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闩锁机构和带重置装置的外侧释放机构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6803发布日期:2018-12-14 22:38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具闩锁机构和带重置装置的外侧释放机构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7日提交的序列号为no.62/516,346的美国临时申请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在机动车辆闭合系统中使用的闭合闩锁组件。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配备有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和具有可手动操作的闩锁重置功能的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的用于车门的闭合闩锁组件。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不一定是现有技术。

在一些车辆上设置有用于车辆的被动式门禁系统,以允许持有车钥匙的车辆用户简单地拉动门把手并打开门,而不需要将钥匙引入位于门中的钥匙孔中。密钥卡通常配备有与车辆的车载控制系统通信以验证用户的电子装置。当用户拉动外侧门把手以指示他/她希望进入车辆时,与门所安装的闭合闩锁组件相关联的动力释放机构的电动致动器被致动以释放闩锁机构,从而将门打开。外侧门把手还可以配备有开关,代替可移动的外侧门把手来触发电动致动器的致动。在大多数闭合闩锁组件中,由于内侧门把手经由与闭合闩锁组件相关联的内侧把手释放机构连接至闩锁机构,因此闩锁机构也可以被从车辆内部手动地释放。然而,在某些司法管辖区中,存在下述规章:所述规章规定了内侧门把手与闩锁机构之间的由内侧把手释放机构提供的连接程度(特别是对于在乘客可能是儿童的情况下的后门而言)。

许多现代闭合闩锁组件提供了包括动力释放、动力锁定、动力儿童锁定、以及动力系拉或软关闭(soft-close)特征在内的一个或更多个动力操作功能。闭合闩锁组件的动力失去可能导致这些动力操作功能不可操作。为了避免在失去动力释放功能时被困在乘客室内,例如,许多闭合闩锁组件具有内侧“备用”释放机构,该内侧“备用”释放机构可以经由内侧门把手启动以释放闩锁机构并打开车门。此外,许多闭合闩锁组件具有与外侧门把手相关联的钥匙致动的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该钥匙致动的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经由第一或“释放”钥匙动作来致动以释放闩锁机构并打开车门。在一些设置中采用自动“重置”功能,该自动“重置”功能使用电动致动器来重置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和闩锁机构,以允许车门随后被关闭及闩锁。然而,在没有这种自动重置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二或“重置”钥匙动作完成而将闩锁机构重置之前车门是不能被关闭的。通常,这种备用闩锁释放装置是复杂的,并且对于车辆乘员而言可能并不总是直观的。

因此,尽管可商购的动力闭合闩锁组件令人满意地满足了所有操作和规章要求,但认识到存在推进该技术并提供下述优化的动力闭合闩锁组件的需求:该优化的动力闭合闩锁组件在提供前面提到的期望的动力操作功能和紧急内部释放功能的同时具有降低的复杂性和封装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提供了对本公开的总体概述,并且不意在被解释为是对本公开的全部范围或者本公开的所有方面、特征和结构构型的全面且详尽的列举。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门的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具有闩锁机构、闩锁释放机构、以及具有手动致动的闩锁重置装置的外侧备用释放机构。

本公开的相关方面是:经由与车门上的外侧门把手相关联的外部锁芯的旋转将外侧备用机构从静置状态转换至接合状态,以使闩锁机构从关闭/锁定模式转换至打开/解锁模式。与外侧备用机构相关联的重置旋钮从非锁定位置运动至锁定位置,以将备用杆保持在被阻挡位置。随后的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至其非锁定位置的手动运动将用于释放备用杆,并且用于允许闩锁机构和闩锁释放机构重置并允许车门的关闭和闩锁。

在相关方面,当闩锁机构操作成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外侧备用释放机构操作成处于静置状态时,为闭合闩锁组件建立了闩锁模式。手动的(即,钥匙致动的)外侧闩锁释放操作的完成使闩锁机构转换到打开状态并且使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转换到接合状态,以用于使闭合闩锁组件转换到解锁-阻挡模式。通过完成手动的(即,钥匙致动的)闩锁重置操作以使闩锁机构转换到重置状态并使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返回至其静置状态,闭合闩锁组件随后可以转换到解锁-重置模式。手动外侧闩锁释放操作通过由用户将钥匙插入门所安装的锁芯中并在该锁芯中旋转而启动。手动重置操作通过由用户将钥匙插入位于闭合闩锁组件上且与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相关联的重置装置中并在该重置装置中旋转而启动。

在另一相关方面,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包括:闩锁机构,该闩锁机构能够操作成处于关闭状态以捕获并保持撞销,并且该闩锁机构能够操作成处于打开状态以释放撞销;闩锁释放机构,该闩锁释放机构能够操作成用于选择性地使闩锁机构从该闩锁机构的关闭状态转换至该闩锁机构的打开状态;以及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该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能够操作成在闩锁机构处于该闩锁机构的关闭状态时处于静置状态,并且响应于对闩锁释放机构进行致动的钥匙致动的外侧闩锁释放操作而转换到接合状态,其中,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能够操作成处于该接合状态以阻挡闩锁释放机构返回至静置状态,并且其中,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可以经由钥匙致动的闩锁重置操作而从该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的接合状态转换回该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的静置状态。

