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9983发布日期:2018-06-15 22:1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



背景技术:

生物质是指利用大气、水、土地等通过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通称为生物质。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广义概念: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有代表性的生物质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狭义概念: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特点: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泛。2013年中国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分析,①可再生性,生物质能源是从太阳能转化而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可实现能源的永续利用。②清洁、低碳。生物质能源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很低,属于清洁能源。同时,生物质能源的转化过程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使用过程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形成二氧化碳的循环排放过程,能够有效减少人类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③替代优势。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能源转化成可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在热转化方面,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燃烧或经过转换,形成便于储存和运输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燃料,可运用于大部分使用石油、煤炭及天然气的工业锅炉和窑炉中。国际自然基金会2011年2 月发布的《能源报告》认为,到2050 年,将有60%的工业燃料和工业供热都采用生物质能源。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使用便利,没有一个很好的安全性,不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给使用者带来很多的不便,浪费了使用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的下端两侧均通过连接块安装有卡接装置,所述卡接装置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卡接装置的下端嵌接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通过连接支板安装有端板,且连接支板与端板的连接处设有连接装置,所述端板的一端设有滑动装置,所述滑动装置的一端设有滑块,所述卡接装置的内腔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板,且连接板与固定装置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端设有稳固卡扣。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上端设有安装固定装置,且安装固定装置的一侧设有固定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卡接装置的外侧设有连接卡槽,且连接卡槽的内壁设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端板的内腔设有调节装置,且调节装置的一侧设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与连接支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接装置的外端一侧设有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与驱动装置电性连接。

本发明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也能够有一个连接效果,增加了装置在使用过程的安全性,便于使用者进行有使用,给使用者带来很多的便利,有效的节约了使用者的时间和精力,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便于使用者进行使用和操作,增加了装置的工作效果,给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的上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生物质能调节平台,包括装置主体1,装置主体1的下端两侧均通过连接块2安装有卡接装置4,卡接装置4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3,卡接装置4的下端嵌接有连接装置5,连接装置5通过连接支板6安装有端板9,且连接支板6与端板9的连接处设有连接装置5,端板9的一端设有滑动装置8,滑动装置8的一端设有滑块7,卡接装置4的内腔设有驱动装置10,驱动装置10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板12,且连接板12与固定装置3连接,连接板12的一端设有稳固卡扣13,装置主体1的上端设有安装固定装置,且安装固定装置的一侧设有固定螺纹孔,卡接装置4的外侧设有连接卡槽,且连接卡槽的内壁设有密封垫,端板9的内腔设有调节装置,且调节装置的一侧设有调节轴,调节轴与连接支板6连接,卡接装置4的外端一侧设有控制按钮,控制按钮与驱动装置10电性连接。本发明使用简单,安装便捷,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程有一个很好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