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863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



背景技术:

本文涉及一类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夹持工具和剪切工具,等等。常规的张合式手持装置,一般将手持部和夹持部一体化制成,如尖嘴钳、剪刀等,这类张合式装置,两个手持部的张角和两个夹持部的张角是一致的,根据杠杆原理,为了实现省力的目的,通常将手持部的长度设置为夹持部长度的3倍以上。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条件下,例如,当被夹持物件体积较大时,夹持部、手持部的张角也比较大,张开后两个手持部末端的距离也会比较大,由于用户手部的张开面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单手无法在两个手持部末端发力,不能顺利完成操作;只能被迫在两个手持部的中部发力,力矩较短,这样用户在使用中就会比较费力,操作和使用不便。

另一方面,对于张合式手持工具的广大用户来说,其手部的大小各自不同,其发力的习惯也各自不同。如果手持工具的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角度不能在张合方向上加以调整,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都不能在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发力角度操作和使用手持工具。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张合式手持工具,其手持部可以在夹持部张合方向上相对于夹持部发生相对转动并锁定位置,从而使用户可以根据其手部的大小、其发力的习惯在张合方向上自行调整手持工具的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角度并对其进行锁定,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发力角度操作和使用张合式手持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在特殊应用条件下,张合式手持装置操作和使用不便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夹持部和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第一销轴可转动式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张合,其张合路径所处平面为张合平面;所述第一手持部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所述第一手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处设有锁定装置,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第一手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

