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门把手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9782发布日期:2019-09-29 16:18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门把手布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设计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门锁及其门把手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智能门锁的把手上设置有信息采集模块,信息采集模块通过连接线与智能门锁的中控模组相连,在开门时,用户需要通过信息采集模块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中控模组进行信息验证,信息验证通过后转动门把手即可将门打开。

门把手转动连接于门锁面板上,并且门把手的转轴与驱动转块相连,驱动转块中的驱动方轴用于驱动锁体组件转动,从而实现智能门锁的打开和关闭。

请参考图1,现有技术中的信息采集模块设置在门把手06上,中控模组01设置在门锁面板04内,连接信息采集模块和中控模组01的连接线材03从驱动转块07的侧面线槽中穿过,其靠近信息采集模块的一端通过线夹05固定在驱动转块07上,靠近中控模组01的一端通过线夹02固定在中控模组01上。

当门把手做下压或者反向提拉动作时,信息采集模块和驱动转块会跟随门把手做相应运动,连接线材被固定在驱动转块上的位置会跟随驱动转块做往复大角度弯折摆动,这非常容易导致连接线材的损坏;另外,为了使智能门锁同时适应左开门方式和右开门方式,门把手还需能够进行左右换向,因此连接线材需要留出较大的自由长度,在跟随驱动转块动作的过程中,连接线材的自由长度部分处于不可控状态,这部分非常容易卡入相邻两个运动部件的缝隙中,最终导致连接线材损坏失效,智能门锁发生故障。

因此,如何能够有效避免连接线材的损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以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采集器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线损坏,提高智能门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的智能门锁。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以及门把手,所述门把手的握把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所述门把手的根部转动连接在所述门锁面板上,连接线位于所述门把手的内腔中,且其第一端与所述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由所述根部的内腔穿出后固定于所述门锁面板的接线点上,且所述连接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

优选地,所述门锁面板内设置有驱动转块,所述驱动转块包括主体盘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门把手的根部套设配合并与所述根部同步旋转,所述第二套筒用于与离合器的输入端套设配合,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由所述第一套筒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并由所述第二套筒穿出所述驱动转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套入所述门把手的根部的内腔中,且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开设有连接线入口,所述第二套筒的端部与所述离合器的输入端配合,且所述第二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线出口,且所述连接线出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所述驱动转块的最大旋转角度,所述连接线的第二端由所述连接线入口穿入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中,由所述连接线出口穿出所述驱动转块。

优选地,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位于所述驱动转块的内腔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靠近所述连接线入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板,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连接线入口之间的所述连接线弯折形成与所述第一限位板相抵的第一限位部。

优选地,还包括嵌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腔或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中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连接线出口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设置有供所述连接线穿出的通孔,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与所述通孔之间的所述连接线弯折形成与所述通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门锁面板上的导线槽,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连接线出口设置,以承接由所述连接线出口穿出的所述连接线,并将所述连接线导向所述接线点。

优选的,所述弹性过渡连接段为螺旋弹性段、折线弹性段或波浪线弹性段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线为圆线或扁线。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智能门锁,包括门把手,所述门把手内部的布线结构为上述任意一项中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中,连接线位于门把手的内腔中,并且连接线的第一端与设置在握把上的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沿着门把手的内腔延伸并从根部穿出后固定在门锁面板的接线点上,除了第一端和第二端被固定之外,该连接线的其余位置在门把手根部的旋转方向上均处于自由状态,并且连接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还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

当握把转动时,连接线的第一端跟随握把旋转,当连接线第一端的旋转运动传递至弹性过渡连接段时,弹性过渡连接段通过自身弹性形变可以将旋转运动缓冲吸收,弹性过渡连接段至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线保持不动。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在握把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与信息采集器相接的连接线产生大幅摆动,这就有效避免了连接线因弯折而导致的失效;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卡入运动部件的缝隙内,这同样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出现损坏,保证了智能门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驱动转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为门锁面板,2为第二套筒,3为主体盘,4为第一套筒,5为弹性过渡连接段,6为握把,7为根部,8为第一限位板,9为第一限位部,10为第二限位部,11为第二限位板,12为离合器的输入端,13为导线槽,14为第一端,15为第二端,16为连接线入口,17为连接线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以便能够有效避免信息采集器与控制器之间的连接线损坏,提高智能门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的智能门锁。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智能门锁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包括门锁面板1以及门把手,门把手的握把6上设置有信息采集器,并且门把手的根部7转动连接在门锁面板1上,连接线的作用在于将信息采集器与智能门锁的中控模组连接,中控模组通常固定于门锁面板1的内侧面上,中控模组的接线端即构成位于门锁面板1上且供连接线相连的接线点,亦或是连接线通过设置在门锁面板1上的接线点间接与中控模组相连,请参考图2,连接线的一部分位于门把手的内腔中,连接线的第一端14与信息采集器相连,第二端15由门把手的根部7的内腔中穿出后固定在门锁面板1的接线点上,并且连接线的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之间具有弹性过渡连接段5。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信息采集器可以仅具有信息采集功能,通过连接线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至中控模组进行识别;也可以兼具信息采集和信息识别功能,通过连接线将识别后的结果发送至中控模组中,应当理解,信息采集器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特征采集或识别装置,例如面部信息采集器、面部识别装置、虹膜信息采集器、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以及指纹信息采集器等。

