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钢筋柱模板用拔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4995阅读:8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指混凝土钢筋柱模板用拔钉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地基浇筑时,即混凝土钢筋柱成型时,需要木模或是钢模来进行外部固定成型,而木模因其使用成本较低,因此相对于钢模而言使用范围更广。在木模固定时,主要由拉丝螺杆进行整体固定,而钢钉施以辅助固定。在当浇筑的混凝土凝固成型后,需要对木模进行拆除,但是由木板所构成的木模上会残留数量较多的钢钉,而诸多的钢钉在拆卸过程中极容易划伤或是钉穿工地上施工人员的脚部,并且钢钉的过多残留不利于木板用作下一次的固定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混凝土钢筋柱模板用拔钉结构,方便快速摆出木板上的钢钉,进而达到木板重复使用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混凝土钢筋柱模板用拔钉结构,包括u形的支架、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和支撑段,所述支撑段为u形槽且通过铰接轴转动设置在支架,在所述支撑段内滑动设置有移动杆,移动杆一端连接有u形的推板,移动杆另一端固定有拔钉件,在所述支撑段两侧壁的上部固定有加强块,加强块下表面的两端向下突出形成一个山脊状接触面,所述移动杆上表面与加强块下表面相适应,所述拔钉件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和拔钉段组成,所述拔钉段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现有技术中,钢钉在使用固定时通常只留下钉帽外露在木板表面,拔钉时需要将钉帽周边的木料清理一部分以供拔钉装置的拔钉部分与钉帽接触,而用于清理钢钉顶帽周边木料的拔钉部分广泛采用弯曲状的尖锐体或是上表面倾斜的尖锐体,以方便拔钉部分对钢钉钉身的拔出;而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现有技术中的拔钉部分在直接斜插入木料表面时,特别是拔钉部分的尖端在推进过程中十分费力,在遇到木料的木质部致密时,拔钉部分的尖端推进在人力的操作下无法继续进行。

因此,在本发明中,拔钉段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而下表面为倾斜面,并且在拔钉段沿其末端端面指向连接段的方向上开设弧形槽,即在使用时,先将上表面与下表面所形成的尖端之间斜插入钢钉钉帽周边的木料上,直至钉身大部分进入到弧形槽内,然后摆动手柄段,使得支架底面完全与木板表面接触,利用杠杆原理,继续下压手柄段则快速将钢钉的整个钢身完全从木板中取出,继而保证该木板能够继续重复使用。与传统的拔钉装置相比,更加快捷高效。

并且,在针对于长度较大的钢钉时,即可在手柄段下压的过程中斜向下移动推板,使得移动杆在支撑段中移动,进而增加支撑段的支撑力臂,使得拔钉件在竖直方向对长钢钉有足够的作用距离。其中,位于支撑段内的加强块为拔钉过程中几个受力支点之一,且加强块的下表面与移动杆的上表面相对应,在拔钉件与钢钉钉身之间接触不稳而出现打滑时,移动杆的两侧会受力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而加强块下表面两端分别向下突出,使得在加强块的下方出现一个山脊状接触面,进而保证移动杆两侧因局部应力集中而作用加强块上的压力无法对加强块造成较大的损伤,进一步提高拔钉结构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所述支撑段的两侧安装有与所述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手柄段的下压幅度与木板内钢钉的长度有关,在手柄段的下压直至钢钉拔出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部往往会因为施力下压过猛而导致手部被手柄段压伤,而本发明中,在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且在支撑段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当活动杆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锐角的角度大小为25°~55°。作为优选,将拔钉段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锐角角度设置在25°~55°范围内,可在保证拔钉段的尖端顺利斜插入木板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拔钉段的使用寿命,即当该锐角的角度小于25°时,拔钉段的尖端过于尖锐,进而导致该尖端的强度降低,无法多次重复使用;当当该锐角的角度大于55°时,拔钉段的尖端与木板的接触厚度增加,即增大了该尖端继续下移的阻力,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需要施力更大的作用力才能将该尖端移动至钢钉钉帽下方的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拔钉段斜插入木板的过程中所需操作人员施加的作用力大大减小,直接缩短了单颗钢钉拔出的时间,提高了拔钉效率;