进一步地,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二部件包括第二夹持部和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第一销轴可转动式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对张合,其张合路径所处平面为张合平面;所述第一手持部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所述第一手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处设有锁定装置,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第一手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可转动式连接至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所述第二手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处设有锁定装置,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第二手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延伸部、突出部、第二销轴;延伸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底端;突出部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或第二手持部顶端,且插入至所述延伸部;第二销轴穿过所述延伸部和所述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通过所述第二销轴活动式连接至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组装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相对设置;组装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用于插入所述突出部;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形状、尺寸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板包括第二安装孔,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突出部包括第三安装孔;当突出部插入至所述组装凹槽时,所述第二销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按压板、环形锯齿、花键块、第一弹簧及螺母。所述第一按压板设置于所述第二销轴顶部;所述环形锯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内侧壁;所述花键块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外侧;所述花键块外侧壁上均匀分布两个以上第一卡条,所述第一卡条平行于所述第二销轴;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外侧,所述第一弹簧顶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按压板底部,其底端套设于所述花键块顶部;所述螺母螺纹连接至所述第二销轴下端。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卡条从顶部到底部依次包括第一缺口、第一齿条、第二缺口及第二齿条;当所述第一按压板被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三安装孔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所述锁定装置为解锁状态;当所述第一按压板被放开时,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所述锁定装置为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深度;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簧的最大压缩距离;所述第二缺口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深度。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按钮槽和螺母槽,所述按钮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上方,用于放置所述第一按压板;所述螺母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下方,用于放置所述螺母。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角度标识和定位标识。所述角度标识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顶部,且位于所述按钮槽周围;所述角度标识用于标识所述第一手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转动角度;或者,用于标识所述第二手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转动角度。所述定位标识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或所述第二手持部的顶部,且靠近所述突出部的一端;所述定位标识指向角度标识上的任一角度。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半圆齿轮、限位块、滑动卡扣及第二弹簧,所述半圆齿轮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或所述第二安装板末端;所述限位块突出于所述第一手持部上表面,且靠近所述突出部;所述限位块设有U 形槽,所述U形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半圆齿轮,所述U形槽的底部设有弹簧安装槽;所述滑动卡扣设置于所述U形槽内;所述滑动卡扣包括卡扣本体、卡扣拨扭、第二卡条及第二弹簧安装柱,所述卡扣本体形状与所述U形槽底部形状对应,垂直于所述突出部;所述卡扣拨扭设于所述卡扣本体上方,突出于所述第一手持部上表面。所述第二卡条突出于所述卡扣本体的侧壁,且朝向所述半圆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条垂直于所述突出部,其长度与所述卡扣本体相应;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柱设于所述卡扣本体侧壁上,且朝向所述弹簧安装槽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柱平行于所述突出部,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柱与所述弹簧安装槽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弹簧安装柱上;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卡扣本体相切,其另一端位于所述弹簧安装槽内。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卡扣拨扭被向下拨动时,所述第二卡条脱离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半圆齿轮;所述锁定装置为解锁状态;当所述卡扣拨扭被放开时,所述第二卡条卡合至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半圆齿轮;所述锁定装置为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卡条突出于所述卡扣本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弹簧最大压缩距离。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圆形齿轮、两个安装底座、按压卡扣、第三销轴以及第三弹簧。所述圆形齿轮突出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表面;所述圆形齿轮固定至所述第一安装板,或者,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一体设置。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底座突出于所述第一手持部上表面,且靠近所述突出部;两个安装底座分别设有一个底座销轴孔,两个底座销轴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按压卡扣,设置于两个安装底座之间,所述按压卡扣包括第二按压板、卡接部、第三卡条,所述第二按压板靠近所述突出部的一端设有一个按压板销轴孔,与两个底座销轴孔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另一端设有第三弹簧安装柱,突出于且垂直于所述第二按压板的下表面;所述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二按压板靠近所述突出部的一端,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第二按压板形成120~160度的夹角;所述第三卡条设于所述卡接部顶部,第三卡条向下突出,且正对所述圆形齿轮。所述第三销轴同时穿过所述按压板销轴孔和两个底座销轴孔;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三弹簧安装柱外部,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按压卡扣本体的下表面相切,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手持部上表面相切。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按压板被向下按压时,所述第三卡条脱离所述圆形齿轮,所述锁定装置为解锁状态;当所述第二按压板被放开时,所述第三卡条卡合至所述圆形齿轮,所述锁定装置为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第一滑动销轴、第一固定销轴及第二固定销轴。所述第一滑动销轴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底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固定销轴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顶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固定销轴设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底端的连接处;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销轴可滑动式安装至所述第一夹持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第一滑动销轴、第一固定销轴及第二滑动销轴。所述第一滑动销轴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上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底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固定销轴设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手持部顶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滑动销轴设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上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底端的连接处;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销轴可滑动式安装至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滑动销轴可滑动式安装至所述第二夹持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两个以上彼此连通的定位孔及至少一滑动口,所述两个以上彼此连通的定位孔设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或所述第二夹持部底端;所述第一滑动销轴或所述第二滑动销轴可滑动式安装至所述定位孔内;每一所述滑动口设于相邻的两个定位孔之间的连通处。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销轴和/或所述第二滑动销轴依次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三按压板、细轴部、粗轴部、销轴底座;所述第三按压板、所述销轴底座突出于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或所述第二手持部外部;所述细轴部的直径与所述滑动口的宽度相对应;所述粗轴部的直径与所述定位孔的直径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装置还包括一个或两个连动板,其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销轴,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滑动销轴和/或所述第二滑动销轴的销轴底座。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三按压板被向下按压时,所述粗轴部脱离一个定位孔;所述锁定装置为解锁状态;所述细轴部穿过一个滑动口,滑动至下一个定位孔;当所述第三按压板被放开时,所述粗轴部进入下一个定位孔,所述锁定装置为锁定状态。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还包括弹性支撑件,其横截面为倒置的V形。所述弹性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圆弧拐角,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至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至所述第二手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支架;所述圆弧拐角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处,所述圆弧拐角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固定销轴的外表面相切。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手持部或所述第二手持部包括手柄;或者,包括手柄及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套设于所述手柄外部。

