于击打汽缸的下部 的收纳部和收纳于收纳部中以支承击打活塞的下表面的缓冲器。缓冲 器形成筒状,缓冲器的中央部的壁厚比缓冲器的上部及下部的壁厚厚, 上部和下部的壁厚大致相同。
根据本发明一个以上的实施例,缓冲器的形状夹着中央部是对称的。
根据本发明一个以上的实施例,中央部的内径比上部和下部的内 径小,中央部的外径比上部和下部的外径大。
根据本发明一个以上的实施例,中央部的内径为当缓冲器在击 打活塞的冲击下最大程度地变形时,中央部的内周面不与打入器接触。
根据本发明一个以上的实施例,上部和中央部的外周面与收纳部 的内表面抵接,在下部的外周面与收纳部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打钉机的纵剖面图。
图2是缓冲器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的立体图。
图4A表示被驱动的击打活塞下表面的碰撞时的变形前的缓冲器 的状态。
图4B是通过击打活塞的碰撞而被压入下方并变形的缓冲器的变
形状态。图4C是击打活塞达到下止点时的最终阶段的缓冲器的变形状态。
图6A是图5所示的缓冲器的平面图。 图6B是图5所示的缓冲器的侧面图。 图6C是沿图6B的X-X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A打钉机 1主体 6击打汽缸 7击打活塞 8打入器 15缓冲器 16收纳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打钉机A包括主体1、设在主体1的后方的把手2 以及设在主体1的下方的机头部4。主体l、把手2与机头部4一体地 设置。机头部4具有射出口3,在机头部4的后方安装用于向射出口 3 供给钉的钉仓5。在主体1内收纳有击打汽缸6和击打活塞7,在击打 汽缸6内可自由滑动地收纳击打活塞7。在击打活塞7的下表面一体地 结合打入器8,打入器8在机头部4的射出口 3内滑动。
而且,在主体1内形成空气室10,用于贮存经由把手2内部的供 给通路6从空气压縮机等压縮空气供给源(未图示)供给的压縮空气。
在将机头部4的前端按压在被打入件上后,对扳机杆11进行拉动 操作而使起动阀12工作时,头阀13进行打开动作,将空气室10内的压縮空气供给击打汽缸6内的击打活塞7。由此,击打活塞7和打入器
8被向下方驱动,将从钉仓5供给至机头部4的射出口 3的钉(未图示) 打出。
然后,利用在击打时被压縮的贮存在击打汽缸6周围的后喷室14 内的压縮空气,使击打活塞7向上移动,返回至初始的上止点位置, 以准备进行下一次打钉动作。
另外,在击打汽缸6的下端部与机头部4之间的、相当于击打活 塞7的下止点的位置处,形成了收纳部6。在收纳部6的内部收纳配置 缓冲器15 (缓冲体),以支承打钉时被向下方驱动的击打活塞7的下表面。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缓冲器15由橡胶等弹性材 料形成略微变形的中空圆筒状。缓冲器15的中央部15b的壁厚比上部 15a、下部15c的壁厚厚,并且上部15a和下部15c的壁厚形成得大致 相同。缓冲器15的中央部15b的内径比上部15a、下部15c的内径小。 即,从上部15a到中央部15b的内周面、及从下部15c到中央部15b 的内周面,以中空部的中央向上变窄的方式形成锥形。中央部15b的 外径比上部15a、下部15c的外径大。即,中央部15b的外侧部分17 以平滑的梯形突出。而且,缓冲器15夹着中央部(中央横断面p)形 成对称的形状。另外,中央部15b具有下述内径当缓冲器15与击打 活塞7的下表面碰撞而最大程度地变形时,中央部15b的内表面不会 与打入器8接触。
另外,虽然缓冲器15夹着中央横断面p对称地形成,但是在本说 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上"部15a、"下"部15c进行区分。
另一方面,收纳部16的上部16a的内径比中央部16b和下部16c 的内径小。从上部16a连续到中央部16b的内表面18,具有沿着从缓
8冲器15的上部15a连续到中央部15b的外周面的反翘形状。而且,下 部16c的与中央部16b连续的部分的内径与中央部16b的内径大致相 同。下部16c的下端部20附近的内径变小,下端部20的内径与上端部 19的内径大致相同。
当缓冲器15被收纳在收纳部16内时,缓冲器15的上部15a和中 央部15b的外周面与收纳部16的上部16a和中央部16b的内周面基本 抵接,在缓冲器15的下部15c的外周面与收纳部16的下部16c的内周
面之间形成了空间s。
另外,作为缓冲器的对称形状,也可以是通过使缓冲器中央部的 内径与上下部的内径相同而使内周面形成直线状的对称形状。
如图4A所示,缓冲器15在收纳于收纳部16内的状态下将击打活 塞7的下表面21挡止在相当于击打活塞7的下止点的位置处。缓冲器 15的内周面与打入器8分离,以容许打入器8的移动。缓冲器15的下 部15c配置在与击打汽缸6的下方开口部隔开微小间隙的位置处。
在打入钉之际,当被压縮空气驱动而下降的击打活塞7的下表面 21碰撞到缓冲器15的上部15a时,缓冲器15如图4A所示地开始挠曲、变形。
