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6458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窗五金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



背景技术:

执手,是一种常安装于门、窗等上供手执握开关的配件,现有执手的款式和结构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现有的一种执手通常包括基座、执手柄以及执手轴,基座安装于门窗上,通过执手柄带动执手轴转动,执手轴与其他部件配合实现门窗的开启或关闭。

但这种执手中一般不设有定位结构,操作手感差,使人无法清晰的感应到执手柄带动执手轴转动时状态,比如转动到什么位置时可以打开门窗,致使人们无法对执手实行有效的限位控制,从而容易对执手造成伤害,降低其使用寿命;而其他设有定位结构的执手则结构较复杂,各零部件容易松动,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旨在解决现有执手无法定位,从而无法对执手实行有效的限位控制,操作手感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用于安装于门窗之上,包括基座、执手柄、执手轴以及定位单元,所述基座固定安装在门窗上,所述执手轴可转动的安装于基座之上,其中该执手轴的一端安装于执手柄上,所述定位单元包括钢珠、弹簧以及定位压片,所述定位压片固定安装在执手轴上、且位于基座的上方,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弹簧安装孔,所述定位压片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弹簧安装孔与定位孔相对应,所述弹簧安装于弹簧安装孔内,所述钢珠安装于弹簧与定位孔之间。

其中,所述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钢珠、弹簧安装孔以及定位孔的数量与弹簧的数量相同。

其中,所述钢珠、弹簧、弹簧安装孔以及定位孔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弹簧安装孔均布于基座之上,所述定位孔均布于定位压片上,所述执手柄带动定位压片转动90度,钢珠在相邻的定位孔内转换。

其中,所述钢珠的直径大于弹簧内径和定位孔直径、且小于弹簧安装孔直径。

其中,所述门窗由型材制成,所述型材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固定螺丝,所述基座本体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螺丝与固定孔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丝下端设有螺丝固定部,所述螺丝固定部穿过安装孔,旋转固定螺丝,所述螺丝固定部偏离安装孔将基座固定在型材之上。

其中,所述定位压片上还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执手轴上开设有限位孔卡接部,所述限位孔与限位孔卡接部相互卡扣将定位压片固定的安装于限位孔卡接部上。

其中,所述型材上设有执手轴通孔,所述基座本体上设有执手安装孔,所述执手轴包括执手安装部、卡位部以及传动部,所述卡位部位于执手安装部与传动部之间,所述传动部穿过执手轴通孔位于型材之内,所述执手安装部穿过执手安装孔安装在执手柄上,所述卡位部轮廓大于执手安装孔轮廓且小于或等于安装孔的轮廓。

其中,所述执手安装部包括基座本体安装部和执手柄安装部,所述基座本体安装部为圆柱形,所述执手安装孔为圆孔,所述基座本体安装部安装于执手安装孔内,所述执手柄安装部为方柱形,所述限位孔卡接部开设于执手柄安装部上,所述限位孔为方孔,所述执手柄安装部安装在执手柄上。

其中,所述执手柄包括把持部以及执手轴安装部,所述执手轴安装部上开设有基座本体收容孔以及执手柄装配孔,且所述执手柄装配孔位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底部,所述执手柄装配孔为方孔,所述执手柄安装部固定的安装在执手柄装配孔内,所述基座本体安装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内。