进一步地,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夹持工具和剪切工具;所述夹持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钳子;所述剪切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剪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及其手持部角度调节方法,用户可以根据其手部的大小、其发力的习惯在张合方向上自行调整手持工具的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角度并对其进行锁定,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发力角度操作和使用手持工具。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条件下,例如,当被夹持物件体积较大时,夹持部的张角比较大,但是可以将手持部的张角调整到合适位置,使得张开后的两个手持部末端的距离可以相对较小,用户可以单手在两个手持部末端发力,从而顺利完成操作,与普通的张合装置相比更加省力。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延伸部与突出部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延伸部与突出部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花键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锁定装置在锁定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锁定装置在解锁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张合式手持装置在手持部角度调整后的形状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锁定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锁定装置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锁定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手持部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手持部角度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部件标记如下:

1第一部件,2第二部件,3第一销轴,4锁定装置;

11第一手持部,12第一夹持部,21第二手持部,22第二夹持部;

31延伸部,32突出部,33第二销轴;

101第一按压板,102环形锯齿,103花键块,104第一弹簧,105螺母,106 按钮槽,107螺母槽,108角度标识,109定位标识,110手柄,111保护套;

201半圆齿轮,202限位块,203滑动卡扣,204第二弹簧,205U形槽,206 弹簧安装槽;

301圆形齿轮,302安装底座,303按压卡扣,304第三销轴,305第三弹簧;

311第一安装板,312第二安装板,313组装凹槽,314第一安装孔,315第二安装孔,321第三安装孔;

401弹性支撑件,402第一滑动销轴,403第一固定销轴,404第二固定销轴, 405定位孔,406滑动口,407连动板,408卡套;

1031第一卡条,1032第一缺口,1033第一齿条,1034第二缺口,1035第二齿条;

2031卡扣本体,2032卡扣拨扭,2033第二卡条,2034第二弹簧安装柱;

3021,底座销轴孔,3031第二按压板,3032卡接部,3033第三卡条,3034 按压板销轴孔,3035第三弹簧安装柱;

4011第一支架,4012第二支架,4013圆弧拐角;

4021第三按压板,4022细轴部,4023粗轴部,4024销轴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证明本实用新型可以实施,该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实用新型,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

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部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定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底部、顶端、底端、末端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只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某些部件被描述为“在”另一部件“上”时,所述部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部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部件,所述部件置于所述中间部件上,且所述中间部件置于另一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部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部件通过一中间部件间接“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部件。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实施例1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第一部件1、第二部件2。

第一部件1包括第一手持部11、第一夹持部12;第一手持部11位于第一部件 1底部;第一夹持部12位于第一部件1顶部;第二部件2包括第二手持部21、第二夹持部22;第二手持部21位于第二部件2底部;第二夹持部22位于第二部件2 顶部。第一夹持部12、第二夹持部22通过第一销轴3可转动式活动连接;第一夹持部12与第二夹持部22相对张合,其张合路径所处平面为张合平面;第二夹持部 22与第一夹持部12的顶端和/或底端相对设置;第二手持部21与第一手持部11 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的一个技术特征在于,如图2所示,第一手持部11可转动式连接至第一夹持部12;第一手持部11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连接处设有锁定装置4,用于锁定或解锁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

本实施例的另一个技术特征在于,第二手持部21可转动式连接至第二夹持部 22;第二手持部21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第二手持部 21与第二夹持部22连接处设有锁定装置4,用于锁定或解锁第二手持部21与第二夹持部2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以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技术特征,也可以只具备上述两个技术特征之一。

本实施例在使用中,锁定装置4原本处于锁定状态,可以正常使用。当需要调整第一手持部11或第二手持部21的角度时,需要先将锁定装置4解锁,然后将第一手持部11或第二手持部2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或第二夹持部22转动到需要的角度后,再将锁定装置4锁定,使得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保持相对固定,或者,使得第二手持部21与第二夹持部22保持相对固定,以便继续使用。本实施例在正常使用前,可以调整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的角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两个夹持部张开并夹到需要被夹持物品的过程中,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保持锁定状态,二者相对固定。

如图3-5所示,锁定装置4包括延伸部31、突出部32、第二销轴33。

延伸部31设于第一夹持部12底端,其横截面近似于U形,延伸部31包括第一安装板311、第二安装板312、组装凹槽313,第二安装板312与第一安装板311 相对设置,组装凹槽313设置于第一安装板311与第二安装板312之间;组装凹槽 313用于插入突出部32;第二安装板312与第一安装板311的形状、尺寸相对应。

