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带轮拉拔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7196发布日期:2019-02-01 19:57阅读:8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皮带轮拉拔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油现场使用的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皮带轮拉拔工具,属于采油厂辅助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抽油机的动力是电动机带动“V”型皮带轮再由“V”型皮带轮将动力传递给抽油机减速器的。目前由于多速电动机的研制和推广,调冲次作业以简化到按动电钮完成。以无需拆装皮带轮通过改变皮带轮直径来改变抽油机的冲次的调整。但是由于电动机每年要进行轴承的更换和对其内部进行检修,而拆卸皮带轮又是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始。

皮带轮通过平键固定在皮带轮轴上,由于抽油机皮带轮的传输功率比较大,通常设有五道皮带槽,使得皮带轮的厚度比较厚,与皮带轮轴的接触长度比较长。由于抽油机的工作环境恶劣,电动机常年在野外风吹雨打,皮带轮和皮带轮轴之间容易锈死或产生变形,加上过盈配合的原因,导致更换皮带轮时,难以将皮带轮从皮带轮轴上卸下。

传统上拆卸皮带轮时,通常采用三爪拔轮器的中心轴顶住皮带轮轴的中心,三个拉爪头拉住皮带轮的后端面边沿将皮带轮向前拉出。因为三爪拔轮器与皮带轮的接触面积太小,三爪拔轮器的拉爪头钩不牢,尤其当拉马丝杠吃上负荷时经常发生一爪滑脱,通常的办法是将拉力器卸下重新安装或着用铁丝等固定,这样几经反复使劳动强度加大,费时费力,拆卸效率低。

作业现场还经常采用千斤顶配合拉马,虽然最后的拔轮动作比较省力,但是千斤顶重量重,体积大,携带不方便,架设时费时费力,整体工作并不省力,大多数情况下,操作人员不喜欢携带千斤顶进行操作。

皮带轮通常为灰口铸铁的铸造件,比较脆,拉爪头对皮带轮的局部施加很大的拉力,容易将皮带轮的被拉部位损坏;一方面给企业和设备带来安全和经济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皮带轮的突然损坏容易给操作工带来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皮带轮拉拔工具,重量轻,携带方便,制作十分简便,可以非常轻松地完成拔轮,且不会发生皮带轮损坏或人员受伤,换轮作业安全高效。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皮带轮拉拔工具,包括中心螺纹顶杆,所述中心螺纹顶杆的后端头抵靠在皮带轮所在轮轴的前轴端,所述中心螺纹顶杆的中部旋接在中心螺母中,所述中心螺母焊接在中心顶板上,所述中心顶板的上端焊接在前上横杆的中段,所述前上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前上套环中;所述中心顶板的下端焊接在前下横杆的中段,所述前下横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前下套环中;两前上套环的后侧分别焊接有水平向后延伸的纵向上拉杆,两所述纵向上拉杆的后端分别焊接有后上套环,两所述后上套环中插接有后上横杆;两前下套环的后侧分别焊接有水平向后延伸的纵向下拉杆,两所述纵向下拉杆的后端分别焊接有后下套环,两所述后下套环中插接有后下横杆;所述前上横杆、前下横杆、后上横杆和后下横杆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后上横杆抵靠在皮带轮的后端面上部,所述后下横杆抵靠在皮带轮的后端面下部,所述前上横杆和所述前下横杆位于所述皮带轮的前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随着中心螺纹顶杆在中心螺母中旋进,中心螺纹顶杆的后端头逐渐顶紧在皮带轮轴的前端,继续转动中心螺纹顶杆,则中心螺母带动中心顶板向前顶出,中心顶板通过前上横杆和前下横杆带动纵向上拉杆和纵向下拉杆向前移动,纵向上拉杆和纵向下拉杆带动后上横杆和后下横杆向前移动,推动皮带轮前进,直至脱离皮带轮轴。套环可以由圆管切割而成,由于该工具只使用最普通的螺母、光杆、钢板、钢管和螺杆即可焊接组装而成,都是在野外的作业现场十分容易找到制作材料。组装前或使用后可以将中心螺纹顶杆、纵向上拉杆、纵向下拉杆、后上横杆和后下横杆完全拆解,占据空间极小,十分便于携带,重量很轻,且架设快捷方便,对皮带轮的大小适应性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位于右侧的纵向上拉杆或纵向下拉杆的顶部中心焊接有止转套环。在止转套环插入止转长杆,在卸皮带轮过程中,随着中心顶板的转动,止转长杆的外端头支撑在地面的垫块上,整个拉拔工具即不能继续转动,此时继续旋转中心螺纹顶杆即可将皮带轮拔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下横杆的右端设有延长段使后下横杆的长度大于前上横杆、前下横杆和后上横杆。在卸皮带轮过程中,随着中心顶板的转动,后下横杆的右端头支撑在地面的垫块上,整个拉拔工具即不能继续转动,此时继续旋转中心螺纹顶杆即可将皮带轮拔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皮带轮的后端面上覆盖有卡扣式环状垫片,所述卡扣式环状垫片的外圆周与所述皮带轮的外圆周相平齐,所述卡扣式环状垫片的内周抱在所述皮带轮的皮带轮中心凸台或者皮带轮轴的外周。皮带轮的前端面通常与皮带轮轴的轴端平齐,皮带轮的后端面是承受拉力的工作面,在皮带轮的后端面上覆盖卡扣式环状垫片,后上横杆和后下横杆压在卡扣式环状垫片上,增加皮带轮与拉拔工具的接触面积,对皮带轮的局部压力转变为对整体拉力,避免了皮带轮因局部应力过大而损坏;制作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式环状垫片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前端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且贴合在所述皮带轮的后端面上,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后端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铰接端的厚度各自为本体厚度的一半。第一半环铰接端和第二半环铰接端搭接后的厚度与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本体的厚度一致,保证了卡扣式环状垫片整体两端面都是平面,装在皮带轮上后,与皮带轮之间没有间隙,可以承受很大的拉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半环的铰接端前端面贴合在所述皮带轮的后端面上,且第二半环铰接端上设有第二半环铰接螺孔;所述第一半环的铰接端前端面贴合在所述第二半环铰接端的后端面上,且第一半环铰接端上设有第一半环铰接孔,内六角螺钉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半环铰接孔旋接在所述第二半环铰接螺孔中。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在皮带轮上合围成一个整圆后,旋入内六角螺钉,即构成了完整的卡扣式环状垫片,这样的结构避免内六角螺钉露出卡扣式环状垫片的端面,保证卡扣式环状垫片与皮带轮贴合紧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式环状垫片的后端面设有两道水平延伸的垫片弧形凹槽,上垫片弧形凹槽位于卡扣式环状垫片的上部且与所述后上横杆的位置相适配,下垫片弧形凹槽位于卡扣式环状垫片的下部且与所述后下横杆的位置相适配。后上横杆的前部嵌于上垫片弧形凹槽中,后下横杆的前部嵌于下垫片弧形凹槽中,可以避免拉拔时打滑,确保安装作业,并提供拉拔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上横杆和后下横杆与皮带轮后端面接触的部位设有平面。可以将后上横杆及后下横杆与皮带轮的线接触改变为面接触,增加与皮带轮的接触面积,避免了皮带轮因局部应力过大而损坏;制作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上横杆、前下横杆、后上横杆、后下横杆、纵向上拉杆和纵向下拉杆均为圆钢或螺纹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上套环、前下套环、后上套环、后下套环和止转套环均为螺母。在现场没有合适尺寸钢管的情况下,采用螺母作为套环使用,比较容易采购,可以免去制作套环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中拉拔工具的展开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图6为图4中拉拔工具的展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实施例三的工作状态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使用卡扣式环状垫片的主视图。

