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4717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动力工具。特别是涉及用于把持便携式动力工具 的构造。
背景技术
本发明根据2007年5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 - 12卯89 号公报、以及2008年4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 - 97153号 公报主张优先权。在本说明书中通过参照援用上述申请的所有的内容。
在专利文献l、 2中公开了便携式动力工具。该动力工具具备用于使 改锥头旋转的马达和收纳该马达的壳体。在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 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 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壳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 将第 一手指和第二手指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
根据专利文献l、 2所记载的构造,利用者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 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后端槽中,并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一 对侧面槽中,由此,能够从后端面直接把持壳体。当直接从后端面把持 壳体时,容易沿着工具的旋转轴施加力,利用者能够强力地将动力工具 按压在工件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167785号^^才艮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 - 123086号公报
根据上述的现有的动力工具,利用者通过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 能够强力地将动力工具按压在工件上。但是,当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 时,当将动力工具提起时或者使动力工具向上扬起时,利用者较强地感 觉到动力工具的重量。因此,在现有的动力工具中,例如当进行长时间 的作业时,存在利用者容易疲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是在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的 情况下利用者也不易疲劳的便携式的动力工具。
本发明所涉及的动力工具具备使工具旋转的驱动源和收纳驱动源 的壳体。在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
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壳体的两 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 在这一对侧面槽中。
根据该动力工具,利用者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 在后端槽中,并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一对侧面槽中,由此 能够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通过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利用者能够 强力地将动力工具按压在壳体上。
在上述动力工具中,优选在至少一方的侧面槽中形成有深度变化部 分,该深度变化部分的深度随着靠近壳体的后端面而变浅。
在上述深度变化部分中,侧面槽的表面朝工具侧倾斜。由此,当利 用者对动力工具施加拉力时,能够防止第一手指以及/或者第二手指沿 着侧面槽滑动。
除了上述深度变化部分之外,优选在至少一方的侧面槽中形成有深 度大致恒定的深度恒定部分,该深度恒定部分形成在比深度变化部分靠 近工具侧的位置。
当利用者对动力工具施加推力时,如果利用者的指尖位于侧面槽的 深度变化部分,则利用者的指尖容易沿着侧面槽滑动。因此,优选在比 深度变化部分靠近工具侧的范围中使侧面槽的深度大致恒定。
优选在至少一方的侧面槽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根据该构造,能 够在侧面槽的表面和第一手指以及/或者第二手指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
力。利用者能够容易地将动力工具提起。
在上述的动力工具中,优选形成在壳体上的后端槽越靠近壳体的后 端越深。根据该构造,配置在后端槽中的利用者的虎口部切合地嵌入后端槽 中。由于能够防止虎口部从后端槽脱离,因此能够使利用者较轻地感觉 到动力工具的重量。
在上述的动力工具中,优选在后端槽的上部形成有从壳体突出的凸 缘部。,优选该凸缘部越靠近壳体的后端突出碍越大。
根据该构造,凸缘部从上方与配置在后端槽中的虎口部抵接。由于 虎口部被保持在后端槽内,因此能够使利用者较轻地感觉到动力工具的 重量。


图l是从侧方观察电钻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电钻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从侧方观察壳体的钻头相反侧的部分的图。
图4是从钻头相反侧观察壳体的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把持电钻的情形的图(推压时)。
图7是沿着图6中的vn-vn线的剖-现图。
图8是示出把持电钻的情形的图(拉拽时)。
图9是电动改锥的一方的侧视图。
图IO是电动改锥的另一方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电动改锥的后端部的图。
图12是从下方朝上观察电动改锥的后端部的图。
图13是示出利用者把持电动改锥的情形的图。
图14是沿着图13中的XIV - XIV线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壳体主体部的一方的侧面的图。 图16是示出壳体主体部的后端部的图。