突出部32设于第一手持部11顶端,且插入至延伸部31,具体地说,是插入至组装凹槽313中;第二销轴33同时穿过延伸部31和突出部32;突出部32通过第二销轴33活动式连接至延伸部31,使得第一手持部11可以相对于第一夹持部 12发生转动。

第一安装板311包括第一安装孔314,第二安装板312包括第二安装孔315。第二安装孔315与第一安装孔314相对设置,且与第一安装孔314的形状、尺寸相对应。突出部32包括第三安装孔321,其与第一安装孔314、第二安装孔315的形状、尺寸相对应。当突出部32插入至组装凹槽313时,第二销轴33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314、第三安装孔321及第二安装孔315。

在本实用新型中,锁定装置4的延伸部31与突出部32通过第二销轴33发生相对转动,以带动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转动。

如图6-8所示,锁定装置4还包括第一按压板101、环形锯齿102、花键块103、第一弹簧104及螺母105。

第一按压板101设置于第二销轴33顶部,第二销轴33与第一按压板1011垂直,第二销轴33下端的外侧壁上设有外螺纹,用以安装螺母105。

如图4、图5所示,环形锯齿102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孔314、第三安装孔321 及第二安装孔315的内侧壁。

如图6-8所示,花键块103本体为圆柱形,其内设有圆柱形空腔,套设于滑杆 1012外侧;花键块103外侧壁上均匀分布两个以上第一卡条1031,第一卡条1031 平行于滑杆1012,花键块103的圆柱形本体与多个第一卡条1031共同形成齿轮装置,与环形锯齿102相啮合。每一第一卡条1031从顶部到底部依次包括第一缺口 1032、第一齿条1033、第二缺口1034及第二齿条1035。第一齿条1033的长度小于第三安装孔321的深度;第二齿条1035的长度小于第一弹簧104的最大压缩距离;第二缺口1034的长度大于第三安装孔321的深度。这些部件的长度设置可以确保花键块103在原位时,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保持相对固定(锁定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花键块103在下滑时,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相对分离(锁定装置4处于解锁状态),以便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弹簧104套设于第二销轴33外侧,第一弹簧104顶端连接至第一按压板 101底部,其底端套设于花键块103顶部。当第一按压板101被向下按压时,花键块103向下滑动;当第一按压板101被放开时,在第一弹簧104的作用下,花键块 103可以复位,向上滑动至原来位置。

螺母105套设于第二销轴33下端,螺母105内侧壁设有内螺纹,螺母105与第二销轴33的外螺纹相对应,螺母105与第二销轴33下端螺纹连接,使得第一按压板101、花键块103及第一弹簧104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会彼此分离。

如图7所示,在正常状态下,第一弹簧104处于松弛状态;花键块103的多个第一齿条1033与第一安装孔314、第三安装孔321内的环形锯齿102相啮合;多个第二齿条1035与第二安装孔321内的环形锯齿102相啮合;延伸部31与突出部 32相对固定,锁定装置4保持锁定状态,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保持相对固定。

如图8所示,当第一按压板101被向下按压时,第一弹簧104处于压紧状态;第一齿条1033只与第三安装孔321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与第一安装孔314、第二安装孔315内的环形锯齿完全脱离,锁定装置4解除锁定,调整为解锁状态,延伸部31与突出部32可以以第二销轴为转轴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手持部11可以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发生转动。

转动完成后,当第一按压板101被放开时,如图7所示,第一弹簧104处于松弛状态;第一齿条1033与第一安装孔314、第三安装孔321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第二齿条1035与第二安装孔321内的环形锯齿相啮合;延伸部31与突出部32相对固定,锁定装置4为锁定状态,第一手持部11与第一夹持部12保持相对固定。