随着击打活塞7进一步下降,薄壁的上部15a收縮而压縮变形。 如图4B所示,由于缓冲器15的下部15c的壁厚也较薄,所以上部15a 所受到的冲击被瞬间地从中央部15b传递到下部15c,下部15c也一边 压縮变形一边吸收冲击。由于上部15a—边压縮变形一边沉入下方,所 以在上部15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收纳部16的中央部16b的内周面之 间形成了空间sl。如图4C所示,当击打活塞7进一步下降时,空间sl 被向外侧鼓出的上部15a填塞。相对于此,由于缓冲器的中央部15b 的壁厚较厚,所以不易变形。因此,缓冲器15最终变形为整体厚度基本相同。缓冲器15的厚度被如下设定,当击打活塞7到达图4C所示
的下止点时,其被压縮至受到冲击前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15的上部15a与收纳部16 之间没有间隙,所以在受到来自击打活塞7的冲击时,近下部变形。 中央部15b由于壁厚较厚,所以几乎不会变形。因此,上部15a受到的 冲击被立即传递给缓冲器的下部15c。由于在缓冲器15的下部15c与 收纳部16之间形成了空间s,所以下部15c容易变形。因此,即使压 縮空气的压力相当高,缓冲器15也可以瞬间地整体变形,从而切实地 吸收冲击。
另外,缓冲器的形状不限于第一实施例的形状。例如缓冲器的外 形可以是八边形、十边形等多边形。
第二实施例
图5至图6C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15。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 15,除了外周面的形状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的缓冲器15相同。g卩,缓 冲器15形成筒状,缓冲器15的中央部15b的壁厚比上部15a、下部15c 的壁厚厚,上部15a、下部15c的壁厚大致相同。缓冲器15的中央部 15b的内径比上部15a、下部15c的内径縮小,缓冲器15的内周面形成 锥形。另外,缓冲器15的外周面形成正八边形形,上半部23a和下半 部23b在以正八边形的中央为轴的旋转方向上相对地偏移22.5度。
虽然缓冲器15的上部15a和下部15c相对地偏移22.5度,但是若 进一步偏移22.5度,则上部15a的外周面与下部15c的外周面的各个 角对齐。因此,上部15a与下部15c大致为夹着中央横断面p对称的形 状。因此,可以从任意端部插入到打钉机A的收纳部16内。而且,由 于在收纳于收纳部16内的状态下不易因旋转产生位置偏差,因而稳定。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缓冲器15,虽然当受到击打活塞7的冲击时,200780029650.7
缓冲器15的上部15a变形,但是由于八个角部发挥类似于加强筋的作 用,因而容易沿纵向产生变形。即,上部15a几乎不会横向扩展,而是 整体朝下压縮变形。另外,中央部15b的壁厚较厚,可以确保足够吸 收冲击能量的质量,因而几乎不会变形。因此,上部15a受到的冲击被 立即传递给下部15c,下部15c也压縮变形。因此,即使压縮空气的压 力相当高,缓冲器15也可以瞬间地整体变形,从而切实地吸收冲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实施例中的缓冲器15,可以达 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由于缓冲器15的上部15a和下部15c的壁厚较薄,所以上部15a 受到的冲击被立即传递给缓冲器15的下部15c,上部15a和下部15c 变形。因此,可以在缓冲器15的上下均衡地吸收击打活塞7的冲击力 的急剧增大。因此,即使压縮空气的压力相当高,缓冲器15也可以瞬 间地整体变形,从而切实地吸收冲击。
缓冲器15的挠曲变形是不会偏靠某一部分的整体均匀的均衡变 形。因此,几乎不会产生仅一部分劣化加速、导致缓冲器15的耐久性 降低的现象。而且,由于中央部15b的壁厚形成得较厚,可以确保足 够吸收冲击能量的质量,因而即使不使缓冲器15大型化,也可以获得 防止发生所谓粘底现象(底付S現象)的冲击机构。
由于缓冲器的中央部15b形成如下程度的内径当在击打活塞7 的冲击下最大程度地变形时,缓冲器的中央部15b不会与打入器8接 触,所以缓冲器的中央部15b不会因与打入器8的接触摩擦而劣化或 破损。
而且,由于缓冲器15的上部15a、下部15c的形状夹着中央部(中 央横断面p)而对称地形成,所以在将缓冲器15配置在收纳部16中时, 不必区分上下。即,从任意端部将缓冲器15插入到收纳部16中,也
11可以收纳于准确的位置上。相对于此,以往的缓冲器由于上部与下部 的形状不同,因而若弄错,则有发生事故的危险。
缓冲器15的中央部15b的壁厚形成得较厚,可以确保足够的质量, 而且中央部15b的内周面的直径以锥形縮小。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
在缓冲器15受到来自击打活塞7的冲击时缓冲器15的上部15a与下部 15c向内侧较大程度地弯入而局部破损等现象。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以利用压縮空气的空气压力工具为 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缓冲器15用于气体燃烧式工具等中时也 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虽然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技 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及范围的条件下进行各种 变更或修正。