根据这些和其他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在具有外侧把手的车门中的闭合闩锁组件,该闭合闩锁组件包括:具有第一棘齿和第一掣爪的闩锁机构。第一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撞销捕获位置处,第一棘齿保持撞销,在该撞销释放位置处,第一棘齿将撞销释放。第一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处,第一掣爪将第一棘齿保持在该第一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第一掣爪被定位成允许第一棘齿移动至该第一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包括有闩锁释放机构,该闩锁释放机构具有释放杆,该释放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静置位置处,第一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在该接合位置处,释放杆使第一掣爪移动至其打开位置。设置有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该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os备用杆、os连接装置和os重置旋钮,该os连接装置将os备用杆连接至与外侧把手相关联的锁芯。os备用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同时os重置旋钮能够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非锁定位置,允许os备用杆移动至其静置位置,在该锁定位置处,os重置旋钮将os备用杆保持在该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手动闩锁释放操作包括:手动地致动锁芯以使os连接装置移动,由此使os备用杆从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从而使释放杆移动至释放杆的接合位置,以使闭合闩锁组件从闩锁模式转换到解锁-阻挡模式,在该解锁-阻挡模式处,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以阻挡os备用杆从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移动至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且以将释放杆保持在释放杆的接合位置。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使闭合闩锁组件从其解锁-阻挡模式转换到解锁-重置模式。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手动地使os重置旋钮从该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运动至该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以用于允许os备用杆返回至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允许释放杆返回至释放杆的静置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锁芯可以构造成用于使钥匙插入该锁芯中并在该锁芯中旋转,以使连接装置将os备用杆从该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该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os重置旋钮可以设置有钥匙接口,该钥匙接口构造成用于使钥匙插入该钥匙接口中并在该钥匙接口中旋转,以用于手动地将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旋转至其非锁定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os重置旋钮中的钥匙接口可以位于车门的关闭面部分上。

根据另一方面,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可以设置成具有重置旋钮偏置构件,该重置旋钮偏置构件将os重置旋钮朝向该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偏置。

根据另一方面,重置旋钮偏置构件可以构造成作用于os备用杆上,以将os备用杆朝向其静置位置偏置。

根据另一方面,os备用杆可以构造成具有弹簧凸缘,重置旋钮偏置构件作用于该弹簧凸缘上,并且os重置旋钮可以构造成具有阻挡凸耳部分,该阻挡凸耳部分构造成接合弹簧凸缘,以对抗重置旋钮偏置构件的偏置而将os重置旋钮保持在其非锁定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弹簧凸缘可以构造成具有阻挡边缘,并且阻挡凸耳部分可以构造成具有凸轮边缘,使得:当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时,凸轮边缘与阻挡边缘的接合将os备用杆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该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并将os重置旋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该os备用杆的锁定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将钥匙插入位于os重置旋钮中的钥匙接口中,并且对抗由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而手动地将os重置旋钮从该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旋转至该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并且使凸轮边缘移动成脱开与阻挡边缘的接合,以用于允许os备用杆在由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下自动返回至其静置位置。

根据另一方面,闩锁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二棘齿和第二掣爪。第二棘齿能够在接合位置与脱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接合位置处,第二棘齿使第一掣爪处于该第一掣爪的闭合位置,在该脱开位置处,第二棘齿使第一掣爪移动至该第一掣爪的打开位置。第二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处,第二掣爪将第二棘齿保持在该第二棘齿的接合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第二掣爪被定位成允许第二棘齿移动至该第二棘齿的脱开位置。释放杆构造成接合第二掣爪,并且在释放杆处于其静置位置时,第二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而在释放杆处于其接合位置时,释放杆使第二掣爪移动至该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

根据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外侧把手和闭合闩锁组件的车门。闭合闩锁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棘齿和至少一个掣爪的闩锁机构。所述至少一个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该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棘齿保持撞销,在该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棘齿将撞销释放。所述至少一个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将所述至少一个棘齿保持在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移动至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闭合闩锁组件还包括闩锁释放机构,该闩锁释放机构具有释放杆,该释放杆构造成接合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并且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静置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在该接合位置处,所述释放杆使所述至少一个掣爪移动至所述至少一个掣爪的打开位置。封闭闩锁组件还包括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该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os备用杆、os连接装置和os重置旋钮,该os连接装置将os备用杆连接至与外侧把手相关联的锁芯。os备用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os重置旋钮能够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非锁定位置,允许os备用杆移动至其静置位置,在该锁定位置处,os重置旋钮将os备用杆保持在该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手动闩锁释放操作包括:手动地致动锁芯以使os连接装置移动,从而使os备用杆从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以使释放杆移动至释放杆的接合位置,从而使闭合闩锁组件从闩锁模式转换到解锁-阻挡模式,在该解锁-阻挡模式的情况下,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以阻挡os备用杆从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移动至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且以将释放杆保持在释放杆的接合位置。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使闭合闩锁组件从其解锁-阻挡模式转换到解锁-重置模式。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手动地使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移动至其非锁定位置,以允许os备用杆返回至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允许释放杆返回至释放杆的静置位置。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结合附图考虑时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将易于领会,同时变得更好理解,在附图中:

图1和图1a是配备有闭合闩锁组件的车门的立体图;

图1b是用来提供图1a中示出的门所安装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外部释放功能的锁芯和钥匙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c是图1b中示出的装置的正视图;

图2a是图1和/或图1a中示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立体图;

图2b是图2a中示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前侧平面图,其中,前盖板被移除以更好地图示闩锁机构、动力释放机构和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的部件;

图2c是图2a中示出的闭合闩锁组件的后侧平面图,其中,后盖板被移除以进一步图示各个部件;

图3是图2a中示出的闭合闩锁组件操作成处于闩锁模式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类似于图3的立体图,但此时示出了闭合闩锁组件操作成处于打开模式;