图n是沿着图15中的xvn- xvn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列出以下说明的实施例的主要的特征。
(特征l)壳体具备沿着工具的旋转轴延伸的壳体主体部和从壳体 主体部延伸的把手部。在壳体主体部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 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 端槽中。在壳体主体部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 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把手部设置在比工具的 旋转轴靠近下方的位置,侧面槽和后端槽设置在比工具的旋转轴靠近上 方的位置。
(特征2)在把手部上设置有触发开关。利用者在将第一手指和第
二手指配置在一对侧面槽中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第四手指以及/或者第五 手指对触发开关进行操作。
(特征3) —对侧面槽构成为镜面对称。
(特征4)在一对侧面槽中形成有多个突起。多个突起设置在深度 变化部分和深度恒定部分的双方中。多个突起由比壳体软且摩擦系数比 壳体大的材料形成。多个突起例如能够由弹性体形成。
(特征5)在后端槽中设置有比壳体的材料软的片材。
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例的电钻进行说明。第一实施例的电钻是便携 式的动力工具,特别是在开孔作业中使用的动力工具。
图1示出从侧方观察第一实施例的电钻10的外观。图2示出图1
8所示的电钻10的剖视图。如图1、图2所示,电钻10具备马达22;工具夫套18,通过马达22使该工具夹套18碌转;以及减速齿轮26,其将来自马达22的转矩放大并传递到工具夹套18。作为开孔工具的钻头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工具夹套18上。电钻10能够在木材、金属材料、混凝土材料等上形成孔。并且,电钻IO具备锤击机构24,其将马达2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对安装在工具夹套18上的钻头20施加冲击力。电钻10例如在进行錾凿作业时等能够选择性地使锤击机构24发挥功能。
电钻10具备收纳马达22、锤击机构24以及减速齿轮26等的壳体12。壳体12主要由硬质塑料形成。壳体12具备沿着钻头20的旋转轴A-A延伸的大致柱形状的壳体主体部12a和从壳体主体部12a的钻头相反侧(在图1、 2中为右侧)的端部延伸的把手部12b。把手部12b朝图1、图2中的下方延伸,并与钻头20的旋转轴A-A成规定的角度。壳体12整体形成大致L字形状。作为电钻10的起动开关的触发开关14 i殳置在把手部12b上。并且,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2a的钻头侧(在图1、 2中为左侧)的端部上设置有侧把手16。侧把手16朝图1的近前方向延伸。
以下,将钻头20的旋转轴A-A称为工具旋转轴A-A,将壳体主体部12a的钻头侧(在图1、 2中为左侧)的端部称为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部,将壳体主体部12a的钻头相反侧(在图1、 2中为右侧)的端部称为壳体主体部12a的后端部。
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2a的侧面上形成有槽30,该槽30从壳体主体部12a的后端部沿着工具旋转轴A-A延伸。在图1中,槽30形成在比工具旋转轴A-A靠近上方的位置。另外,并不需要槽30的整体都位于比工具旋转轴A-A靠近上方的位置,只要至少槽30的最深部位于比工具旋转轴A - A靠近上方的位置即可。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槽30也形成在图1中未图示的相反侧的侧面上。形成在壳体主体部12a的侧面上的一对槽30在比工具旋转轴A-A靠近上方的位置相互对称地形成(参照图4)。
在一对槽30中形成有多个突起40。突起40由比壳体12软的材料形成。并且,突起40由摩擦系数比壳体12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利用弹性体形成突起40。并且,在壳体主体部12a的后端面(图1中的右侧端面)上形成有相互连接一对槽30的槽50。突起40不仅形成在一对槽30中,也形成在位于一对槽30的下方的范围中。
以下,将形成在壳体主体部12a的侧面上的槽30称为侧面槽30,将形成在壳体主体部12a的后端面上,的槽50称为后端槽50。
参照图3 -图5对形成在壳体主体部12a上的一对侧面槽30和后端槽50进行说明。图3示出壳体12的钻头相反侧的大致一半部分。图4示出从钻头相反侧观察壳体12的图。图5示出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如图3-图5所示, 一对侧面槽30和后端槽50构成以描绘大致U字的方式延伸的连槽。 一对侧面槽30和后端槽50的截面形状形成凹曲面。
如图5所示, 一对侧面槽30能够分别根据其深度D划分成第一部分32、第二部分34以及第三部分36。第一部分32是深度D大致恒定的部分。第一部分32位于比第二部分34靠近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钻头侧)的位置。第二部分34是深度D随着从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靠近后端侧而变浅的部分,以表面朝向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的方式倾斜。第二部分34位于比第三部分36靠近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钻头侧)的位置。第三部分36是深度D大致恒定的部分。第三部分36的深度D比第一部分32的深度D浅。
在一对侧面槽30的第一部分32和第二部分34中设有上述的多个突起40。并且,在后端槽50中设有由弹性体形成的变形片52。变形片52比壳体12软,并且摩擦阻力比壳体12高。
图6、图7示出利用者把持电钻10的情形。如图6、图7所示,利用者将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配置在一对侧面槽30中,将第三手指303配置在壳体主体部12a的側面上,将第四手指304以及/或者第五手指305配置在把手部12b上,从而能够切合地把持电钻10。此时,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之间的虎口部306贴合在后端槽50上。
