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切菜器的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27339发布日期:2019-02-22 19:58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用于切菜器的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刀具和包含它的切菜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切菜器的刀具及切菜器,尤其是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切菜器的使用方法。本发明属于生活、厨房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烹饪过程,常常需要将一些瓜果蔬菜切成丝、片、蓉等不同形状来满足烹饪要求,切菜器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达到目的。

申请号为201621364025.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切菜器,包括第一刀具,所述第一刀具包括第一筒体、第一刀片及第一按钮,所述第一筒体设置第一切菜槽和连通所述第一切菜槽的第一切菜口,所述第一刀片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上且邻近所述第一切菜口,所述第一按钮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上且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刀片连接;连接桥,所述连接桥包括固定块和半封闭槽,所述半封闭槽与所述固定块连接,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筒体连接;及清洗件,所述清洗件包括相连接的把手和毛刷,所述把手与所述毛刷均收容于所述半封闭槽中,且所述把手与所述半封闭槽可拆卸连接。

现有切菜器多采用组合式拆卸式架构来实现多种切菜功能,过于繁琐麻烦。现有切菜器实现切丝功能利用的是两个板块:切菜刀架上的平面刀片和切丝板刀锯齿式刀片。切丝板上的刀锋向上,容易伤手,需带护手器。切菜器刀架为框架式结构,汽钉装订,不稳固,不耐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一,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切菜器的刀具,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切片的防伤手切菜器,尤其是木制多功能防伤手切菜器;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防伤手切菜器的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切菜器的刀具,包括刀片,所述刀片的前侧具有第一刀刃,所述刀片的前侧还连接有若干个刀齿,且该刀齿由上向下伸出,刀齿的前端设有第二刀刃。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一刀刃为一个或为若干个;当所述第一刀刃为若干个时,所述刀片的前侧具有交替排列的第一端线和第二端线,所述第一刀刃的端部形成所述第一端线,所述刀齿与刀片的连接处形成所述第二端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片的前侧具有前侧线,所述第一端线和第二端线外部交点的连线形成所述前侧线,所述切菜方向为切菜线,所述第二端线与所述切菜线平行,所述第一端线与所述切菜线垂直或存在锐角或钝角,所述前侧线与所述切菜线垂直或存在锐角或钝角。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任意相邻的第一端线和第二端线之间通过至少一段第三端线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二刀刃至少包括一段第四端线,所述第四端线的下侧向靠近刀片的一侧倾斜。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第二刀刃还包括一段第五端线,所述第五端线的上侧向靠近刀片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五端线和第四端线的交点形成向前伸出的定位点(或称刀尖)。第五端线和第四端线均具有刀刃,第五端线处刀刃负责纵向的上切削,第四端线的处刀刃负责纵面下切削,第一刀刃负责横截面切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伤手切菜器,包括刀架和上述刀具,所述刀架具有一平直的上平面,所述刀片设置在所述刀架上且位于所述上平面的上方,所述刀片的两端与所述刀架相连接,所述刀片与所述刀架的上平面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供待切食材穿过的条形孔,所述若干个刀齿将所述条形孔分隔成若干方形孔。

本发明另外提供上述防伤手切菜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切食材沿刀架的上平面滑动;

(b)所述第一刀刃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所述第二刀刃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从而得到无连体的丝状分割效果;

(c)得到丝状食材从方形孔穿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上述防伤手切菜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切食材沿刀架的上平面滑动;

(b)当食材进入第二刀刃时,首先刀齿的定位点像针一样定位和穿刺食材,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

(c)然后若干个第一刀刃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

(d)纵横两截面斜度切削后,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的后端对食材采取立体截面切削,使食材有前后有顺序各个击破达到无连体的分割效果;

(e)得到丝状食材从方形孔穿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架上设有落菜孔,所述落菜孔与若干方形孔连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落菜孔为长方形,所述落菜孔与刀具位置相对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架的两侧均向上凸出形成侧板,所述刀具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侧板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架为一体成形的木材制成,从而使刀架更稳固,更耐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具通过铆钉/螺栓固定在刀架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的刀架上还设有切片刀片,所述切片刀片的两端与刀架连接,且切片刀片的一侧设有刀刃,所述切片刀片与所述刀架的上平面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供待切食材穿过的条形孔;且刀架上与切片刀片位置对应部分设有切片落菜孔,所述切片落菜孔与条形孔相连通。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刀具与切片刀片均倾斜安装在刀架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的切菜器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刀片锋利,切菜效率高:刀齿的定位点像针一样定位和穿刺食材,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然后若干个第一刀刃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纵横两截面斜度切削后,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的后端对食材采取立体截面切削,使食材有前后有顺序各个击破达到无连体的分割效果。

