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5971发布日期:2018-12-07 23:26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加工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布料加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布料进行裁剪,在必要的时候还会在布料上裁剪出各种形状和花纹,这时就需要用到裁布机,但是现有的裁布机体积较大,能耗大,只适用于大批量的布料裁剪。在加工小批量的布料时,使用大型裁布机就会导致能耗过多,使用不方便,实用价值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将布料进行压紧,方便对布料进行剪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送料装置、切割工作台和收卷装置,切割工作台上方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上方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滑动连接,第一滑轨固定到上方的支撑架上;第二滑轨上滑动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底端设置有切割装置,切割装置包括透明的转盘和设置在转盘底端的剪裁刀,升降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下端与转盘构成球面副结构,转盘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竖直设置的剪裁刀,剪裁刀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压紧装置;切割工作台为长方体结构且上侧面上设置有方形的凹槽,切割工作台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压紧装置。

收卷装置包括左右依次设置的辅助收卷辊和第一收卷辊,第一收卷辊和辅助收卷辊平行设置且前后两端均设置在支撑杆上,支撑杆包括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相对的侧面上沿水平方向均设置有滑槽,滑槽右端延伸至第一收卷辊的左侧;滑槽内均设置有第一滑块且与对应的第一滑块滑动连接,第一滑块内设置有轴承,辅助收卷辊的前后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对应的第一滑块转动连接;第一滑块上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弹簧,第三弹簧的左端与滑槽的左侧内壁连接。

前支撑杆的前侧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收卷辊的前端穿过前支撑杆且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升降机构还包括竖向滑轨、齿轮、齿条和第二电机,连接块的下侧面上分别竖向设置有竖向滑轨和第一连接杆,竖向滑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与竖向设置的齿条的顶端连接;连接杆的下端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有齿轮,齿条与齿轮啮合。

辅助压紧装置包括上连杆、下连杆、第一弹簧和压板,上连杆的顶端与转盘连接,上连杆为中空结构,上连杆下端套设在下连杆上并与下连杆滑动连接,上连杆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下端与下连杆连接,下连杆的下端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辅助压板。

切割工作台上且在下压板的对应位置上均设置有橡胶层。

第一压紧装置包括L型支架、螺杆和第二弹簧,L型支架包括横向支架和竖向支架,竖向支架设置在切割工作台的边角处,横向支架朝向切割工作台一侧设置,螺杆呈“T”状且与横向支架螺纹连接,螺杆的下端铰接有水平设置的上压板,上压板通过第二弹簧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压板。

下压板朝向切割工作台的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倾斜面。

辅助压板前后两端均设有向上的倾斜面。

转盘的圆周设置有环形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压紧装置快速压紧布料,并且防止布料损坏;通过升降机构控制切割装置的升降;通过转盘控制剪裁刀的剪裁方向;通过辅助压紧装置辅助剪裁刀进行剪裁;实现手动操作,可以根据剪裁需要手动调整剪裁刀,实现手动操作,适用于小批量的布料裁剪。

辅助收卷辊与第一收卷辊始终保持抵触,使得第一收卷辊上的布料始终保持压紧状态,不会发生松弛的情况;齿条与齿轮啮合,齿轮转动,带动齿条上下移动,实现升降;切割工作台上且在下压板的对应位置上均设置有橡胶层,橡胶层增大布料与切割工作台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切割时布料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辅助压紧装置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压紧装置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收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料辊,2-切割工作台,201-凹槽,31-辅助收卷辊,32-第一收卷辊,331-前支撑杆,332-后支撑杆,34-滑槽,35-第三弹簧,36-第一滑块,41-第一滑轨,42-第二滑轨,5-连接块,61-竖向滑轨,62-第二滑块,63-齿条,64-第一连接杆,65-齿轮,66-第二连接杆,71-转盘,72-剪裁刀,73-辅助压紧装置,731-上连杆,732-下连杆,733-第一弹簧,734-辅助压板,81-螺杆,82-L型支架,83-上压板,84-下压板,85-第二弹簧,86-橡胶层,9-布料,1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服装加工用剪裁装置,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送料装置、切割工作台2和收卷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送料装置为送料辊1,切割工作台2上方设有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第二滑轨42,第二滑轨42上方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滑轨41,第一滑轨41和第二滑轨42通过燕尾槽结构滑动连接,第一滑轨41和第二滑轨42呈“十”字状,第一滑轨41固定到上方的支撑架10上,第二滑轨42上滑动连接有连接块5,连接块5上设置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竖向滑轨61、齿轮65、齿条63和第二电机,连接块5的下侧面上由左至右分别竖向设置有竖向滑轨61和第一连接杆64,竖向滑轨61上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62,第二滑块62与竖向设置的齿条63的顶端固定连接,竖向滑轨61上设有与第二滑块62相适配的燕尾槽,保证滑动的稳定和平稳;第一连接杆64的下端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有齿轮65,齿条63与齿轮65啮合;齿条63的下端连接有竖直设置的第二连接杆66。