图5是与根据本公开构造的闭合闩锁组件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相关联的闩锁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示出的闩锁机构的组装立体图,并且此时包括也与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相关联的闩锁释放机构;

图7是图6中示出的闩锁释放机构的进一步组装立体图,并且此时包括具有手动重置功能的且在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的替代性实施方式中实施的外侧备用释放机构;

图7a是闭合闩锁组件的立体图,示出了与外侧备用释放机构相关联的重置装置;

图7b是示出了重置装置的手动闩锁重置操作的图示。

图8a是处于第一关闭状态的闩锁机构的平面图,并且图8b是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处于静置状态以为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建立闩锁模式的平面图;

图9a和图9b分别是类似于图8a和图8b的平面图,但图示了各部件响应于手动外部闩锁释放动作的启动而进行的运动;

图10a和图10b分别是类似于图9a和图9b的平面图,但图示了各部件响应于手动外部闩锁释放动作的继续而进行的进一步运动;

图11a和图11b分别是类似于图10a和图10b的平面图,但图示了手动外部闩锁释放动作的完成,其中,闩锁机构处于打开状态并且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处于接合状态,以为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建立解锁-阻挡模式;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类似于图11a和图11b的平面图,但此时图示了各部件响应于使用如由图12c表示的钥匙型致动器来启动手动闩锁重置动作而进行的运动;以及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类似于图12a和12b的平面图,此时示出了闩锁机构处于重置状态,其中,外侧备用释放机构返回至其静置状态,以为本公开的闭合闩锁组件建立解锁-重置模式。

在整个所有附图中,使用对应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共用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总体上,现在将公开根据本公开的教示构造的用于在机动车辆车门闭合系统中使用的闭合闩锁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示例性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是全面的并且将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比如特定部件、装置和方法的示例,以提供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面理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明显的是,不一定采用具体细节,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没有详细描述周知过程、周知装置结构和周知技术,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的公开内容将容易地理解它们。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不意在是限制性的。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种”和“该”可以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括有”、“包含”和“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定存在所阐述的特征、部分、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部分、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构成的组。本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除非被具体指定为执行顺序,否则不应被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论述或图示的特定顺序执行。还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采用附加步骤或替代性步骤。

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接合至”、“连接至”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接合至另一元件或层、连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与之相比,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直接接合至”、“直接连接至”或“直接联接至”另一元件或层时,可以不存在介于中间的元件或层。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词语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与“直接相邻”等)。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可以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诸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和其他数字术语在本文中使用时,除非由上下文明确指示,否则不暗含序列或顺序。因此,下文中所论述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而不背离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教示。

在本文中可以使用与空间相关的术语,比如“内”、“外”、“下面”、“下方”、“下”、“上方”、“上”、“顶”、“底”等,以便于说明书对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关系进行描述。与空间相关的术语可以意在涵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除了图中描绘的取向之外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下方”或“下面”的元件将会被定向成在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两个取向。该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向(被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取向),并且本文中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被相应地解释。

首先参照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14的后门12的闭合闩锁组件10,该闭合闩锁组件10沿着门12的关闭面部分16定位,并且该闭合闩锁组件10构造成响应于门12从打开位置移动至关闭位置而以可释放的方式接合并捕获固定在形成于车辆本体22中的门开口20内的撞销18。门12被示出为包括外侧门把手24和内侧门把手26,外侧门把手24和内侧门把手26两者都操作性地连接(即,以电力的方式和/或机械的方式)至闭合闩锁组件10。尽管未示出,但是应当理解,设置有与车辆14的前门13相关联的类似的闭合闩锁组件,该前门13被示出为包括其自身的外侧门把手25。

图1a图示了安装在车辆14的前门13中的闭合闩锁组件10’。前门13的外侧部“x”被示出为具有能够从车辆14的外部触及的前部外侧门把手25。前门13中设置有锁芯50,并且锁芯50经由如由附图标记54指示的连接器装置——比如线缆组件或连杆装置——与和闭合闩锁组件10’相关联的锁杆46机械地相互连接。如将要描述的,经由钥匙27沿第一或“释放”方向(图1c中的箭头“a”)手动地旋转锁芯50的操作使锁杆46从非致动位置移动至致动位置以释放与闭合闩锁组件10’相关联的闩锁机构,从而允许前门13被释放以运动至其打开位置。如图1b中所示,锁芯50优选地具有联动元件52,该联动元件52以可操作的方式连接至连接器装置54并且用以将锁芯50的旋转转换成连接器装置54的平移运动(箭头“b”)。