如图4、图5所示,锁定装置4还包括按钮槽106和螺母槽107,按钮槽106 设置于第一安装板311顶部,且位于第一安装孔314上方,用于放置第一按压板 1011。螺母槽107设置于第二安装板312底部,且位于第二安装孔315下方,用于放置螺母105。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中,锁定装置4还包括角度标识108及定位标识109。角度标识108设于第一安装板311顶部,且位于按钮槽106周围;角度标识109 用于标识第一手持部1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的转动角度。定位标识109设于第一手持部11的顶部,且靠近突出部32的一端;定位标识109指向角度标识108上的任一角度值。角度标识108与定位标识109配合使用,以便用户实时了解和及时调整手持部的偏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夹持工具和剪切工具;所述夹持工具包括但不限于钳子;所述剪切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剪刀。

如图1、图2所示,实施例1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具体地说,为一种尖嘴钳,第一夹持部12、第二夹持部22为钳头,第一手持部11、第二手持部21包括手柄110,还可以包括保护套111,套设于手柄110外部。一个手柄与钳头固定连接,另一个手柄与钳头的连接处可以转动,其转动方向与钳头的张合方向一致,手柄110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钳头的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

实施例1的技术效果在于,实施例1包括两个手持部,其中一个或两个可以相对于夹持部发生转动。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空间过小或夹持部张开过大的情形下,用户可以调整一个或两个手持部的角度,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和操作角度,以便可以更方便地操作和使用。如图10所示,相对来说,两个手持部角度都可以调整的方案,相对于单一手持部角度可以调整的方案,其可调整角度的范围更大,两个手持部之间可调整距离的更大,应用更加广泛。

实施例2

如图10-14所示,实施例2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具体地说,为一种尖嘴钳,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技术方案,其锁定装置4包括延伸部31、突出部32、第二销轴33,其结构功能及原理与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实施例2 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相对于实施例1,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锁定装置4还包括半圆齿轮201、限位块202、滑动卡扣203及第二弹簧204。

如图13、图14所示,半圆齿轮201形成于第一安装板311和/或第二安装板 312末端。一般来说,只要在一个安装板末端设置半圆齿轮201,滑动卡扣203就可以卡合至半圆齿轮201,起到位置锁定作用。另一个安装板末端如果也设置半圆齿轮201,并不能直接与滑动卡扣203结合,起到锁定作用,但是可以使得部件的组装、更换更加方便。

如果两个手持部都可转动式连接至夹持部,那么两个手持部与两个夹持部之间都不是一体设计的,而是彼此组装的。如果只有一个安装板末端设置半圆齿轮201,那么两个手持部只能固定安装至特定的夹持部上,左右手持部形状不一致,二者不能替换。为了生产组装方便,同时也为了维护更换部件方便,可以在第一安装板 311和第二安装板312末端分别设置一个半圆齿轮201。

限位块202突出于第一手持部11或第二手持部21上表面,且靠近突出部32,具体地说,限位块202突出于手柄上表面。限位块202设有U形槽205,U形槽205 的开口方向朝向半圆齿轮201,U形槽205的底部设有弹簧安装槽206,用于安装第二弹簧2034。

滑动卡扣203设置于U形槽205内,滑动卡扣203包括卡扣本体2031、卡扣拨扭2032、第二卡条2033、第二弹簧安装柱2034。卡扣本体2031的形状与U形槽205底部形状对应,垂直于突出部32,卡扣拨扭2032设于卡扣本体2031上方,突出于第一手持部11上表面。第二卡条2033突出于卡扣本体2031的侧壁,且朝向半圆齿轮201的一侧,第二卡条2033垂直于突出部32,其长度与卡扣本体2031 相应,可以用于卡合至半圆齿轮201。第二卡条2033突出于卡扣本体2031的高度小于第二弹簧2034最大压缩距离,当卡扣拨扭2032被向下拨动时,第二弹簧2034 被压缩,第二卡条2033可以完全缩回至U形槽205内,使得延伸部31和突出部 32可以旋转,从而带动手持部与支持部相对旋转。第二弹簧安装柱2034设于卡扣本体2031侧壁上,且朝向弹簧安装槽206的一侧。第二弹簧安装柱2034平行于突出部32,第二弹簧安装柱2034与弹簧安装槽206位于同一直线上,可用于安装第二弹簧204。