(2)切菜器的第一刀刃和第二刀刃具有刀刃,其中第一刀刃位于不具有刀刃的第二端线的后方,在切菜/擦丝过程中触碰不到手,而第二刀刃位于刀片的下方,高度较底,不容易触碰到手,因此,该切菜器在使用时能够防止伤手,不需用护手器即可。

(3)整个切菜器刀架一体化式结构,整体为一块实木板式工艺,更稳固,更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单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单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前侧结构一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前侧结构二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前侧结构三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前侧结构四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前侧结构五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刀具的刀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多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多刀具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背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刀架;11-平面;2-刀片;21-第一刀刃;22-第一端线;23-第二端线;24第三端线;3-刀齿;31-第二刀刃;32-第四端线;33-第五端线;34-定位点;4-前侧线;5-切菜线;6-铆钉;7-落菜孔;8-切片刀片;9-第三刀刃;10-切片落菜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为单刀具结构,其结构如附图1~3所示,可以用于切丝。本实施例为一种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包括刀架1和刀具。

具体而言,所述刀架1具有一平直的上平面11,用于切菜时滑动食材。刀具包括刀片2,刀片2设置在所述刀架1上且位于上平面11的上方。所述刀片2的两端与所述刀架1相连接,刀片2的前侧具有第一刀刃21,所述刀片2与所述刀架1的上平面11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供待切食材穿过的条形孔,。所述刀片2的前侧还连接有若干个刀齿3,且该刀齿3由上向下伸出,刀齿3的下端接触或靠近上平面11。刀齿3的前端设有第二刀刃31(如图3所示),第二刀刃31负责食材纵向的切削。所述刀齿3是由刀片2的前端一部分弯折90度形成,若干个刀齿3将所述条形孔分隔成若干方形孔,从而能够将食材加工成丝状。刀齿3的前端指的是切销时首先接触到食材的一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刀刃21为若干个。为方便描述,本发明将部件前端边缘线称之为“端线”。刀片2的前侧由第一端线22和第二端线23交替排列形成。所述第一刀刃21的端部形成所述第一端线22,所述刀齿3与刀片2的连接处形成所述第二端线23。

为便于描述刀片2相对于刀架1是斜向安装的,本发明将刀片2的前侧定义为前侧线4,即第一端线22和第二端线23外部交点的连线形成该前侧线4。同时将切菜方向,即切削食材时食材移动的方向限定为切菜线5。

由于第二端线23是刀片2与刀齿3的连接线(弯折线),为使切削过程中刀齿3对食材不产生阻力,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

另外,所述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垂直或存在锐角或钝角,所述前侧线4与所述切菜线5垂直或存在锐角或钝角。即刀片2和第一刀刃21均为倾斜设计,从而使前端先对食材切削,然后是后端,从力学上分析是以减少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原理,更省力。刀片2的前侧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如图4~图7所示展示了五种不同的前侧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扩展示例,任意相邻的第一端线22和第二端线23之间通过至少一段第三端线24连接,图8对其中一种方式进行展示。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先示例,所述第二刀刃31至少包括一段第四端线32,所述第四端线32的下侧向靠近刀片2一侧倾斜。向内倾斜设置使得切削时减少第二刀刃31对食材的受力面积,更加省力,同时第二刀刃更不容易触碰到手。

具体的,图4为刀片2前侧结构一的示意图,图中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存在锐角或钝角,即倾斜设计。第二端线的前端超出前侧线4,且切菜线5与前侧线4存在锐角或钝角。图5中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垂直,且切菜线5与前侧线4存在锐角或钝角;图6中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存在锐角或钝角,且切菜线5与前侧线4存在锐角或钝角;图7中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存在锐角或钝角,且切菜线5与前侧线4垂直;图8中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存在锐角或钝角,且切菜线5与前侧线4存在锐角或钝角;且第一端线22和第二端线23之间还通过第三端线24连接。