其中,所述限位孔上设有缝隙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通过限位孔与限位孔卡接部间的相互卡扣将定位压片固定于执手轴上的限位孔卡接部上,且定位压片在外力作用时可以在限位孔卡接部上移动,从而调节定位压片对弹簧的压力,相应的,弹簧对定位压片有弹力,驱动执手柄带动执手轴转动时,定位压片随执手轴一起转动并将钢珠和弹簧压回弹簧安装孔内,钢珠在定位压片下表面滚动,当转动一定角度后,钢珠被快速弹回对应的定位孔中,钢珠被弹回定位孔时,钢珠与定位孔间发生碰撞使执手柄产生轻微震动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提醒使用者旋转到此位置时已经可以打开或关闭门窗。所述定位单元可以对执手转动时起到定位、启示作用,使得执手的操作手感强,使人们可以对执手实行有效的限位控制,从而避免对执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此外,定位单元设于基座与执手柄之间,使执手柄与型材间的滑动摩擦转化成钢珠与定位压片间的滚动摩擦,从而降低甚至消除执手柄对型材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压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螺丝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座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安装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安装在型材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安装在型材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执手安装在型材上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手柄定位功能的执手100,安装于门窗之上,所述门窗是指门或窗,包括基座10、执手柄20、执手轴30以及定位单元40,所述门窗由型材200制成,所述型材200一般为铝合金型材或塑钢型材,所述型材200上开设有安装孔201和执手轴通孔202,所述基座10安装在型材200上,所述执手轴30可转动的安装于基座10之上,其中该执手轴30的一端安装于执手柄20上,另一端通过执手轴通孔202伸进型材内、与其他部件配合完成控制门窗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执手柄20可控制执手轴30转动,所述定位单元40安装包括钢珠41、弹簧42以及定位压片44,所述基座10开设有弹簧安装孔43,所述定位压片44固定安装在执手轴30上、且位于基座10的上方,所述定位压片44上开设有限位孔411和定位孔412,所述执手轴30上开设有限位孔卡接部45,所述限位孔411与限位孔卡接部45相互卡扣将定位压片44固定安装于于限位孔卡接部45上,所述弹簧安装孔43与定位孔412相对应,所述弹簧42安装于弹簧安装孔43内,所述钢珠41安装于弹簧42与定位孔4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压片44为一圆盘结构,所述限位孔411开设于定位压片44中间,所述弹簧安装孔43和定位孔412为圆孔,所述限位孔卡接部45包括多个卡槽451,所述卡槽451均布在执手轴30上。安装执手100时,先将执手轴30穿过基座10,然后将弹簧42放入弹簧安装孔43内,然后通过限位孔411与限位孔卡接部45间的相互卡扣将定位压片44安装到执手轴30的执手安装部31上、同时将钢珠放入弹簧42和定位孔412之间,并调整定位压片44的位置,使弹簧42处于压缩状态,然后将执手轴30的下端穿过执手轴通孔202并将基座10安装在型材200上,最后将执手轴30安装到执手柄20上,从而实现将执手100安装到型材200上。

安装完成后,执手100处于初始位置,定位压片44固定于限位孔卡接部45上,钢珠41位于弹簧42与定位孔412之间,定位压片44压迫弹簧42使弹簧42处于自然或压缩状态,当需要打开或关闭门窗时,驱动执手柄20带动执手轴30转动,定位压片44随执手轴30一起转动并将钢珠41和弹簧42压回弹簧安装孔43内,钢珠41在定位压片44下表面滑动、滚动,钢珠41与定位压片摩擦,当转动一定角度后,钢珠41被快速弹回对应的定位孔412中,钢珠41被弹回定位孔412时,钢珠41与定位孔412间发生碰撞使执手柄20产生轻微震动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提醒使用者旋转到此位置时已经可以打开或关闭门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通过限位孔411与限位孔卡接部45间的相互卡扣将定位压片44固定于限位孔卡接部45、即执手轴30上,且定位压片44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在限位孔卡接部45上移动,当无外力或外力较小时,定位压片44固定于限位孔卡接部45上,从而可以调整定位压片44对弹簧42的压力、以更好地实现对执手柄20的定位。

相应的,弹簧42对定位压片44有弹力,驱动执手柄20带动执手轴30转动时,定位压片44随执手轴30一起转动并将钢珠41和弹簧42压回弹簧安装孔43内,钢珠41在定位压片44下表面滑动、滚动,钢珠41与定位压片摩擦,当转动一定角度后,钢珠41被快速弹回对应的定位孔412中,钢珠41被弹回定位孔412时,钢珠41与定位孔412间发生碰撞使执手柄20产生轻微震动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提醒使用者旋转到此位置时已经可以打开或关闭门窗。所述定位单元40可以对执手100转动时起到定位、启示作用,使得执手100的操作手感强,使人们可以对执手100实行有效的限位控制,从而避免对执手100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此外,定位单元40设于基座10与执手柄20之间,使执手柄20与型材200间的滑动摩擦转化成钢珠41与定位压片44间的滚动摩擦,从而降低甚至消除执手柄20对型材200的损害。

请参阅图1-10,所述钢珠41的直径大于弹簧42内径和定位孔412直径、且小于弹簧安装孔43直径。从而使钢珠41可以安装在定位孔412和弹簧42之间,而且可以实现在外力作用时,钢珠41能够缩进弹簧安装孔43内。

