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471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漆喷涂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



背景技术:

为保证色泽的一致性,在进行油漆喷涂作业时,多是采用机器人对组装好的成型产品进行整体的自动喷涂工作。若需喷涂的产品具有封闭其开口的门体时,则需将门体打开并保持一定角度,这样,方可使得喷涂装置能作用于门体内侧面进行上色工作。例如,在对车体与车门进行喷涂时,要使车门能与车身一起进行机器人自动喷涂工作,通常是将车门打开并与车身保持一定角度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车门内外与车体喷涂色泽的一致性。目前,用于固定门体的方式多是设置支撑杆进行角度支撑,但该种方式不仅角度可调性缺失,而且在固定性能方面仍存在易滑脱、易松动的问题,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对门体的喷涂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通过调节活动体与调节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则可对调节杆与定位组件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则可实现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证门体在输送及转运过程中不意外开启,也可满足机器人喷涂对门体开启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及通用性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包括调节杆和活动组件;

活动组件包括活动体,活动体上开设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通孔,活动体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且与通孔连通的通口,调节杆穿过通口使得活动体套设在调节杆上,且活动体可相对调节杆上下移动;

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调节杆两侧的螺栓,两螺栓均纵向贯穿通孔,且两螺栓在下端均套设有螺母;

通孔内还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调节杆两侧的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和可沿调节杆侧面滚动的卡紧件,滑块于靠近弹性组件的端面呈斜面设置,且滑块的该端面与弹性组件面面接触,滑块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步增大,滑块的上端还固连有穿过活动体内外壁的提拉杆;

两弹性组件的一端分别作用于两滑块使得两滑块分别压紧两螺栓,两弹性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作用于两卡紧件使得两卡紧件夹紧在调节杆的两侧;

调节杆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多个定位缺口,且调节杆的下端铰接有定位组件。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以车体为例,需先将螺母拧下,然后将调节杆的下端穿过后门内板,使得定位组件固定在车体前后门之间的立柱上,再将螺栓从后门内板上的孔位穿过,再将螺母套设在螺栓上,这样,则完成了安装工作。安装后,通过调节活动体与调节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则可实现调节杆与定位组件之间夹角的调整,进而则可实现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中,活动体可由上盖板和下盖板共同构成,将弹性组件、滑块及卡紧件安装于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区域后,再将螺栓穿过设置于上盖板和下盖板上的通孔,并使用紧固螺母对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这时,上盖板与下盖板之间的区域则为弹性组件、滑块及卡紧件的活动区域。这样的设置,更便于各部件于活动体内的安装。

应用时,在上移提拉杆后,直接转动门体与车身的夹角即可对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进行调整。待调整所需位置后,只需下压提拉杆则可实现对门体位置的固定。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零位状态时,下压提拉杆使得滑块位于活动体的底端,这时,弹性组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形变使得两卡紧件分别夹紧于调节杆的两侧,从而将活动体固定于调节杆上。当需要移动活动体时,则向上拉动提拉杆,使得滑块亦向上移动,由于滑块与弹性组件接触的端面呈斜面设置,当滑块向上移动时,则让位给弹性组件更大的空间,使得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得到减弱,进而使得弹性组件对卡紧件的作用力也减弱,这样,则可轻松移动活动体。待活动体移动到所需位置时,再次下压提拉杆,使得滑块重新回到活动体的底端,这时,由于压缩了弹性组件的空间,因而使得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得到增强,进而使得两卡紧件又重新夹紧于调节杆的两侧,这样,则将活动体的位置进行固定。