现在参照图2至图5,闭合闩锁组件10’的非限制性示例实施方式被示出为总体上包括闩锁机构31、动力闩锁释放机构33和外侧备用释放机构35。闩锁机构31被示出为具有第一棘齿32、第一掣爪36、第二棘齿38和第二掣爪40的双掣爪-双棘齿结构。第一棘齿32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29的板部分28并且具有能够与形成在闩锁壳体29中的鱼嘴形槽30对准的棘齿槽34。第一棘齿32能够在第一闭合或“撞销捕获”位置(图3)与打开或“撞销释放”位置(图4)之间移动,在该撞销捕获位置处,撞销18在鱼嘴形槽30内被棘齿槽34保持,在该撞销释放位置处,撞销18从棘齿槽34和鱼嘴形槽30释放。第一棘齿32被第一棘齿弹簧(未示出)朝向第一棘齿32的撞销释放位置偏置,如箭头“e”所示(图3)。第一掣爪36以可枢转的方式被第二棘齿38支撑成在固定或“闭合”位置(图3)与未固定或“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处,第一掣爪36将第一棘齿32定位并保持在该第一棘齿32的撞销捕获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第一掣爪36被定位成允许第一棘齿32移动至该第一棘齿32的撞销释放位置。第一掣爪偏置弹簧(未示出)能够操作成在常态下将第一掣爪36朝向该第一掣爪36的打开位置偏置,如箭头“f”所示。第二棘齿38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闩锁壳体29的板部分28以在第一或“接合”位置(图3)与第二或“脱开”位置(图4)之间移动,在该接合位置处,第二棘齿38将第一掣爪36保持在该第一掣爪36的闭合位置,在该脱开位置处,第二棘齿38将第一掣爪36定位在该第一掣爪36的打开位置。第二棘齿偏置构件(未示出)设置成用于在常态下将第二棘齿38朝向该第二棘齿38的脱开位置偏置,如箭头“g”所示。最后,第二掣爪40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至板部分28以在第一或“闭合”位置(图3)与第二或“打开”位置(图4)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处,第二掣爪40将第二棘齿38保持在该第二棘齿38的接合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处,第二掣爪40被定位成允许第二棘齿38移动至该第二棘齿38的脱开位置。第二掣爪偏置构件(未示出)设置成用于在常态下将第二掣爪40朝向该第二掣爪40的闭合位置偏置,如箭头“h”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并理解到,闩锁机构31不限于所公开的双棘齿-双掣爪装置,并且旨在表示能够操作成提供闭合/闩锁状态和打开/解锁状态的任何构型,包括但不限于单棘齿-单掣爪装置。

动力释放机构33在图2c中被最佳地示出为包括电动马达41和由电动马达41驱动的动力释放齿轮43,该动力释放齿轮43用以使第二掣爪40从该第二掣爪40的闭合位置移动至该第二掣爪40的打开位置以提供闩锁机构31的动力释放功能。动力释放齿轮43沿第一或“释放”方向的旋转导致闩锁机构31的释放,并且沿相反或“重置”方向的旋转导致闩锁机构31的重置。如所周知的,密钥卡或门13上的门把手25上的开关的致动向与闭合闩锁组件10’相关联的ecu提供指示请求释放闩锁机构31的信号。因此,ecu控制马达41的操作以使动力释放齿轮43旋转。

外侧备用释放机构35包括释放杆42,该释放杆42能够在第一或“待用”位置(图3)与第二或“启用”位置(图4)之间移动,在该待用位置处,释放杆42的致动器凸耳44位于第二掣爪40附近,而第二掣爪40处于其闭合位置,在该启用位置处,释放杆42移动并将第二掣爪40保持在该第二掣爪40的打开位置。释放杆42联接(直接地或间接地联接)至锁杆46以用于将锁芯50的旋转转换成释放杆42的枢转运动,从而将释放杆42从其待用位置移动至其启用位置。锁杆46能够在其非致动位置(图3)与其致动位置(图4)之间移动,以使释放杆42在其待用位置与其启用位置之间移动。钥匙27插入锁芯50中便于并允许将锁芯50沿释放方向手动旋转,以手动地释放闩锁机构31。锁杆46被示出为包括定位成用于与释放杆42上的凸耳60接合的指状部58。如图4中所示,锁杆46沿箭头“c”所指示的方向的旋转使得指状部58沿箭头“j”的方向靠着凸耳60推动,从而使释放杆42围绕释放杆轴线61沿箭头“k”的方向枢转。因此,在动力释放马达41无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钥匙27可以与外侧备用释放机构35结合使用以手动释放闩锁机构31。

继续参照图3和图4,第二棘齿38的锁定趾部分66适于在闩锁机构31被闩锁时接合形成在第二掣爪40上的止动槽口68。同样地,第一掣爪36的端部部分74适于在闩锁机构31被闩锁时接合形成在第一棘齿32上的第一锁齿76。然而,由于第一掣爪36由第二棘齿38支撑,因此第二棘齿38从其接合位置向其脱开位置的枢转运动导致第一掣爪36的端部部分74被拉动而脱离与第一锁齿76的接合,以允许第一掣爪36从其闭合位置枢转至其打开位置,由此释放第一棘齿32而使第一棘齿32旋转至其撞销释放位置。

现在参照图5至图13,与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构造的闭合闩锁组件10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相关联的部件被示出为除包括其他部件以外还包括闩锁机构102、闩锁释放机构104和外侧备用释放机构106。通常,闭合闩锁组件100适于与机动车辆的闭合构件、比如门一起使用。更具体地,闭合闩锁组件100构造成允许经由钥匙手动地致动门所安装的和/或把手所安装的锁芯,以便于闩锁机构102响应于外侧备用释放机构106的致动而被以手动操作的方式从外侧释放。然而,闩锁机构102和外侧备用释放机构106只能随后经由手动操作的重置锁装置108的致动来重置。闭合闩锁组件100的这些和其他特征将基于以下详细的描述而得以更清楚地理解。

首先参照图5,闩锁机构102在该非限制性实施方式中被示出为构造为双掣爪-双棘齿装置,该双掣爪-双棘齿装置具有:能够围绕第一棘齿轴线112旋转的第一棘齿110、能够围绕第二棘齿轴线116旋转的第二棘齿114、支撑在第二棘齿114上以围绕第一掣爪轴线120进行枢转运动的第一掣爪118、以及能够围绕第二掣爪轴线124旋转的第二掣爪122。同样,闩锁机构102被表示为双棘齿-双掣爪装置;然而,如上所述,本公开旨在表示能够以用于保持撞销的闩锁/闭合状态以及用于释放撞销的解锁/打开状态操作的任何合适的构型,包括单棘齿-单掣爪装置。