第二弹簧204套设于第二弹簧安装柱2034上;第二弹簧204的一端与卡扣本体2031相切,其另一端位于弹簧安装槽206内,滑动卡扣203可以在U形槽205 内前后滑动,第二弹簧204可以辅助滑动卡扣203复位。

本实施例在工作中,正常状态下,第二弹簧204处于松弛状态;第二卡条2033 卡入至半圆齿轮201,锁定装置4保持锁定状态,手持部11/21可以与夹持部12/22 保持相对固定。

当卡扣拨扭2032被向下拨动时,第二弹簧204处于压紧状态;第二卡条2033 缩回至U形槽205,脱离半圆齿轮201,锁定装置4解除锁定,调整为解锁状态,手持部11/21可以与夹持部12/22发生相对转动,也即第一手持部1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转动;或者,第二手持部2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2转动。

转动结束后,卡扣拨扭2032被放开,第二弹簧204重新处于松弛状态;第二卡条2033卡合至第一安装板311、第二安装板312的半圆齿轮201,锁定装置4 恢复并保持锁定状态,手持部11/21可以与夹持部12/22保持相对固定。

实施例2的技术效果在于,实施例2包括两个手持部,其中一个或两个可以相对于夹持部发生转动。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空间过小或夹持部张开过大的情形下,用户可以调整一个或两个手持部的角度,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和操作角度,以便可以更方便地操作和使用。相对来说,两个手持部角度都可以调整的方案,相对于单一手持部角度可以调整的方案,其可调整角度的范围更大,两个手持部之间可调整距离的更大。相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部件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方便,应用更加广泛。

实施例3

如图15-17所示,实施例3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具体地说,为一种尖嘴钳,包括实施例1中大部分技术方案,其锁定装置4包括延伸部31、突出部32、第二销轴33,其结构功能及原理与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此外,实施例3 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相对于实施例1,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锁定装置4包括圆形齿轮301、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底座302、按压卡扣303、第三销轴304、第三弹簧305。

圆形齿轮301突出于第一安装板311上表面;圆形齿轮301固定至第一安装板 311,或者,与第一安装板311一体设置。

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底座302突出于第一手持部11和/或第二手持部21上表面,且靠近突出部32;两个安装底座302分别设有一个底座销轴孔3021,两个底座销轴孔3021位于同一直线上。

按压卡扣303设置于两个安装底座302之间,按压卡扣303包括第二按压板 3031、卡接部3032、第三卡条3033。第二按压板3031靠近突出部32的一端设有一个按压板销轴孔3034,与两个底座销轴孔3021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另一端设有第三弹簧安装柱3035,突出于且垂直于第二按压板3031的下表面。卡接部3032 设于第二按压板3031靠近突出部32的一端,卡接部3032与第二按压板3031形成 120~160度的夹角;第三卡条3033设于卡接部3032顶部,第三卡条3033向下突出,且正对圆形齿轮301。

第三销轴304同时穿过按压板销轴孔3034和两个底座销轴孔3021。

第三弹簧305套设于第三弹簧安装柱3035外部,第三弹簧305一端与第二按压板3031的下表面相切,其另一端与手持部11、21上表面相切。

本实施例在工作中,正常状态下,第三弹簧305处于松弛状态;第三卡条3033 卡入至圆形齿轮301,锁定装置4保持锁定状态,手持部11/21可以与夹持部12/22 保持相对固定。

当第二按压板3031被向下按压时,第三弹簧305处于压紧状态;第三卡条3033 向上抬起,脱离圆形齿轮301,锁定装置4解除锁定,调整为解锁状态,手持部11/21 可以与夹持部12/22发生相对转动,也即第一手持部11相对于第一夹持部12转动;或者,第二手持部21相对于第二夹持部22转动。

转动结束后,第二按压板3031被放开,第三弹簧305重新处于松弛状态;第三卡条3033卡合至圆形齿轮301,锁定装置4恢复并保持锁定状态,手持部11/21 可以与夹持部12/22保持相对固定。