请参阅图1-10,所述弹簧4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钢珠41、弹簧安装孔43以及定位孔412的数量与弹簧42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珠41、弹簧42、弹簧安装孔43以及定位孔412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弹簧安装孔43成圆周排列均布于基座10之上,所述定位孔412成圆周排列均布于定位压片44上,安装执手100时,四个弹簧42分别安装在四个弹簧安装孔43内,四个钢珠41分别位于四个弹簧42与四个定位孔412之间,即四个钢珠41分别半沉没于四个相对应的定位孔412内,定位压片44通过四个钢珠41与四个相应的定位孔412之间的配合迫使四个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执手安装完成后,所述执手柄20处于初始位置,需打开门窗时,使用执手柄20带动执手轴30转动90度,从而带动定位压片44转动90度,使得钢珠41在相邻的定位孔412内转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需打开或关闭门窗时,驱动执手柄20带动执手轴30转动90度后,定位单元40的钢珠41与定位孔412间发生碰撞使执手柄20产生轻微震动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提醒使用者旋转到此位置时已经可以打开或关闭门窗。

应当说明,所述弹簧42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3个或其他数量,但是常规设计中一般通过转动执手90度来打开门窗,所以钢珠41、弹簧42、弹簧安装孔43以及定位孔412的数量一般也为四个。

请参阅图1-10,所述基座10包括基座本体11和固定螺丝12,所述基座本体11上开设有固定孔111,所述固定孔111为通孔,所述固定孔111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螺丝12与固定孔111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丝12下端设有螺丝固定部121,所述螺丝固定部121的形状与安装孔201的形状相适配,所述螺丝固定部121穿过安装孔201,旋转固定螺丝12,所述螺丝固定部121偏离安装孔201、且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将基座10固定在型材200之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本体11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弹簧安装孔43开设于基座本体11的上表面上,所述固定孔111为螺纹孔,所述固定螺丝12包括螺丝本体122和螺纹部123,所述螺纹部123开设于螺丝本体122的上端,所述螺丝固定部121开设于螺丝本体122的下端,且螺丝固定部121向螺丝本体121的一侧凸出,所述型材200上的安装孔201的形状和大小与螺丝固定部121相适配,即可以让螺丝本体122的下端穿过。安装执手100时,先将执手轴30穿过基座本体11,然后将定位单元40安装到基座本体11和执手轴30上,将固定螺丝12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到基座本体11上,然后将固定螺丝12下端和执手轴30的下端穿过安装孔201、执手轴通孔202使螺丝固定部121和执手轴30的下端位于型材200内,然后转动执手轴30使定位孔412与固定孔111相对应,然后转动固定螺丝12,使螺丝固定部121偏离安装孔并向基座本体11底部方向移动,最后使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从而使基座10固定在型材200上。最后将执手轴30安装到执手柄20上,完成执手100的安装。

应该说明,将基座10安装到型材200上与将定位单元40安装到基座本体11和执手轴30上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整,对执手100的安装没有影响。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通过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将基座10固定在型材200上的安装方式相较于通过螺丝直接将基座固定在型材的方式,此安装方式更加牢固、且不易松动,且将螺丝与型材间的螺纹连接转变为固定螺丝12与基座本体11间的螺纹连接,从而减小在使用过程中对型材的损伤。其次,基座10的尺寸可以大大减小。此外,基座本体11底部将安装孔201覆盖,螺丝固定部121位于型材200内部,从而使基座10安装在型材200上更美观、大方。

请参阅图1-10,所述固定螺丝12的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所述安装孔201以及固定孔111的数量与固定螺丝12的数量一致,所述安装孔201均布于型材200之上,所述固定孔111均布于基座本体11之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螺丝12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安装孔201以及固定孔111的数量也为四个,四个所述固定孔111成圆周均布在基座本体11上,四个所述安装孔201也成圆周均布在型材200上,所述执手轴通孔202与4个安装孔201相互贯通,整体呈一梅花形状的孔。安装基座10时,先初步将四个固定螺丝12通过螺纹连接分别安装在四个固定孔111内,并调整四个固定螺丝12使各自对应的螺丝固定部121分别与四个安装孔201相对应;然后将四个固定螺丝12下端分别穿过四个安装孔201使各自对应的螺丝固定部121位于型材200内,然后分别转动四个固定螺丝12,使其各自对应的螺丝固定部121偏离安装孔并向基座本体11底部方向移动,最后使四个螺丝固定部121共同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从而使基座10牢固的固定在型材200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四个固定螺丝12各自对应的螺丝固定部121共同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使基座本体11受力均匀、且承受力强,从而使基座10十分牢固的固定在型材200上。