第一棘齿110构造成包括撞销捕获槽130、第一闭合槽口132和第二闭合槽口134。第一棘齿110能够在第一或“第一闭合”位置(图8a)与第二或“打开”位置(图10a)之间移动。第一棘齿弹簧(未示出)能够操作成将第一棘齿110朝向该第一棘齿110的打开位置偏置,如箭头136所示。

第一掣爪118具有以可枢转的方式保持在第二棘齿114的柱形凸台部分142中的柱形枢轴部分140以及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棘齿110上的第一闭合槽口132和第二闭合槽口134中的一者接合的锁部分144。第一掣爪118能够在第一或“闭合”位置(图8a)与第二或“打开”位置(图10a)之间以可枢转的方式移动。在该第一掣爪118的闭合位置,锁部分144接合第一闭合槽口132以将第一棘齿110保持在该第一棘齿110的第一闭合位置,或者锁部分144可以接合第二闭合槽口134以将第一棘齿110保持在第三或“第二闭合”位置。在第一掣爪118处于其打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掣爪118的锁部分144从与闭合槽口132、134中的任一者的接合移开,以允许棘齿110旋转至该棘齿110的打开位置。第一掣爪弹簧(未示出)能够操作成用于在常态下将第一掣爪118朝向该第一掣爪118的闭合位置偏置,如箭头146所示。

第二棘齿114被示出为包括其上形成有凸台部分142的枢轴部分150和终止于驱动凸耳154的长形腿部分152。第二棘齿114能够在第一或“接合”位置(图8a)与第二或“脱开”位置(图10a)之间移动。第二棘齿偏置构件(未示出)设置成用于在常态下将第二棘齿114朝向该第二棘齿114的接合位置偏置,如箭头158所示。在第二棘齿114处于其接合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掣爪118保持在其闭合位置。与之相比,第二棘齿114向该第二棘齿114的脱开位置的运动引起第一掣爪118向该第一掣爪118的打开位置的相应运动。

第二掣爪122被示出为包括枢轴部分160、锁凸耳部分162和接合部分164。第二掣爪122能够在第一或“闭合”位置(图8a)与第二或“打开”位置(图10a)之间移动。第二掣爪偏置构件(未示出)设置成用于在常态下将第二掣爪122朝向该第二掣爪122的闭合位置偏置,如箭头166所示。在第二掣爪122处于其闭合位置的情况下,锁凸耳部分162接合第二棘齿114上的驱动凸耳154并将第二棘齿114保持在该第二棘齿114的接合位置。与之相比,第二掣爪122向该第二掣爪122的打开位置的运动将用以释放该第二掣爪122的锁凸耳部分162与第二棘齿114上的驱动凸耳154的接合,从而允许第二棘齿114移动至其脱开位置。

现在参照图6,示出了闩锁释放机构104的与闩锁机构102的部件(图5)相关联的部件,并且闩锁释放机构104的部件总体上包括释放杆170和第一掣爪杆172。第一掣爪杆172设置在第二棘齿114与释放杆170之间,其中,释放杆170和第一掣爪杆172两者均与第二棘齿轴线116对准以相对于该第二棘齿轴线116进行枢转运动。如圈174所示,第一掣爪杆172具有设置在形成于第二棘齿114的腿部分152中的保持槽口156内的驱动突片176,使得第一掣爪杆172响应于第二棘齿114在该第二棘齿114的接合位置与该第二棘齿114的脱开位置之间的运动而在第一或“静置”位置(图8a)与第二或“闭合”位置(图12b)之间移动。释放杆170包括凸台部分180和本体部分182,凸台部分180与轴线116对准,本体部分182具有引导槽184,如圈186所示,形成在第一掣爪杆172上的引导凸耳178保持在该引导槽184内,以在释放杆170沿由箭头i表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在释放杆170的预定旋转之后实现引导槽184的端壁185抵靠引导凸耳178的凸耳表面187的接触而在该释放杆170与第一掣爪杆172之间建立单向驱动连接,从而在抵靠之后在释放杆170的继续旋转i期间使释放杆170接合第一掣爪杆172并推动第一掣爪杆172与释放杆170共同旋转(参见图10b)。释放杆170能够围绕轴线116在第一或“静置”位置(图8a、图8b)与第二或“接合”位置(图12a、图12b)之间移动。释放杆偏置构件(未示出)设置成用于在常态下将释放杆170朝向该释放杆170的静置位置偏置。圈190示出了在释放杆170沿由箭头i表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在释放杆170的预定旋转之后实现形成在释放杆170上的凸轮部分192抵靠第二掣爪122上的接合凸耳部分164的接触而在凸耳部分164与凸轮部分192之间建立了单向驱动连接,从而使释放杆170接合第二掣爪122并将第二掣爪122从该第二掣爪的闭合位置推动(例如,旋转)至该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参见图9b)。说明性地,凸轮部分192抵靠凸耳部分164的接触发生在引导槽184的端壁185抵靠引导凸耳178的凸耳表面187的接触之前、作为示例比如发生在其略微之前,使得释放杆170和第一掣爪杆172的继续旋转不被处于其闭合位置的第二掣爪122的锁凸耳部分162与第二棘齿114上的驱动凸耳154接合的动作而阻止、例如被阻挡,从而允许驱动凸耳154在被从棘齿110传递至第二棘齿114的力推动时沿图9b中的箭头k所示的方向绕过凸耳部分162移动。