图9为卡扣式环状垫片的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图9的左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使用的后上横杆或后下横杆的截面图。

图中:1.中心螺纹顶杆;2.中心螺母;3.中心顶板;4.前上横杆;5.前下横杆;6.后上横杆;7.后下横杆;7a.延长段;8.纵向上拉杆;9.纵向下拉杆;10.前上套环;11.前下套环;12.后上套环;13.后下套环;14.止转套环;15.垫块;16.卡扣式环状垫片;16a.第一半环;16a1.第一半环铰接端;16b.第二半环;16b1.第二半环铰接端;16c.上垫片弧形凹槽;16d.下垫片弧形凹槽;17.内六角螺钉;18.皮带轮;19.皮带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的第一种实施例,该皮带轮拉拔工具包括中心螺纹顶杆1,中心螺纹顶杆1的后端头抵靠在皮带轮18所在轮轴的前轴端,中心螺纹顶杆1的中部旋接在中心螺母2中,中心螺母2焊接在中心顶板3上,中心顶板3的上端焊接在前上横杆4的中段,前上横杆4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前上套环10中;中心顶板3的下端焊接在前下横杆5的中段,前下横杆5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前下套环11中;两前上套环10的后侧分别焊接有水平向后延伸的纵向上拉杆8,两纵向上拉杆8的后端分别焊接有后上套环12,两后上套环12中插接有后上横杆6;两前下套环11的后侧分别焊接有水平向后延伸的纵向下拉杆9,两纵向下拉杆9的后端分别焊接有后下套环13,两后下套环13中插接有后下横杆7;前上横杆4、前下横杆5、后上横杆6和后下横杆7的轴线相互平行,后上横杆6抵靠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上部,后下横杆7抵靠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下部,前上横杆4和前下横杆5位于皮带轮18的前侧。