实际上,除了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被固定之外,该连接线的其余位置在门把手根部7的旋转方向上均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当握把6转动时,连接线的第一端14跟随握把6旋转,当连接线第一端14的旋转运动传递至弹性过渡连接段5时,弹性过渡连接段5通过自身弹性形变将旋转运动缓冲吸收,弹性过渡连接段5至第二端15之间的连接线保持不动;

由此可见,上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在握把6旋转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与信息采集器相接的连接线产生大幅摆动,这就有效避免了连接线因弯折而导致的失效;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卡入运动部件的缝隙内,这同样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出现损坏,保证了智能门锁的可靠性。

请参考图2,门锁面板1内设置有驱动转块,驱动转块包括主体盘3和设置在主体盘3两侧的第一套筒4和第二套筒2,第一套筒4与门把手的根部7套设配合并与根部7同步旋转,第二套筒2用于与离合器的输入端12套设配合,并且在离合器接合时第二套筒2带动离合器的输入端12同步旋转,若第一套筒4套入门把手根部7的内腔中,则连接线的第一端14与信息采集器相连后,连接线的第二端15由第一套筒4穿入驱动转块的内腔中,并由第二套筒2穿出驱动转块后与门锁面板1上的接线点相连。

根据离合器的输入端12的安装位置,连接线的第二端15可以由第一套筒4的端部或者第一套筒4的侧壁穿入驱动转块的内腔中,由第二套筒2的侧壁或者端部穿出驱动转块。

请参考图2和图4,第一套筒4套入门把手的根部7的内腔中,并且第一套筒4的侧壁开设有连接线入口16,第二套筒2呈台阶状套筒,第二套筒2靠近主体盘3的位置的直径较大,端部位置的直径较小,并且第二套筒2的端部与离合器的输入端12配合,为了保证连接线能够顺利穿出,第二套筒2的侧壁上开设有连接线出口17,并且连接线出口17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驱动转块的最大转动角度,以避免在握把6转动过程中连接线出口17与连接线产生干涉,如图4中所示,连接线出口17呈扇形开口。

若门把手的根部7或者门锁面板1内的安装空间充足,则弹性过渡连接段5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可以位于驱动转块的内部或外部,但通常情况下,门把手的根部7以及门锁面板1内的安装空间并不充足,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弹性过渡连接段5具体内置于驱动转块的内腔中,这可以有效避免连接线因受到挤压而产生损坏,如图2中所示。

优选的,第一套筒4靠近连接线入口16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一限位板8,弹性过渡连接段5与连接线入口16之间的连接线被弯折形成与第一限位板8相抵的第一限位部9,如图2中所示,第一限位部9的形状不受限制,可以为梯形凸起、三角形凸起、波浪线折痕等,只要能够使第一限位部9与第一限位板8相抵,以避免弹性过渡连接段5向下滑动即可;

由于第二套筒2的端部与离合器的输入端12相连,若弹性过渡连接段5沿第二套筒2的轴向窜动量过大,则容易与离合器的输入端12之间产生干涉,导致智能门锁的离合器失效,因此,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中还包括第二限位板11,第二限位板11嵌设于第一套筒4的内腔或第二套筒2的内腔中,并且第二限位板11位于弹性过渡连接段5与连接线的出口之间,第二限位板11上开设有通孔,以便供连接线穿出,弹性过渡连接段5与通孔之间的连接线被弯折形成与通孔配合的第二限位部10,如图1中所示,同理,第二限位部10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可以为梯形凸起、三角形凸起、波浪线折痕等,只要能够使第二限位部10与第二限位板11相抵,并避免弹性过渡连接段5在第二套筒2的轴向上窜动。

当然,若门把手的根部7嵌入到第一套筒4的内腔中,则驱动转块上无需开设连接线入口16,只需开设连接线出口17即可,连接线的第一端14与信息采集模块相连后,第二端15沿门把手的内腔延伸,直至从驱动转块上所开设的连接线出口17穿出后再与接线点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若从连接线出口17穿出的连接线直接平铺在门锁面板1上并与门锁面板1上的接线点相连,则在驱动转块转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与连接线之间产生摩擦,这会导致连接线破损失效,为此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作出了进一步优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方案中还增设了导线槽13,导线槽13设置在门锁面板1上,并且导线槽13靠近连接线出口17设置,导线槽13可以承接从连接线出口17穿出的连接线,以避免连接线与转动部件之间接触并产生相对摩擦,同时导线槽13还可以对导线的走向进行限制,避免导向进入到相互运动的两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请参考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连接线,其第一端14和第二端15之间的弹性过渡连接段5为螺旋弹性段,螺旋弹性段形成类似于螺旋电缆的形式,当第一端14产生转动时,螺旋弹性段可通过其自身直径的变化将第一端14的转动进行缓冲吸收,从而使螺旋弹性段至第二端15之间的连接线保持不动;当然,弹性过渡连接段5还可以为折线弹性段或者波浪形弹性段,亦或是这三种形式任意两种或者三种的组合。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连接线可以为横截面呈圆形的圆线,或者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扁线,或者是扁排线,本申请中对此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智能门锁,该智能门锁包括门把手,且所述门把手内的布线结构为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门把手布线结构。

由于采用了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因此该智能门锁兼具上述门把手布线结构相应的技术优点,本文中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