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7591发布日期:2019-01-16 06:1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动力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持加工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种类繁多的动力工具逐渐进入生产生活,辅助人们完成各种操作而为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摆动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工具,可以装配一系列附件工作头,如直锯片、圆锯片、三角形磨砂盘及铲型刮刀等,以实现锯、切、磨、刮等不同的操作功能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它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输出轴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摆动运动,从而带动安装在输出轴末端的附件工作头摆动运动。

目前,摆动机通常包括外壳体与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内壳体,且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有间隙。当工作头发生堵转时,内壳体在外壳体内发生摆动,因此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的间隙需要足够大以避免内壳体碰撞外壳体而导致加大机身震动而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降低内壳体的摆角而避免内壳体的大幅度摆动,但降低内壳体的摆角的同时,会导致工作头的摆角同时减小,从而降低了整机工作效率及抗负载能力。因此,目前的摆动机难以同时满足机身体积较小、震动较小及工作头具有较大摆动角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与抗负载能力,为摆动机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摆动机难以同时满足机身体积较小、震动较小及工作头具有较大摆动角的问题,提供一种既有机身体积较小、震动较小且工作头具有较大摆动角的动力工具。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主机身,包括外壳体及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设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间隙设置,所述内壳体包括马达;

输出轴,用于安装工作头并由所述马达驱动,当马达启动后,所述内壳体会相对所述外壳体运动;

触发装置,设于所述主机身内,所述触发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外壳体的位置控制所述马达暂停扭矩输出。

上述动力工具,当在正常工作载荷下工作时,工作头正常工作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此时内壳体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当在大载荷下工作时,工作头在马达的作用下的运动幅度缩小甚至停止运动,此时内壳体在马达的作用下开始相对外壳体运动。此时,触发装置可根据内壳体的位置而控制马达暂停扭矩输出,从而使内壳体及时停止运动,避免内壳体继续运动直至碰撞外壳体,导致操作者持握处的震动急剧加大而影响使用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是摆动动力工具,所述输出轴在所述马达的驱动下围绕其自身的轴线作旋转往复运动,当所述马达启动后,所述内壳体会相对所述外壳体摆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装置包括触发件,所述内壳体相对所述外壳体摆动过程中,所述触发件被触发以控制所述马达暂停扭矩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件设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或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之一上,所述外壳体的内壁或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之另一上与所述触发件配合的结构为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可对所述触发件施加压力以控制所述马达暂停或减小扭矩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相对所述外壳体存在最大偏摆角度,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当所述触发装置被触发时,所述内壳体的摆动角度小于所述最大偏摆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装置设于所述主机身远离所述输出轴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包括两个所述触发装置,两个触发装置分别设于所述主机身上相对的两侧并位于所述主机身远离所述输出轴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设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连接所述马达与所述输出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拨叉与偏心件,所述偏心件套设于所述马达轴以在所述马达轴的驱动下转动,所述拨叉一端与所述偏心件的配合以在所述偏心件的作用下摆动,所述拨叉另一端固接于所述输出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工具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的内壳体摆动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动力工具的内壳体摆动至最大偏摆角度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及图2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动力工具100,包括主机身10、马达40、输出轴22(图未标)及触发装置50。

其中,主机身10包括外壳体12及内壳体14,内壳体14可活动地设于外壳体12内,内壳体14的外壁与外壳体12的内壁间隙设置,内壳体包括马达40。输出轴22用于安装工作头20并由马达40驱动,当马达40启动后,内壳体14会相对外壳体12运动。触发装置50设于主机身10内,用于根据内壳体14相对于外壳体12的位置控制马达40暂停扭矩输出。

上述动力工具100,如图2所示,当在正常工作载荷下工作时,工作头20正常工作而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此时内壳体12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如图3及图4所示,当在大载荷下工作时,工作头20在马达40的作用下的运动幅度缩小甚至停止运动,此时内壳体14在马达40的作用下开始相对外壳体12运动。此时,触发装置50可根据内壳体14的位置而控制马达40暂停扭矩输出,从而使内壳体14及时停止运动,避免内壳体14继续运动直至碰撞外壳体12,导致操作者持握处的震动急剧加大而影响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内壳体14与外壳体12均呈中空的壳体结构,马达40收容于内壳体14内,内壳体14的外壁与外壳体12的内壁间隙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外壳体12呈中空的壳体结构,内壳体14为马达40的外轮廓,马达40的外轮廓(即内壳体14的外壁)与外壳体12的内壁间隙设置。

进一步地,动力工具100为摆动动力工具,输出轴22在马达40的驱动下围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作旋转往复运动,且输出轴22的中心轴线与马达40的马达轴42的中心轴线呈角度设置。而当马达40启动后,内壳体14会相对外壳体12摆动。可以理解,动力工具100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也可为其它工具。