其中,当卡紧件滑动至定位缺口后,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活动体则不易产生滑动,如此,可大大提高固定活动体的稳定性。为便于上下移动活动体,也即便于卡紧件在调节杆两侧的滑动,定位缺口与调节杆之间的过渡应平滑。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节活动体与调节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则可对调节杆与定位组件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则可实现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证门体在输送及转运过程中不意外开启,也可满足机器人喷涂对门体开启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及通用性好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的上端横向设置有限位柱,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位于所述定位缺口下方的限位缺口。当卡紧件向下滑动至限位缺口时,则表示门体已经处于关闭状态,这时,则不能再使活动体往下移动。为达到限位的功能,限位缺口与调节杆下端的过渡应急促。而限位柱的设置,则是用于避免活动体脱离调节杆。

为提高弹性组件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及位于第一活动板与第二活动板之间区域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作用于第一活动板使得第一活动板与所述滑块面面接触,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作用于第二活动板使得第二活动板将所述卡紧件压紧于所述调节杆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导向筒,所述第一活动板设置于导向筒内且可相对导向筒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板于靠近第一活动板的端面内设置有导向槽。本实用新型应用时,导向筒可固定于活动体的内壁内,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位于导向筒内,且在该端作用于第一活动板,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则位于导向槽内,直接作用于导向槽的槽底。当滑块向上移动时,由于扩大了弹性组件的空间,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活动板则会向远离卡紧件的方向移动,将第一活动板和导向筒独立设置,则可减轻第一弹性件负担。

为提高操作的简便性,进一步地,所述滑块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活动体内壁固连的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作用于滑块使得滑块位于活动体的底端。通过第二弹性件的设置,滑块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动复位至活动体的底端。

为实现卡紧件于调节杆侧面的滚动,进一步地,所述卡紧件的截面呈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卡紧件呈圆柱体或者球体。

为实现调节杆下端与定位组件之间的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安装支耳及固连于安装支耳上端的连接架,所述调节杆的下端通过圆销铰接于连接架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节活动体与调节杆下端之间的距离则可对调节杆与定位组件之间的夹角进行调整,则可实现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的控制,它既可保证门体在输送及转运过程中不意外开启,也可满足机器人喷涂对门体开启角度的要求,具有操作简便、性能稳定及通用性好的优点。

2、当滑块向上移动时,由于扩大了弹性组件的空间,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活动板则会向远离卡紧件的方向移动,将第一活动板和导向筒独立设置,则可减轻第一弹性件负担。

3、通过第二弹性件的设置,滑块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动复位至活动体的底端。这样,则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4、本实用新型中,当卡紧件滑动至定位缺口后,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活动体则不易产生滑动,如此,可大大提高固定活动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中调节杆和定位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调节杆,2、活动组件,3、活动体,4、通口,5、限位柱,6、螺栓,7、螺母,8、卡紧件,9、滑块,10、提拉杆,11、第一活动板,12、第二活动板,13、第一弹性件,14、导向筒,15、导向槽,16、第二弹性件,17、定位缺口,18、安装支耳,19、连接架,20、圆销,21、限位缺口,22、通孔,23、定位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喷涂用后侧门开闭限位器,包括调节杆1和活动组件2;

活动组件2包括活动体3,活动体3上开设有贯穿其左右端面的通孔,活动体3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其上下端面且与通孔连通的通口4,调节杆1穿过通口4使得活动体3套设在调节杆1上,且活动体3可相对调节杆1上下移动;

还包括两个分别位于调节杆1两侧的螺栓6,两螺栓6均纵向贯穿通孔,且两螺栓6在下端均套设有螺母7;

通孔内还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调节杆1两侧的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9和可沿调节杆1侧面滚动的卡紧件8,滑块9于靠近弹性组件的端面呈斜面设置,且滑块9的该端面与弹性组件面面接触,滑块9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步增大,滑块9的上端还固连有穿过活动体2内外壁的提拉杆10;

两弹性组件的一端分别作用于两滑块9使得两滑块9分别压紧两螺栓6,两弹性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作用于两卡紧件8使得两卡紧件夹紧在调节杆1的两侧;

