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9764发布日期:2019-09-29 16:1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拉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拉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手装置。



背景技术:

拉手是一种常见的提拉或操纵(开、关、吊)用具,其广泛应用于门窗开关以及设备的移动上。进行一些设备的移动时,使用时拉手所在的平面与待移动设备的表面成预设角度,便于手持或者专用工具与拉手配合。使用结束后,将拉手归放至与待移动设备的表面贴合,避免拉手对设备使用造成干扰。

现有技术提供的拉手包括:拉手环、拉手轴、弹簧和柱状铰筒,拉手环与拉手轴连接,拉手轴可在柱状铰筒内转动,使拉手环可以自由转动。弹簧设置在拉手环与待移动设备之间,拉手环在弹力作用下紧贴待移动设备的表面。需要使用时,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拉手环至使用位置,通过拉手环移动待移动设备。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通过弹簧拉力使拉手环紧贴待移动设备的表面,弹簧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锈蚀或松弛等,对拉手环的约束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手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拉手装置,所述拉手装置安装在待移动设备上,所述拉手装置包括:铰筒、拉手轴和拉手环;所述铰筒的内部空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方,所述拉手轴可在所述铰筒内滑移且所述拉手轴进入所述第一部分时可在所述第一部分内转动,进入所述第二部分时转动被限制,所述拉手轴的两端位于所述铰筒外部,所述拉手环的两端与所述拉手轴连接,且所述拉手轴位于所述第二部分时所述拉手环与所述待移动设备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部分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所述拉手轴的厚度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轴的横截面包括平行且相对的两个直边和分别连接在所述两个直边两端的相对的两个半圆形边,所述两个直边和所述两个半圆形边围成跑道状横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铰筒包括平行且相对的两个直板以及连接在所述两个直板一端的半圆形板,所述两个直板和所述半圆形板围成U型铰筒,所述两个直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挡件。

进一步地,所述挡件为贯穿所述两个直板的限位杆。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杆为螺杆,所述两个直板上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螺杆穿过所述通孔并通过螺母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限位杆沿所述拉手轴的轴向间隔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轴与所述拉手环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轴与所述拉手环插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要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手装置通过在铰筒内部空间设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拉手轴可在第一部分内转动,在第二部分内转动被限制。在非工作态下时,拉手轴在重力作用下位于第二部分内使拉手环与待移动设备贴合,需要使用时,向上推动拉手环即可转动拉手环至预设角度。与现有技术通过弹簧或卡扣等使拉手环与待移动设备保持贴合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拉手装置通过铰筒对拉手轴进行限位,结构简单,可靠性强,不易发生约束失效,且稳定性较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非工作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工作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安装在待移动设备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安装在待移动设备上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待移动设备倾斜时拉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铰筒,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2-拉手轴,3-拉手环,4-挡件,X-待移动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拉手装置,如附图1至5所示,该拉手装置安装在待移动设备X上,该拉手装置包括:铰筒1、拉手轴2和拉手环3;铰筒1的内部空间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二部分12位于第一部分11的下方,拉手轴2可在铰筒1内滑移且拉手轴2进入第一部分11时可在第一部分11内转动,进入第二部分12时转动被限制,拉手轴2的两端位于铰筒1外部,拉手环3的两端与拉手轴2连接,且拉手轴2位于第二部分12时拉手环3与待移动设备X贴合。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拉手轴2可在铰筒1内滑移,且位于第一部分11时能在第一部分11内转动,位于第二部分12时无法转动。拉手环3与拉手轴2连接,当拉手轴2位于第二部分12时,拉手环3无法转动且与待移动设备X贴合,不对待移动设备X的移动和使用等造成干扰。以下简称上述拉手轴2位于第二空间12时的状态为非工作态,非工作态的示意图可以参见附图1。需要使用拉手环3时,向上推动拉手环3使拉手轴2进入第一部分11,此时可以转动拉手环3至任意角度,便于通过握持拉手环3移动待移动设备X。以下简称上述拉手轴2位于第一空间11时的状态为工作态,工作态的示意图可以参见附图2,附图2中的虚线为拉手轴2和拉手环3处于非工作态的位置。且由于第二部分12位于第一部分11的下方,拉手环3使用结束后,其在重力作用下带动拉手轴2滑移进入第二部分12内,拉手环3在铰筒1的限位作用下与待移动设备X保持贴合。待移动设备X倾斜时,重力有沿第二部分12向下的分量,拉手轴2依然无法从第二部分12脱离,即,拉手环3可以在待移动设备X发生晃动偏斜等工况下依然与待移动设备X贴合,稳定性好。待移动设备X倾斜时的示意图可以参见附图5。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通过在铰筒1内部空间设置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拉手轴2可在第一部分11内转动,在第二部分12内转动被限制。在非工作态时,拉手轴2在重力作用下位于第二部分12内使拉手环3与待移动设备X贴合,不对待移动设备X的使用或堆叠造成干扰。需要使用时,向上推动拉手环3即可转动拉手环3至预设角度。与现有技术通过弹簧或卡扣等使拉手环3与待移动设备X保持贴合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手装置通过铰筒1对拉手轴2进行限位,结构简单,可靠性强,不易发生约束失效,且稳定性较佳。