如图7所示,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的指尖301a、 302a位于一对侧面槽30的第一部分32。指尖301a、 302a的位置根据利用者的手300的大小而变化。在本实施例的电钻10中,由于第一部分32的深度设计成大致怛定,因此无论利用者的手300的大小*何都能够正确地把持电钻10。触发开关14由第四手指304以及/或者第五手指305操作。另外,利用者能够利用另一方的手把持侧把手16。
在图6、图7所中的把持姿态下,利用者的手300位于:f具旋转轴A-A上。因此,利用者能够沿着工具旋转轴A-A以较大"力推压电钻10。利用者容易强力地将电钻20按压在工件上,即便是在比较硬的工件上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孔。
利用者在通过电钻IO形成孔之后,需要将钻头20从形成的孔中拔出。为了将钻头20从形成的孔中拔出,需要沿着工具旋转轴A-A较为强力地拉拽电钻10。图8示出沿着工具旋转轴A-A对电钻10施加拉力的情形。图8是与图7对应的图。对比图7、图8可以清楚,在对电钻10施加推力和施加拉力的情况下,第一手指101和第二手指102的指尖301a、 302a的位置变化。如图8所示,当对电钻IO施加拉力时,利用者能够使第一手指301以及第二手指302的指尖301a、 302a分别位于槽30的第二部分34。如前面所说明了的那样,在槽30的第二部分34中,其深度D随着从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靠近后端侧而变浅,且以表面朝向壳体主体部12a的前端侧的方式倾斜。进一步,在槽30的第二部分34形成有多个突起40。因此,利用者能够沿着工具旋转轴A - A以较大的力拉拽电钻10,而不会使第一手指301以及第二手指302滑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钻头20从形成的孔中拔出。
利用者除了利用图6 -图8所示的把持姿态保持电钻IO之外,也可以利用所有的手指301 -305把持把手部12b来保持电钻10。即^f更在该情况下,利用者也能够同时利用另一方的手把持侧把手16。
以上对第一实施例的电钻IO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不过是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举例示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
例如,形成在一对侧面槽30中的突起40除了如上述的实施例那样形成点状之外,例如也可以像指紋那样形成线状。并且,例如在利用者带着较厚的手套进行作业的情况下,利用比壳体12硬的材料形成突起40更加有效。
第一实施例的电钻10中利用的技术能够应用在其他的各种动力工具中。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并不会由于动力工具的驱动源的种类(电动马达、加压流体马达、内燃机)或者动力工具的作业用途(开孔、紧固、錾凿〗而失去其作用效果。
(第二实施例)
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改锥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电动改锥是便携式的动力工具,是主要用于进行紧固作业的动力工具。
图9示出电动改锥110的一方的侧碎见图。图10示出电动改锥110的另一方的侧视图。图111示出电动改锥110的后视图。
如图9所示,电动改锥110具备壳体112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2上的工具夹套114。作为螺钉的紧固工具的改锥头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工具夹套114上。工具夹套114由内置在壳体112中的马达(省略图示)驱动着旋转。
壳体112主要由硬质塑料形成。壳体112整体形成大致L字状。壳体112具备壳体主体部116和把手部120。壳体主体部116从位于工具夹套114侧的前端部116a沿着工具夹套114的旋转轴A - A延伸到位于工具夹套114相反侧的后端部116b。此处,工具夹套114的旋转轴A-A等同于安装在工具夹套114上的改锥头的旋转轴。 以下,有时将工具夹套114的旋转轴A - A称为工具旋转轴A - A。
把手部120从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以与壳体主体部116成角度的方式延伸。如图9、 IO所示,壳体112整体形成大致L字状的形状。在把手部120上设有用于起动电动改锥110的触发开关118。
如图8、图9、图10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各侧面116c、 116d上分别形成有侧面槽131、 133。侧面槽131、 133设置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各侧面116c、116d中的后端部116b侧的部分。形成在一方的侧面116c上的侧面槽131从前端131a到后端131b沿着工具旋转轴A - A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同样,形成在另一方的侧面116d上的侧面槽133从前端133a到后端133b沿着工具旋转轴A - A大致直线状地延伸。 一对侧面 槽131、 133夹着壳体主体部116相互对称地形成。
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上形成有后端槽132。后端槽132 的一端132a与一方的侧面槽131的后端131b相连,后端槽132的另一 端132b与另一方的侧面槽13f3的后端133b相连。即, 一对侧面槽13,1、 133通过后端槽132相互连"。 一对侧面槽131、 133和后端槽132形成 从壳体主体部116的一方的侧面116c通过后端部116b延伸到另一方的 侧面116d的连槽。
侧面槽131、 133以及后端槽132形成在比工具夹套114的旋转轴 A-A靠近上方的位置。但是,并不是侧面槽131、 133以及后端槽132 的整体位于比旋转轴A-A靠近上方的位置,而是侧面槽131、 133以 及后端槽132的最深部于比工具旋转轴A-A靠近上方的位置。
图12示出从下方朝上观察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的图。如 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上, 在后端槽132的上部形成有凸缘部140。凸缘部140在后端槽132开口 的方向(电动改锥110的侧方以及后方)呈凸缘状地伸出。