调节杆1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多个定位缺口17,且调节杆1的下端铰接有定位组件23。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以车体为例,需先将螺母7拧下,然后将调节杆1的下端穿过后门内板,使得定位组件23固定在车体前后门之间的立柱上,再将螺栓6从后门内板上的孔位穿过,再将螺母7套设在螺栓上,这样,则完成了安装工作。安装后,通过调节活动体3与调节杆1下端之间的距离则可实现调节杆1与定位组件之间夹角的调整,进而则可实现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的控制。

应用时,在上移提拉杆10后,直接转动门体与车身的夹角即可对门体的开关及开闭角度进行调整。待调整所需位置后,只需下压提拉杆10则可实现对门体位置的固定。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零位状态时,下压提拉杆10使得滑块9位于活动体3的底端,这时,弹性组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形变使得两卡紧件8分别夹紧于调节杆1的两侧,从而将活动体3固定于调节杆1上。当需要移动活动体3时,则向上拉动提拉杆10,使得滑块9亦向上移动,由于滑块9与弹性组件接触的端面呈斜面设置,当滑块9向上移动时,则让位给弹性组件更大的空间,使得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得到减弱,进而使得弹性组件对卡紧件8的作用力也减弱,这样,则可轻松移动活动体3。待活动体3移动到所需位置时,再次下压提拉杆10,使得滑块9重新回到活动体3的底端,这时,由于压缩了弹性组件的空间,因而使得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得到增强,进而使得两卡紧件8又重新夹紧于调节杆1的两侧,这样,则将活动体3的位置进行固定。

其中,当卡紧件8滑动至定位缺口17后,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活动体3则不易产生滑动,如此,可大大提高固定活动体3的稳定性。为便于上下移动活动体3,也即便于卡紧件8在调节杆1两侧的滑动,定位缺口17与调节杆1之间的过渡应平滑。

优选地,所述调节杆1的上端横向设置有限位柱22,所述调节杆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定位缺口17下方的限位缺口21。当卡紧件8向下滑动至限位缺口21时,则表示门体已经处于关闭状态,这时,则不能再使活动体3往下移动。为达到限位的功能,限位缺口21与调节杆1下端的过渡应急促。而限位柱5的设置,则是用于避免转动门体时,活动体3脱离调节杆1。

为提高弹性组件运行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板11、第二活动板12及位于第一活动板11与第二活动板12之间区域的第一弹性件13,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作用于第一活动板11使得第一活动板11与所述滑块9面面接触,第一弹性件13的另一端作用于第二活动板12使得第二活动板12将所述卡紧件8压紧于所述调节杆1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弹性组件还包括导向筒14,所述第一活动板11设置于导向筒14内且可相对导向筒14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活动板12于靠近第一活动板11的端面内设置有导向槽15。本实施例应用时,导向筒14可固定于活动体3的内壁内,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位于导向筒14内,且在该端作用于第一活动板11,第一弹性件13的另一端则位于导向槽15内,直接作用于导向槽15的槽底。当滑块9向上移动时,由于扩大了弹性组件的空间,在第一弹性件13的作用下,第一活动板11则会向远离卡紧件8的方向移动,将第一活动板11和导向筒14独立设置,则可减轻第一弹性件13负担。

为提高操作的简便性,优选地,所述滑块9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活动体3内壁固连的第二弹性件16,第二弹性件16作用于滑块9使得滑块9位于活动体3的底端。通过第二弹性件16的设置,滑块9在无外力的作用下也可自动复位至活动体3的底端。

为实现卡紧件8于调节杆1侧面的滚动,优选地,所述卡紧件8的截面呈圆形。

优选地,所述卡紧件8呈圆柱体或者球体。

为实现调节杆1下端与定位组件23之间的铰接,优选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安装支耳18及固连于安装支耳18上端的连接架19,所述调节杆1的下端通过圆销20铰接于连接架19上。应用时,将安装支耳18固定在车体前后门之间的立柱上。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