现在参照图7,示出了外侧(os)备用释放机构106的与闩锁释放机构104的部件(图6)相关联的部件,并且os备用释放机构106总体上包括os备用杆200、os连接装置202、os重置旋钮204以及也被称为重置旋钮弹簧206的重置旋钮偏置构件。图7a图示了os重置旋钮204相对于闭合闩锁组件100的取向,而图7b图示了通过用户(参见手)经由钥匙27’对os重置旋钮204进行的有意的手动重置致动操作。os备用杆200被支撑成围绕os备用杆枢转轴线210在第一或“静置”位置(图8b)与第二或“接合”位置(图11b)之间进行枢转运动,并且os备用杆200包括连接器凸缘212和弹簧凸缘214。os备用连接装置202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被示出为包括鲍登线缆216,该鲍登线缆216具有第一线缆端部处的作用在连接器凸缘212上的箍头218和连接至锁芯50的联动件52(图1b)的第二线缆端部,从而将外侧门把手25机械地连接至闭合闩锁组件100。

os重置旋钮204被支撑在闩锁壳体29中以围绕重置旋钮枢轴208在第一或“非锁定”位置(图8b)与第二或“锁定”位置(图11b)之间移动。重置旋钮弹簧206被构造成在常态下将os重置旋钮204朝向该os重置旋钮204的锁定位置偏置。如所观察到的,重置旋钮弹簧206还接合os备用杆200上的弹簧凸缘214并作用在该弹簧凸缘214上,以将os备用杆200朝向该os备用杆200的静置位置偏置。os重置旋钮204包括具有凸轮边缘222的阻挡凸耳部分220,该凸轮边缘222构造成在os备用杆200处于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并且同时os重置旋钮204处于该os重置旋钮204的锁定位置时接合弹簧凸缘214上的阻挡边缘224。如将要描述的,通过由用户将钥匙27’插入锁芯50内并使钥匙27’在锁芯50内旋转以使连接装置202将os备用杆200从该os备用杆200的静置位置移动至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进而导致闩锁机构102的释放而提供了手动闩锁释放操作。另外,通过由用户将钥匙27’插入os重置旋钮204内并使钥匙27’在os重置旋钮204内旋转以随后使os备用释放机构106重置而提供了手动闩锁重置操作。

现在参照图8至图11,示出了与由通过用户将钥匙27’插入门所安装的锁芯50内并使钥匙27’在该锁芯50内旋转以解锁闭合闩锁组件从而允许门13从该门13的关闭位置移动至该门13的打开位置而提供的第一“手动释放”动作所启动的手动闩锁释放操作相关联的顺序的系列视图。图8a和图8b图示了闭合闩锁组件100的被定向并定位成限定闩锁模式的部件,在该闩锁模式中:第一棘齿110处于其第一闭合位置;第一掣爪118处于其闭合位置;第二棘齿114处于其接合位置;第二掣爪122处于其闭合位置;第一掣爪杆172处于其静置位置;释放杆170处于其静置位置;os备用杆200处于其静置位置;并且os重置旋钮204处于其非锁定位置。因此,双掣爪-双棘齿闩锁机构102处于第一闭合状态,并且os备用释放机构106处于静置状态。

现在参照图9a和图9b,示出了各部件响应于手动外侧释放操作的启动而进行的运动,该手动外侧释放操作的启动是由用户将钥匙27’插入锁芯50——作为示例而不受限制,比如外侧门把手25上的锁芯50——中并使锁芯50旋转而使线缆216沿由箭头230指示的方向平移引起的。该动作使得os备用杆200从该os备用杆200的静置位置沿释放方向(如图9b所示沿顺时针方向)朝向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旋转。os备用杆200的这种旋转导致了释放杆170从该释放杆170的静置位置沿释放方向朝向该释放杆170的脱开位置的相应的运动,这(例如通过备用杆抵接表面201与释放杆凸耳203接合以如由图9b中的箭头j所示在接合期间提供备用杆200与释放杆170的旋转)又导致第二掣爪122从该第二掣爪122的闭合位置向该第二掣爪122的打开位置旋转,从而释放锁凸耳部分162与第二棘齿114上的驱动凸耳154的接合。如所观察到的,第一掣爪118的锁部分144保持与第一棘齿110上的第一闭合槽口132接合,由此继续将第一棘齿110保持在该第一棘齿110的第一闭合位置。另外,os备用杆200的这种旋转导致弹簧凸缘部分214的外表面与由弹簧206延伸到该os重置旋钮204上的偏置相反地沿着os重置旋钮204的凸轮部分220滑动。

现在参照图10a和图10b,示出了各部件响应于钥匙致动的手动外侧释放操作的“行程终点”部分而进行的继续运动。如所观察到的,os备用杆200已经移动了释放杆170以为闩锁机构102建立打开状态,使得第一掣爪118已经移动到该第一掣爪118与第一棘齿110上的第一闭合槽口132脱开的打开位置,从而允许第一棘齿偏置构件将第一棘齿110驱动至该第一棘齿110的打开位置。如所观察到的,os重置旋钮弹簧206已经使得os重置旋钮204上的阻挡凸耳部分220移动成与os备用杆200上的弹簧凸缘214接合,由此将os备用杆200机械地保持在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并且将os备用杆200以可释放的方式维持在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该动作导致os重置旋钮204从其解锁位置移动到其锁定位置。

