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旋转操纵箱用部件。
背景技术:
铰链是日常生活生产用常用的一种产品,电梯使用的旋转操纵箱也需要使用铰链安装箱门。现有市面上常见的铰链有两种,包括不锈钢铰链以及具有四向调节的调节铰链。旋转操纵箱在选用上述铰链时,存在以下问题:使用不锈钢铰链时,存在精度较差的问题,安装后容易移位,同时无法上下调节,当加工出现误差时对于操纵箱实现旋转开启有很大障碍;使用调节铰链时,由于电梯旋转操纵箱尺寸限制,会占用较大的箱内空间,不适合用于电梯旋转操纵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铰链,既确保铰链体积较小,适合安装在电梯旋转操纵箱内,还具有竖向调节功能,确保箱门正常开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可调节铰链,包括通过转轴铰接的合页组件,所述合页组件包括一与转轴连接的主合页以及一受转轴控制的副合页,所述转轴与主合页螺接配合并调节所述副合页的位置。转轴通过螺接主合页实现推动副合页沿转轴轴向运动,既使得主合页与副合页间的相对位置满足箱体与箱门间开关配合需要,还有效缩减铰链体积,满足电梯旋转操纵箱狭小空间的装配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主合页的铰接边两侧分别设有一主套环以及一螺接环,所述副合页的铰接边中部设有可匹配插入所述主套环和螺接环间且与转轴轴向联动的副套环,所述转轴依次穿过主套环、副套环并螺接在所述螺接环内。主套环和螺接环起到限制副套环轴向移动的作用,主套环还起到引导转轴轴向移动的作用,确保转轴与螺接环同轴连接,实现主合页和副合页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套环内腔直径大于所述副套环内腔直径,所述转轴侧壁设有一径向台阶环面,所述转轴的小径段穿过副套环并使得所述台阶环面抵触在所述副套环朝向主套环一侧的端面上。转轴小径段可以依次穿过主套环、副套环以及螺接环,大径段穿过主套环后利用所述台阶环面抵触在副套环的端面上,转轴与螺接环配合实现台阶环面向上移动,进而实现箱门竖向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的小径段外端设有一与所述螺接环匹配的螺纹段。转轴通过螺纹段与螺接环配合实现升降。
作为优选,所述螺纹段中部设设有一限转段,所述限转段的径向截面呈多边形,所述螺接环的侧壁上穿设一螺钉,所述转轴通过所述螺钉与所述限转段配合实现在限转状态和调节状态间切换。限转段表面具有多个围合的平面,通过螺钉抵触在任一平面上来限制转轴转动,进而确保主合页和副合页间相对位置固定,在调节后始终定位在预设工位上。
作为优选,所述限转段的轴向长度为6mm。限转段随着转轴一起升降,所以限转段的长度应满足转轴升降时与螺钉配合的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转轴的大径段外端设有旋转握柄,所述握柄直径大于所述主套环内腔直径。使用者通过旋转握柄来控制转轴与螺接环配合,握柄与主套环端面配合起到限制转轴过度上升的作用,保证螺钉始终在限转段内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主套环内腔直径大于转轴大径段直径,所述转轴大径段直径大于所述副套环内腔直径,所述副套环内腔直径大于转轴小径段直径。通过上述设置,实现转轴既能驱动副合页上升,还能与副套环配合作独立转动,两者在周向旋转上不联动。
作为优选,所述主套环和螺接环间距离大于所述副套环的轴向长度。副套环在插入主套环和螺接环间的空间后仍留有轴向移动的间隙,确保副合页具有升降运动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主合页和副合页均为铸造件。采用铸造工艺加工,有效提高主合页和副合页的结构强度,防止因外力作用而撕裂损坏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转轴通过螺接主合页实现推动副合页沿转轴轴向运动,既使得主合页与副合页间的相对位置满足箱体与箱门间开关配合需要,还有效缩减铰链体积,满足电梯旋转操纵箱狭小空间的装配要求。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 为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3 为主合页结构示意图;
图4 为副合页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转轴,2、主合页,3、副合页,4、主套环,5、副套环,6、螺接环,7、台阶环面,8、螺纹段,9、限转段,10、螺钉,11、握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调节铰链,由通过转轴1铰接的合页组件组成,所述合页组件包括一与转轴1连接的主合页2以及一受转轴1控制的副合页3,所述转轴1与主合页2螺接配合并调节所述副合页3的位置。