升降机构的底端设置有切割装置,切割装置包括透明的转盘71和设置在转盘71底端的剪裁刀72,第二连接杆66的下端与转盘71的中心构成球面副结构,转盘71的圆周设置有环形的把手,转动把手使得转盘71能够朝各个方向转动,转盘71的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竖直设置的剪裁刀72,透明的转盘71方便观察剪裁刀71的剪裁方向,剪裁刀7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辅助压紧装置73,辅助压紧装置73包括上连杆731、下连杆732、第一弹簧733和压板,上连杆731的顶端与转盘71连接,上连杆731为中空结构,上连杆731下端设有防止下连杆732脱出的卡环,上连杆731下端套设在下连杆732上并与下连杆732滑动连接,上连杆731内设置有第一弹簧733,第一弹簧733的下端与下连杆732连接,下连杆732的下端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辅助压板734,辅助压板734前后两端均设有向上的倾斜面,辅助压板734辅助将布料9绷紧,剪裁刀72的刀尖低于辅助压板734的下表面,方便剪裁刀72对布料9进行切割;剪裁刀72切割布料9时,辅助压板734将剪裁刀72两侧的布料9撑开,方便剪裁刀72进行剪裁。

切割工作台2为长方体结构且上侧面上设置有方形的凹槽201,切割工作台2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第一压紧装置,第一压紧装置包括L型支架82、螺杆81和第二弹簧85,L型支架82包括横向支架和竖向支架,竖向支架设置在切割工作台2的边角处,横向支架朝向切割工作台2一侧设置,螺杆81呈“T”状且与横向支架螺纹连接,L型支架的横向支架上设有供螺杆81穿过的螺孔,螺杆8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上压板83,上压板83通过第二弹簧85连接有水平设置的下压板84,下压板84朝向切割工作台2的一端设置有向上的倾斜面,布料9铺设在切割工作台2上后,转动螺杆81,上压板83和下压板84下降,直至将布料9压紧在切割工作台2上,第二弹簧85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下压板84损坏布料9;切割工作台2上且在下压板84的对应位置上均设置有橡胶层86,橡胶层86增大布料9与切割工作台2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切割时因为拉力作用移动布料9。

收卷装置包括左右依次并排设置的辅助收卷辊31和第一收卷辊32,送料辊1、切割工作台2、辅助收卷辊31和第一收卷辊32的顶端在同一个平面上,第一收卷辊32和辅助收卷辊31平行对接且前后两端均设置在支撑杆上,支撑杆包括前支撑杆331和后支撑杆332,前支撑杆331和后支撑杆332相对的侧面上沿水平方向均设置有滑槽34,滑槽34右端延伸至第一收卷辊32的左侧;滑槽34内均设置有第一滑块36且与对应的第一滑块36滑动连接,第一滑块36内设置有轴承,辅助收卷辊31的前后两端均通过轴承与对应的第一滑块36转动连接;第一滑块36上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第三弹簧35,第三弹簧35的左端与滑槽34的左侧内壁连接;前支撑杆331的前侧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收卷辊32的前端穿过前支撑杆331且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收卷时,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收卷辊32转动,将剪裁过的布料9收卷至第一收卷辊32上,与第一收卷辊32相抵触的辅助收卷辊31随之转动并且随着布料9厚度的增加,第三弹簧35逐渐压缩,使得辅助收卷辊31与第一收卷辊32始终保持抵触,使得第一收卷辊32上的布料9始终保持压紧状态,不会发生松弛的情况。

使用时,将布料9缠绕在送料辊1上,布料9穿过第一压紧装置的下压板84和切割工作台2之间,再缠绕到第一收卷辊32上;旋转螺杆81,下压板84压紧布料9,将布料9绷紧;启动第二电机,齿轮65逆时针转动,使得齿条63带动切割装置下降,同时移动连接块5来切割布料9,转动转盘71调整剪裁刀72的方向和角度,对布料9进行切割,由于布料9通过第一压紧装置绷紧,剪裁刀9下降至与布料9完全接触,能够实现布料9的切割,切割下料的布料9掉落至凹槽201内;切割完毕后,切割装置上升,松开第一压紧装置,启动第一电机,布料9前进;再次压紧布料9进行切割。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