现在参照图11a和图11b,钥匙27’已经在锁芯50内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允许钥匙27’从锁芯50移除。连接装置202的相应的运动由箭头232示出。然而,在os备用杆200被保持在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的情况下,os重置旋钮204被保持在该os重置旋钮204的锁定位置。同样地,释放杆170被阻止返回至该释放杆170的静置位置,并且因此继续将第二掣爪122保持在该第二掣爪122的打开位置,从而允许第二棘齿114保持在该第二棘齿114的脱开位置。因此,在闩锁机构102以该闩锁机构102的打开状态操作的情况下os备用释放机构106以接合状态操作,从而一起为闭合闩锁组件100建立解锁-阻挡模式。在该模式中,任何关闭门13的尝试都将无法实现闭合闭锁组件100的闩锁,并且门13将会被弹回。

现在参照图12a至图12b和图13a至图13b,提供了顺序的系列视图来图示为将闭合闩锁组件100从其解锁-阻挡模式(图11a和图11b)重置为解锁-重置模式以对随后的门13的关闭和闩锁闭合组件100的闩锁作出准备而提供的“手动重置”动作。图12c图示了用户将钥匙27’插入os重置旋钮204中并手动地将os重置旋钮204从该os重置旋钮204的锁定位置(图11b)旋转到该os重置旋钮的204的非锁定位置(图13b),如箭头234所示。os重置旋钮204的这种手动旋转允许os备用杆200与阻挡凸耳部分220脱开并允许os备用杆200响应于通过os杆偏置构件施加在该os备用杆200上的偏置而从该os备用杆200的接合位置(图11b)旋转返回至该os备用杆200的静置位置(图13b)。os备用杆200返回至其静置位置的这种旋转作用成还允许释放杆170返回至该释放杆170的静置位置并允许第二掣爪122返回至该第二掣爪122的闭合位置。因此,第二棘齿144此时与第二掣爪122接合,由此在随后门13的关闭时第一棘齿110可以被第一掣爪118接合并闩锁。

因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重置装置的闭合闩锁组件,该重置装置构造成在外部闩锁释放操作之后被手动地致动以为随后的门关闭操作重置闩锁机构。os旋钮杆具有与机械儿童锁装置类似的钥匙形接口,该钥匙形接口构造成接纳钥匙并被旋转以对闩锁机构进行重置,从而允许车门的关闭和闩锁。这种设置提供了只能经由有意的闩锁重置操作来有意地克服的释放杆的机械“阻挡”。

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各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这些描述并不意在穷举或限制本公开。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组件和/或子组件、或特征通常并不限于该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即使没有具体地示出或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组件和/或子组件、或特征在适用的情况下是可互换的,并且可以在选定实施方式中使用。特定实施方式的各个元件、组件和/或子组件、或特征也可以以许多方式变化。这些变型并不被认为是背离本公开,并且所有这些改型均意在包括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以下编号的段落来理解:

1.一种闭合闩锁组件,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用于安装在具有外侧把手的车门中的,所述闭合闩锁组件包括:

闩锁机构,所述闩锁机构具有第一棘齿和第一掣爪,所述第一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第一棘齿保持撞销,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第一棘齿将所述撞销释放,所述第一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闭合位置处,所述第一掣爪将所述第一棘齿保持在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第一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第一棘齿移动至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

闩锁释放机构,所述闩锁释放机构具有释放杆,所述释放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静置位置处,所述第一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释放杆使所述第一掣爪移动至所述第一掣爪的打开位置;以及

外侧备用释放机构,所述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os备用杆、os连接装置和os重置旋钮,所述os连接装置将所述os备用杆连接至与所述外侧把手相关联的锁芯,所述os备用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os重置旋钮能够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锁定位置,允许所述os备用杆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os重置旋钮将所述os备用杆保持在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

其中,手动闩锁释放操作包括:手动地致动所述锁芯以使所述os连接装置移动,从而使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以使所述释放杆移动至所述释放杆的接合位置,从而使所述闭合闩锁组件从闩锁模式转换到解锁-阻挡模式,在所述解锁-阻挡模式的情况下,所述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以阻挡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所述接合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且以用于将所述释放杆保持在所述释放杆的接合位置,

其中,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使所述闭合闩锁组件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的解锁-阻挡模式转换到解锁-重置模式,所述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移动至其非锁定位置,以允许所述os备用杆返回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允许所述释放杆返回至所述释放杆的静置位置。

2.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锁芯构造成用于使钥匙插入所述锁芯中并在所述锁芯中旋转,以使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

3.根据段落2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os重置旋钮具有钥匙接口,所述钥匙接口构造成用于使钥匙插入所述钥匙接口中并在所述钥匙接口中旋转,以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旋转至其非锁定位置。

4.根据段落3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os重置旋钮中的所述钥匙接口构造成位于所述车门的关闭面部分上。

5.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将所述os重置旋钮朝向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偏置。

6.根据段落5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作用于所述os备用杆上,以将所述os备用杆朝向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偏置。

7.根据段落6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os备用杆具有弹簧凸缘,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作用于所述弹簧凸缘上,并且所述os重置旋钮具有阻挡凸耳部分,所述阻挡凸耳部分构造成接合所述弹簧凸缘,以对抗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的偏置而将所述os重置旋钮保持在所述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

8.根据段落7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弹簧凸缘具有阻挡边缘,并且所述阻挡凸耳部分具有凸轮边缘,使得:当所述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时,所述凸轮边缘与所述阻挡边缘的接合将所述os备用杆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并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

9.根据段落8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将钥匙插入位于所述os重置旋钮中的钥匙接口中,并且对抗由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而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旋转至所述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并且使所述凸轮边缘移动成脱开与所述阻挡边缘的接合,以允许所述os备用杆在由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下自动返回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