图13、图14示出利用者用右手300把持电动改锥110的情形。如 图13、图14所示,利用者的第一手指301配置在一方的侧面槽131中, 第二手指302配置在另一方的侧面槽133中。利用者的第三手指303配 置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另一方的侧面116c上。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 指302之间的虎口部306配置在后端槽132中。并且,利用者的第四手 指304和第五手指305配置在把手部120的触发开关118上。这样,在 本实施例的电动改锥110中,能够形成利用者直接把持壳体主体部116 的后端部116b的把持姿态。
在图13、图14所示的把持姿态中,利用者的手300位于工具旋转 轴A-A上。因此,利用者能够沿着工具旋转轴A-A以较大的力推压 电动改锥IIO。利用者容易强力地将改锥头按压在工件上,即便是比较 硬的工件也能够容易地拧入螺钉。
另外,利用者除了釆用图13、图14所示的把持姿态之外,还能够
13采用用所有的手指301 -305把持把手部120的姿态。
下面,参照图15、图16、图17对形成在壳体主体部116上的侧面 槽131、 133和后端槽13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图15示出壳体主体部 116的一方的侧面116c。图16示出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图
n示出沿着辱15中的xvn- xvn线的剖视图。
在形成于壳体主体部116的侧面116c、 116d上的侧面槽131、 133 中形成有多个突起150。各个突起150形成V字形状,突起150的两端 150a位于壳体主体部116的前端部116a侧,突起150的中间部150b位 于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部116b侧。当利用者把持电动改锥110时, 利用者的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抵接在这些突起150上。利用者 的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卡定在这些突起150上,能够防滑。
如前面所说明了的那样,在后端槽132的上部形成有朝外侧伸出的 凸缘部140。由此,后端槽132的上缘132e也朝外侧较大地伸出。如图 15、图16所示,在后端槽132中,其上缘132e比下端132f从壳体主体 部116突出地更大。另外,如图15所示,在后端槽132的一部分中, 其下端132f并未明确地划定。但是,在后端槽132中其表面弯曲成凹 状,在比后端槽132靠近下部的位置其表面弯曲成凸状。因此,后端槽 132的下端132f是表面的弯曲方向变化的拐点。
如图17所示,后端槽132的上缘132e比侧面槽131、 133的上缘 131e、 133e从壳体主体部116突出地更大。详细地说,后端槽132的上 缘132e越靠近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侧(即越靠近后端槽132的中央) 突出地越大。由此,后端槽132的深度D越靠近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 (即越靠近后端槽132的一端132a和另一端132b的中间位置)越深。 另外,此处所说的后端槽132的深度D意p未着从后端槽132的上缘132e 到最深部的深度。具体而言,在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中,设后端槽132 的深度D 1在6亳米以上,则在凸缘部140从壳体主体部116的侧方最 大地突出的位置140s处,优选使后端槽132的深度D2在2亳米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设壳体主体部116的后端处的深度D1为7毫米,设凸 缘部140从壳体主体部116的侧方最大地突出的位置140s处的深度D 2 为3亳米,在从前者的位置到后者的位置之间使后端槽132的深度D连 续地减少。根据上述的后端槽132的构造,当利用者以图13、图14所示的方 式把持壳体主体部116时,通过凸缘部140从上方覆盖第一手指301和 第二手指302之间的虎口部306。由此,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 之间的虎口部306被切合地保持在后端槽132内。在图13、图14所示 的把持姿态下,容易对电动改锥110施加推力,另一方面,在^f吏电动改 锥110向上扬起的情况下,容易较强地感觉到电动改锥110的重量。此 时,如果虎口部306被切合地保持在后端槽132内,则利用者能够较轻 地感觉到电动改锥110的重量,能够长时间地持续把持电动改锥IIO。
如图17所示,在后端槽132中设有由弹性体形成的片材160。片材 160比壳体112的材料软,并且摩擦阻力比壳体112高。
根据该构造,当利用者将第一手指301和第二手指302之间的虎口 部306配置在后端槽132中时,该虎口部306沉入片材160中,从而虎 口部306被可靠地切合地在后端槽132内。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电动改锥110中,即便是在直接把持壳体 主体部116的姿态(参照图13、图14)下,利用者也能够切合地把持 电动改锥110。由此,能够进行提起电动改锥110的动作或者使电动改 锥110向上扬起的动作而不会感觉到较强的负担。本实施例的电动改锥 IIO对利用者来说容易操作,能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以上对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改锥IIO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不过是 示例,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 以上举例示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
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改锥中实施的技术能够应用在其他的各种动力 工具中。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并不会由于动力工具的驱动源的种类(电 动马达、加压流体马达、内燃机)或者动力工具的作业用途(开口、紧 固、錾凿)而失去其作用效果。