刀片2前侧结构为图4、图5、图6和图8中的一种时,刀片2在安装时需要与刀架1的长边成一定夹角(锐角或者钝角),以保证第二端线23与切菜线5平行,如图1所示刀具的安装方式。刀片2的前侧结构为图7所示结构时,片2在安装时需要与刀架1的长边垂直,以保证第二端线23与切菜线5平行。

刀片2的前侧指的是含有刀刃的一侧,即使用时正对使用者的一侧。

所述刀架1为一体成形的木材制成。整体刀架1(切菜器主板)一体式架构,即整体为一块实木板式工艺,不用拆卸,更稳固,更耐用。所述刀架1上设有落菜孔12,所述落菜孔12与所述若干方形孔相连通。刀架1的两侧均向上凸出形成侧板,所述刀片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侧板上,刀架和侧板的一体结构,使刀架更稳固,更耐用。侧板如图1所示,刀架的两个相对长边向上凸起形成。

本实施例的防伤手切菜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切食材沿刀架1的上平面11滑动;

(b)所述第一刀刃21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所述第二刀刃31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从而得到无连体的丝状分割效果;

(c)得到丝状食材从方形孔穿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最佳示例,如图4、9所示,所述第二刀刃31还包括一段第五端线33,所述第五端线33的上侧向靠近刀片2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五端线33和第四端线32的交点形成向前伸出的定位点34(或称刀尖)。刀齿3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

当刀片2含有上述刀齿3时,防伤手切菜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切食材沿刀架1的上平面11滑动;

(b)当食材进入第二刀刃31时,首先刀齿3的定位点34(或称刀尖)像针一样定位和穿刺食材,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第五端线33负责纵面的上切削,第四端线32负责纵面的下切削。

(c)然后若干个第一刀刃21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第一刀刃21负责横截面切削。

(d)纵横两截面斜度切削后,第一刀刃21和第二刀刃31的后端对食材采取立体截面切削,使食材有前后有顺序各个击破达到无连体的分割效果;

(e)得到丝状食材从方形孔穿出。

另外,如图4所示,当第一端线22与所述切菜线5的存在锐角或钝角,尤其是前侧线4与所述切菜线5存在锐角或钝角,即第一端线22为斜向时,形成“斜力排梳刀片”结构。纵横截面斜向的切削,从力学上分析是以减少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原理,更省力。刀具立体三维切面,每一切面都具备刀刃,即第一刀刃21、第五端线33和第四端线32处均具有刀刃。其使用方法如下:

(a)将待切食材沿刀架1的上平面11滑动;

(b)当食材进入第二刀刃31时,首先刀齿3的定位点34像针一样定位和穿刺食材,对食材的纵截面进行左右切削;第五端线33负责纵面的上切削,第四端线32负责纵面的下切削。

(c)然后若干个第一刀刃21的第一端线22的斜角扎向横截面,对食材的横截面进行上下分割;第一刀刃21负责横截面切削。

(d)纵横两截面斜度切削后,第一刀刃21和第二刀刃31的后端对食材采取立体截面积斜角(度)切削,使食材有前后有顺序各个击破达到无连体的分割效果;

(e)得到丝状食材从方形孔穿出。

当刀片选择图4所示的前侧结构时,为了使第二端线23与所述切菜线5平行,刀片2通过铆钉6(或螺钉等可装配在刀架上的方式)倾斜安装在刀架1上,如图1和图2所示。因此,在使用时,第一刀刃21是朝向使用者的。刀齿3向下伸出,使用时,食物首先接触到刀齿3,由于刀齿3的尖端是朝向刀架面板的,刀锋向下,有效固定,不伤手,不用护手器也可,防止手受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防伤手木制多功能切菜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0、图1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刀架1上还设有切片刀片8(切片刀具),可以用于切片。所述切片刀片8的两端与刀架1连接,且切片刀片8的一侧设有第三刀刃9,所述切片刀片8与所述刀架1的上平面平行且二者之间具有供待切食材穿过的条形孔;且刀架1上与切片刀片8位置对应部分设有切片落菜孔10,如图6所示,所述切片落菜孔10与条形孔相连通。

具体的,所述切片刀片8通过铆钉6(或螺钉等可装配在刀架上的方式)切斜安装在刀架1上。

刀具/刀片的两端指的是刀片上不含有刀刃的两个对边所在的端部,如图10所示,为平行四边形刀片的两个较短对边所在端部,即图中铆钉所在的两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