10.根据段落1所述的闭合闩锁组件,其中,所述闩锁机构还包括第二棘齿和第二掣爪,所述第二棘齿能够在接合位置与脱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棘齿的接合位置处,所述第二棘齿使所述第一掣爪处于所述第一掣爪的闭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棘齿的脱开位置处,所述第二棘齿使所述第一掣爪移动至所述第一掣爪的打开位置,所述第二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掣爪的闭合位置处,所述第二掣爪将所述第二棘齿保持在所述第二棘齿的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处,所述第二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第二棘齿移动至所述第二棘齿的脱开位置,

其中,所述释放杆接合所述第二掣爪,并且在所述释放杆处于其静置位置时,所述第二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而在所述释放杆处于其接合位置时,所述释放杆使所述第二掣爪移动至所述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

11.一种车门,所述车门具有外侧把手和闭合闩锁组件,所述车门包括:

闩锁机构,所述闩锁机构具有至少一个棘齿和至少一个掣爪,所述至少一个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棘齿保持撞销,在所述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棘齿将所述撞销释放,所述至少一个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闭合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将所述至少一个棘齿保持在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移动至所述至少一个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

闩锁释放机构,所述闩锁释放机构具有释放杆,所述释放杆接合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并且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静置位置处,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在所述接合位置处,所述释放杆使所述至少一个掣爪移动至所述至少一个掣爪的打开位置;以及

外侧备用释放机构,所述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os备用杆、os连接装置和os重置旋钮,所述os连接装置将所述os备用杆连接至与所述外侧把手相关联的锁芯,所述os备用杆能够在静置位置与接合位置之间移动,所述os重置旋钮能够在非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非锁定位置,允许所述os备用杆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在所述锁定位置处,所述os重置旋钮将所述os备用杆保持在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

其中,手动闩锁释放操作包括:手动地致动所述锁芯以使所述os连接装置移动,从而使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以使所述释放杆移动至所述释放杆的接合位置,从而使所述闭合闩锁组件从闩锁模式转换到解锁-阻挡模式,在所述解锁-阻挡模式的情况下,所述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以阻挡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且以将所述释放杆保持在所述释放杆的接合位置,

其中,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使所述闭合闩锁组件从所述闭合闩锁组件的解锁-阻挡模式转换到解锁-重置模式,所述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移动至其非锁定位置,以允许所述os备用杆返回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并允许所述释放杆返回至所述释放杆的静置位置。

12.根据段落11所述的车门,还包括锁芯,所述锁芯构造成用于使钥匙插入所述锁芯中并在所述锁芯中旋转,以使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os备用杆从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移动至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

13.根据段落12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将所述钥匙插入位于所述os重置旋钮中的钥匙接口中,并且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其锁定位置旋转至其非锁定位置。

14.根据段落13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os重置旋钮中的所述钥匙接口构造成位于所述车门的关闭面部分上。

15.根据段落11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外侧备用释放机构具有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将所述os重置旋钮朝向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偏置。

16.根据段落15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作用于所述os备用杆上,以将所述os备用杆朝向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偏置。

17.根据段落16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os备用杆具有弹簧凸缘,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作用于所述弹簧凸缘上,并且所述os重置旋钮具有阻挡凸耳部分,所述阻挡凸耳部分构造成接合所述弹簧凸缘,以对抗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的偏置而将所述os重置旋钮保持在所述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

18.根据段落17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弹簧凸缘具有阻挡边缘,并且所述阻挡凸耳部分具有凸轮边缘,使得:当所述os重置旋钮处于其锁定位置时,所述凸轮边缘与所述阻挡边缘的接合将所述os备用杆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所述os备用杆的接合位置并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

19.根据段落18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手动闩锁重置操作包括:将钥匙插入位于所述os重置旋钮中的钥匙接口中,并且对抗由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而手动地将所述os重置旋钮从所述os重置旋钮的锁定位置旋转至所述os重置旋钮的非锁定位置,并且使所述凸轮边缘移动成脱开与所述阻挡边缘的接合,以允许所述os备用杆在由所述重置旋钮偏置构件施加的偏置下自动返回至所述os备用杆的静置位置。

20.根据段落11所述的车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棘齿包括第一棘齿和第二棘齿,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掣爪包括第一掣爪和第二掣爪,所述第一棘齿能够在撞销捕获位置与撞销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处,所述第一棘齿保持所述撞销,在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处,所述第一棘齿将所述撞销释放,所述第一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掣爪的闭合位置处,所述第一掣爪将所述第一棘齿保持在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捕获位置,在所述第一掣爪的打开位置处,所述第一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第一棘齿移动至所述第一棘齿的撞销释放位置,所述第二棘齿能够在接合位置与脱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棘齿的接合位置处,所述第二棘齿使所述第一掣爪定位在所述第一掣爪的闭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棘齿的脱开位置处,所述第二棘齿使所述第一掣爪移动至所述第一掣爪的打开位置,所述第二掣爪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掣爪的闭合位置处,所述第二掣爪将所述第二棘齿保持在所述第二棘齿的接合位置,在所述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处,所述第二掣爪被定位成允许所述第二棘齿移动至所述第二棘齿的脱开位置,

其中,所述释放杆接合所述第二掣爪,并且在所述释放杆处于其静置位置时,所述第二掣爪处于其闭合位置,而在所述释放杆处于其接合位置时,所述释放杆使所述第二掣爪移动至所述第二掣爪的打开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