其中,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待移动设备X的侧壁可以设置有凹槽,该拉手装置设置在凹槽内,进一步降低拉手装置对待移动设备X使用或堆叠的干扰。

可选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铰筒1内部空间中,第一部分11的横截面为圆形,即,第一部分11为柱筒状结构,第二部分12的横截面为矩形,即,第二部分12为立方体结构,第一部分11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12的厚度,拉手轴2的厚度与第二部分12的厚度相适配。如此设置,拉手轴2在第二部分12时,拉手轴2的厚度与第二部分12的厚度相适配,只能在第二部分12滑移无法转动。拉手轴2滑移进入第一部分11时,第一部分11的直径大于第二部分12的厚度,拉手轴2可在柱筒状的第一部分11内转动。

其中,拉手轴2的厚度可以等于第二部分12的厚度。或者,拉手轴2的厚度可以比第二部分12的厚度小2~3mm,举例来说,可以小2mm、2.5mm、3mm等,如此,既能限制拉手轴2在第二部分12内的转动,又能使拉手轴2进入第二部分12的阻力较小,便于拉手轴2在重力作用下自发进入第二部分12内。

进一步地,拉手轴2的横截面包括平行且相对的两个直边和分别连接在两个直边两端的相对的两个半圆形边,两个直边和两个半圆形边围成跑道状横截面。即,拉手轴2为扁平状结构,其包括相对的两个直面和位于两个直面两端的两个半圆面。

如此设置,拉手轴2位于第二部分12时,拉手轴2的两个直面与第二部分12贴合较紧密,且进入第一部分11后,由于半圆形面的存在,便于在第一部分11内转动。

可选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铰筒1包括平行且相对的两个直板以及连接在两个直板一端的半圆形板,两个直板和半圆形板围成U型铰筒1,两个直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挡件4。如此设置,铰筒1的第二部分12有开口,开口通过挡件4封堵避免拉手轴2从铰筒1内脱离。

其中,挡件4可以为贯穿两个直板的限位杆。通过选用杆状挡件4,铰筒1内部的第二部分12与外界连通性较好,矿渣等杂物进入铰筒1内时可以通过第二部分12的开口滑落而不会在铰筒1内阻塞,使该拉手装置可以在多尘环境下保持长久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地,限位杆可以与铰筒1一体成型,或者,限位杆可以与铰筒1可拆卸连接,便于拆卸限位杆后对铰筒1进行清洗疏通作业等。

作为一种示例,限位杆为螺杆,两个相对的直板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限位杆以螺纹连接方式穿过并固定在两个螺纹孔中,实现限位杆与铰筒1的可拆卸连接。

作为另一种示例,限位杆为螺杆,两个直板上分别设置有通孔,螺杆穿过通孔并通过螺母固定。限位杆穿过两个直板上的通孔后,在限位杆的两端套装螺母,螺母的一个端面与板面贴合,将限位杆固定在铰筒1上。或者,螺杆的一端有螺杆头时,螺杆头与一个直板相抵,只需在螺杆的另一端套装螺母即可。如此设置,便于通过转动螺母调整螺母在螺杆上的位置对直板施加压力,以调整两个相对的直板的间隙,使第二空间的厚度与拉手轴2的厚度相适配。

作为另一种示例,限位杆为螺杆且一端有螺杆头,一个直板上设置有台阶状通孔,另一直板上设置螺纹孔,螺杆穿过台阶状通孔,另一端以螺纹连接方式插入并固定在螺纹孔中,螺杆头位于台阶状通孔的大径段内并与小径段的端面相抵。如此设置,不仅使铰筒1的表面光滑,且通过转动螺杆可以调节两个直板的间隙,使第二空间的厚度与拉手轴2的厚度相适配。

可选地,限位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杆沿拉手轴2的轴向间隔均匀分布,以起到良好的限位效果,避免拉手轴2从铰筒1内滑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手环3的两端与拉手轴2连接,作为一种示例,拉手轴2与拉手环3可以焊接固定,固定效果较好。

作为另一种示例,拉手轴2与拉手环3卡接,通过卡扣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作为另一种示例,拉手轴2与拉手环3插接固定。可选地,拉手轴2的两端设置有插孔,拉手环3的两端设置有与插孔相适配的插杆,插杆插入插孔中将拉手轴2与拉手环3连接在一起。或者,拉手环3的两端设置有插孔,拉手轴2的两端设置有与插孔相适配的插杆,实现两者的插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本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表示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