在实际操作中,转轴1既起到连接主合页2和副合页3的作用,还起到调节副合页3位置的作用,箱体和箱门通过铰链安装后,通过铰接副合页3位置使得箱门和箱体高度匹配,且顺畅开合。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主合页2的铰接边两侧分别设有一主套环4以及一螺接环6(如图3所示),所述副合页3的铰接边中部设有可匹配插入所述主套环4和螺接环6间且与转轴1轴向联动的副套环5(如图4所示),所述转轴1依次穿过主套环4、副套环5并螺接在所述螺接环6内。所述主套环4内腔直径大于所述副套环5内腔直径,所述转轴1侧壁设有一径向台阶环面7(如图2所示),所述转轴1的小径段穿过副套环5并使得所述台阶环面7抵触在所述副套环5朝向主套环4一侧的端面上。所述转轴1的小径段外端设有一与所述螺接环6匹配的螺纹段8。所述主套环4内腔直径大于转轴1大径段直径,所述转轴1大径段直径大于所述副套环5内腔直径,所述副套环5内腔直径大于转轴1小径段直径。所述主套环4和螺接环6间距离大于所述副套环5的轴向长度。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主合页2和副合页3均为铸造件。铸造件为一体结构,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特别是在主套环4、副套环5以及螺接环6的端口处,确保部件不会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撕裂损坏。
在装配时,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安装:
1. 将主合页2和副合页3的铰接边相向拼接,并使得副套环5插置在主套环4和螺接环6之间,三者同轴设置;
2. 将转轴1的小径段依次穿过主套环4和副套环5,再螺接在螺接环6内,实现主合页2和副合页3铰接,此时,台阶环面7抵触在副套环5朝向主套环4一端的端面上;
3. 将螺钉10螺接在设于螺接环6侧壁上的限位孔中。
通过上述步骤实现铰链安装,一般安装后转轴1呈竖向布置,且螺接环6位于铰链的上部,副合页3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副套环5抵触在转轴1的台阶环面7上,在使用时,利用主合页2和副合页3上的连接孔分别于需要铰接的部件固接,并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调节:
1. 松开螺钉10,使得转轴1能转动调节;
2. 根据铰接部件间的竖向相对位置进行调节,当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相对于主合页2及其固接部件的位置较低时,通过旋转转轴1使得转轴1沿轴向向上运动,台阶环面7通过幅副套环5带动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朝上移动,使得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与主合页2及其固接部件高度对应;反之,当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相对于主合页2及其固接部件的位置较高时,通过旋转转轴1使得转轴1沿轴向向下运动,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在重力作用下始终抵触在台阶环面7上,实现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朝下移动,使得副合页3及其固接部件与主合页2及其固接部件高度对应。
3. 当主合页2和副合页3间高度调整合适后,拧紧螺钉10并地处在限位段上,有效防止转轴1因外力转动而沿其轴向升降,确保主合页2和副合页3相对高度固定。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螺纹段8中部设设有一限转段9,所述限转段9的径向截面呈多边形,所述螺接环6的侧壁上穿设一螺钉10,所述转轴1通过所述螺钉10与所述限转段9配合实现在限转状态和调节状态间切换。无论转轴1转动至任一角度,呈多边形的限转段9均有一个表面与螺钉10端面对应。当螺钉10端面对应在限转段9两个相邻面的衔接处时,通过螺钉10施加作用力来驱动转轴1正转或反转实现与前述两面中任一面匹配抵触,会对转轴1调节精度产生影响,当限转段9的边数越多时,则对精度影响较小,一般地,限转段9截面为六边形,其竖向调节精度在0.17mm。限转段9的轴向长度为6mm,确保转轴1竖向移动在6mm的幅度内,螺钉10均能匹配抵触在限转段9上。
在实际操作中,限制转轴1转动的结构可以为上述结构,还可以为卡扣等其它具有限制转轴1转动的结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在实际操作中,所述转轴1的大径段外端设有旋转握柄11,所述握柄11直径大于所述主套环4内腔直径。所述握柄11周向侧壁还可以设置纹路,以增大与手指皮肤间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