特别地,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改锥IIO中的与后端槽以及凸缘部相关 的构造也能够适当地应用在第一实施例的电钻中。
在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说明了的技术要素能够单独地或者通过各 种组合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并不限于申请时的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组合。本说明书或者附图中举例示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到多个目的,达到 其中的一个目的自身也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动力工具具备驱动源,其使工具旋转;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驱动源,在所述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在所述一对侧面槽中的至少一方中形成有深度变化部分,该深度变化部分的深度随着靠近壳体的后端面而变浅。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度变化部分形成在所述一对侧面槽的双方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侧面槽中的至少一方中形成有所述深度变化部分和深 度恒定部分,所述深度恒定部分以大致恒定的深度从该深度变化部分朝 工具侧延伸。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一对侧面槽中的至少一方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侧面槽的深度变化部分中。
6、 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由比所述壳体软的材料形成。
7、 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 征在于,所述突起形成从其两端部到中间部朝壳体的后端侧变位的V字形状。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 征在于,所述后端槽越靠近所述壳体的后端越深。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 征在于,所述后端槽的上侧的缘部比下侧的缘部突出。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 征在于,所述后端槽的深度在所述壳体的后端处为6亳米以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后端槽的上部形成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凸缘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越靠近所述壳体的后端突出得越大。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 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槽和所述一对侧面槽连成连槽。
14、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具备驱动源,其使工具旋转;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驱动源,在所述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笫二手指分别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所述后端槽越靠近所述壳体的后端越深。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槽的上侧的缘部比下侧的缘部突出。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槽的深度在所述壳体的后端处为6亳米以上。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后端槽的上部形成有从壳体突出的凸缘部。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越靠近所述壳体的后端突出得越大。
19、 一种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工具具备驱动源,其使工具旋转;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驱动源,在所述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 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在所述后端槽的上部形成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凸缘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越靠近所述壳体的后端突出得越大。
全文摘要
动力工具具备使工具旋转的驱动源和收纳所述驱动源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位于工具相反侧的后端面上形成有后端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之间的虎口部配置在该后端槽中。在所述壳体的两侧面上形成有一对侧面槽,利用者能够将第一手指和第二手指分别配置在这一对侧面槽中。在所述一对侧面槽中的至少一方中形成有深度变化部分,该深度变化部分的深度随着靠近壳体的后端面而变浅。根据该构造,即便是在直接从后端面把持壳体的情况下,利用者也能够容易地将动力工具提起或者使其向上扬起。
文档编号B25F5/02GK101678548SQ20088001586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5日
发明者宫泽正道, 蜂须贺智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