应当说明,所述安装孔201也可以不均布于型材200之上,所述固定孔111同样也可以不均布于基座本体11之上。均匀分布只是常用设计。

应当说明,所述固定螺丝12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其他数值。

请参阅图1-10,所述固定螺丝12的形状为L型或T型,所述固定螺丝12上端设有一用于转动固定螺丝12的螺丝旋转部12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螺丝12的整体形状为L型,即且螺丝固定部121向螺丝本体121的一侧凸出,使得旋转固定螺丝12后能够使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从而使得基座10固定在型材200上。

所述螺丝旋转部124可以为一字槽、十字槽、内六角梅头槽等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丝旋转部124为内六角梅头槽,使用内六角扳手与内六角梅头槽配合来控制固定螺丝12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因所述螺丝固定部121的形状与安装孔20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固定螺丝12可以通过安装孔201伸进型材200内,又因固定螺丝12的形状为L型,使得固定螺丝12在旋转后螺丝固定部121可以与基座本体11共同夹紧型材200,从而使得基座10可以牢固的固定在型材200上。

请参阅图1-10,所述螺丝固定部121侧面设有弧面1211。所述侧面是指螺丝固定部121与型材200接触的一面的一侧或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丝固定部121的两侧都设有弧面1211。

应当指出,所述螺丝固定部121可以两侧都设有弧面1211,也可以只有一侧设有弧面1211,当一侧设有弧面时,设有弧面的一侧需与固定螺丝12旋紧时的旋向相适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一方面当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底部夹紧型材200时,因螺丝固定部121侧面设有的弧面1211有弧度使得螺丝固定部121在型材200上滑动时的阻力减小,方便固定螺丝12的安装;另一方面因为固定螺丝12与基座本体11是螺纹连接,存在螺距,将螺丝固定部121侧面设有弧面1211便于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夹紧型材200,比如因型材200的厚度不一、旋转固定螺丝12,当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间的夹紧力最大时,螺丝固定部121刚好与安装孔201对应,从而使得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不能很好的夹紧型材200,但螺丝固定部121侧面设有弧面1211容易使螺丝固定部121进一步加紧型材200,从而使得螺丝固定部121与基座本体11更好的夹紧型材200。

请参阅图1-10,所述基座本体11上设有执手安装孔112,所述执手轴30包括执手安装部31、卡位部32以及传动部33,所述卡位部32位于执手安装部31与传动部33之间,所述传动部33穿过执手轴通孔202位于型材之内,所述传动部33与其他部件配合完成控制门窗的开启或关闭,所述执手安装部31穿过执手安装孔112安装在执手柄20上,所述卡位部32轮廓大于执手安装孔112轮廓且小于或等于执手轴通孔202的轮廓,所述卡位部32位于执手轴通孔202内。所述执手柄20可带动执手轴30在执手安装孔112内转动。

请参阅图1-10,所述固定孔111中心与执手安装孔112中心的距离D等于所述限位孔411中心与定位孔412中心之间的距离d,当安装或拆卸基座10时,驱动定位压片44转动使定位孔412与固定孔111对应,通过定位孔412可旋转固定螺丝12。

安装执手100时,将固定螺丝12通过螺纹配合初步安装在基座本体11上,然后将执手轴30上的执手安装部31穿过执手安装孔112,然后安装定位单元40,定位单元40安装完成后将执手轴30上的传动部33以及螺丝固定部穿过执手轴通孔202、安装孔201伸进型材200内,使卡位部32位于执手轴通孔202内、且卡位部32与基座本体11的底部紧靠在一起,然后通过转动固定螺丝12将基座本体11固定在型材200上、且将执手轴30可转动的固定在型材200上,然后将执手安装部31安装在执手柄20上。安装完成后,执手柄20可控制执手轴30在型材200内转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基座10安装在型材200上,执手轴30的传动部33位于型材200内,卡位部32位于执手轴通孔202内、且卡位部32与基座本体11的底部紧靠在一起,执手安装部31穿过执手安装孔112安装在执手柄20上,由于基座10安装在型材200上、且卡位部32与基座本体11的相互作用使得执手轴30不能通过执手轴通孔202向脱离型材200的方向运动,又因为执手轴30安装在执手柄20上使得执手轴30不能向伸进型材200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执手轴30可转动的安装到基座10上,从而使执手100安装到型材200上。其次,将执手轴30分为执手安装部31、卡位部32以及传动部33三部分极大地简化了执手100的结构,减少了一些其他不必要的结构。其次,基座10与型材200的这种结合方式更加牢固,从而使执手100的稳定性大大增加。此外,因固定螺丝12隐藏在型材200和基座本体11内,基座本体11可隐藏在执手柄20内,从而使得执手100安装到型材200上时显得美观、精致、小巧。