触发装置50包括触发件52,内壳体14相对外壳体12摆动过程中,触发件52被触发以控制马达40暂停扭矩输出,从而使内壳体14停止摆动。

进一步地,触发件52设于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的外壁之一上,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的外壁之另一上与触发件52配合的结构为配合部54,配合部54可对触发件52施加压力以控制马达40暂停或减小扭矩输出。如此,当内壳体14摆动至一定位置时,触发件52与配合部54相互接触,触发件52则在配合部54的压力作用下控制马达40暂停扭矩输出,从而使内壳体14及时停止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与触发件14配合的配合部54可拆卸地安装于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的外壁上。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部54直接成型于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的外壁以与触发件14配合。

内壳体14相对外壳体12存在最大偏摆角度,内壳体14的外壁与外壳体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被设置为:当触发装置50触发时,内壳体14的摆动角度小于最大偏摆角度。其中,最大偏摆角度是指内壳体14不受外壳体12或触发装置50限制时,内壳体14能够摆动到的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夹角。

如此,由于设有触发装置50,当内壳体14开始摆动且偏摆角度小于最大偏摆角度时,可及时阻止内壳体14偏转,因此内壳体14的外壁与外壳体1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而使外壳体12可具有较小的体积而无需满足内壳体14的最大偏摆角度的需要,从而缩小了体积而便于操作者持握,同时不会影响工作头20的摆动角度而影响动力工具100的工作效率与抗负载能力。如果不设置触发装置50而仅缩小外壳体12的内壁与内壳体14的外壁之间的间隙,内壳体14在摆动过程中会与外壳体12发生碰撞而产生较大震动,甚至导致外壳体12与内壳体14损坏。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动力工具100还包括传动机构30,传动机构30连接马达40的马达轴42与输出轴22。如此,当该动力工具100正常工作时,马达40驱动传动机构30带动输出轴2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在输出轴22上的锯片等零件摆动。当该工作头20的摆动角度缩小或发生堵转时,内壳体14在反作用力下可绕输出轴22的轴线摆动。

具体地,传动机构30包括拨叉32与偏心件34,偏心件34套设于输出轴42以在输出轴42的驱动下转动,拨叉32一端与偏心件34的配合以在偏心件34的作用下摆动,拨叉32另一端固接于输出轴22以带动输出轴22转动。如此,马达40的马达轴4242转动,依次带动偏心件34、拨叉32与输出轴22转动,最终带动连接在输出轴22上的锯片等零件往复摆动。而当工作头20堵转时,拨叉32与偏心件34反向作用于马达40,进而导致内壳体14在外壳体12内偏摆。

更具体地,偏心件34为套设于偏心件34上的偏心轴承,偏心轴承套设于输出轴42以在输出轴42的带动下转动。拨叉32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延伸臂将偏心轴承包围,两个延伸臂的内侧均与偏心轴承紧密接触。当偏心轴承做偏心旋转时,可带动拨叉32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摆动运动,进而带动固接于拨叉32另一端的输出轴22摆动。

如图3及图4所示,当工作头20发生堵转时,输出轴22在大载荷的作用下无法转动,从而导致内壳体14绕输出轴22的轴线发生摆动,且最大偏摆角度的大小由马达40与偏心件34决定。由此可见,为了使工作头20获得更大的摆动角度而提高该动力工具100的加工效率的同时,内壳体14的最大偏摆角度也会随之增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3及图4,触发件52设于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之一,配合件54设于外壳体12的内壁或内壳体14之另一。当内壳体14摆动一定位置时,触发件52在配合件54施加的压力下控制马达40暂停或减小扭矩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触发件52设于外壳体12的内壁,配合件54设于内壳体14上。当内壳体14摆动至靠近外壳体12的内壁的位置时,触发件52与配合件54接触并受到配合件54施加的压力,从而控制马达40暂停扭矩输出,以防止内壳体14继续偏摆至更大角度而碰撞外壳体12造成该动力工具100的震动,影响操作者的操作与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地,触发装置50设于主机身10远离输出轴22的中心轴线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该动力工具100包括两个触发装置50,两个触发装置50分别设于主机身10上相对的两侧以与内壳体14的偏摆角度对应。可以理解,触发装置50的安装位置与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动力工具100还包括弹性支撑件60,弹性支撑件60设于外壳体12与内壳体14之间。如此,减少了传递至外壳体12上的震动,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件60为多个且间隔设于主机身20上。进一步地,弹性支撑件60均呈环状结构,多个弹性支撑件60间隔套设于内壳体14,从而实现良好的避震效果。可以理解,弹性支撑件60的形状及数量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

上述动力工具100,当在大载荷条件下工作而工作头20发生堵转时,内壳体14会绕输出轴22的轴线摆动。而由于该动力工具100中设置可根据内壳体14的位置控制马达40停止输出扭矩,因此可使内壳体14在未达到最大偏摆角度时及时停止摆动,以降低传递至外壳体12上的震动而提高用户体验,并且可使内壳体14与外壳体12之间的间隙较小而无需满足内壳体14的最大偏摆角度,从而减小了该动力工具100的体积而方便操作者持握。与此同时,由于内壳体14的偏摆角大小与工作头20的运动幅度大小呈正相关,因此无需减小内壳体14的摆动角而避免影响工作头20的运动幅度大小,提高该动力工具100的工作效率。此外,内壳体14与外壳体12之间还设有弹性支撑件60以减弱传递至外壳体12上的震动,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