实施例3的技术效果在于,实施例3包括两个手持部,其中一个或两个可以相对于夹持部发生转动。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空间过小或夹持部张开过大的情形下,用户可以调整一个或两个手持部的角度,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和操作角度,以便可以更方便地操作和使用。相对来说,两个手持部角度都可以调整的方案,相对于单一手持部角度可以调整的方案,其可调整角度的范围更大,两个手持部之间可调整距离的更大。相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3中的部件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方便,应用更加广泛。

实施例4

如图18-19所示,实施例4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剪刀,包括实施例1中部分技术方案,相对于实施例1,其区别技术特征在于:锁定装置4并不包括延伸部31、突出部32、第二销轴33,而是包括弹性支撑件401,其横截面为倒置的V形。本实用新型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夹持工具和剪切工具;所述剪切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剪刀。

如图19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4还包括第一滑动销轴402、第一固定销轴403、第二固定销轴404。

第一滑动销轴402设于第一手持部11的上部与第一夹持部12底端的连接处;第一固定销轴403设于第一手持部11的顶端与第二手持部21顶端的连接处;第一滑动销轴402可滑动式安装至第一夹持部12。第二固定销轴404设于第二手持部 21的上部与第二夹持部22底端的连接处。

弹性支撑件401包括第一支架4011、第二支架4012、圆弧拐角4013。第一支架4011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至第一手持部11和第一夹持部12,其另一端连接至第二支架4012。第二支架4012的一端贯穿并固定至第二手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其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支架4011。圆弧拐角4013位于第一支架4011与第二支架4012 的连接处,圆弧拐角4013内侧面与第一固定销轴403的外表面相切。弹性支撑件 401可以辅助两个夹持部分离,使其便于张开。为了使两个夹持部可以保持闭合,在手持部的底部还可以设置卡套408,用于在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处于闭合状态时固定两个手持部的相对位置。

在两个夹持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剪刀处于闭合状态),在手持部与夹持部连接处设置固定销轴,则手持部与夹持部不能发生相对转动,一旦发生转动,必然会导致两个夹持部彼此分离(使剪刀处于张开状态)。在两个夹持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手持部与夹持部连接处设置滑动销轴,可以使手持部与夹持部在一定角度内发生相对转动。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4包括第一滑动销轴402、第一固定销轴403、第二滑动销轴(图未示),所述第二滑动销轴与第一滑动销轴402结构相同。第一滑动销轴402设于第一手持部11的上部与第一夹持部12底端的连接处;第一固定销轴403设于第一手持部11的顶端与第二手持部21顶端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滑动销轴设于第二手持部21的上部与第二夹持部22底端的连接处。第一滑动销轴403 可滑动式安装至第一夹持部12;所述第二滑动销轴可滑动式安装至第二夹持部22。在两个夹持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两组手持部与夹持部连接处分别设置一个滑动销轴,可以使两组手持部与夹持部在一定角度内发生相对转动,相对于前一个实施方式,其调整范围更大。

如图20所示,第一滑动销轴402或第二滑动销轴(图未示)依次包括彼此相连的第三按压板4021、细轴部4022、粗轴部4023、销轴底座4024;第三按压板 4021、销轴底座4024突出于第一手持部11或第二手持部21外部。如图19所示,锁定装置4还包括两个以上彼此连通的定位孔405和至少一滑动口406。两个以上彼此连通的定位孔405设于第一夹持部12和/或第二夹持部22底端;第一滑动销轴402和/或第二滑动销轴404可滑动式安装至定位孔405内;每一滑动口406设于相邻的两个定位孔之间的连通处。锁定装置4还包括一个或两个连动板407,其一端连接至第一固定销轴403,其另一端连接至第一滑动销轴402和/或第二滑动销轴404的销轴底座4024。