请参阅图1-10,所述执手安装部31包括基座本体安装部311和执手柄安装部312,所述基座本体安装部311为圆柱形,所述卡位部32为基座本体安装部311下端一凸起的圆环结构,所述执手安装孔112为圆孔、且与基座本体安装部311相适配,所述执手安装部31穿过执手安装孔112、且基座本体安装部311安装于执手安装孔112内,所述执手柄安装部312为方柱形,所述限位孔卡接部45开设于执手柄安装部312上,所述限位孔411为方孔,所述执手柄安装部312安装在执手柄20上。

安装执手100时,将执手安装部31穿过执手安装孔112、使基座本体安装部311位于执手孔安装孔112内,即基座本体11位于基座本体安装部311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所述执手安装部31包括基座本体安装部311和执手柄安装部312两部分便于与基座本体11以及执手柄20的装配,执手基座本体安装部311设为圆柱形、执手安装孔112为圆孔便于执手轴30在执手安装孔112内转动,执手柄安装部312设为方柱形、限位孔卡接部45开设于执手柄安装部312上以及限位孔411设为方孔便于限位孔411与限位孔卡接部45之间的相互卡扣、同时便于在外力作用时定位压片44在限位孔卡接部45上移动。此外,执手柄安装部312设为方柱形便于执手柄20驱动执手轴30转动。

请参阅图1-10,所述限位孔411上设有缝隙孔4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缝隙孔413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限位孔411的四个对角处,且该四个缝隙孔413分别于四个固定孔11相对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在限位孔411的四个对角处各开设一缝隙孔413使得限位孔411更有弹性,从而便于限位孔411与限位孔卡接部45之间的相互卡扣、同时便于定位压片44在限位孔卡接部45上移动。

请参阅图1-10,所述执手柄20包括把持部21以及执手轴安装部22,所述执手轴安装部22上开设有基座本体收容孔(图中未示出)和执手柄装配孔(图中未示出),且所述执手柄装配孔位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底部,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的形状与基座本体11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的深度小于或等于基座本体11的高度,所述执手柄装配孔为方孔、且与执手柄安装部312相适配,所述执手柄安装部312固定的安装在执手柄装配孔内,所述基座本体11收容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内、且所述执手轴安装部22底部紧靠型材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执手轴安装部22上还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3,所述执手柄装配孔与第一螺纹孔223相连通,所述执手柄安装部312上设有第二螺纹孔34,通过机米螺丝23与第一螺纹孔223以及第二螺纹孔34间的螺纹连接使执手柄安装部312固定的安装在执手柄装配孔内,从而使执手轴30安装到执手柄20上。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设于执手轴安装部22的底部,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为圆孔,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的直径略大于基座本体11的直径,所述基座本体收容孔的深度等于基座本体11的高度。执手轴30与执手柄20装配时,将执手柄安装部312插入执手柄装配孔内、且使第一螺纹孔223与第二螺纹孔34相对应,同时基座本体11完全收容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内,然后用机米螺丝23与第一螺纹孔223以及第二螺纹孔34的螺纹连接将执手轴30与执手柄20固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后,基座本体11固定在型材200上,执手轴30安装在执手柄20上,执手轴30上卡位部32和传动部33位于型材200内、且位于基座本体11的一侧,执手轴30上执手安装部31穿过基座本体11上的执手安装孔111通过执手柄安装部312安装在执手柄装配孔内,执手柄20位于基座本体11的另一侧,卡位部32与基座本体11底部相互作用使执手轴30不能向型材200外侧移动,执手轴安装部22底部与型材表面相互作用以及基座本体收容孔孔底与基座本体11顶部相互作用使得执手轴30不能向型材200内侧移动,从而使得执手轴30可转动的安装在型材200上,即实现执手100可转动的安装在型材100上。所述执手柄20包括把持部21以及执手轴安装部22、所述执手轴安装部22上开设基座本体收容孔和执手柄装配孔使得执手柄20结构简约、功能分布明确,能大大增加执手100的稳定性。

其次,所述基座本体11完全收容于基座本体收容孔内,基座10、执手轴20、执手限位部40等完全隐藏在执手柄30以及型材200内,使得执手100只有执手柄30裸露在外,从而使执手100显得美观、大方、简约。

此外,较为重要的是,相较于现有设计,基座10的尺寸明显大大减小、从而大大减少基座10的生产原料、减少浪费、大大降低基座10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执手100的生产成本,同时基座10的形状更加美观小巧、精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