随着中心螺纹顶杆1在中心螺母2中旋进,中心螺纹顶杆1的后端头逐渐顶紧在皮带轮轴19的前端,继续转动中心螺纹顶杆1,则中心螺母2带动中心顶板3向前顶出,中心顶板3通过前上横杆4和前下横杆5带动纵向上拉杆8和纵向下拉杆9向前移动,纵向上拉杆8和纵向下拉杆9带动后上横杆6和后下横杆7向前移动,推动皮带轮18前进,直至脱离皮带轮轴19。套环可以由圆管切割而成,由于该工具只使用最普通的螺母、光杆、钢板、钢管和螺杆即可焊接组装而成,都是在野外的作业现场十分容易找到制作材料。组装前或使用后可以将中心螺纹顶杆1、纵向上拉杆8、纵向下拉杆9、后上横杆6和后下横杆7完全拆解,占据空间极小,十分便于携带,重量很轻,且架设快捷方便,对皮带轮18的大小适应性广。

图4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的第二种实施例,位于右侧的纵向上拉杆8或纵向下拉杆9的顶部中心焊接有止转套环14。前上套环10、前下套环11、后上套环12、后下套环13和止转套环14均为螺母,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止转套环14插入止转长杆,在卸皮带轮18过程中,随着中心顶板3的转动,止转长杆的外端头支撑在地面的垫块15上,整个拉拔工具即不能继续转动,此时继续旋转中心螺纹顶杆1即可将皮带轮18拔出。在现场没有合适尺寸钢管的情况下,采用螺母作为套环使用,比较容易采购,可以免去制作套环的工作量。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的第三种实施例,后下横杆7的右端设有延长段7a使后下横杆7的长度大于前上横杆4、前下横杆5和后上横杆6。前上套环10、前下套环11、后上套环12、后下套环13和止转套环14均采用螺母替代,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在卸皮带轮18过程中,随着中心顶板3的转动,后下横杆7的右端头支撑在地面的垫块15上,整个拉拔工具即不能继续转动,此时继续旋转中心螺纹顶杆1即可将皮带轮18拔出。

图8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的实施例四所使用卡扣式环状垫片16,覆盖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上,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外圆周与皮带轮18的外圆周相平齐,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内周抱在皮带轮18的皮带轮中心凸台或者皮带轮轴19的外周。皮带轮18的前端面通常与皮带轮轴19的轴端平齐,皮带轮18的后端面是承受拉力的工作面,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上覆盖卡扣式环状垫片16,后上横杆6和后下横杆7压在卡扣式环状垫片16上,增加皮带轮18与拉拔工具的接触面积,对皮带轮18的局部压力转变为对整体拉力,避免了皮带轮18因局部应力过大而损坏;制作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卡扣式环状垫片16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的前端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且贴合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上,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的后端面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铰接端16b1的厚度各自为本体厚度的一半。第一半环铰接端16a1和第二半环铰接端16b1搭接后的厚度与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本体的厚度一致,保证了卡扣式环状垫片16整体两端面都是平面,装在皮带轮18上后,与皮带轮18之间没有间隙,可以承受很大的拉力。

第二半环16b的铰接端前端面贴合在皮带轮18的后端面上,且第二半环铰接端16b1上设有第二半环铰接螺孔;第一半环16a的铰接端前端面贴合在第二半环铰接端16b1的后端面上,且第一半环铰接端16a1上设有第一半环铰接孔,内六角螺钉17的后端穿过第一半环铰接孔旋接在第二半环铰接螺孔中。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在皮带轮18上合围成一个整圆后,旋入内六角螺钉17,即构成了完整的卡扣式环状垫片16,这样的结构避免内六角螺钉17露出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端面,保证卡扣式环状垫片16与皮带轮18贴合紧密。

第一半环铰接孔为光孔或螺孔。光孔可以降低加工精度要求,使得内六角螺钉17的旋接更加方便、快捷;螺孔可以使内六角螺钉17与第一半环16a和第二半环16b的连接长度更长。

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后端面设有两道水平延伸的垫片弧形凹槽,上垫片弧形凹槽16c位于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上部且与后上横杆6的位置相适配,下垫片弧形凹槽16d位于卡扣式环状垫片16的下部且与后下横杆7的位置相适配。后上横杆6的前部嵌于上垫片弧形凹槽16c中,后下横杆7的前部嵌于下垫片弧形凹槽16d中,可以避免拉拔时打滑,确保安装作业,并提供拉拔效率。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皮带轮拉拔工具的第五种实施例,后上横杆6和后下横杆7与皮带轮后端面接触的部位设有平面。可以将后上横杆6及后下横杆7与皮带轮18的线接触改变为面接触,增加与皮带轮18的接触面积,避免了皮带轮18因局部应力过大而损坏;制作简单,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前上横杆4、前下横杆5、后上横杆6、后下横杆7、纵向上拉杆8和纵向下拉杆9可以采用圆钢或螺纹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