本申请基于2006年8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 2006-228465),在此引用其内容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器的动力工具及其缓冲机构,即使不使 缓冲器大型化,也可以提高冲击吸收效果及耐久性。
1权利要求
1. 一种动力工具的缓冲机构,其包括击打汽缸、可自由滑动地收纳于击打汽缸中的击打活塞以及结合在击打活塞的下表面上的打入器,并且支承驱动击打活塞以利用打入器打入紧固件时被驱动的击打活塞的下表面,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击打汽缸的下部的收纳部和收纳于所述收纳部中以支承所述击打活塞的下表面的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形成筒状,所述缓冲器的中央部的壁厚比所述缓冲器的上部及下部的壁厚厚,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壁厚大致相同。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缓冲器的形状夹着所述中央部是对称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中央部的内径比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内径小,所述中央部的外径比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外径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中央部的内径为当所述缓冲器在所述击打活塞的冲击下最大程度地变形时,所述中央部的内周面不与所述打入器接触。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上部和所述中央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抵接,在所述下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
6. —种动力工具,其包括击打汽缸、可自由滑动地收纳于所述击打汽缸中的击打活塞、结合在所述击打活塞的下表面上的打入器以及用于缓冲驱动所述击打活塞以利用所述打入器打入紧固件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击打汽缸的下部的收纳部和收纳于所述收纳部中以支承所述击打活塞的下表面的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形成筒状,所述缓冲器的中央部的壁厚比所述缓冲器的上部及下部的壁厚厚,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壁厚大致相同。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缓冲器的形状夹着所述中央部是对称的。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中央部的内径比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内径小,所述中央部的外径比所述上部和下部的外径大。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中央部的内径为当所述缓冲器在所述冲击下最大程度地变形时,所述中央部的内周面不与所述打入器接触。
10.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机构,其中,所述上部和所述中央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抵接,在所述下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部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及其缓冲机构。动力机构包括击打汽缸、可自由滑动地收纳于击打汽缸中的击打活塞、结合在击打活塞的下表面上的打入器以及用于缓冲驱动击打活塞以利用打入器打入紧固件时的冲击的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形成于击打汽缸下部的收纳部和收纳于收纳部中以支承击打活塞的下表面的缓冲器。缓冲器形成筒状,缓冲器的中央部的壁厚比缓冲器的上部及下部的壁厚厚,上部和下部的壁厚大致相同。
文档编号B25C7/00GK101500760SQ200780029650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24日
发明者新井利道, 星野享道, 粟饭原泰宣 申请人:美克司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