2、本发明在支架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且在支撑段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配合的活动杆,当活动杆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3、本发明的操作简单,且其拔钉的关键部分---拔钉段尖端的强度可供其多次重复使用,增加了拔钉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拔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支撑段的截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手柄段、2-支撑段、3-支架、4-弧形通孔、5-活动杆、6-铰接轴、7-拔钉件、71-连接段、72-拔钉段、73-倾斜面、74-弧形槽、8-推板、9-加强块、10-移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u形的支架3、以及相互连接的手柄段1和支撑段2,所述支撑段2为u形槽且通过铰接轴6转动设置在支架3,在所述支撑段2内滑动设置有移动杆10,移动杆10一端连接有u形的推板8,移动杆10另一端固定有拔钉件7,在所述支撑段2两侧壁的上部固定有加强块9,加强块9下表面的两端向下突出形成一个山脊状接触面,所述移动杆10上表面与加强块9下表面相适应,所述拔钉件7由相互连接的连接段71和拔钉段72组成,所述拔钉段72上表面为水平面且其下表面为倾斜面73,所述水平面与倾斜面73之间形成一个锐角,在所述拔钉段72末端沿其端面指向连接段71的方向上开有供钢钉钉身通过的弧形槽。

拔钉段72的上表面为水平面,而下表面为倾斜面73,并且在拔钉段72沿其末端端面指向连接段71的方向上开设弧形槽,即在使用时,先将上表面与下表面所形成的尖端之间斜插入钢钉钉帽周边的木料上,直至钉身大部分进入到弧形槽内,然后摆动手柄段1,使得支架3底面完全与木板表面接触,利用杠杆原理,继续下压手柄段1则快速将钢钉的整个钢身完全从木板中取出,继而保证该木板能够继续重复使用。与传统的拔钉装置相比,更加快捷高效。在针对于长度较大的钢钉时,即可在手柄段1下压的过程中斜向下移动推板8,使得移动杆10在支撑段2中移动,进而增加支撑段2的支撑力臂,使得拔钉件在竖直方向对长钢钉有足够的作用距离。其中,位于支撑段2内的加强块9为拔钉过程中几个受力支点之一,且加强块9的下表面与移动杆10的上表面相对应,在拔钉件与钢钉钉身之间接触不稳而出现打滑时,移动杆10的两侧会受力不均匀,容易出现局部应力集中,而加强块9下表面两端分别向下突出,使得在加强块9的下方出现一个山脊状接触面,进而保证移动杆10两侧因局部应力集中而作用加强块10上的压力无法对加强块造成较大的损伤,进一步提高拔钉结构的使用寿命。

其中,在所述支架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4,所述支撑段2的两侧安装有与所述弧形通孔4配合的活动杆5。手柄段1的下压幅度与木板内钢钉的长度有关,在手柄段1的下压直至钢钉拔出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手部往往会因为施力下压过猛而导致手部被手柄段1压伤,而本发明中,在支架3的两侧壁上开设有弧形通孔4,且在支撑段2的两侧对应设置有与弧形通孔4配合的活动杆5,当活动杆5移动至弧顶通孔的极限位置时,手柄段1则无法继续移动,进而保证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作为优选,将拔钉段72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锐角角度设置在25°~55°范围内,可在保证拔钉段72的尖端顺利斜插入木板的前提下,还能保证拔钉段72的使用寿命,即当该锐角的角度小于25°时,拔钉段72的尖端过于尖锐,进而导致该尖端的强度降低,无法多次重复使用;当当该锐角的角度大于55°时,拔钉段72的尖端与木板的接触厚度增加,即增大了该尖端继续下移的阻力,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需要施力更大的作用力才能将该尖端移动至钢钉钉帽下方的位置。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