在正常状态下,粗轴部4023位于一个定位孔405内,锁定装置4为锁定状态,由于粗轴部4023的直径与定位孔405的直径相对应,因此粗轴部4023可以使得手持部11、21与夹持部12、22相对固定,锁定装置4处于锁定状态。当第三按压板 4021被向下按压时,连动板407发生形变,粗轴部4023脱离一个定位孔405;锁定装置4解除锁定,调整为解锁状态。由于细轴部4022的直径与滑动口406的宽度相对应,因此细轴部4022穿过两个定位孔405之间的一个滑动口406,滑动至下一个定位孔405,当第三按压板4021被放开时,连动板407恢复形变,粗轴部 4023进入并卡入下一个定位孔405,锁定装置4重新处于锁定状态。

实施例4的技术效果在于,实施例4包括两个手持部,在两个夹持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一个或两个手持部可以相对于夹持部发生转动,从而可以调整剪刀一个或两个手柄的角度。在一些特殊场合,例如空间过小或夹持部张开过大的情形下,用户可以调整一个或两个手持部的角度,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和操作角度,以便可以适应用户的手型和使用习惯,可以更方便地操作和使用。相对来说,两个手持部角度都可以调整的方案,相对于单一手持部角度可以调整的方案,其可调整角度的范围更大,两个手持部之间可调整距离的更大。

实施例5

如图21所示,实施例5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手持部的角度调节方法,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为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解锁所述第一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一手持部的锁定装置打开,使之由锁定状态改为解锁状态。

步骤S102)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在可调整范围内转动所述第一手持部;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本步骤可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便可以适应于操作空间的限制和用户的操作习惯。所述可调整范围,在实施例1-3中为向左或向右旋转0-90度角,在实施例4中为多个定位孔限制的角度范围,具体范围由定位孔的数量决定。

步骤S103)锁定所述第一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一手持部的锁定装置重新调整为锁定状态。

张合式手持装置在使用之前,利用步骤S101)-S103)所述的手持部的角度调节方法对其一侧的手持部进行角度调整处理,以改变一侧的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的角度,改变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以便可以符合用户的使用工具习惯,使用户的操作可以更省力,使得张合式手持装置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各种不同工况。

如图22所示,实施例5还提供另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的手持部的角度调节方法,所述张合式手持装置为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解锁所述第一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一手持部的锁定装置打开,使之由锁定状态改为解锁状态。

步骤S202)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在可调整范围内转动所述第一手持部;其中,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本步骤可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便可以适应于操作空间的限制和用户的操作习惯。所述可调整范围,在实施例1-3中为向左或向右旋转0-90度角,在实施例4中为多个定位孔限制的角度范围,具体范围由定位孔的数量决定。

步骤S203)锁定所述第一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一手持部的锁定装置重新调整为锁定状态。

步骤S204)解锁所述第二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二手持部的锁定装置打开,使之由锁定状态改为解锁状态。

步骤S205)相对于所述第二夹持部,在可调整范围内转动所述第二手持部;其中,所述第二手持部的转动路径所处平面与所述张合平面相同或平行。本步骤可以调整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以便可以适应于操作空间的限制和用户的操作习惯。所述可调整范围,在实施例1-3中为向左或向右旋转0-90度角,在实施例4中为多个定位孔限制的角度范围,具体范围由定位孔的数量决定。

步骤S206)锁定所述第二手持部;将实施例1-4中的任意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中第二手持部的锁定装置重新调整为锁定状态。

张合式手持装置在使用之前,利用步骤S201)-S206)所述的手持部的角度调节方法对其两侧的手持部进行角度调整处理,以改变两侧的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的角度,改变两个手持部之间的距离,以便可以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户的操作可以更省力,使得张合式手持装置可以更好地适用于各种不同工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张合式手持装置及其手持部角度调节方法,用户可以根据其手部的大小、其发力的习惯在张合方向上自行调整手持工具的手持部与夹持部的相对角度并对其进行锁定,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最熟悉、最方便的发力角度操作和使用手持工具。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条件下,例如,当被夹持物件体积较大时,夹持部的张角比较大,但是可以将手持部的张角调整到合适位置,使得张开后的两个手持部末端的距离可以相对较小,用户可以单手在两个手持部末端发力,从而顺利完成操作,与普通的张合装置相比更加省力。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